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传播者的移情能力 传播心理学关于移情的解释 移情与情绪、同情、理解的关系 传播者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 传播中移情的运用方式 传播者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本章要点第一节第一节移情是什么移情是什么目录第二节第二节传播过程中移情的发生传播过程中移情的发生第三节第三节培养传播者的移情能力培养传播者的移情能力第一节移情是什么移情是什么一、移情的内涵 移情(empathy),有人称之为“共情”“同理心”。“移情”一词最早译自德文。“移情移情”中的中的“情情”指情绪、情感,指情绪、情感,“移移”则是移动、交流的意思。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则是移动、交流的意思。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2、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又叫感情移入。思想的心理现象,又叫感情移入。一些早期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移情是所有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根据这一广义的界说,许多学者都试图探究这一术语的含义,但彼此侧重的方面却有不同,于是就出现了关于移情的各种说法和理解。第一种说法和解释源于精神分析学说,指患者把自己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精神分析治疗者身上,治疗者成为其双亲的替身。第二种说法和理解源于认知心理学的见解,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内心经历和体验的理智理解。心理学家戴蒙德认为,移情的认知作用表现在它能增进两人之间的交流,而且作为移情的结果,移情者将会更多地去喜欢、帮助和接受别人。第三种说法和理解指利他主
3、义行为或助人行为。当移情被指导并且有目的地引发时,它能够对别人产生很大的帮助,甚至产生利他主义的行为。一、移情的内涵 还有一种说法和理解来源于角色理论。这一理论借助戏剧比拟描述人的生活场景,认为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在这舞台上都要扮演各种角色。若想让自己扮演的角色被别人接受,就要学会体验他人对自己这一角色的要求和看法,同时还要体验他人角色,这样才能互相沟通、理解、交流。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由于对别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的唤起。其实,角色理论最早来源于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他认为移情是指一个人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假设别人的观点、体验别人的情感。
4、这种对移情的解释更接近于传播心理学体系对移情的理解。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定义,“移情有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本章所探讨的“移情”,是就心理学一般用语而非精神分析学说的用语而言的。按照以上对移情的阐释,传播者对传播对象和受众的移情可以理解为:传播者设身处地地理解、体验传播对象和受众的认知、情绪情感、需要的心理过程;同时,传播者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传播对象和受众。简言之,就是“设身处地”和“感染他人”。二、与移情有关的几个概念
5、(一)移情与情绪 移情是出于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而产生的与其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包括认识、理解情绪的能力和感受、体验情绪的能力。情绪体验是移情的核心要素,移情的实质就是产情绪体验是移情的核心要素,移情的实质就是产生与他人情绪状态相一致或相匹配的情绪反应。生与他人情绪状态相一致或相匹配的情绪反应。只有在你曾经体验过类似对方那样的情绪感受时,移情才能真实地发生。例如,假如你从未爱过,移情正在恋爱中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移情失去恋人的人则更为困难。但一个已爱过的人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移情失去父母、妻子或丈夫的人。移情也被称作“同理心”。同理心简单地说就是“感同身受”“将心比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其感
6、受,了解对方内心的想法,并回应给对方。同理心有两个要素:一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即认知技巧;二是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即沟通技巧。这两种技巧都需要对他人所经验的情绪有真正的了解。二、与移情有关的几个概念(二)移情与同情 在伦理学中,同情被认为是面对处于强烈情绪中的个体时我们所产生的“同伴感受”的体验,同时包括采取某些行动以减轻这种感觉。同情是观察者面对另一痛苦个体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而引起观察者采取行动去减轻另一个体痛苦的冲动或愿望。所以说,移情会导致同情,而同情是移情的结果,是在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基础上产生的关心。由此可见,在含义上同情不等同于移情,同情强调的是面对他人的痛苦、不幸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7、还包含行为反应,如帮助。对于同情而言,自己和他人是分离的,强调的是“feeling for someone”(因某人而生的情绪)。而移情的重点是“移”,自己和他人在情绪上是重叠的,当然二者并不一定完全重叠。例如,“I feel your pain”(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是移情,“I feel pity for your pain”(我为你的痛苦而感到遗憾)是同情。此外,除负面情绪外,移情还可以包括对他人快乐、高兴等正面情绪的移情;但同情一般是针对别人的不幸、痛苦等负面情绪而言的。同情通常意味着“感到惋惜”,而移情指的是“感知”另一个人。移情可能针对积极或消极的感觉,同情却通常只针对遇到麻烦的人
