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九章 虫媒病毒 arbovirus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节 登革病毒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第四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第五节 西尼罗病毒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特点、致病性及免疫性、预防措施。2.登革病毒的传播特点、致病性及免疫性、预防措施。虫媒病毒的含义、分类及共同特点。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基因组、抗原组成、分型、微生物学检查。2.森林脑炎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西尼罗病毒及寨卡病毒的致 病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虫媒病毒的重要特性 虫媒病毒虫媒病毒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 而
2、传播疾病的病毒。而传播疾病的病毒。虫媒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虫媒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带毒的节肢动物通过叮咬人或自然界的脊椎动物而致病,并维持带毒的节肢动物通过叮咬人或自然界的脊椎动物而致病,并维持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虫媒病毒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虫媒病毒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虫媒病毒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虫媒病毒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传播媒介:目前已证实的达580多种,如蚊、蜱、蠓、白蛉、蚋、
3、蝽、虱、螨、臭虫和虻等,其中蚊和蜱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虫媒病毒的种类:目前在国际虫媒病毒中心登记虫媒病毒有550多种,其中对人畜致病的虫媒病毒有130多种。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重要的虫媒病毒及所致疾病: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乙型脑炎病毒 乙型脑炎 登革病毒 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森林脑炎病毒 森林脑炎 黄热病病毒 黄热病 西尼罗病毒 西尼罗热 寨卡病毒 寨卡热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东方马脑炎病毒 脑炎 西方马脑炎病毒 脑炎 圣路易斯脑炎病毒 脑炎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脑炎 辛德毕斯病毒 发热、皮疹 基孔肯雅病毒 基孔肯雅热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白蛉病毒 白蛉
4、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在我国引起疾病流行的虫媒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 寨卡病毒(我国有输入病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第一节有包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病毒核酸为 ss+RNA 基因组全长10976 bp,仅含一个开放读码框(ORF)抗原稳定,只有一种血清型 抵抗力不强,不耐热,5630分钟可灭活。多种化学消毒剂 乙脑病毒电镜图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基因组结构与编
5、码蛋白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结构及其编码蛋白模式图病毒的结构蛋白: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蛋白)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蛋白)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具有抗原性,可诱导产生中和抗体 具有血凝素活性,能凝集红细胞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 与病毒的复制、生物合成及病毒颗粒的装配与释放密切相关。NS1抗原性强,其诱生的抗体虽然没有中和病毒的作用,但具有免疫保护性。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培养特性 能在白纹伊蚊C6/36细胞、Vero细胞及B
6、HK21细胞等多种传代和原代细胞中增殖。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C6/36细胞是乙脑病毒最敏感的细胞。乳鼠是最易感的动物,脑内接种35天后发病,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三)抵抗力 对酸、乙醚和三氯甲烷等脂溶剂敏感。不耐热,56 30分钟、100 2分钟均可使之灭活。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二、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和宿主 携带病毒的猪、牛、羊、马、驴、鸭、鹅、鸡等家畜、家禽和各种鸟类。动物感染后,没有明显的症状及体征,但出现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在我国,猪(特别是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二)传播媒介和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
7、us),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流行地区和季节 主要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乙脑的高流行区,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均有流行。流行季节:以夏、秋季流行为主,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一致。(四)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流行地区和季节 主要流行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和地区 中国是乙脑的高流行区,除新疆、青海、西藏外均有流行。流行季节:以夏、秋季流行为主,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高峰期一致。(四)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致病过程 乙脑病毒 皮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8、、局部淋巴结 肝、脾等处的单核-巨噬细胞中大量增殖 第二次病毒血症(发热、寒战、不适)中枢神经系统 脑膜炎、脑膜脑炎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一次病毒血症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主要表现为高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头痛、意识障碍、抽搐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昏迷、中枢性呼吸衰竭或脑疝。病死率:10%-30%。5%20%的幸存者留下后遗症,如痴呆、失语、瘫痪等。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感染后免疫力牢固而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感染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IgM 和IgG中在抗感染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特异性细胞免疫
