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6课鲁迅散文两篇:记念刘和珍君优秀导学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章思路,概括人物事迹,把握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重要语句,明确情感发展脉络,领会写作目的。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鲁迅对烈士牺牲的理性思考。 【课前预习】 1.知人论世: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名周树人,字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鲁迅说他写作的目
2、的,一是“为那些为中国的改革而奔驰的猛士”,他们在寂寞中奋战,我有责任为他们呐喊,要给予他们哪怕是微弱的慰藉”。二是为那些“如我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美梦的青年,正是因为他们,我必须在作品中处处给予一种不退走,不悲观,不绝望的诱导,而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感有所扼制(何况我对于悲凉感本身也是持有怀疑态度的)”。三是他的敌人,鲁迅说,“我的敌人活得太愉快了,我干嘛要让他们那么愉快呢?我要像一个黑色魔鬼那样,站在他们面前,使他们感到不圆满”。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2.写作背景: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
3、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坚决还击,将日舰驱逐出大沽口。日本竟联合英美等八国于16日向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的执政府内人员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后来军警在清理现场时,竟然将死者财物尽行掠去,甚至连衣服也全部剥光,并且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暴徒”。 泰晤士报称这次事件是“兽性”的“惊人惨案”。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有一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师
4、生为纪念在惨案中牺牲的本校学生刘和珍与杨德群烈士而建立的“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碑座上刻着两位烈士的生平传略,碑身阴面镌刻着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名句:“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刘和珍烈士: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英语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3月18日,政府卫队开枪时,一颗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牺牲时年仅22岁。 一、导入 1949年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所写的抒情诗有的人。 二、阅读 快速地浏览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大意。 三、反馈 四、讨论 (1)品读一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对于“三一八
5、惨案”中不幸牺牲的中国青年,当时社会上各方人士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2.请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第一段,体会鲁迅先生的复杂感情,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解读。 (2)析读三四五节,回答以下问题: 3.刘和珍君是一个怎样的女性青年形象? 4.为何反复写她“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默读第六七节,思考以下问题: 5.鲁迅先生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五、展示 六、精讲 1.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 2.第二节第一段的深刻含义。 3.赏析两处细节描写。 4.徒手请愿事件的意义。 七、检测 1对下列画线句子表达手法及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
6、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A这是一个设问句,答案在前一句中,“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就是“哀痛者”和“幸福者”。 B这是个一般疑问句,作者用提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 C这是一个反问句,其中饱含了作者对“真的猛士”的赞叹,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这是多么伟大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D“怎样的”意思是“多么沉痛的”,因此后一句的句意为:这是多么沉痛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2.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作者悲愤的情感。 B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
7、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C作品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者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D“三一八”惨案后,那些害怕反动势力,苟且偷生的人,将会被血的事实惊醒,逐渐看到革命的希望,而那些真正的革命者,将更加勇敢地投入斗争中去。 八、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周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
8、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挣扎,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
9、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
10、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附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1下列对文
11、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
12、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3.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句话的含意。 六、精讲: 1.文章主要内容的梳理。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 本文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二节: 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一是因为: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去的烈士刘和珍君等人;二是因为:控诉反动政府,唤醒麻木庸人,痛斥走狗文人,牢记这笔血债。 将当时社会上各方人士分为三类: A.进步力量:学校举办追悼
13、会,程君深切悼念烈士们。说明他们并未屈服于段祺瑞执政府的淫威,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烈士。 B.反动势力:“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C.中间的市民: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概括了作者这两周的情感: 深情、大悲、大哀、大愤、大怒、憎恨,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且说明这一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叙写的。 第二层次是三四五节: 这一部分回忆了刘和珍君的事迹:生前事迹和遇害细节,是按照生前到遇害的时间顺序进行叙写的。回忆了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虑及母校前程而黯然泣下这几件事情,说明刘和珍君是一位具有正义感、责任感、反抗精神的热血女性青年。 第三层次
14、是六七节: 这一部分表明了作者对于请愿事件的态度,作者是否定的,作者劝诫未来的青年不要再采取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后来通过引用陶潜的诗句,写了这一事件的积极影响:激励真正的猛士奋然前行。所以这一部分是采用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叙写的。 2.第二节第一段的深刻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真的猛士敢于面对黑暗的现实,敢于为推翻这黑暗的现实而流血牺牲。 由于清
15、醒地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他们会为人民大众所遭受的苦难感到哀痛。 他们具有变革现实、推翻黑暗的勇气和信念,有着为天下人谋幸福的追求,走在时代和人民的前列,因而他们又是幸福的。所以,猛士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 庸人面对黑暗现实和深重苦难是有过哀痛和不满的,可是他们不敢面对,更不敢去推翻。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流驶慢慢忘却,逐渐麻木,从而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3.赏析两处细节描写。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于细微处见真情。 (1)反复细节。在三四五节中,一向惜墨如金的鲁迅用几近雷同的笔法写道“1”“2”“3”“4”。“微笑、温和、和蔼”的刘和珍君何以是暴徒?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个反复细节如同电影特写
16、镜头在读者的脑海里滚动放映,感情密度大,冲击力强,将悲愤之情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来, 使反动文人的“暴徒”之说不攻自破,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同时也暗示读者: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2)再现细节。再现了三位女性的死状。这些语句读来真如现场的目击,刽子手杀人的全过程乃至每一个动作,鲁迅先生都再现得精确之至。将作者心中的万丈怒火点燃起来,炙烤着读者的心灵,令人忍不住直斥残酷无情的反动派。 以上两处细节描写,绝非偶然为之,显然是鲁迅先生的精心安排。尤令人赞叹不已的是作者虽有如此高超的妙手点染,却毫无斧凿痕迹,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于细微处见真情。 4.徒手请愿事件的意义。 否
17、定:很寥寥、实在不过是、徒手的、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 肯定:“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 七、检测:1.C2.B 八、作业:1.B 2.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3鲁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愤怒。沉默是无言的愤怒,而愤怒迟早将在沉默中爆发,不爆发就会在沉默中灭亡。作者的话表达的主要是悲哀。刘和珍的牺牲给作者带来最深的悲哀,永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