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高三语文普陀一模-试卷讲评.ppt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3615309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47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上海高三语文普陀一模-试卷讲评.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22年上海高三语文普陀一模-试卷讲评.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22年上海高三语文普陀一模-试卷讲评.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22年上海高三语文普陀一模-试卷讲评.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22年上海高三语文普陀一模-试卷讲评.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普陀一模普陀一模-试卷讲评试卷讲评 1.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司马迁 屈原列传)(1分)(2)人生如梦,。(苏轼 赤壁怀古)。(2分)(3)六国论中“,”八个字启示我们:面对威胁逼迫,越是退让讨好越会让对方得寸进尺。(2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举类迩而见义远 (2)一尊尊还酹酹江月 念奴娇 (3)奉之弥繁,侵之愈愈急(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分)A.这座慧心营造的国际展览会建筑简直是鬼斧神工鬼斧神工。B.这篇文章观点比较一般,但在结构安排上差强人意差强人意。C.这篇报道文笔很好,只是所谈论的问题已是明日黄花明日黄花。D.说起老教授在学

2、术上的卓越贡献,学生们满是溢美之词溢美之词。鬼斧神工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巧夺天工:人工:人工 差强人意差强人意:大体上让人满意:大体上让人满意 溢美之词溢美之词:贬义词,表示过分吹嘘的话:贬义词,表示过分吹嘘的话 昨天黄花昨天黄花/明日黄花: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明日:重阳节后,指九月初十。黄花:明日:重阳节后,指九月初十。黄花:菊花。重阳节过后的菊花。古人讲究重菊花。重阳节过后的菊花。古人讲究重阳节赏菊花,重阳过后,赏菊就没有多阳节赏菊花,重阳过后,赏菊就没有多少兴味。少兴味。比喻迟暮不遇之意。后也比喻比喻迟暮不遇之意。后也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过时或无意义

3、的事物。苏轼苏轼九日次韵王巩九日次韵王巩诗: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3.3.第段中的第段中的“文化密码文化密码”是指是指 _ 。(。(2 2分)分)参考答案:色彩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参考答案:色彩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 1.“密码”一词所包含的“隐藏隐藏”“”“隐含隐含”“”“色彩背后的色彩背后的”等含义1分 2.民族文化心理/内涵(意蕴)1分 4.对第-段文意理解正确正确的一项是()。(2分)A.艺术创作离不开对色彩的运用。B.色彩的刺激带来了文化的投影。C.观画时的联想往往和文化积淀有关。D.色彩的情感感染力来自视觉的冲击。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4、C C 5.以下选项违背了逻辑基本规律,与第段画线部分错误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宋代以后,它才被用来指“黑色”,盛唐李白诗曰“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矛盾律矛盾律 A.中国有许多世界上没有的珍贵文物。B.你反对我的意见,就是和公众作对。C.我是不赞成背诵的,但也不赞成不背诵。D.爱因斯坦都这么说,那肯定就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A A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的基本规律 公认的逻辑基本规律公认的逻辑基本规律 同一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和判断具有确定性,始终保持如一。不矛盾律(矛盾律)不矛盾律(矛盾律):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排中律排中律:

5、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充足理由律充足理由律:一个判断为真的判断具有充分的理由。任务一:分析下面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任务一:分析下面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例1: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同一律同一律 概念前后不一致概念前后不一致 例3:“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关系,汤不烫,我不痛。”同一律同一律 偷换论题偷换论题 例4:“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来开门,我只好走了。”矛盾律矛盾律 门铃既然坏了,怎么能听到铃声就来开门。两者自相矛盾。门铃既然坏了,怎么能听到铃声就来

6、开门。两者自相矛盾。例5:在法国某地,一个耍戏法的人招揽观众:“快来快来,这里有拿破仑的头骨。”围观的一个人说:“奇怪,听说拿破仑的脑袋是很大的,这个头骨怎么和普通人的没有区别啊?”耍戏法的解释道:“没错,这是拿破仑小时候的头骨。”矛盾律矛盾律“拿破仑死于小时候拿破仑死于小时候”和和“拿破仑死于成年拿破仑死于成年”自相矛盾,两者必有一假自相矛盾,两者必有一假 例6:有人说红楼梦值得读,有人说不值得。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读,太花时间;不读,有点儿可惜。排中律排中律 值得读和不值得相互矛盾,但不能都否定。值得读和不值得相互矛盾,但不能都否定。模棱两可,态度暧昧。模棱两可,态度暧昧。6.第-段论述文

