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教师相关 文档编号:3610597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辨析题(必):1.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答:正确。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由此可知,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所以本题说法正确。2.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必然是促进作用。(教育的发展必然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答:错误。教育的发展未必会直接促进社会的发展。因为教育的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即教育大多时候是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但是有时也会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当社会发展了,而旧的教育思想不能适应新的政治发展要求时,教育对社会进步就起着消极作用。因此

2、本题说法错误。3. 生产力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所以生产力水平低则意味着教育发展水平低。答:错误。生产力水平低并不意味这教育发展水平也低。因为虽然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等,但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与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而存在教育超前或滞后的现象,这就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说法错误。4.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受教育者权利。)答:错误。生产力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但是决定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的要素是政治经济制度。因为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其教育的目的和性质也是不同的,除此之外,政治经济制度还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者的权

3、利等。因此本题说法错误。5.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目的。答:错误。教育方针概念范围是大于教育目的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本题说法错误。6.基础教育就是指九年义务教育。答:错误。九年义务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修接受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小学和初中,而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从范围来看,义务教育小于基础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中的

4、一部分。因此本题说法错误。7.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答:错误。教材虽然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的核心是指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物质性课程资源,也包括精神性性课程资源,可见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因此本题说法错误。8.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环节。答:正确。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它是进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同时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本题说法正确。9.备课就是

5、钻研教材,写教案。答:错误。备考不仅仅是钻研教材,写教案。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它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法,具体来讲就是要研读课程大纲以及教科书等,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兴趣等;同时备课还要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计划、单元加护、课时计划(教案),所以本题说法是错误的。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答:正确。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教师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懂得如何组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能够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

6、的主体能动性。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就越具有求知欲、自信心,学习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1.所有教学活动中都渗透着德育。答:正确。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也是指教学不仅教授知识而且渗透着德育。教学传授的知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所以不能脱离教学谈德育,教学和德育应该是水乳交融的。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2.教学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答:正确。教学评价的教学功能就是指教学本身也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

7、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如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的学习内容形成测试题,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以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的过程。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3.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转移。答:错误。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转移是不同的概念。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注意的分配强调同时进行,而注意的转移强调先后顺序,因此注意的分配不是注意的转移。本题说法错误。14.注意的动摇就是注意的分散。答:错误。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动摇是不同的概念。注意

8、的动摇指的是当注意某一对象时,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注意的动摇。而注意的分散就是指的“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所以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本题错误。15.负强化就是惩罚。答:错误。负强化和惩罚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负强化是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则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制止某类反应的过程。两者一个是为了增加积极行为发生概率,一个是降低消极行为发生概率,两者并不相同。所以本题说法错误。16.正强化能增加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则会减少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答:错误。正强化和负强

9、化都是增加积极行为概率的过程,只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正强化对于期望出现的积极行为给予一种正向刺激。负强化是对于期望出现的积极行为去掉一个负向刺激,但它们本质上都是为了促进积极行为的发生。所以本题说法错误。17.外部奖励可以削弱内部动机。答:正确。根据行为主义动机观,外部奖励确实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激励作用,但是如果过多地使用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著名的德西效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外部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时很可能削弱甚至损伤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本题说法正确。18.正迁移即顺向迁移。答:错误。正迁移与顺向迁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10、顺向指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正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性质作用,顺向迁移侧重迁移的时间方向,顺向迁移可能会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阻碍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19.远迁移即负迁移。答:错误。远迁移与负迁移是根据两种不同标准划分的。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负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由此可知,远迁移不一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0.近迁移即正迁移。答:错误。近迁移与正迁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近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或技能在与原先学习相似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正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近迁移侧重迁移两情境间的的相似度,正向迁移侧

11、重迁移的性质作用。近迁移可能存在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阻碍作用,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1.操作技能经过练习一般不容易遗忘,而且练习的越多,效果越好。答:错误。操作技能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比知识的保持更牢固,但不是练习的越多,效果就越好。因为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高原现象,即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练习成绩到了动作发展的最后阶段,会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的现象。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2.道德结构的核心要素是德道行为。答:错误。道德心理结构的核心是道德认知。道德认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是整个道德心理结构的核心。而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可以说,在某种程

