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章 脂质代谢第一节 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 The composition,function and analysis of lipids第二节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Lipids第三节 甘油三酯的代谢 Metabolism of Triglyceride第四节 磷脂的代谢 Metabolism of Phospholipid第五节 胆固醇代谢 Metabolism of Cholesterol第六节 血浆脂蛋白代谢 Metabolism of Lipoprotein重点难点熟悉了解掌握脂质的消化吸收脂肪的动员,脂肪酸-氧化,酮体的生成、
2、利用及调节胆固醇合成的限速反应及调节血浆脂蛋白来源、组成特点及主要生理功能脂肪酸的合成及其调节甘油磷脂的合成及降解主要特点胆固醇的转化血浆脂蛋白代谢脂质的构成、功能、分析及消化吸收鞘磷脂代谢脂肪的合成血浆脂蛋白代谢紊乱脂质的构成、功能及分析The composition,function and analysis of lipids第一节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质(lipids三脂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AG),也称为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L)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CE)磷脂(phospholipid
3、,PL)糖脂(glycolipid)鞘脂(sphingolipid)n定义:n分类:一、脂质是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一类大分子物质类脂(lipoid)脂肪(fat)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是非极性、不溶于水的甘油脂酸三酯,基本结构为甘油的三个羟基分别被相同或不同的脂酸酯化。其脂酰链组成复杂,长度和饱和度多种多样。体内还存在少量甘油一酯(monoacylglycerol)和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一)甘油三酯是甘油的脂酸酯脂酸组成的种类决定甘油三酯的熔点,随饱和脂酸的链长和数目的增加而升高。n系统命名法(二)脂肪酸是脂肪烃的羧酸标示脂酸的碳原子数即碳链
4、长度和双键的位置。n 脂肪酸(fatty acids)的结构通式为:CH3(CH2)nCOOH。n 高等动植物脂肪酸碳链长度一般在1420之间,为偶数碳。1.饱和脂酸的碳链不含双键饱和脂酸以乙酸(CH3-COOH)为基本结构,不同的饱和脂酸的差别在于这两基团间亚甲基(-CH2-)的数目不同。2.不饱和脂酸的碳链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双键单不饱和脂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多不饱和脂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脂酸根据其碳链是否存在双键分为饱和脂酸和不饱和脂酸表7-1常见的脂肪酸 惯名 系统名碳原子数和双键数簇分子式饱和脂肪酸 月桂酸(l
5、auric acid)n-十二烷酸12:0CH3(CH2)10COOH豆寇酸(myristic acid)n-十四烷酸14:0CH3(CH2)12COOH软脂肪酸(palmitic acid)n-十六烷酸16:0CH3(CH2)14COOH硬脂肪酸(stearic acid)n-十八烷酸18:0CH3(CH2)16COOH花生酸(arachidic acid)n-二十烷酸20:0CH3(CH2)18COOH山箭酸(behenic acid)n-二十二烷酸22:0CH3(CH2)18COOH掬焦油酸(lignoceric acid)n-二十四烷酸24:0CH3(CH2)18COOH不饱和脂肪酸棕
6、榈(软)油酸(palmitoleic acid)9-十六碳一烯酸16:1w-7CH3(CH2)5CHCH(CH2)7COOH油酸(oleic acid)9-十八碳一烯酸18:1w-9CH3(CH2)7CHCH(CH2)7COOH异油酸(Vaccenic acid)反式11-十八碳一烯酸18:1w-7CH3(CH2)5CHCH(CH2)9COOH亚油酸(linoleic acid)9,12-十八碳二烯酸18:2w-6CH3(CH2)4(CHCHCH2)2(CH2)6COOHa-亚麻酸(a-linolenic acid)9,12,15-十八碳三烯酸18:3w-3CH3CH2(CHCHCH2)3(C
7、H2)6COOHg-亚麻酸(g-linolenic acid)6,9,12-十八碳三烯酸18:3w-6CH3(CH2)4(CHCHCH2)3(CH2)3COOH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5,8,11,14-二十碳四烯酸20:4w-6CH3(CH2)4(CHCHCH2)4(CH2)2COOHtimnodonic acid(EPA)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20:5w-3CH3CH2(CHCHCH2)5(CH2)2COOHclupanodonic acid(DPA)7,10,13,16,19-二十二碳五烯酸22:5w-3CH3CH2(CHCHCH2)5(CH2)4C