7、化对人们色彩认知差异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两者的顺序能否颠倒?请加以分析。(4分)审题审题:论述顺序(逻辑顺序):论述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思路答题思路:1.1.概括两个例子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概括两个例子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2.2.两段内部的逻辑关系(古今中外两段内部的逻辑关系(古今中外 大小大小 远近远近 熟悉陌生等等;熟悉陌生等等;层层深入层层深入 符合认知规律)符合认知规律)3.3.两段与上文、下文之间的关系(与上下文内容的关联)两段与上文、下文之间的关系(与上下文内容的关联)参考答案:不能。第4-5段论述造成色彩认知差异的两种情况,以白色为例论述的是同一民族不同类型文化的叠加作用同一民

8、族不同类型文化的叠加作用,以蓝色为例论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段4呼应上文同一民族对色彩的文化内涵有共识;段5有利于引出下文西方人对中国色彩意蕴的认知隔膜。顺序国内到国外,从读者相对熟悉的到相对陌生顺序国内到国外,从读者相对熟悉的到相对陌生的,符合认知规律的,符合认知规律 存在问题:例子不能进行概括,直接说观点;观点不准确;忽视了结构的关联存在问题:例子不能进行概括,直接说观点;观点不准确;忽视了结构的关联7.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三套相对合适,颜色基调分别为大红、纯白、淡绿,你会选择哪一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本文对

9、色彩内涵的阐释,说明选择理由。(5分)审题:结合黛玉的艺术形象审题:结合黛玉的艺术形象 本文对色彩内涵的解释本文对色彩内涵的解释 思路:黛玉的形象思路:黛玉的形象+结合色彩内涵阐释进行分析结合色彩内涵阐释进行分析+细节支撑细节支撑+颜色比较颜色比较 参考答案一:我选纯白。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姥姥家寄养,虽柔弱多病、寄人篱下,却依然清高自守,在花红柳绿、勾心斗角的贾府里如同白海棠般“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细节支撑细节支撑)。白色是纯洁、素雅之色(颜色内涵颜色内涵),一身洁白既表现出黛玉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人物人物形象形象),又预示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短暂一生,更

10、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悲剧命运的同情。与相比,更符合林黛玉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答案示例二:淡绿最合适。林黛玉本是为还泪而来的绛珠草化身,出自书香门第,善于作诗,居于潇湘馆,号为“潇湘妃子”,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心灵相通,从来不说有关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如同君子竹般才华横溢而又超凡脱俗。淡绿能令人联想到自然草木的清新美好,不仅符合少女青春美好的年龄特点,还能充分体现世外仙姝高雅灵秀的书卷气息。答案示例三:小说作者曹雪芹对林黛玉的着装描写较少,仅有的几次服饰基调以大红色为主,所以我选大红。按照小说设定,林黛玉前世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则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绛”和“赤”都是红色,有炽烈、热情之意,

11、还有赤诚、忠贞的内涵,表明两者同属“情痴”,心心相印,不被浊世所染而保有赤子情怀。两者炽热诚挚的爱情成为红楼梦中的一抹亮色,它的毁灭更使观众触目伤怀。8.分析第段画线句独立成段的作用。(3分)审题:独句成段的作用审题:独句成段的作用 答题思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主旨;答题思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主旨;结构上,和上下文的关系(承接上文结构上,和上下文的关系(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开启下文;对比);对比)独句成段:强化独句成段:强化/突出突出/强调强调 参考答案:独句成段,强化强化了少年第一次看到野马群时惊喜惊喜/冲击冲击/震撼震撼的心情(内内容容);更与下文“此刻”的伤心的

12、形成对比/反差,使读者在一起一落之间充分感受少年对新鲜世界的憧憬和对乏味现实生活的失望(结构结构);营造出画面定格画面定格的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效果效果)。存在问题存在问题:1.审题时没有注意“独立成段独立成段”四个字。2.在内容上概括不够精准,只写表现喜悦的心情,但不写具体由什么引起。9.第段空行处的语句有甲乙两个版本,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4分)甲: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乙:时间渐渐地流逝,少年慢慢平复了心情,拍了拍马,爬到了马背上。答题思路:语段本身的表现力答题思路:语段本身的表现力+与上下文的关联与上下文的关联+人物形象人物