12、度上道德认识影响道德行为。因此本题说法错误。23.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即学生个体品德的自我发展过程。)答:错误。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因为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题干是对德育过程的片面理解,因而是错误的。2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心理矛盾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过程。答:正确。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

13、,教育者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因此本题说法正确。25.学生个体品德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答:错误。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个人品德形成后还是有可能出现反复。26.个别教育是对后进生的辅导教育。(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是指做好优秀生的教育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答:错误。个别教育不仅仅是对后进生的

14、辅导教育,它是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需要,面向的是全班每一位同学的教育。既包括先进生教育工作,也包括后进生的教育,同时中间学生也要辅导教育。题干是对个别教育概念的片面理解,因此本题说法错误。材料分析题:教育学材料(2 个):1.教学原则类模板:(1)启发性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教学方法。本案例中(2)直观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本案例中(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

15、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案例中(4)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本案例中(5)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本案例中2.德育原则类模板:(1)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本案例中(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

16、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本案例中(3)疏导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从而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案例中(4)灵活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要因人、因时、因境不同,而有的放矢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本案例中(5)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该原则是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本案例中心理学材料(9 个):1.抑郁症问:说明本案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答(1)本案例中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是一种不良情绪

17、即抑郁症。抑郁表现为少言寡语、郁郁寡欢、对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和参与的动力,对未来感到迷惘,失去信心。材料中这位学生不愿意和同学说话,觉着别人都看不起她,遇到错事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从而整体处于苦闷状态,心情也总是处于压抑、郁闷当中,这种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表现都是抑郁所致。(2)中学生抑郁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等。学校环境的影响,如学校缺乏朋友等。个体影响,如个体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低,归因方式不当等。本材料中,该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觉着别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很笨,显然她的自我评价方式较低,长此以往在学校中朋友会很少,必然形成孤独的性格

18、。而且父母也没有及时跟她沟通交流,导致其更加孤单无助。(3)对于中学生抑郁的预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对中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第二,采取一些积极行为。如听音乐、读童话、培养业余爱好、结交几个知心朋友等。第三,请专业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环境疗法等。本案例中该女生可以尝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鼓励自己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帮助,多向同学倾诉心声,学会表达自己,那么她的抑郁情绪肯定会得到好转的。2.强迫症问:说明本案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答(1)本案例中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是强迫症。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

19、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材料中这位学生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对于他的课桌椅不能调换,如果换了,就再次偷偷换回来,这些思想和行为他知道没有必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就是强迫症的表现。(2)中学生强迫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等。学校环境的影响,如学校升学造成的压力等。个体影响,如具有好思虑的性格以及长期处于过度的心理紧张状态、心理负担过重等。本材料中,该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面对紧张的中考以及父母对其高期望的压力,迫使该生无法排解内心痛苦,长时间的紧张和过重的心理负担

20、导致了他强迫的性格。(3)对于中学生强迫的预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支持性的生活学习环境。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观察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微小变化,及时地进行沟通。本材料中的父母应该尽快与该生做一次彻底地谈话,消除其内心的紧张与痛苦。第二,采用日本的森田疗法。即对 该生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采用“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采用专业的治疗使其早日摆脱强迫。第三,调整心态,增强自信。比如以后换了椅子就换了不要在换回来了,鼓励自己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帮助,多向同学倾诉心声,学会表达自己3.创造性思维(1)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学生小明的课堂行为。答:小明的回答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特征。创造性思维具有

21、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本案例中,小明在回答砖头的用途的时候能够想出比其他同学多很多的答案,说明其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都比较优秀。小明两次的课堂回答都没有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产生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本案例中,小明在回答砖头用途时候,突破了功能固着的思维;在回答桌角问题时,又通过两个方面来论述答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学生思维最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并且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本案例中,小明没有满足于老师和同学们的答案,能够运用假设推理,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2)这个案例对教师教学有何启发?答:

22、本案例中教师对小明的评价,体现了传统的教育评价观,作为新时代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次,改变教师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再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最后,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4.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思维、情绪情感、人际关系)(1)谈谈反映了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哪些特点?答: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表现在有主见、注重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从关注生理的自我向心理的自我转变,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材料中,该男生觉得走进教室会有人盯着自己,见到女