8、。二、与移情有关的几个概念(三)移情与理解 移情另一个人,亦即体验他的世界。当你感觉另一个人的感觉和态度,仿佛你已体验到那些感觉或态度时,表明你正在移情。移情是将你自己置身于其他人的人格中的能力。具体说来,它是我们在和另一人交流时,像他那样去看,像他那样去听,像他那样去感觉的能力,即理解他人的能力。理解是产生移情的前提。要努力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并认识那种感到生活过于悲惨而无法忍受的态度,理解那种感觉自己卑微无用的沮丧,理解那种过度在意他人评价而导致的自我迷失每一种理解都会以某种方式丰富移情者自身。我们从这些体验中以各种方式学到不同的东西,使我们成为更能与他人达到情感共鸣的人。二、与移
9、情有关的几个概念(三)移情与理解 然而理解并非易事。“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我们不可能真正做到像他人那样看待事物,而只能接近。另外,理解的困难在于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从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观点出发看待事物。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如果我们让自己像他人那样去看待事物,也就是要采用不同于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事物,这意味着要面临改变自我的危险。对于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大多数陈述,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对此做出直接的评价或判断,而不是先试着去理解它。当对方表达了某种感受、态度、信念时,我们倾向于不假思索地认为“那是对的”“那是愚蠢的”“那是不正常的”“那是不合理的”“那是错误的”“那是不友好的”。
10、我们很少容许自己去仔细地理解别人的陈述对他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意义这还是因为理解会带来风险。如果我们让自己去真正理解一个人,或许就会被那种理解所改变,而我们每个人都害怕改变。但是,假如我们把自己的价值认定强加于别人的话换句话说,是评价而不是理解我们就会发现移情价值不同的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理解,就必须克服自己内心害怕改变的恐惧,接纳对方不同于自己的种种表现。接纳是产生理解的必要条件。在传播中,把对方的感受、态度和信念作为他真实而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实接纳下来,才能真正开始理解,移情也才能真正发生。三、移情的种类(一)情感的移情、认知的移情和预期的移情 根据移情发生的心理活动领域的
11、不同,有人将移情划分为三种类型:(1)情感的移情,指个人在情感上体验他人的内部情绪;(2)认知的移情,指个人在理智上洞察、理解他人的内部经验;(3)预期的移情,指个人预期他人在具体情境中的情感反应。三、移情的种类(二)典型性移情和非典型性移情 有研究者认为,移情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它可以由代表他人情绪状态的明显的知觉线索所引发,也可以是在间接情绪线索(如他人所处的情境)的基础上推理的结果。基于此,移情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典型性移情和非典型性移情。典型性移情和非典型性移情。典型性移情由他人的情绪状态引发,此时情绪线索具有明显、直接的特点。具体而言表现为移情者由于直接观察或知觉他人的情绪状态,
12、进而自己产生了与其相一致的情绪反应。非典型性移情者由他人所处的情境引发,此时情绪线索具有隐晦、间接的特点。具体而言表现为移情者根据他人所处的情境,通过自己的想象或推理,进而产生了与他人情境相一致的情绪反应。第二节传播过程中移情的发生传播过程中移情的发生一、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 移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移情者处于某种情绪状态;(2)移情者与被移情者的情绪状态或情境相一致;(3)移情基于理解;(4)移情者能够对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绪进行区分。当移情者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境,能够引发移情者部分感受到与被移情者或其情境相一致的情绪时,移情就发生了。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移情发生的心理