9、可阻止病毒入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微生物检查(一)病毒分离培养:采集发病初期患者的血清或脑脊液用白纹伊蚊C6/36细胞培养法或乳鼠脑内接种法分离培养乙脑病毒(二)病毒抗原检测: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的病毒抗原(三)血清学试验:检测IgG、IgM或血凝抑制抗体(四)病毒核酸检测:用RT-PCR或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 五、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 疫苗接种: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乙脑病毒灭活疫苗 动物宿主管理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二节(DF)(DHF/DSS)传播媒介:埃及伊蚊(A.aegypti)和白纹伊蚊(A.albopictus)埃及伊蚊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登革热是分
10、布最广、发病最多的虫媒病毒病 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25亿人口受登革热的威胁,每年病例 5000万1亿 自1978年以来,我国南方不断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或暴发流行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登革病毒流行分布图 一、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特征与乙脑病毒相似 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1、DENV-2DENV-2、DENV-3DENV-3、DENV-4DENV-4 型间有交叉抗原性,但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二)培养特性 多种哺乳类及昆虫来源的传代细胞对登革病毒敏感,白纹伊蚊C6/36细胞是最常用的细胞,病毒在细胞中增殖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乳鼠是对登革病毒最敏感的实验动物。医
11、学微生物学(第9版)人蚊人循环传播 自1978年以来,我国南方不断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或暴发流行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登革病毒通过蚊子叮咬进入皮肤后,先在树突状细胞进行增殖,随后移行到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淋巴结的单核细胞系统中继续增殖,最后经血流播散,引起疾病。(一)临床类型: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engue shock syndrome,DHF/DSS)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二)临床特征 1.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潜伏期约48天 典型临床特征:高热、头痛、皮疹、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
12、淋巴结肿大等。高热:表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疼痛:头痛、全身关节及肌肉疼痛等(100%)。皮疹(70%)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登革热患者的皮疹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图片由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张复春教授提供 2.具有普通登革热的症状体征 皮下出血 消化道出血 有明显出血现象 呼吸道出血 子宫出血 脑、珠网膜下腔出血 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 病死率高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登革出血热患者的皮下出血现象(三)DHF/DSS的发病机制:1.免疫病理反应:活化的免疫细胞大量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如IL-2、TNF-、IFN-及血小板活化 因子等),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漏。2.登革病毒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
13、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ADE)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登革病毒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登革病毒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ADE)四、微生物学检查(一)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培养或乳鼠脑内接种(二)血清学试验: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或IgM抗体(三)病毒核酸检测:RT-PCT、实时荧光定量RT-PCR五、防治原则 无特效治疗药物。防蚊灭蚊是目前最重要的预防手段。疫苗研制取得重大进展,重组四价减毒活疫苗(CYD-TDV)已获准在一些流行区使用。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三节 forest e
14、ncephalitis virus 森林脑炎病毒 又称为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或称为俄罗斯春夏型脑炎病毒(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特征的森林脑炎。在我国东北、西部林区有流行。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一、流行特征 传染源及储存宿主:蝙蝠及多种野生动物 传播媒介:蜱(也是储存宿主)传播途径:蜱叮咬、污染的生羊奶Tick bite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版)森林脑炎病毒流行特征示意图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潜伏期:1014天,多隐性感染。轻型: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肢体弛
15、缓性瘫痪等。重型:脑炎、脑膜炎、发音困难、吞咽困难、延髓麻痹、呼吸及循环衰竭等。死亡率:20-30%免疫力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得牢固免疫力。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三、防治原则预防:注意个人防护,防蜱叮咬。注意饮食卫生,奶或奶制品煮沸后饮用。对准备进入林区的人员接种灭活疫苗。治疗:尚无特效疗法医学微生物学(第九版)第四节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 布尼亚病毒科白玲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2009年首次在我国分离成功。所致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
16、传染性。传播途径:媒介(蜱)叮咬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流行季节:主要在春夏季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从事野外作业和户外活动者感染风险较高。流行地区:中国、韩国、日本等。防治原则:无特异性防治手段。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第五节西尼罗病毒 West Nile virus 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1937年出现于非洲乌干达,1999年夏传入美洲。西尼罗病毒感染引起西尼罗热和西尼罗脑炎。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西尼罗病毒流行分布图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宿主:鸟类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在鸟的体内大量繁殖,形成高滴度的病毒血症。主要为伊蚊、库蚊。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防蚊灭蚊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预防途径。无疫苗可供特异性预防。无特效药用于治疗。三、防治原则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1.虫媒病毒是生态学概念,而非分类学概念。2.虫媒病毒病的临床类型多样,主要引起发热、脑炎或脑脊髓炎、皮疹、关节痛、出 血热等。3.除乙脑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外,其他虫媒病毒病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供特异性预防,因此控制传播媒介是防控的关键。4.目前对虫媒病毒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