13、形象+与另一段选文的与另一段选文的比较比较 参考答案一:甲文更合适。刻意用清脆的鸟鸣划破忧伤压抑的氛围,将少年从沉溺悲伤的状态中抽拔出来(语段本身语段本身);接着又写少年伴随着枣红马的长鸣一跃跳到马背的一系列动作,动静相衬,突出少年转换心情后下定决定、蓄势待发、准备逃离的状态,暗示着后文的情节将发生重大转折(与上下文与上下文关联关联),更好地刻画出少年充满朝气活力充满朝气活力的形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与乙文需要平复的形象相比,甲文的少年更为充满激情(比较比较)。参考答案二:乙版本更合适。“渐渐”“慢慢”“拍了拍”等词的使用,舒缓了叙事节奏,将少年沉浸在悲伤中尚未完全走出的形象进行了简单而传神

14、的刻画,与其后他一面眷恋过往生活,一面憧憬外面世界的犹疑状态非常契合,同时也突出了枣红马的善解人意与自由天性对少年的影响,为天亮后少年一骑绝尘地离开暗蓄力量。与甲文充满活力的形象相比,这一写法使人物在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更为丰厚、饱满。10.二十年后,儿子对已是中年的主人公满脸羡慕地提问:“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请以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写一段话,向年幼的儿子解释这个问题,100字左右。(4分)审题:主人公审题:主人公 (中年人)(中年人)向年幼的儿子解释向年幼的儿子解释“二十年前为什么要跑出来二十年前为什么要跑出来”(1)回扣上文少年的经历(2)与现在中年有关的内容(3)与主旨相关联的深层次意蕴(要扣

15、住关键词“自由”和“幸福”)(4)情境特点和对于字数要求(语气、语言口语化、通俗、对话感语气、语言口语化、通俗、对话感,如儿子)参考答案:亲爱的儿子,你要知道一直生活在山林中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那反而是对我们人生的束缚。不离开闭塞的山林,就无法看到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没有身体上的束缚,而是有前往世界任何一地的勇气。所以我爱山林、野马与草原,却也要跑出来看更美的世界。参考答案:小时候的爸爸也和现在的你一样,总觉得在另一个地方、另一种方式的生活会更好。你现在的羡慕就是爸爸当初一人一马来到这里的原因。但是儿子,慢慢地你也会发现,当你做出了改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之后,那段改变之前的人生又

16、会深深地刻在你的记忆里。11.根据以下词条解释,从叙述特点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否属于寓言体小说。(4分)寓言体小说:一种具有寓言化叙述特点的小说,往往通过对时空、人物、情节等内容的抽象化,刻意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凸显故事中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以此透视人类共有的生存状态。审题:根据词条解释判断本文是否属于语言体小说(1)对时空、人物、情节等内容的抽象化(2分)(2)象征意味的符号(2分)(3)透视人类共有的生存状态(1分)老人与海寓言体小说,象征手法(“老人”“大海”“各种鱼”),名字不显(几乎只有“老人”的称谓),人与环境的关系,生存状态,心理追求 百年孤独情节的象征意味 参考答案:本文不详细交代故

17、事的历史背景和情节的来龙去脉,主人公也没有具体姓名,仅以“少年”代称。时空和人物的虚化(对时间空间人物的抽对时间空间人物的抽象化象化);“历经磨难”的高度浓缩,都是为了突出最能引发普遍共鸣和反思的象征性事物:走出山洞隐喻走出闭塞原始的生活环境;外来中年人驾驶着越野车从红土地上疾驰而过,代表城市生活对少年内心深深的叩击和触动;枣红马就像是从红土地里跳脱出来的逃离者,强烈地暗示着少年必将奔向外面世界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象征意味象征意味);本文揭示了人在面对美好新生活时习于憧憬、勇于追求,而一经新生活后又难免于眷恋过往的生存状态,因此可以将本文视作寓言体小说(透视人类共有的生存状态透视人类共有的生存

18、状态)。参考答案二:本文处处都以充满象征性的符号来隐喻面对美好新生活时习于憧憬、勇于追求,但一经新生活后又难免于眷恋过往的生存状态。如山洞、草地、树林和野马所构成的世界,象征着虽然封闭却也充满自由快乐的原始生活;奔驰的枣红马生长于山林,是少年内心的抽象化身,带着少年告别过去奔向未来。但文章并没有刻意地完全拉开和生活的距离,故事的发生时空、人物身份虽然没有刻意强调,但依然有具体所指,并未置于高度抽象性的象征叙事中来呈现,山洞、枣红马、越野车、阳光等等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只是对客观世界所产生的心理感受的外化,只是增添了文章的艺术质感,因而不能将本文视为寓言体小说。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 唐刘长卿 又过