13、机制(一)认知觉察(一)认知觉察 移情这一心理品质的核心要素是个体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觉察,只有具备这种认知上的觉察,移情才会产生。移情是对他人所处境遇以及心理体验在认知或想象层面上的理解。一、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二)情绪体验(二)情绪体验 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共感的情绪反应。单纯对他人内心状态有认知觉察并不意味着个体能够体验到他人的感受;只有在真正体验到他人的感受之后,才能够产生真正的移情。移情是对知觉到的他人情绪体验的情绪反应。作为移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和情绪缺一不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相信,移情是由认知和情绪共同组成的复杂融合体。下面我们就从情绪和认知两方面来阐释移情发生的具体过程。二、传播
14、者移情的心理过程(一)移情中的情绪过程 移情是一种情绪过程,其产生源自个体被自己知觉到的他人的感受所打动。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移情的本质源于合群的需要,最早和最基本的移情是一种本能,而不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婴儿对他人痛苦和其他同类信号(如哭泣、悲伤的表情)的反应远远早于他们对这些状态的认知理解。当然,婴儿的本能反应只是一种初级形式的移情反应,它是移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移情中有以下三种主要的情绪过程。1 1、情绪感染、情绪感染 情绪感染是对于他人情绪状态或需要的直觉反应。如刚刚出生的婴儿在听到别的孩子哭泣时自己也会哭,这种移情性哭泣是情绪感染的典型代表。日常生活中,如果谈话时对方伤心落泪
15、,我们也会不自觉有想哭的冲动。表情移情也是情绪感染的一种。表情移情是指模仿面部特征的能力,这些模仿包括情绪表情特征,以及其他特征(如语气等)。研究表明,面部表情特征的模仿能够并且常常导致类似的情绪体验。例如,别人朝我们笑的时候我们自然也会朝他们笑,并因此体验到一种幸福的感觉。在传播活动中,对传播对象面部表情的模仿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进入移情状态。例如当对方忧虑蹙眉时,我们也微微皱起眉头;当对方开心大笑时,我们也露出笑容。这种相似的非语言信息会传达出对对方的关注和理解,双方能很自然地进入一种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围。二、传播者移情的心理过程(一)移情中的情绪过程 2 2、映射性情绪、映射性情绪 映射性情绪
16、是指移情主体产生了与客体相同的情绪体验。研究者认为,移情者看到某人有某种需要或处在痛苦中,或者听到他的不幸时,便会从他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情境,并因此而分享到他的感受。这种映射性情绪的体验来源于个体对类似事件的经历。在产生映射性情绪的过程中,个体接收到有关的情绪信息(如他人受到伤害等),接下来就会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而反应的方式就像这些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还有一种解释是,移情可以理解成信息处理的结果。移情个体是使用自己已有的情绪信息来感受他人的情绪。例如,当一个小男孩看到他的好朋友不慎切伤了自己的手指时,他可能马上想到自己也曾经切伤过自己,并立刻感到一种由特定经历所诱发的疼痛感。在此过程中,我
17、们是采用记忆等形式,运用已有的知识来了解他人的处境。由于来自他人的信息与情绪记忆相连,所以当我们观察到某一特定的情绪状况时,记忆被激活,情绪反应就随之产生。二、传播者移情的心理过程(一)移情中的情绪过程 3 3、反应性情绪、反应性情绪 反应性情绪不同于映射性情绪,后者是产生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而前者指的是个体随后的情绪性反应,即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谓的同情、关心和怜悯等。当我们看到他人处在痛苦中时,我们除了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情绪(映射性情绪)外,还会产生一种怜悯之情,这就是反应性情绪的典型代表。同情是源自对他人情绪状态或处境理解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并不是与他人情绪状态相同的反应,而是一种悲痛
18、或对他人关心的反应。有研究者认为个体产生与他人相同的情绪并不是移情的全部,移情过程应该包含提供安抚或帮助的冲动。在移情反应中,我们把他人的情绪状态知觉成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当我们看到痛苦,感觉到怜悯时,我们知觉到害怕并急于提供安抚。因此,反应性情绪是激发亲社会行为的前提。二、传播者移情的心理过程(二)移情中的认知过程 移情反应产生的前提是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正确判断与理解。移情中认知的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感知和判断,即运用相关信息认识、确认和命名情绪状态的能力;二是观点或角色采择(role taking),即假设或者体验他人观点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个体才能做出相符的情绪反应,产生真正的移情。三、
19、移情发生发展的早期影响因素(一)人格与移情 人格与移情之间既有区分又有重叠,很多研究者认为移情本身就是人格的一部分。有关人格与移情关系的研究考察了移情与“大五”人格理论中五种人格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移情与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情绪稳定性则不存在相关。三、移情发生发展的早期影响因素(二)依恋与移情 根据心理学家鲍尔比(J.Bowlby)的理论,儿童与其抚养者的依恋关系最终会使得他们形成一种表征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型”,而这种“内部工作模型”又会指导儿童未来的人际交往。由于移情也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因此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系。大部分非安全依恋的儿童未能表现出移情反应
