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9095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104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9江苏单科,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 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 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答案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清末卖宁波脚带歌谣为背景材料,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必须与

2、时俱进,不断创新。 材料“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反映了当时脚带畅销,说明女子缠足仍然普遍存在, A项错误,C项正确;妇女普遍解放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清末卖宁波 脚带歌谣,无法说明废止缠足成为社会共识,D项错误。,2.(2018江苏单科,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 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命题评审 本题误选A项的考生人数相对较多,误选的主要原因是未能真正领会传

3、统国画 “以形求神”的风格的内涵。所谓“以形求神”是指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旨在抒发作 者的主观情趣,刻意表现作者的内在气质。,答案 D 清朝末年,上海张园门前既有黄包车、电线杆、洋楼等新式景象,又有传统的交通 工具马车,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故选D项。该年画属于写实画,无法体现 以形求神,排除A项;年画仅涉及上海一个地区的个别情况,无法说明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排除 B项;年画中并未出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交通工具汽车,排除C项。,3.(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 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 ( ) A.万国公报是中国

4、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 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 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 D项。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 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 疑难突破 本题C项具有一定的干扰性,知识界的宣传和呼吁会推动清政府在“革除陋习” 方面作一些尝试,但无法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另据所

5、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了 一系列法令,对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一系列陈规陋习进行了革除,故也可说明C项不正确。,4.(2016江苏单科,10,3分)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 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 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 C 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妇女,并非所有妇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剪发齐眉,没有 体现男女平等的信息,B项错误;“有伤

6、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表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 了传统习俗,C项正确;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无法体现民国法治精神,D项错误。 命题评审 本题所考查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避免 了考生靠死记硬背去解题。对社会风俗的考查,解题的基本要求是“身临其境”,要将自己置 身于历史的场景之中。只有全面了解并理解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风俗的基本 特征,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5.(2015江苏单科,11,3分)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 以看出 (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7、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答案 C 照片“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说明民众的尊严受到践踏;“遛狗者和流 浪儿”的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幅图片共同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下层民众在物质和 精神两个层面遭受的侮辱与伤害,C项正确。A项描述的“双重挤压”在照片中无法体现,排 除;国民政府覆灭于1949年4月,照片拍摄时,国民政府尚未覆灭,B项错误;照片中虽然能够识别 中国社会的贫穷,但这种贫穷不是1949年初才刚刚产生的,D项错误。 误区警示 本题多数考生误选D项,误选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将该选项的表述结合照片准确研 读和判别。两幅照片确实透露着当

8、时中国民众的贫穷状态,也能够对两张照片做出贫富差距 的历史解释,但这种贫穷和贫富差距显然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才“萌生”的。本题需要将两幅 照片置于国民政府崩溃前夕的历史背景下,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释读。,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四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 (2018江苏单科,13,3分)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 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 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

9、功培育杂交水稻,答案 B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改革开放以来”,迁移所学可知,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 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1970年,我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 功;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因此A、C、D三项均属于改革开放前取得的科技 成果,故排除。 命题评审 本题误选D项的考生相对较多。误选的主要原因是时间观念不强,或者出于感性 经验,认为四个选项肯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本题考查的内容与时事热点有关,预 估难度是一道容易题,但实际难度却为0.61

10、。它对复习备考的启示是:一是热点知识的复习必 须要从基础做起;二是备考、答题不能单凭感性经验。,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2017课标,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 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在集体婚礼上,既有体现中式习俗的“喜字纱灯”,又有体现西式 习俗的“头披白纱”,这反映了当时

11、上海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选B项。仅从材料信息无 法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排除A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仅从举办集体婚礼无法说明政府主 导整个社会习俗演变,排除D项。,2.(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 B 甲图反映的是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本质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乙 图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子剪辫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两幅图都反 映了政治历史的变化对生活习俗的深刻影响。由此可知B项正确。

12、蓄辫和剪辫的行为不能从 本质上体现习俗的先进与落后,因此A项错误。甲、乙两图所体现的历史现象不能反映专制 王朝的命运以及专制与民主的斗争,C、D两项应排除。,1.(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 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 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世界市场的发展 A. B. C. D.,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答案 C 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