23、生会脸红心跳;过分关注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具有两极性。他们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本材料中,该男生有许多情绪描述如如“欣喜若狂、垂头丧气;”“渴望交流、”“难以启齿”等可以看出其情绪的两极性。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发展凸显矛盾性。一方面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希望独立于父母,心理上出现闭锁性;另外一方面又想求得别人的理解和慰藉。材料中该男生抱怨父母还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不愿意和父母倾诉心事,另一方面又渴望想和同伴交流(2) 作为老师,你会对学生提出哪些建议?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中学生产生消极

24、情绪时,要鼓励他们全面地认知自己,对自己做出适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情绪自知力和挫折承受力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要全面地分析情况、冷静地处理问题,并采取合适的行为。帮助学生掌握情绪、情感调节的方法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鼓励他们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5.教师心理健康问题(1)说明本案例李老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案例中李老师正面临着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问题。教师职业压力是教师个体因感受到工作环境中无法应付的情境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变化和生理反应。适度压力对教师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度压力或压力刺激超载,则会产生消极的体验或行为反应。材料中,李老师总是抱怨工作辛苦,压力太大,引发了其消极

25、的情感体验,进而她脸上出现憔悴,身心疲惫不堪。可见教学过程中的压力已经影响了李老师的身心健康,充分体现了李老师正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在长期的紧张状态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职业倦怠的表现有人际关系变得疏离,情绪充满抑郁,经常感觉身心疲惫。材料中的李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就是一个人独自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中午休息时间也不和其他老师聊天,甚至几乎不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变得身心俱疲,晚上开始出现失眠症状,工作效率也开始下降,充分说明了其出现了职业倦怠心理健康问题。(2) 李老师的问题,需要哪些调适方法。面对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可以从外部和内部条件进行调适应对:首先

26、,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条件社会要给予教师更多的支持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其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内部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掌握自我调节策略加强锻炼,保持健康6. 注意(1)本案例反映了中学生注意发展的哪些特点?答:本案例中反映了中学生的三种注意特征:注意的分散特征。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的不稳定性,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如“小赵托着下巴,无聊地看着窗外发呆”就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配品质。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如“小李则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老师讲课,一边在桌子下玩弄着手机,”小王“一边认真听讲,一边记笔

27、记”都是在采用注意的分配。有意注意与有意后注意的自由转换特征。有意注意指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材料中小王能够聚精会神地听讲说明了其有意注意,当他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的过程属于有意后注意,两者之间的自由转换体现了注意的转移品质。(2) 假如你是一名老师,你会对徐老师提出哪些建议?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学生的注意规律:首先充分运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如,教学方法要具体生动、教学形式要多样化等。其次,积极调动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每讲授一门新课程时,首先应当向学生

28、说明该课程的目的、任务和方法,强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引导中学生在两种注意间进行转换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选择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之后,学生的有意注意可能开始分散时,教师就要让学生适当放松一下,让学生的无意注意支持他的学习活动。7.记忆(1)请运用记忆相关知识分析老师的教学行为。记忆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反复领会、理解,弄清事物本身意义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是指人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没有意义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在本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对“买卖、”“干燥、”“急躁”进行加工,赋予其一定的意

29、义,运用的是意义识记。精加工策略又被称为记忆的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记忆术就是重要的精加工策略,它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记忆的效果。在本案例中,数学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圆周率的数字,采用顺口溜的形式,就是充分运用了记忆术策略。(2) 假如你是一名教师,该如何应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假设我是一名老师,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记忆的规律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合理安排教学如:教师要保证学生的课间休息;教师应控制每堂课的信息投入量。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

30、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8.社交恐惧症说明本案例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答(1)本案例中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是社交恐惧症。其表现为与人见面时害怕,脸红;见人时感到表情不自然;不敢与他人对视;在他人面前,怕自己被嘲笑和轻视等。材料中总是斜着眼看同学,不敢正视同学,不愿意与人交流,更不敢上台发言,都说明其具有社交恐惧症。(2)中学生社交恐惧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如父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等。学校环境的影响,如学校缺乏相关教育等。个体影响,如成长过程中的某种经验印象等。本材料中,该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太爱说话,总是斜着眼睛看同一排女生,引起女生的