20、,而做出移情反应的儿童往往是那些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其原因可能在于,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善于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绪,而这是产生真正移情的必备条件。还有研究考察了成人依恋与移情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安全型依恋中的亲密感和信任与移情中的移情关心和观点采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三、移情发生发展的早期影响因素(三)父母教养方式与移情 有学者认为儿童的移情要想顺利发展,其家庭环境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1)能够满足儿童的情绪需要,同时又不鼓励过分的自我关心(self-concern);(2)鼓励儿童体验和表达各种情绪;(3)使儿童有机会观察和参与和他人的互动。从这一角度出发,父母的教养方式无疑是影响儿童移情发展的
21、重要因素。四、传播过程中移情的运用(一)主动体验 在大众传播中,移情常常发生在新闻采访或各种涉及情感交流的访谈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是新闻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体验式互动。这种互动不同于一般的“你来我往”,它需要记者参与到采访对象的外在生活及内在的认知、情感世界中,这种采访形式也被称作“体验式采访”。这类采访形式借助戏剧的假定性,但不是演员扮演,而是记者暂时隐蔽起自己的职业角色。如果说演员是在剧本规定的情景中按导演的要求完成对特定角色的创作的话,那么体验式采访中的记者则完全没有“剧本”可循。因为事件按其本身的逻辑发展,他只是在其中以“新角色”去参与、了解和体验罢了。不过,他参与、了解和体验的目的不
22、像演员体验生活那样是为了塑造角色,作为传播者,他扮演这一“新角色”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生活,让人们从中感受鲜为人知的人生况味,增进不同境遇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认识生活的本质内涵。因此,在“体验式采访”中记者的角色既不同于演员,也不同于一般采访中的记者。怎样实现相关角色的转换?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看,就需要移情的能力。移情是实现角色 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只有经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知和情感水平上的角色转换。反过来,验证是否实现了角色互换,也要看是否达到了移情水平。四、传播过程中移情的运用(一)主动体验 由于“体验式采访”是记者直接参与和体验而非通过采访对象获得间接经验,因而对受众来说更具有真实
23、感和可信度,更喜闻乐见。由于不同媒体的特点不同,广播、电视的“体验式报道”其可听性和可观赏性相对来说更强些,因而广播、电视节目的采访使用体验式的手段就更多些。例如,曾有记者对城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报道。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记者与残障人士同行,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体会了一番“城市无障碍设施”的“便”与“不便”。在商场、书店、车站、银行等人群集中点,记者与残疾人一起体验电梯的上上下下、一起挪动笨重的残疾车、一起感受面对台阶时的无奈,以健康人的身份从残疾人的角度发现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体验式采访”让记者脱下了职业“外衣”,使得他便于融入陌生的环境进行参与,更容易敏感地
24、发现和捕捉到新环境中更细腻、更真实甚至更深刻的东西,这样捕捉到的信息往往具有一般采访难以达到的效果。比如,在上述的体验式报道中,记者尝试推着残疾车到达某购物广场,广场保安却呵斥记者赶快离开,原因是经理发现后会炒他鱿鱼。根据采访中一些残疾人士的描述,由于行动不便,为了避免更多地麻烦别人,他们不得不尽可能 减少去商场的次数。从这一细节受众就会联想到,许多对健全人来说根本不算一回事的事情,在残疾人那里就成了问题,因而会很自然地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理解。四、传播过程中移情的运用(二)情感共鸣 建立记者和采访对象间的融洽关系,是顺利完成采访任务的前提。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记者对于采访对象来说是“突然闯
25、入”的陌生人,他们之间虽然是一对一、面对面 的交流,却又不是一般意义上个体间的人际交流。采访对象内心明了自己面前的这位采访 者其实并不仅仅代表他本人前来,采访的影响也绝不会止于该次交流本身的范围,它会通过报道成为大众传播的一部分,所以在采访者面前往往会感到紧张,不能很好地配合。有的采访对象因为不能把握传播的对象、范围和效果等原因,甚至会抱“多一事不如少一 事”的态度,三缄其口,干脆拒绝与记者合作。这样一来,记者的采访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使采访对象爽快开口,这时记者就需要主动创造融洽的交谈气氛,寻找有效的突破口,适当运用移情来使对方放下种种顾虑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进而将这种体验巧妙地传达给对