13、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投 入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正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电报机, 故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段, 不正确;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正确。故C项符 合题意。,2.(2014浙江文综,20,4分)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公共汽车火箭 的一级火车车厢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编写辞条,那么正确 的排序应当是 ( ) A. B. C. D.,答案 D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掌握不同交通工具产生的历史时间。公共汽车出

14、现于第二 次工业革命时期,火箭出现于现代,火车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马车属于传统交通工具。由此可 知D项正确。,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1.(2014浙江文综,17,4分)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 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答案 D 该报纸截图可以作为当时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故A项不符合题意。报纸刊登的 求婚信息,反映了当时婚姻礼俗的变化,同时登报求婚也体现了广告业的进步,故B、C两项也 不符合题意。一幅报纸截图及其中的信息并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世界文明的演进,故D 项符合题目要求。,2.(2014课标,3

15、0,4分)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 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 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中国电影拷贝 流通税费较重,这会造成国产影片在上海以外地方放映时成本大大增加,而外国影片拷贝到中 国并放映,其成本并无大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京津地区外国片与国产片放映比例远高于上海地 区的

16、情况。故选C项。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仅凭材料信息无法推知京津地区民众对外来事物 是否更具热情,也不能推知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是否更加开放,故排除B、D两项。,考点四 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1.(2019课标,31,4分)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答案 D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和经济建设,旨在考查考生了解历史事实、分析 历史结论的能力。试题以年画作品切入,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 爱劳动

17、。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人们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经济建设中。从材料信 息看,年画数他劳动强突出对劳动的宣传,引导人们热爱劳动,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 社会新风,故选D项。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年画数他劳动强属于写实画,故A项错误;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于1956年基本确立,故B项错误;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C项与题干时 间不符,排除。,解题思路 时空定位法。注意题目中的时间信息“1953年”,结合当时中国经济建设状况回 答即可。,2.(2017课标,31,4分)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 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

18、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 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 C 本题以中国高校发展的相关数据作为背景材料,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这一主干知 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本题中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 加,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这就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所需的人才,从而适应 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此分析C项正确。21世纪,中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尚有缺口,尚未得 到完全

19、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及“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因此并未体现高等教育与 生产劳动的结合,故B项错误。直到今天,我国尚未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故D项错误。,3.(2015课标,31,4分)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展国家经济建设。在 教育上广泛开展俄语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借鉴苏联经验,故D项符合题意。新中国

20、成立初 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并未发生转变,A项错误;到1952年底,计划经济体制尚 未建立,故B项错误;“俄语热”不能体现文化教育改革问题,C项错误。,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 C 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 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2.(2012江苏单科,6,3分)1912年3月,南京

21、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 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 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 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答案 D 材料表明,在南京临时政府明确颁布废除旧的礼仪制度的法令之后,作为“施之 者”的被告仍沿用旧的称呼对待裁判官,体现出被

22、告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故D项符合题意。 材料不涉及当时审判制度是否变化,也不能说明裁判官是否有意玷污平等制度,故A、C两项 错误;材料虽显示出南京临时政府的共和政体,但不能据此判定被告是否了解民国政体之变,故 B项错误。,3.(2011江苏单科,7,3分)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 理解正确的是 ( ) 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 B. C. D.,答案 B 观察广告图,从图中文字“新发明的最时髦男女博士帽”,可知中国社会生活受到 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广告并未

23、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其差异体现了性别美观的差异,并没有体 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排除;中国仿制西式帽,反映出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 洋帽的输入,故符合题意,答案为B。,4.(2009江苏单科,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 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 关自守,做不到了; 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

24、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 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 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 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 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

25、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 一问题?(3分),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 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解析 第(1)问注意审题,“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突出“变化”,即“从 到”。从材料一中获取的

26、信息是父母之命行不通;从材料二中提取的信息是离婚自由, 从而得出答案。第(2)问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从小农经济 的逐渐破产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就家庭关系的变化(从父母之命到家庭关系的平等);回答 第(2)问的第二小问时,可以从材料二的引文标注的时间上来考虑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第(3) 问从社会史观的视角考查,全面认识婚姻自由要多角度分析,婚姻自由应在社会道德、法律许 可的范围之内。,5.(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 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

27、生 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 B 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他仍然看重八 字、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 社某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6.(2014课标,28,4分)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 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 A.改制

