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359102 上传时间:2020-03-12 格式:PPTX 页数:76 大小:30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A组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五年高考,考点一 古代改革,1.(2019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 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 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 “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 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

2、要在 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4分)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 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2分),答案 (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谋求国利民福);前人意气用事,认识偏激。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

3、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3)原因: 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 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考查学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及历史观点、描述 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历史的 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1)根据材料一中“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即可得出梁启超 及前人对待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态度。原因可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意气偏激”“谋国利民福”等分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3)主观原因主要从当时学界和政界人士的现实需要

4、出发进行分析;客观原因主要从当时中国 的国内形势分析。,2.(2017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 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5、(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 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 答案要点: (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1)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胡乐”“胡舞”等的出现是汉族向少数

6、民族学习的结果,据此可直接作答。 (2)依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得出“汉化为主”,依据材料中“从方式上,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和“方式多样”。 (3)可以从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方面作答。,方法技巧 本题材料通俗易懂,考生没有阅读障碍,答案大多来自教材,只要熟悉教材就容易得分。然而,据抽样数据统计显示,本题三个设问均有一定数量的考生得0分,说明部分考生不重视选修部分内容,平时学习和复习备考存在盲点。从答题技巧来看,为便于考生作答,本题有相应的铺垫和暗示,但考生大多未能领会。如试

7、题第(1)问,先问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再问与之不同的现象(即“胡化”),这已经暗示了第(2)问要回答的特点:汉化为主,但不是单向的,是双向互动,即相互学习。但很多考生未能领会,只是从材料中简单摘抄,说明考生并没有真正读懂材料,不能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1.(2018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 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

8、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 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 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考点二 近代改革,

9、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答案 答案要点: (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 (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 可归纳出科举制存在弊端;据“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10、可归纳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 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等。第(2)问,据材料一中“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设立 各种实学考试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可归纳出打击了旧 学,传播了新学,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据材料二中“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会试亦如 之”可归纳出改革不彻底。 易错警示 第(1)问,绝大多数考生得1分,维新思想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需要这些要点,很少有 考生能够作答。第(2)问有5个得分点,得分多数在01分,“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基本 没有考生答到。本题得分不高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对教材内容掌握不到

11、位,二是对材料解读的 能力欠缺,三是归纳答案缺乏条理。复习备考中,对于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掌握核心知识, 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查,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掌握答题技巧。,2.(2016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

12、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

13、“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3分)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3分) 答案 答案要点: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解析 (1)从农民获得土地的方式、质量、对农民的管理、农民要求的满足程度等方面分 析。(2)从改革的方式、历史传统、着眼点等方面概括。

14、(3)从利益关注点、对旧势力的态 度、着眼于未来等方面分析。,误区警示 本题第(1)问,多数考生漏答“地主割占好地”,得分只在2分左右。第(2)问的解答 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很少有人能够答出“自上而下的改革”;二是整段照抄材料,不能做 到对材料进行概括和提炼。第(3)问失分最多,大多数考生没有根据设问和材料作答,答案多为 平时教材中使用较多的语言,如“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等,思维模式固定化。 另外,很多考生仅仅围绕一个得分点答题,无法将几个得分点全面概括,结果只得1分。,3.(2015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

15、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 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 “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 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 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 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

16、泰 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 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 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4分)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 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5分)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1分),答案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

17、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方式、范围、学习形式等方面概括特征。(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某 学者的观点可归纳出日本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是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要根据 明治维新前的状况和明治维新后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要认识到当 时日本人不了解西方文明的真正内涵,局限于形式上学习西方。,误区警示 本题第(2)问难度较大,概括和推论能力要求较高,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基本史实的误判或套用大帽子,诸如“前因是明治维新,黑船事件,政策失误

18、,制度弊 端”“后因是资本主义发展,知识分子觉悟,明治维新成功,日本急于改变落后状况,实力增强, 天皇迫切需要发展本国经济”等;二是阅读的急躁心态和理解、推断不准确,两则材料分别提 示的“1872年”和“1888年”的历史变迁,未能被解读,材料二中的“只是眩晕”“外 观”“破坏”“国民性格”也未被解读,这就是急躁心态的表现。,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一 古代改革,1.(2019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

19、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 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 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答案 (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 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 效果:北魏

20、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 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问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揭示了中华民族形成 的内在合理性和民族团结的历史必然性。 “目的”要从材料一出发,结合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目的来概述;“过程”主要根据材料一从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祭祀黄帝庙、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等方面回答;“效果”可结合孝文 帝改革的历史意义从文化认同、民族融合、结束分裂局面等角度概述。,2.(2016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21、仿中原 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 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 按“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 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 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 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