26、方,往往能获得“柳暗花明”的效果。因为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和激发全部行为的作用,一旦采访对象在情绪情感上感受到记者的角色换位,就很容易与之达到默契、交融和共鸣。这就是“移情”在形成良好的心理互动过程中的作用。五、传播者移情能力的体现 在大众传播中,移情能力体现在传播者善于与传播对象和受众沟通情感,使其被传播者的情绪所感染,以期获得传播对象和受众对所传播内容的信任和支待。传播者的移情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传播内容体现传播者对所报道事实的认识和情感。传播者要先移情于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然后再渗入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如此才能对传播内容有正确的把握。第二,要体察传播对象和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需求。传
27、播者先要将受众的情感移入自己心里,然后再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受众心里,如此才能达到双向沟通并取得预想的传播效果。第三,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受众。首先,在态度上要诚恳、诚实、平等,用真情打动人心。对受众推心置腹,以诚相待,是移情的最佳选择。其次,要恰当利用图像、声音、着装等自我形象的魅力吸引受众,使受众产生好感。总之,如果传播者懂得“移情”的传播心理学意义,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仅有助于受众在接受传播内容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而且还有助于传播者进入良好的传播状态。第三节培养传播者的移情能力培养传播者的移情能力一、良好的移情能力需要后天培养 移情能力与智力不同,个体在其一生中能达到的最高智
28、商值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制约,但就移情而言,任何个体不经过后天的培养和训练,都不可能具备善解人意、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理解他人、善于换位思考的能力。每个人都是在经历过成功或失败、痛苦或幸福之后,才更了解他人的情感世界,更懂得珍惜自己、善待他人。对传播者而言,要想使传播内容被受众接受、理解和认同,必须要善于站在受众的位置上,想他们所想、见他们所见,通过良好的移情,让受众感觉被尊重、被理解,从而接受传播者的传播内容和意图。西方很多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往往具有多年新闻从业经历,这意味着优秀的传播者是在漫长的成长历程中逐渐打磨成形的,其间丰富的经历如同丰饶的土壤,孕育培养着新闻职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29、,包括移情能力。类似的观念正在被我国新闻传播行业所采纳,央视新闻评论部选择记者型主持人的标准之一就是希望应征者最好不要小于35岁。移情能力需要以经验和训练为基础,传播者的移情能力就需要在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二、传播者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在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谁能赢得受众,谁就能拥有传播的主动权。而要赢得受众,就必须具备受众意识,要尊重受众、理解受众,研究受众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掌握他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同时还要探讨不同媒介(如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带给受众的不同的感知体验以及对他们心理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甚至还要研究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地域、民
30、族等受众的特殊心理。了解得越具体、研究得越深入,我们在传播中的移情越有针对性、目的性,才会收到越好的传播效果。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移情和受众的注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移情是在制作传播内容时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和情绪情感;同时,移情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们之间情感上的互动,不仅包括站在对方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还包括把自己的情感向对象“客体”移入,借以达到感染对方的目的。传播者善于移情,能使传播内容亲切、自然,就会引起受众的注意。传播者的表达方式如果充分考虑到受众的立场、观点、需要和情感等,就有可能使传播由己达人。因此,传播者要善于移情,使自己的思维活跃、感情充沛,从而增
