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3625968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1、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并理解“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词语,并学会运用。 2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显示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邓稼先画像、杨振宁画像。 (针对三幅图作适当的介绍,突出邓稼先的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完成下列各题。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

3、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

4、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

5、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课堂设计: 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先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准备精彩发言。 同学们阅读课文,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任人宰割: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

6、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教师: 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 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再次闪亮登场发言。 归纳学生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 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 方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

7、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 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

8、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 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段话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 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教

9、师: 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 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10、。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用的是发现阅读法,它也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写读书笔记的一种模式。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

11、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

12、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 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

13、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二、总结课文 三、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

14、标: 1积累并掌握“衰微、赫然、迭起、锲而不舍”等词语。 2积累优美的语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文章选材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学习闻一多先生为救国救民潜心学术,不畏艰辛的治学精神和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闻一多画像”,

15、翻看彩图。专注地注视一分钟,你觉得闻一多是怎样的一个人?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他似乎和鲁迅很相似:清瘦、目光坚定、深邃、嫉恶如仇)那闻一多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请看臧克家先生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 “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

16、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 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 精选的典型事例,

17、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 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18、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 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 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

19、神。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 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

20、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

21、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 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

22、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 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 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 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

23、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成 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1.夹叙夹议的写法。 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 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

24、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

25、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

26、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 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

27、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

28、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

29、册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

30、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

31、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 鲁迅的“笑” 鲁迅的步伐 鲁迅品评衣着 鲁迅的休息 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 鲁迅谈鬼故事 海婴的问好 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 鲁迅最后的时刻 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 老师引导: 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

32、乐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们细细品味细节,似乎还是能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现在大家将文本内容再次快速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形成文字内容,完成“任务二”马上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汇报成果。 1:作者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怎样的精神? 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2:既然鲁迅先

33、生“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鲁迅先生对衣着的品评见解? 作者意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全方位完整的鲁迅形象。“看不见”是指鲁迅先生从来不关注穿着,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这些美学观足见他独到的眼光。最后,作者借许广平之口,“周先生什么书都看”,从侧面说明了鲁迅先生知识的广博,学养的丰厚。 3:作者写鲁迅先生的休息,强调了他“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特点? 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4:作者详写鲁迅先生一天的时间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鲁迅先生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说明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忘我奋斗的

34、伟大情怀。 5:作者写了一段鲁迅谈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现鲁迅先生勇敢大胆、幽默诙谐、富有科学精神。 6:作者写病中鲁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画,有何用意? 这明显是一幅生命的图赞,女人和飞散的头发,再加上小红花,完全是鲜活的生命。暗示鲁迅先生顽强的生命毅力。 7:文末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运用讳饰手法,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表达作者的无限悲痛和怀念之情。 老师引导:(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流露出真挚情感,除此之外,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朴实”接下来我们通过几段朴实的句子来分析

35、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特殊含义) 四、品味语言 联系上下文,体会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个“才”字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一个“总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彻夜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

36、一生,这里的“鬼”与“人”就都有了象征意义:这里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后或者是立场错误的文化人,让鲁迅先生踢踢即为被鲁迅先生批评、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3.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鲁迅先生好了。准备冬天要庆祝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鲁迅先生“以为”,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

37、日逝世,人们的期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五、总结 主旨 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待人接物、读书、写作、养病、去世等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以及魅力气质,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写作特色 (1)真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鲁迅的性格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时时处处都感受到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无私、诚挚、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描写了鲁迅的生活细节,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崇敬和怀念之情。 (2)淳朴的语言艺术。课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琐事,以朴实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

38、一个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生动的细节描写。作者敏锐地捕捉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微中传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蕴含不平凡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神韵兼备的鲁迅形象) 结束语: 感谢作家萧红,让我们结识了“走下圣坛”的鲁迅先生,也学习了作者在散文创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学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疼,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同学担心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来。其实只要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实感,不用华丽的辞藻,也一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来。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对你的写作有所启迪。 教学后记 4、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39、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40、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

41、事。 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