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一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五年高考,1.(2018天津文综,5,4分)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 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 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 A 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不再夹带鸦片并且被发现夹带鸦片甘愿接受处理, 体现出政府的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各国政府
2、对禁烟政策的态度,也不能 说明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B、C两项错误;当时列强还未获得在华治外法权,D项错误。,2.(2017天津文综,5,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 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 )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 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至于出现“海患
3、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发展 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相左。,知识拓展 中西近代化的不同 世界各国的近代化包括内源型和外源型两种模式。西方国家普遍属于内源型近代化,具有主 动性、原发性的特征。而中国属于典型的外源型近代化,具有被动性、滞后性等特征。,3.(2015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 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 (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
4、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 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 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 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 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 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5、。(6分),答案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为座位次序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时 代背景可知反映了清朝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第三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英国开展了 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因此其在与中国的外交中采取了较强硬的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清 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 亲入座”可知中国处
6、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时间信息“1901年”分析即可。,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课标,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 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 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 C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 题的能力,
7、同时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关照,使考生通过甲午战争中中日双方在舆论宣传方面的较 量,正确认识到近代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争取国际社会理解和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这一场战争中,日本是侵略者,在道义上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清政府是受害者,本可以 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支持和外交主动。然而,日本政府积极进行外交公关,把中国和日本分 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它。日本的舆论公关与清政府的不作 为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和不熟悉用近代外交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故正 确答案为C。A、B、D在时间或史实方面与题干不符,均错误。,2.(2018课标,28,4分)19世纪70年代
8、,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 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 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 )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实进行理性分析 的能力。琉球与明朝就建立了明确的藩属关系,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清代。19世纪70年代,日 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企图吞并琉球国。针对这一事件,一些中国地方督抚向清政府建议,邀 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依照国际法与日本交涉,解决
9、琉球事件。这说明他们受到了西方外交观 念和国际公法的影响,逐渐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结合所学中日 甲午战争的知识可知,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朝鲜还存在朝贡关系,故可排除B项。当时的地 方督抚无权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C项与史实不符,故可排除。材料中并未说明日本借助西 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可排除A项。,3.(2018北京文综,16,4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 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 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
10、耳!弱 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 A 寓言故事中的狮、狼和狗代表西方列强,羊、兔子代表面临列强侵略威胁的中国 等国。1903年,正值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时期,这则故事后的按语意在提醒中国人警惕被列强侵 略瓜分的危险,因此A项符合题意。这则故事后的按语抨击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揭示了列 强侵凌弱国的罪行,B、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国民众 和清政府之间的关系,由此排除D项。,疑难突破 抓住关键词巧
11、解选择题 选择题题干中的时间限制词、空间限制词或角度限制词等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解题时要学 会抓住关键词。如本题中的“1903年”就是一个关键的时间限制词,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 会状况,再联系题干中的其他信息即可作出准确判断。,4.(2017课标,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 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 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
12、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 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究其原因,长江流域、东 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开放程度较高,而山西、陕西等 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B、D两项并非主要因素,故排除;2 0世纪初正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故C项与史实不符。,解题思路 教育的发展折射时代变迁和进步,从时空观念入手分析可以解答。,5.(2017江苏单科,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
13、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 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 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答案 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从材料信息看,耆英认为,官吏因“欺压良善”,而 “自命为能员”,这是不能抵御外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折射出清政府吏治败坏,故选D 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莠民作乱, 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 项错误。,解题技巧 抓住“题眼”。“欺压
14、良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2015上海单科,20,2分)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 坚(美国)三国和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和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 部分出自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 B 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860年”可排除A、D两项。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在第二次鸦 片战争期间并未参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故C项错误。B项正确。,7.(2015四川文综,5,4分)右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 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 ) A.南京条约签订 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
15、商埠开放 D.辛丑条约签订,答案 D 由图中美国星条旗、英国米字旗等列强旗帜及列强占领的建筑物,可以判断此次 战争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结果是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故选D项。A 项是鸦片战争的后果,B项是中法战争的后果,C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后果,均不符合题意,排 除。,8.(2018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三 “历史有什么用呢?”面对孩子的疑问,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克撰写了一部史学专 著来回答这一问题。 (3)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谈谈历史对你有什么用。(12分) 要求: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
16、辑清 晰。,答案 (3)样例1:历史学习有助于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掌握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首先,历史学习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给我带来无穷的精神财富。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 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的仁人志士始终不懈 奋斗抗争。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从洋务派自强 求富到实业派实业救国,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举国 上下的抗争浪潮让我明白坚持不懈、顽强拼搏。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五四运动推动新民主 主义革命开展,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使我明白何为爱国精神、创新精
17、 神,让我懂得要解放思想,追求民主与科学。 其次,历史为我提供认识与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主张 君主主宪,推崇维新思想,让我明白要善于学习借鉴,勇于变革;辛亥革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失 败,“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因盲目、浮夸而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也为我提供了借鉴,让 我明白做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样例2:历史可以培养学习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历史培养了我学习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列强侵华战争加以归类,发现它们都属于近代列强侵华史;又将开 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归类为中