8、OOHcervonic acid(DHA)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22:6w-3CH3CH2(CHCHCH2)6CH2COOH表7-2 不饱和脂肪酸簇母体不饱和脂肪酸结构-7软油酸9-16:1 -9油酸9-18:1 -6亚油酸9,12-18:2 -3亚麻酸9,12,15-18:3同簇的不饱和脂酸可由其母体代谢产生,如花生四烯酸可由-6簇母体亚油酸产生。但-3、-6和-9簇多不饱和脂酸在体内彼此不能相互转化。动物只能合成-9及-7系的多不饱和脂酸,不能合成-6及-3系多不饱和脂酸。n磷脂(phospholipids)由甘油或鞘氨醇、脂肪酸、磷酸和含氮化合物组成。甘油磷脂:由
9、甘油构成的磷脂(体内含量最多)鞘磷脂:由鞘氨醇构成的磷脂FAFAPiX 甘 油FA PiX 鞘 氨 醇(三)磷脂可分为甘油磷脂和鞘磷脂两类n分类:X指与磷酸羟基相连的取代基,包括胆碱、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由甘油构成的磷脂称为甘油磷脂C H2O-C-R1 R2C-O-C H C H2O-P-O X O OO H O OO O组成:甘油、脂酸、磷脂、含氮化合物结构:功能:含一个极性头、两条疏水尾,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胆碱、水、乙醇胺、丝氨酸、甘油、肌醇、磷脂酰甘油等 机体内几类重要的甘油磷脂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磷脂酰丝氨酸(ph
10、osphatidyl serine)卵磷脂(lecithin)脑磷脂(cephalin)心磷脂(cardiolipin)由鞘氨醇或二氢鞘氨醇构成的磷脂称为鞘磷酯鞘氨醇的氨基通过酰胺键与1分子长链脂酸相连形成神经酰胺(ceramide),为鞘脂的母体结构。鞘脂(sphingolipids)含鞘氨醇(sphingosine)或二氢鞘氨醇的脂类。鞘氨醇 二氢鞘氨醇 反式X磷脂胆碱、磷脂乙醇胺、单糖或寡糖按取代基X的不同,鞘脂分为:鞘糖酯、鞘磷脂n 胆固醇(cholesterol)结构:固醇共同结构:环戊烷多氢菲HHHHHABC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四)胆固醇以环戊烷多
11、氢菲为基本结构动物胆固醇(27碳)植物(29碳)酵母(28碳)二、脂质具有多种复杂的生物学功能(一)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 1g TG=38KJ1g 蛋白质=17KJ1g 葡萄糖=17KJ首先,甘油三酯氧化分解产能多。第二,甘油三酯疏水,储存时不带水分子,占体积小。第三,机体有专门的储存组织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是脂肪酸的重要储存库。甘油二酯还是重要的细胞信号分子。(二)脂肪酸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1.提供必需脂肪酸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提供的脂肪酸,称为营养必需脂酸(essential fatty acid),包括亚油酸(18:2,9,12)、亚麻酸(18:3,9,12,15)和花生四
12、烯酸(20:4,5,8,11,14)。2.合成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l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血栓烷(thromboxane,TX)、白三烯(leukotrienes,LT)是廿碳多不饱和脂肪衍生物。l 前列腺素以前列腺酸(prostanoic acid)为基本骨架,有一个五碳环和两条侧链(R1及R2)。9 7 5 3 1 11 13 15 17 19 10 COOH R1 1 20 R2 2 CH3 3 10 9 8 6 5 3 1 11 12 14 15 17 19 20 CH3 3 COOH 花生四烯酸(20:45,8,11,14)前列腺酸PG根据五碳环上取代基和双键
13、位置不同,分 9 型:根据R1及R2两条侧链中双键数目的多少,PG又分为1、2、3类,在字母的右下角提示。有前列腺酸样骨架,但五碳环为含氧的噁烷代替。n血栓噁烷(thromboxane A2,TX A2)分子中不含前列腺酸骨架有四个双键,三个共轭双键。(LTB4)n白三烯(leukotrienes,LT)(LTA4)PGE2诱发炎症,促局部血管扩张。诱发炎症,促局部血管扩张。PGE2、PGA2 使动脉平滑肌舒张而降血压。使动脉平滑肌舒张而降血压。PGE2、PGI2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平滑肌蠕动。抑制胃酸分泌,促胃肠平滑肌蠕动。PGF2使卵巢平滑肌收缩引起排卵,使子宫体收缩加强促分娩。使卵巢平滑
14、肌收缩引起排卵,使子宫体收缩加强促分娩。1.PGPG、TX和LT具有很强生物活性2.TX PGF2、TXA2 强烈促血小板聚集,并使血管收缩促血栓形成,PGI2、PGI3对抗它们的作用。TXA3促血小板聚集,较TXA2弱得多。3.LT LTC4、LTD4及LTE4被证实是过敏反应的慢反应物质。LTD4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LTB4还可调节白细胞的游走及趋化等功能,促进炎症及过敏反应的发展。(三)磷脂是重要的结构成分和信号分子1.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端和疏水端,在水溶液中可聚集成脂质双层,是生物膜的基础结构。细胞膜中能发现几乎所有的磷脂,甘油磷脂中以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