19、梅岭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注】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谪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12.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于以下哪本诗集?()(1分)A.乐府诗集 B.古诗精选 C.C.律诗选集律诗选集 D.绝句精选 13.以下对本诗的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动静结合 B.虚实结合 C.运用典故 D.D.以景结情以景结情14.为了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参照现代文一第-段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中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5分)答题思路:

20、答题思路:1.现代文一中关于“Blue”或”green”内涵的解释 1分 蓝色:情绪低落、抑郁、忧郁、沮丧等,沉稳、永恒、博大等 绿色:美好的生命、青春勃发、大自然和谐宁静、清新恬静、高雅等 2.概括诗歌的整体意境、情感(与所选的词语要匹配)1分 3.结合全诗进行解释分析 3分(1)分析“青山万里看”1分(2)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分析两处以上或融合起来整体分析都可以 答案示例一:Blue更适合。这首诗写于作者谪守南巴将要赴任时,眼中所见是年年岁岁梅枝不变的寒意,落日下沉、孤舟漂泊的萧索,此去万里,此生无望,静寂的湘水茫茫无际,几声猿鸣更添悲凉。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

21、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答案示例二:译为“blue(蓝)”更好。因为蓝色在西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中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从而突出象征着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此外,蓝色这种深沉抑郁的色调与岭上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给人以阴沉黯淡之感,更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答案示例三:译为“g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从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来看,并非一味消沉,而是随着所见景致的开阔表现出心境的开阔,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天地宽广,湘水平静,洞庭草色一望无际,“已料”“唯应”都

22、表达出诗人试图借自然山水脱离俗世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授句容知县。始视事(处理公务)视事(处理公务),恂恂(小心谨慎)恂恂(小心谨慎)若不能。俄(不俄(不久)久)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揭露,揭发)摘(揭露,揭发)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答应)许(答应)。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以石,行旅便之。岁侵(荒年)岁侵(荒年)(岁侵、岁凶、荒)(收成好:丰、饶、赡

23、、足、给、佚)(岁侵、岁凶、荒)(收成好:丰、饶、赡、足、给、佚),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粜(买粮食)(买粮食)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买粮食)籴(买粮食)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使活(使活)活)甚众。尝曰:“即天子布大惠,安能(怎么能)人人蠲租赐复(免除赋税)?第(连词,第(连词,只是只是/但是)但是)在吾曹酌(考虑)酌(考虑)缓急而已。”积九载,迁迁工部主事,历(担任)历(担任)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

24、沙湾,俾(使)俾(使)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时工部尚书赵文华视师东南,道河上。九思不出迎,遣一吏齎(拿)齎(拿)牒往谒谒(拜访)(拜访),文华漫骂而去。会迁迁高州知府。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因为)坐(因为)九思老,致仕致仕(辞官退休)(辞官退休)。句容民为建祠茅山。(明史徐九思传)【注】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甃:砌。涌贵:物价猛涨。粜:与下文的“籴”相对,卖粮食。蠲租赐复:免除赋税。齎:拿、持。知识积累 1.九思老,致仕 辞官退休辞官退休:致仕、告老、解官、请老、乞身、乞骸骨 2.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视

25、事视事:在职办公 用事用事:掌权主管 听事听事:办公的地方 下车下车:刚到任(下车伊始)3.岁侵 收成不好:收成不好:岁侵岁侵 岁凶岁凶 荒荒 收成好:收成好:丰、饶、赡、足、给、佚丰、饶、赡、足、给、佚 4.4.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因为)九思老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因为)九思老 坐一词多义坐一词多义 例:例:受受牵连获罪牵连获罪 例: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例: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陌上桑因为因为 5.5.第第在吾曹酌缓急而已。在吾曹酌缓急而已。第一:表示次序第一:表示次序 府第府第:住宅:住宅 进士及第进士及第:考中:考中 连词连词:但是,只是:但是,只是

26、 7.把第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文华归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九思老,致仕。翻译:赵文华回到回到朝堂,他为报(想起)当日的嫌怨,伙同别人一起给徐九思构织(构陷构织(构陷/陷害)陷害)罪名,因为因为徐九思当时年事已高,就让他辞官退休辞官退休了。19.徐九思执政有方,在多方面有所建树建树,请联系全文分项概述。(3分)参考答案:区分强弱善恶,恩威并加,理讼锄奸,匡正风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方针,赈灾帮困,救济贫民;从百姓生活的长远利益出发,修路筑桥,兴利便民。只是贴标签大而化之的叙述,没有任何实在内容,表面上写了很多,其实核心内容一点都没有只是贴标签大而化之的叙述,没有任何实在内容,