18、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在此过程中,我掌握了分 析历史事件的方法,通过分类归纳学习,提升了我的学习能力。 历史培养了我正确的价值观。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开始中国近代化历程;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我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观;“一五”计划使我国 开始了工业化进程,三大改造使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形成了要积极投身祖国建 设的奉献观;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目标,使我形成了要勇于创新,不陷于本本主义的创新观。 总之,历史使我拥有了科学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并将我培养为有正确价值观的人。,解析 (3)本问具有很强
19、的开放性,考查的知识点涵盖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内容,综合考查学生 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作答时,要结合中国 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从“能力或方法”及“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应注意观点明 确、层次分明、逻辑清晰,运用多个史实进行分析论证。,命题评审 突出历史思维,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问形式灵活,限定条件少,开放力度大,考生可选择的解题思路较多,便于考生展示自己的创 新能力,紧密联系考生历史学习实际,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9.(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 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
20、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 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 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 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 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 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 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
21、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 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 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 加以说明。(4分),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2、。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 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 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解析 (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 挥等角度分析。(2)由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甲午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还要考虑到甲午战争对日本侵略野心的 刺激作用。(3)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行分析,注意角度要全面。,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
23、2015山东文综,15,4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 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 调的是 (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 B “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到今天,在中国或西 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体现出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故B项符合题 意。材料强调中西方相互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演进的模式,C项错误;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24、,2.(2015上海单科,19,2分)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 “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 ) A.夷场 B.冒险家的乐园 C.文明的窗口 D.外人居留地,答案 D 将上海租界称为“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分别体现了对外国的 鄙视、西方的冒险精神、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等价值判断。而将上海租界称为“外人居留 地”,是对当时现实的描述,不含有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故D项符合题意。,3.(2014山东文综,18,4分)“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 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
25、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 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答案 D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所以才会 出现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材料信 息不符,排除。,命题评审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 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近代重要条约的影响。,4.(2014江苏单科,5,3分)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 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
26、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答案 B 由清道光帝谕旨中“准其贸易”“赏借”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天朝上国的外交 观念仍有体现,故B项正确。由谕旨中通商口岸的名称及题干中“道光帝”可知,A项错误;由 谕旨内容可知,南京条约尚未签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由“香港仍 坚持赏借”可以看出D项错误。,5.(2013课标,29,4分)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 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 清政府 (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
27、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 C 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 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故选C项。仅靠设立领事馆无法反映A项,排除A项;B项中 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 D项。,知识拓展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认为同外国关系仅是“理藩而已,无所谓外交也”。俄国使臣 来华,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国均由礼部接待办理。鸦片战争后,由于与西方交往的密切, 清朝在中央设立正式管理外交的机构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成立后,清朝的内政大权归军 机处,一切涉外事务则归总理衙
28、门管,故其被称为“洋务内阁”。总理衙门成为中国近代第一 个外交常设机构,标志着中国传统宗藩对外关系体制的终结和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6.(2013北京文综,17,4分)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 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 ) 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答案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外国 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美国根据这一条款,完全可以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故D 项正确。天津条约中获得军费赔偿的只有英法,故
29、A项错误。B、C两项分别是辛丑条 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易错警示 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对公使进京与建立专门使馆区区分不清。,7.(2012北京文综,15,4分)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 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答案 B 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同时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鸦片战争 后,西方国家并未完
30、全打开中国的市场,西方列强认为获得的政治经济权益不够,所以对中国提 出“修约”的要求,故B项正确。当时西方国家通过南京条约附件已获得“片面最惠国 待遇”,故A项错误。清政府基本遵守了南京条约的规定,故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 开始时总理衙门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8.(2011课标,31,4分)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 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 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 明 (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
31、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解析 B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时,地方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不遵从清政府 向列强宣战的懿旨,私自与列强签订地方保护条款,实质上说明了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 B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中“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可以排除A项;C项不符合“两不相扰” 的信息;D项不符合史实,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并未与清政府分庭抗礼。,9.(2010课标全国,35,4分)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 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 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32、:“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 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 A 材料中中日文献对丰岛海战的发动者有着截然相反的记载,但真相只有一个。这 表明中日两国的研究者分别站在本国的立场上记述历史事件,研究者的立场影响了他们对历 史的解释,故A项是对材料最合理的阐释。B项未能反映材料中中日双方立场的对比,而且历 史真相并不会因年代久远而改变,故B项表述错误。文献记录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推断,
33、不一 定能还原历史真相,故C项错误。D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可以排除。,10.(2016课标,41,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 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答案 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 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