22、意义。(7分),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 权,减少改革阻力。(7分) 解析 第(1)问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要从材料中去归纳概括,可从遵循的原则和礼制等方面 去概括。第(2)问,庙号改革属于孝文帝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分析其意义时要将其放 到孝文帝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从全面融入中原、减少改革阻力、表明改革决心等方面作答。,3.(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

23、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 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 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

24、,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 系的变化。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 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考点二 近代改革 (2019课标,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 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 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 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

25、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 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

26、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本题以中下级武士地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中阶级结构的变化,通过中 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中作用的变化和最终结局,考查学生理解和获取历史信息、说明和证明 历史现象及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下级武士对待明治维新的态度入手概括。第二小问,前期的原因分析应着眼于中下级武士的地位、收入、思想、对幕府的态度,后期的原因从改革深入对其政治经济利益的冲击、自身适应性等方面归纳。(2)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稳定明治政府的统

27、治、推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分析。,考点一 古代改革,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3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 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 言,

28、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

29、 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 革效果的基本因素。(3分),答案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 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以及从材料中提炼有效 历史信息的能力,紧

30、扣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即可。,2.(2012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 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 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

31、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 来的社会危机。(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3分),(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 产生了积极影响。(3分),答案 (1)弊端:平民受到奴役;平民缺乏政治参与权。 危机:导致贵族与平民、贵族与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矛盾的激化;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 (2)措施:解负令;财产等级制;四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或陪审法庭)。 (3)根本原因:阶级利益的对立。观念:公正观念;法治观念。 解析

32、第(1)问第一小问可归纳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奴隶地位”“他 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等;第二小问要回归教材中关于梭伦改革背景的 描述,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归纳总结。第(2)问实际考查梭伦改革的具体措施,回顾教材知识作 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从平民与贵族阶级利益的冲突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梭伦 改革的措施总结其积极影响,主要从公正与法治两个角度进行归纳。,3.(2017课标,44,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

33、”,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 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 “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 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 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答案 (1)改变了

34、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 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 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 (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废除苛律、吸收前代法律优点、法律条文简要等角度回答。 (2)从“继承和发展”角度入手,结合隋代开皇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回答。,4.(2015课标,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 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

35、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 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 “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 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 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 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 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

3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 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9分) 解析 (1)提取材料信息“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回 答。 (2)从唐代币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角度回答。如新的货币体系确立、不再标识重量 有利于非金属货币的产生、有利于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等。,5.(2015课标,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

37、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 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 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 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 “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 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 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 也有二千

38、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 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 解决贪腐问题。(7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可看出清朝前期存在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官员贪腐现 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等问题,还可以看出雍正帝整顿

39、吏治的决心。 第(2)问从材料内容可得出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等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养 廉银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6.(2015福建文综,41A,16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 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

40、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 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 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 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

41、积贫积弱局 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 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 (2)第一小问,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王安石变法前的社会形势分析。,7.(2014课标,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 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

42、孝武 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 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 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答案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6分)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促 进社会经济发展

43、。(9分) 解析 第(1)问首先要归纳材料的要点作答,抓住有效信息“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 薪)无托”,将之转化成白话文即可。然后要结合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总结出其他要点,如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等。第(2)问要从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南方开发 等角度归纳其历史作用。,8.(2014课标,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 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 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 书所记史

44、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 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 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 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答案 (1)从现实需要出

45、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 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解析 (1)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法令已不适应魏晋时期的需要,因此,魏晋时期对旧法律 适当删减,并将以往的行政法规编辑为“令”,改定了新的刑法;同时新法律条文突出了上下尊 卑的伦理色彩。据此可分析回答。(2)从材料中“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 考”可知,西汉时期儒家经典影响法律实施;从材料中“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 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东汉时期儒家学者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结合魏晋时期新法 律条文“突出上下

46、尊卑”可知儒学观念已经逐渐法制化。据此回答即可。,9.(2014重庆文综,14,10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 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 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 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 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

47、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 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 影响。(4分),答案 (1)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 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解读材料一有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具体规定,从考试操作、成 绩统计等方面归纳其主要特点;第二小问主要从人才选拔、教育管理制度角度分析。,10.(2014浙江自选,9,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阅读材料,回

48、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 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 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 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 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 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

49、用。(5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5分),答案 (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解析 (1)据材料一中的“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可得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为法家思 想。分析法家思想的历史作用,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二是对 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最直接的是对秦统一全国的影响。 (2)商鞅变法影响深远,但商鞅本人的历史命运悲惨。他“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 兴”;“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等贵族的谗言说明商鞅变法触犯了贵族利益,这些因素导 致商鞅遭车裂而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江苏高考历史复习练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x)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