28、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宋恕认为“易西服”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即 “易服”可以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符合题意。作者旨在强调“易服”与变革之间的 关系,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7.(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 会生活变革的有 ( ),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 A. B. C. D.,答案 B 应注意“民国时期”这一时间,同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造

29、型、家具摆设等细 节,然后进行解读。图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 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图画中的饮食方式及墙上画作的风格未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由 此分析,B项正确。,8.(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 因是 (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 B 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 装,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

30、意。材料只涉及城市女性着装, 不具有普遍性,故A项错误;仅从着装一个方面的情况,不能体现城市化的进程和女性对时尚的 引领,故C项错误;D项只是旗袍本身的特点而非社会原因,不符合题意。,9.(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 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 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 D 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

31、品的 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 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状况,并不能得出西装普遍化、西方 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生活主流的结论,B、C两项错误;文章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 “利权”意识,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不是过于肤浅,A项错误。,10.(2014天津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 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 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

32、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 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6分),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 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

33、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 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4分)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3分),答案 (1)始创于扬州盐商的一种奢靡生活风气。 冲击了儒家的正统思想;传统的俭朴观念发生变化。 (2)西方式生活时尚。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 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 (4)时代特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

34、响。,解析 (1)据材料中“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得出“扬气”的含义是一种奢靡的生活风气。分析影响应着眼于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及俭朴的生活观念的冲击。 (2)据材料可知“洋气”指的是“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 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应注意材料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结合所学,从西方列强的侵略、通商口岸的开辟、西方商品和文化的入侵等角度分析。 (3)解答本问,应将材料二、三进行比较,主要从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中认识到中国从被动 卷入世界、效仿西方文明到主动融入世界、丰富世界文化的转变和进步。 (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

35、素应从时代特征的角度入手,从经济的发展、政 治形势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归纳。,11.(2015课标,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 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 示例: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 日成为促

36、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解题首先找到角度,然后看变化趋势。从法定假日总体数量看,从少到多;从结构看,成 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分析原因时要注意节假日属于民生问 题,它必然受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政治理念与思想的影响。,12.(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 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材料 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

37、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 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 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 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的依据(举一例

38、说明即可)。(6分) (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 (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加以阐述。(8分),答案 (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 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 (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

39、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3)材料丙。 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 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 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 度上传播

40、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 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解析 第(1)问解答时注意运用史学研究理论,紧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 主题。观察历代节妇烈女人数柱状图,解读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信息,从而分析其原因。第(2) 问观察和解读材料乙、丙的图文信息,迁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有关史实,概括说 明结论,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运用史料的分类与鉴别等历史学科理论判断和说明选择的 材料及选择的理由,注

41、意从史料分类与真伪、史料价值等角度分别说明。第(4)问解读材料丙, 迁移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史实来阐述“社会进步是女性解 放的重要前提”即可。,13.(2013重庆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 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 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 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 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

42、多元化。 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 变化的主要因素。(8分),答案 (3)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 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三中“文革”时期服饰的色彩及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 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由“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 影响较大”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思想方面的变化分析原因。,14.(2013安徽文综,37,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

43、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 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 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 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 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 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 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

44、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 泽。” 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 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 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 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 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

45、材料所 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答案 (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 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 然不高。 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从材料中归纳要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他要点。第二小问 注意题目要求“辩证解读”。,考点二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

46、分)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 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10分),答案 (2)整理:材料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 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 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 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47、。 解析 (2)材料三中的观点,一是整理历史知识,二是探讨因果,实质上是对材料二所示新事物 进行归类,并探讨这些新事物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即可。,1.(2013江苏单科,6,3分)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 描述表明 (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考点三 大众传媒的发展,答案 C 竹枝词前两句认为报纸能够开通民智,功劳很大,说明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故C项正确。A项夸大了报纸

48、的宣传作用,A项排除。竹枝词只强调报馆林立,并不能说明其倡 导报纸产业多元化,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2.(2017北京文综,19,4分)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 C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 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 提高,排除A项;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 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排除B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 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因此C项正确;联合国

49、向世界推广袁隆 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 到成功解决,排除D项。,3.(2013浙江文综,18,4分)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 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 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答案 C 新文化运动时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 政论性报刊,A错;早在19世纪70年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