15、醇胺、磷脂酰丝氨酸含量最高,而鞘磷酯中以神经鞘磷酯为主。各种磷脂在不同生物膜中所占比例不同。磷脂酰胆碱(也称磷脂酰胆碱)存在于细胞膜中,心磷脂是线粒体膜的主要脂质。磷脂双分子层的形成2.磷脂酰肌醇是第二信使的前体 磷脂酰肌醇4、5位被磷酸化生成的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PIP2)是细胞膜磷脂的重要组成,主要存在于细胞膜的内层。在激素等刺激下可分解为甘油二酯(DAG)和三磷酸肌醇(inositol triphosphate,IP3),均能在胞内传递细胞信号。各种磷脂在不同生物膜中所占比例不同。(四)胆固醇是生物膜的重
16、要成分和具有重要生物学 功能固醇类物质的前体胆固醇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成分胆固醇可转化为一些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固醇化合物l 可转变为胆汁酸、类固醇激素及维生素D3三、脂质组分的复杂性决定了脂质分析技术的复杂性(一)用有机溶剂提取脂质(二)用层析分离脂质(三)根据分析目的和脂质性质选择分析方法(四)复杂的脂质分析还需特殊的处理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Lipids第二节条件 乳化剂(胆汁酸盐、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等)的乳化作用;酶的催化作用 部位主要在小肠上段(一)、胆汁酸盐协助脂质消化酶消化脂质胆盐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乳化 消化酶 甘油三酯食物中的脂
17、类2-甘油一酯+2 FFA磷脂溶血磷脂+FFA磷脂酶A2 胆固醇酯胆固醇酯酶胆固醇+FFA 胰脂酶 辅脂酶 微团(micelles)消化脂类的酶p 辅脂酶(Mr,10 kDa)在胰腺泡以酶原形式存在,分泌入十二指肠腔后被胰蛋白酶从N端水解,移去五肽而激活。p 辅脂酶本身不具脂酶活性,但可通过疏水键与甘油三酯结合(Kd,110-7mol/L)、通过氢键与胰脂酶结合(分子比为1:1;Kd值为510-7mol/L),将胰脂酶锚定在乳化微团的脂-水界面,使胰脂酶与脂肪充分接触,发挥水解脂肪的功能。p 辅脂酶还可防止胰脂酶在脂-水界面上变性、失活。p 辅脂酶是胰脂酶发挥脂肪消化作用必不可少的辅助因子。n
18、辅脂酶脂肪与类脂的消化产物,包括甘油一酯、脂酸、胆固醇及溶血磷脂等以及中链脂酸(6C10C)及短链脂酸(2C4C)构成的的甘油三酯与胆汁酸盐,形成混合微团(mixed micelles),被肠粘膜细胞吸收。消化的产物十二指肠下段及空肠上段。中链及短链脂酸构成的TG 乳化 吸收 脂肪酶 甘油+FFA 门静脉 血循环肠粘膜细胞(二)、吸收的脂质经再合成进入血循环吸收部位吸收方式长链脂酸及2-甘油一酯 肠粘膜细胞(酯化成TG)胆固醇及游离脂酸 肠粘膜细胞(酯化成CE)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淋巴管 血循环TG、CE、PL 载脂蛋白(apo)B48、C、A、A 溶血磷脂及游离脂酸 肠粘
19、膜细胞(酯化成PL)脂酰CoA合成酶 酯酰CoA 转移酶 CoA R2COCoA R3COCoA CoA 酯酰CoA 转移酶C HC H2 2O H O H C HC H2 2O H O H C H OC H O-C C-R R1 1 O =C HC H2 2O H O H C HC H2 2O H O H C H OC H O-C C-R R1 1 O =C HC H2 2O H O H C HC H2 2OO-C C-R R2 2C H OC H O-C C-R R1 1 O=O =C HC H2 2O H O H C HC H2 2OO-C C-R R2 2C H OC H O-C C-
20、R R1 1 O=O =C HC H2 2OO-C C-R R3 3 C HC H2 2OO-C C-R R2 2 C H OC H O-C C-R R1 1 O=O=O=n甘油一酯途径甘油三酯的消化与吸收(三)、脂质消化吸收在维持机体脂质平衡中具有 重要作用 体内脂质过多,尤其是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过多,在肥胖、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高血压和癌症等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小肠被认为是介于机体内、外脂质间的选择性屏障。脂质通过该屏障过多会导致其在体内堆积,促进上述疾病发生。小肠的脂质消化、吸收能力具有很大可塑性。脂质本身可刺激小肠、增强脂质消化吸收能力。这不仅能促进摄入增多时脂质的消化吸收,保障体内能量、必需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供应,也能增强机体对食物缺乏环境的适应能力。小肠脂质消化吸收能力调节的分子机制可能涉及小肠特殊的分泌物质或特异的基因表达产物,可能是预防体脂过多、治疗相关疾病、开发新药物、采用膳食干预措施的新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