27、表面上写了很多,其实核心内容一点都没有写。标签化的套话、大话、空话。写。标签化的套话、大话、空话。20.20.分析第段两处画线部分对塑造徐九思形象的作用。(分析第段两处画线部分对塑造徐九思形象的作用。(4 4分)分)九思曰:“彼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尝曰:“即天子布大惠,安安能人人蠲租赐复?第第在吾曹酌缓急而已。”参考答案:两者都运用了语言描写语言描写。第一处先以简短有力的语句表现徐九思对底层百姓无力买粮的深切担忧底层百姓无力买粮的深切担忧,一个“彼彼”字反映出其远豪强而近贫民的为官立场;第二处再以加强语气的反问句反问句,突出即使有天子的惠民政策,也更需要像自己这样的地方官根据事

28、态的轻重缓急来适时地加以变通变通,“第第”的强调尽显其当仁不让、勇于担责,充分表现徐九思关爱百姓关爱百姓,殚精竭虑为百姓施惠谋利的特点,也可见其直陈事实、耿介正直的秉性。存在问题:很多同学同学忽略手法和语言特点(对文本的分析)【甲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一)明王守仁 昆季(兄弟,表弟)昆季(兄弟,表弟)家贫亲老,岂(怎么)可不求禄仕?但能立志坚定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则(那么)则(那么)虽勉习举业(为了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为了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学业),亦自无妨(妨碍)妨(妨碍)圣贤之学。若是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罢了)而已(罢了)。此

29、昔人所以有“科举之事不患妨功(妨碍功业),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谋划)之。观点:立志坚定,不因得失而动摇。观点:立志坚定,不因得失而动摇。【乙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二)明王守仁 得书(书信),见昆季(两兄弟)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所深望者,何幸何幸!世俗之见,岂(哪里)岂(哪里)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正确;对的)而已。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违背)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圣贤学问),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一辈子听做圣贤学问),只

30、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头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重要地在于深深地思考默默分辨,这里所说地不能忘记的圣贤学问究竟是什么内容呢?),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差错),可也。观点:不要忘记学习圣贤学问的目标。观点:不要忘记学习圣贤学问的目标。【丙文】论圣学无妨于举业 明王守仁 岂(难带)特无妨,乃大益(大有益处)大益(大有益处)耳!学圣贤者,譬之治(治理置办)治(治理置办)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自享,终身用之无穷也。今之为举业者,譬之治家不务居积,专以假(借)假(借)贷为功,欲请客,

31、自厅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来,则诸贷之物一时丰裕可观;客去,则尽以还人,一物非所有也。论圣学无妨于举业:弟子钱德洪的父亲担心学圣贤影响举业,丙文记录了王守仁对其的答复。观点:能够将圣贤之道内化积累,转变成自身修养。综观以上三份材料,聚焦“习举业者如何成就圣贤之学”这一问题,梳理王守仁的相关见解,用自己的话概述。(3分路径路径甲文达成基本要求:(1)乙文更进一步要求:(2)结果结果丙文理想的学业表现:(3)24.24.同样是论述学圣贤和习举业的关系,丙文直接立论,乙文则通过对两种不同样是论述学圣贤和习举业的关系,丙文直接立论,乙文则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自己的观点,请同说法的否定

32、引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交际情境评析两者的说理策略结合具体交际情境评析两者的说理策略。(5 5分)分)审题:具体的交际情境审题:具体的交际情境 分析解说策略分析解说策略 答题思路:说理对象答题思路:说理对象 说理目的说理目的 说理情景说理情景 说理效果说理效果 两文都是根据不同交流对象、不同交际目标而选择适宜的说理策略。丙文的交流对象是弟子的父亲(说理对象说理对象),目的在于消除其顾虑(说理目的说理目的),因而开门见山、掷地有声地表明学圣贤对举业不仅没有妨碍,而且大有帮助,对其认知产生强烈的冲击,鲜明的主张、斩钉截铁的语气增强了劝说的说服力(说理效说理效果果)。乙文的交流对象是作者的表弟(说理对象说理对象),关系亲近,且已树立学圣贤的远大志向,不需要再强调圣贤之学的重要性(说理情境说理情境);作者不避其烦,循循善诱,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观点,是为了提醒、教导表弟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深思默识,对圣学和举业的关系保持更清醒、更全面的认识,不可有毫厘之差(说理目的说理目的)。优秀答案优秀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高考作文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上海高三语文普陀一模-试卷讲评.ppt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