31、强传播内容的感染力,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一)深入了解受众心理二、传播者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个人的态度影响着他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索兰德(D.C.Solander)曾做过一项实验,让其助手在热疗器的不同热度下,表现出“痛苦的”“中性的”“愉快的”三种情绪,在被试观看“接受热疗的人”的时候,相继向他们发出三种指令:(1)想象自己处在他的 情况时如何感觉;(2)想象他如何感觉;(3)密切注视他的生理反应。同时,由仪器测量被试掌心出汗、血管收缩等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执行主试的第一和第二个指令时,在三种不同表情作用下,被试的生理状态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这两种指令可以使被试移情于实验者的助
32、手),而这种差异在第三个指令的要求下则并不出现(因为这时不需要移情)。这个实验不仅证明了移情的存在,还证明了不同的态度倾向对移情的产生有重要作用,因此传播者要设身处地地认识受众的立场,体验他们的情感态度倾向。另外,传播者在制作传播内容时,要试着对受众进行具体设想,甚至可将自己假想为目标受众,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换位思考,了解受众在接收传播内容时可能存在的种种感受和需求。为此,传播者要善于从关心受众的生活、学习、情感、处事等方面的问题入手,以平实、亲切、随和的心态与之交流,让受众感觉到传播者是他们可信任的朋友。(二)保持移情心态,有意识进行角色扮演训练二、传播者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移情能力的发展是以
33、掌握共同的语言符号为基础的。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个符号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语言就没有沟通,就没有思维、思想和自我。”这一观点表明移情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文字语言词汇的准确理解与运用是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语言学家统计,人们一般掌握常用的3000多字就基本够用,但新闻传播依赖语言这种载体,传播者需要额外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积累词汇,特别是情感类词汇。因为移情有认知成分,因此对情感类词汇的准确理解与运用就非常重要。(三)增加情感类的词汇储备,感染受众二、传播者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经验与人的认识活动密切相关,而移情能力正是建立在体验基础之上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
34、不开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传播者只有深入生活,观察并体验不同人群看问题的视角、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从中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才能获得真切的感悟和真知灼见的理性思维。在这一点上,传播者甚至要像演员扮演角色那样深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中,观察并体验不同层次受众看待问题的眼光、角度、生活习惯和他们的社会经历,从中体察他们的喜怒哀乐。人与人的相互吸引是建立在相互之间的相似性之上。传播者要体现出与受众之间的相似性,就必须融入受众中。例如,有不少入行时间较短的记者存在一种困惑,就是跟农民没法沟通,他们觉得农民文化水平低,交流起来有困难,采访无法顺利进行。而这恰恰反映出一
35、个问题:记者难以融入农民的生活。(四)深入体验多元生活,融入受众二、传播者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 例如,主持人在主持有关弱势群体的节目之前,最好能亲自去调查了解这些群体的生活状况,体验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遭遇的不公正对待以及由此引发的苦恼和困惑,在表现节目主题时才会有真情实感,唤起受众的共鸣。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是移情活动的根基,老一辈播音员宋世雄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经常生活在教练员、运动员当中,从熟悉运动员、教练员的各个生活层面和细节入手,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特点,力求把血肉丰沛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受众面前。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也经常深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同孩子们交朋友,这样在节目中面对广大少年儿童,才能对他们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在真实自然的情感表达中将节目的教育主旨传播出去。总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经验的积累会使传播者更能了解受众、善解人意,也必然会使移情能力得到提高。(四)深入体验多元生活,融入受众思考题 什么是传播心理学意义上的“移情”?它和同情、理解分别有什么关系?传播者在移情发生时,主要开启了哪些心理机制?传播中移情体现为哪些形式?以你喜爱的一位记者或主持人为例来说明。传播者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自己的移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