34、利、经济相对发 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图文材料,任意提取一个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 分析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取的信息,不偏离主题,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11.(2015浙江文综,38,7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 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 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35、(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7分),答案 (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解析 (1)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一的中心思想即可,注意关键信息“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 约”。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考点二 太平天国运动,1.(2016江苏单科,6,3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 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 合”
36、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 D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其受农民起义中“均 贫富”思想的影响,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土地分配原则,A项不 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这是受基督教平等 思想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想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受“大同”思想的影响,C项 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
37、,与题干中“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 合”的信息不符,D项符合题意。,2.(2015北京文综,16,4分)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 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 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 B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未与西方文明相对 接,更没有提倡民主自由思想,由此可排除A、C两项;剪辫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D 项。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3.(2
38、015重庆文综,6,4分)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 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 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 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 A.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答案 D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等信息,说明曾国藩认为官吏贪暴 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故选D项。A、C两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但与 题干中曾国藩所言不符,排除;“粤盗益复猖獗几无一尺净土
39、”说明社会治安混乱,但这是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的社会现象,B项错误。,4.(2015江苏单科,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 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 因是 (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 D 从材料中“天京陷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失 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5.(2016课标,46,15分)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
40、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 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 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 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 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 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 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推举是实现“权 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
41、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7分),答案 (1)主张:权力集中;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学习西方的某些制度和做法;希望各国和 平相待;重视民心民意。 目的:服务于现实,试图重振太平天国。 (2)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一定了解;认识模糊不清;有一定先进性;由此提出的主张不符合实际。,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从权力设置、法律制度、学习西方的内容、外交等方面归纳洪仁玕 的政治主张;迁移所学知识,结合洪仁玕总理朝政时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势概括其目的。第(2) 问,依据材料,结合洪仁玕的主张及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评
42、述其对西方制度的认识,注意从进步 性与局限性两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专用题组 (2011课标,29,4分)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 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 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 因为 (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解析 A 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群众起义,反对孔孟儒家思想,在太平天国运 动初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
43、用;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趋向封建化,其统治思想随之发 生了变化,重新尊孔,实质上说明了拜上帝教难以适应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封建化,故A项符合 题意。,考点三 辛亥革命与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A组 自主命题天津卷题组,1.(2019天津文综,6,4分)据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 “感到这种学说很新鲜,不过那时候一面在学校紧张地学习,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 这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这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理论尚未成熟 B.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C.中国革命理论已经形成 D.先进理论付诸实践要适应时代要求,答案
44、D 本题考查理论能否付诸实践与时代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以革命老人吴玉章的回忆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 核心素养,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材料“1903年他在日本曾读过宣传社会主义的书籍”“一面着重从事革命的实际活动,对这 种学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放过去了”,表明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先进,但并不符合当时中 国革命的实际,D项正确。,2.(2019天津文综,7,4分)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 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
45、残暴的满洲王朝, 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 )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 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试 题以纽约时报的报导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指导学生从历史 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材料“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表明这场革命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B项正确。由材料中“湖北革命军”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A项错误;材料只
46、是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对“这场革命”的报导, 无法反映这场革命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C项错误;“反帝”与材料中“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 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的信息不符,D项错误。,3.(2017天津文综,13,8分)(节选)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 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 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 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
47、清民律草案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 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6分),答案 (1)参考西方法律编纂。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 归纳;第二小问,从经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三小问,注意设问要求是“直接原因”,结 合当时的国内形势可知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江苏单科,8,3分)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
48、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 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 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 A.18401894年 B.18951911年 C.19121945年 D.19461949年,答案 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和日本侵华,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试题以近代上海报纸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培养爱 国情怀。 材料中“大国民”说明此时已进入民国时期,“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说明 当时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日渐觉醒,同时也说明当时中日之间有较大的民族矛盾,据此判断此
49、时期应是辛亥革命后、抗战胜利前,故C项正确。18401911年属于清后期,与“日本人 大呼”“大日本”“大国民”不符,A、B两项错误;19461949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与“倭 奴是不拉的”不符,D项错误。,2.(2018课标,29,4分)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 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 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答案 C 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久未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组织之方法不善”,而俄国革命成 功的原因之一是有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故孙中山想效仿俄国的做法,即通过改组国民党 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