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3625544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未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

2、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

3、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 话剧对传统戏曲精神的融通,充分表明了话剧艺术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可行性。商鞅李白蔡文姬等话剧的持续热演,杜甫苏轼詹天佑等话剧对历史人物的重新书写,都表明了民族文化史和心灵史对于当代话剧创作的重要意义。历史上出现的优秀话剧,无一不是作者良好的民族文化素养的显现,无一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无一不是

4、中国式普遍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在于它多大程度地融入了传统戏曲的外在表现手法,尽管这是话剧民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更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即从骨子里流露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底蕴,中国话剧将难以立足;没有宽广的文化胸襟和广采博收的气度,中国话剧将难以发展。因此,话剧人应当不断努力,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民族艺术精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摘编自宋宝珍中国话剧:110年的回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中国话剧是在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出现的、具有现代属性的舞台艺术。 B.中国话剧出发点是时代和现实的需求,其发挥的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 C.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D.中国话剧是国人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促成了民族的自强、文化的振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话剧的现代属性入手,阐述了中国话剧的产生、作用、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 B.文章通过梳理中国话剧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二者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C.文章引用王钟声的话,意在阐明话剧诞生之初,它的实用性远远大于其艺术性

6、。 D.使用旧题材的商鞅等新话剧演出获得成功,证明话剧融通民族文化是可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话剧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思考,对传统戏曲所倚重的形式美不太关注。 B.话剧是文化素养的显现,内容与形式结合的产物,伦理道德和社会正义的体现。 C.中国话剧如果能高度契合民族精神和美学神韵,日后的发展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D.话剧人如果能够发扬传统文化精神,吸纳外来艺术精华,就能创造出艺术精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生

7、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 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域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

8、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

9、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 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为官方历法。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

10、有时。北京一些医院开创性地推出“三伏贴”“三九贴”,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这种长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挥影响的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上大都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恰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一种传统文化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名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摘编自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参考消息 4.下列对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

11、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制度,它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季节特征和鲜明的气象条件为基础而确立的。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得益于合适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人为的划分,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C.二十四节气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关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含义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遗产,虽随社会变迁影响力趋于减弱,但仍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获得国际认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在一

12、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对时间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节气与社会逐渐走向疏离。 B.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蕴含在节气文化中,认为应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人们要依据节气而动,顺应阴阳变化,这与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同。 C.“三伏贴”“三九贴”的推出,说明我们在延续节气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以便让它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D.在评判二十四节气这类传统文化是否属于“非遗”时,不能将之与濒危性直接联系起来,而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性,它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和生产。 6.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和

13、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传统社会: (2)现代社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公弼与苏东坡 申平 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 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 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 “苏贤良,你早!” 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 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

14、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 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 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 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 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

15、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 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 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 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

16、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 “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 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

17、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 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 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 东坡慌乱点头称是。 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 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 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 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

18、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 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 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 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 (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

19、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 B.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 C.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 D.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 8.在和陈公弼的交往过程中,苏东坡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 9.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现实性

20、的角度分析本文处理材料的特点。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英宗复位,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

21、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

22、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成化二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23、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贤才华横溢。考中乡试第一,所献上的端正国家根本的十条策略,也

24、被皇帝认可,命令他抄写好放置在身边,以备随时审阅。 B.李贤关爱百姓。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请求朝廷能废除一切征敛。 C.李贤刚直不阿。当石亨、曹吉祥当权,李贤虽有顾忌但他仍能从容回答皇上的提问,对石亨等人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D.李贤曾两次遭遇危险。曹钦谋反时,逼他起草奏章开释自己的罪行;门达因李贤进谏而借袁彬的案件陷害他,李贤几乎不免于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 (2)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

25、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癸丑春分后雪 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从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诗人因与主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外放任杭州通判期间。分(fn):料想。东君:主宰春天的东方之神。阴机:阴谋、机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分后下雪的反常物候,让身处江南的诗人颇觉罕见,遂即事写下所见所感。 B.诗中“不胜威”“应惭”等词流露出对桃李的怜惜,对恣意逞威的春雪的厌恶。 C.诗句引入梅花意象,以其不惧寒雪的特性,寄托特定遭遇下诗人坚贞的志节。 D

26、.诗人认为掌管节令物候的造物和东君心机难料,应备着寒衣,以防天气多变。 15.作者在后两联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想?请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2)李凭箜篌引中以四样美好的事物描摹声音的句子是“_,_”。 (3)书愤中作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减的诗句:“_,_”。 (4)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_,_”。 (5)蜀道难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

27、句子是:“_,_”。 (6)蜀相中,“_”一句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第卷(表达题共7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_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_,其影响

28、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_。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_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

29、时代内涵 C.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18.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高瞻远瞩摩拳擦掌初露雏形雨后春笋 B.远见卓识大展拳脚初露雏形星罗棋布 C高瞻远瞩大展拳脚崭露头角雨后春笋 D.远见卓识摩拳擦掌崭露头角星罗棋布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在我国与沿途国家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

30、展。 D.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_,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_,都会使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_,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9月17日,在北京冬奥会开

31、幕倒计时14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正式对外发布“一起向未来”! “一起向未来”何止是一种体育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一起向未来”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 “一起向未来”这一口号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面向全班同学写一篇发言稿,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32、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5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谈到中国话剧艺术,人们首先会想到它的现代属性,其次会想到它的现实使命。它是顺应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转型,从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和开启民智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西方戏剧经验而创造生成的舞台艺术,发挥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话剧未生成之前,中国戏曲顺应中国文化的诗学传统和抒情特点,以歌舞演故事,以写意性与程式化表演,以典型化、

33、符号化脸谱和曲牌体、板腔体音乐模式,培养了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性。 20世纪初,近代社会的历史变局,决定了中国话剧的必然出现,它是民族意识走向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历史嬗变的产物,也是民族自强、文化振兴的使命承担。 1907年秋,王钟声公开声称要以演剧为手段,“唤起沉沉之睡狮”。他表示:“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鉴于改良社会的急迫性,新剧的倡导者抛弃了门派众多、技艺复杂的戏曲,选择了更具灵活性、实践性的话剧艺术作为创新的突破口。话剧不是供人欣赏的“玩意儿”,而是唤起民众、改造社会的有力武器。 早期话剧与戏曲的关系实属藕断丝连,朱双云新剧史所概括的“生类”“旦类”,显然脱胎于戏曲行当。然而,新兴的话剧不同于戏曲,话剧对以艺术的方式反映真实、思考人生、发挥现实作用的强调,显然不同于成熟的戏曲艺术对形式美的倚重,而是更加彰显了社会人生的参与感、在场性和现实功用。 话剧对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