31、反感;调换座位后,又引起了男生的反感,这些经历导致他认为与人打交道最难,从而出现了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愿意台上发言的状况。(3)对于中学生社交恐惧的预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跟同伴交往;教师也可多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创造交流的机会。第二,增加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在社交场合就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克服羞怯。第三,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可采用一些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法。本案例中该生可以尝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鼓励自己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帮助,多向同学倾诉心声,学会表达自己,那么她的社交

32、恐惧肯定会得到好转的。9. 班级管理突发行为(1)请评析徐老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采取的策略。答:徐老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态度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徐老师对于此突发事件采取了“宽容大度,理解学生”的策略。材料中,徐老师没有对踢球的同学提出严厉批评,先夸奖球踢得不错,并且提出了“表扬”式的批评。其次徐老师对于此突发事件采取了“尊重学生人格,就事论事”的策略。材料中,徐老师用幽默式的“表扬”批评了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并且几句话就化解了这场突发事件,没有影响教学氛围,也没有影响课堂教学时间。最后徐老师对待学生的评价是综合化的。材料中,徐老师没有对学生提出严厉批评,而是鼓励他,说明徐老师重视

33、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2)试说明教师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应注意哪些方面?答:教师面对课堂突发事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要沉着冷静,不慌乱;课堂问题行为得处理要以保障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为主要目的。教师要宽容大度,理解学生,赏识的眼光、智慧的举措来看待学生的所作所为,巧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原则上一视同仁,方式上因人而异。尊重学生人格,就事论事。知识补救仓库课程评价改革(1)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2)现代课程评价的特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

34、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更注重评价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必背简答题(23):1.简述教育的基本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表现为两方面: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

35、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5)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2.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第一、教育内容的继承;第二,教育方式的继承;第三,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首先,遗传是先天性因素,它是

36、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其次,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再次,学校的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而且有专门的教师有效地控制和影响着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最后,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4. 简述社会本位论的基本理念。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孔子、涂尔干、孔德、柏拉图【图图特恐塞车】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

37、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教育结果的好坏,主要看它对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优点: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强调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缺点:但它完全否定了教育目的受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制约的可能性,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因此,也是不全面的。5.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杜威。基本观点(1)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知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

38、提倡学生“在做中学,”主张编制课程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顺序相一致。(3)主张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4)其优点:重视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其缺点:活动中心课程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7.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1)教学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重点突出;(6)组织严密;(7)课堂气氛热烈8.简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作用相统一的辩证关

39、系。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越主动、积极,就越具有求知欲、自信心,学习效果也越好。(3)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而是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9.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及其要求。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

40、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10.教师应如何依据记忆规律促进学生学习。a合理安排教学;b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c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d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e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f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11.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

41、性活动1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2)功能固着;(3)思维定势;(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动机;(7)个体智力水平13.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教科书或教材,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概括,都是有逻辑意义的。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14.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4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其他。其中努力是唯一可控制的因素,而能力和任务难度则属于稳定性因素。归因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15.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方法。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16.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理论。(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与物质化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5)

43、内部言语动作阶段。17.简述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优势地位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转化为理论型,他们基本掌握了辩证思维。(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自我意识的自觉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家长或书中的对于问题的解释,他们更喜欢独立地寻求答案,也喜欢与他人争论。但是中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通常还比较片面,也难以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成熟。18.简述中学生性格的基本结构(基本类型)(1)性格的态度特征。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性格

44、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2)性格的意志特征。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3)性格的情绪特征。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19.简述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个体性差异.(1)认知性差异: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继时型与同时型。(2)智力性差异:首先,智力的群体性差异。第一,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第二,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其次,智力的个体性差异表现在智力的发展水平、智力的表现早晚、智力的结

45、构差异。个性差异:气质存在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而性格也存在四种类型,态度类型、认知类型、情绪类型、意志类型。20.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与途径。学校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学习、人格的辅导,旨在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发展成长。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活动;(6)开展小组辅导;(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2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的故事,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

46、道德发展理论,其具体如下:(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此时儿童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处于此阶段,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否取悦他人。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在本阶段,道德判断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维护社会秩序。(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在处于此阶段,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的。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处于此阶段,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个体良心办事,如公正、平等、人的价值等。22.简述陶冶教育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23.简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各类题库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17年教师资格证笔试教育能力主观题考前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教师相关)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