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高考语文备考素材:一周时文素材(2022.09.242022.09.30)关键词:的地得01.分不清“的地得”,还能做朋友吗?来源:人民日报评论2022.09.13上网冲浪时,你遇到过计较“的地得”的人吗?有一些网友,他们看到“的”“地”“得”三个字使用不规范时,就会忍不住提醒对方。甚至在接受喜欢的男孩子表白时,在朋友生病求安慰时,在爸爸兴高采烈地发了一条朋友圈时,也忍不住“批改”的冲动,郑重提醒对方正确使用“的地得”。“的地得”能分清吗,好分清吗,为什么要分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曾有学者对汉语语料库进行统计,发现貌不惊人的“的”字在汉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如同汉字之盐,
2、看似平常,实则必需,用对了不易察觉,用错了一望而知。比起“在”和“再”、“做”和“作”、“戴”和“带”,“的地得”的出场率和关注度自然高出不少。正如学会放盐是学习做菜的必要步骤,正确区分“的地得”,也可以说是学习和使用现代汉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说清“的地得”的来龙去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要展开梳理这三个字的源流演变,评析对于“的地得”的学术分歧,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简言之,从历时看,“的地得”始于唐宋,兴于“五四”,成于当代,历史不算悠久,演变比较复杂;从共时看,“的地得”在现代汉语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使用规则十分明晰。在互联
3、网平台上,“的地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不在少数。一方面,是一些内容平台、内容生产者对文字把关不严。另一方面,快节奏、碎片化的线上交流,拼音输入法、语音输入法的流行,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时即刻的通信中,准确让位于速度,严谨让位于效率,几个错别字、几个误用甚至不用的标点,通过上下文语境的补充,也能表达个七七八八。在这种条件下,即使能区分“的地得”的人,也可能来不及、顾不上、不在意了。有人觉得“的地得”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助词,用错了不影响大局,事实并非如此。某年某地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叫做“诗意地生活”,题目特别强调要注意“地”字。“诗意地生活”和“诗意的生活”,“地”和“的”展现出动静有别的生活方式
4、。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这两个花瓶小的有意思”和“这两个花瓶小得有意思”,前者指的是小的那个花瓶比较好,后者的意思是两个花瓶都小都好,“的”和“得”,传递出不同的观点态度。再比如说,“她高兴地跳了起来”和“她高兴得跳了起来”,前者重点在“跳”的动作,后者重点在“高兴”的情绪,“地”和“得”,表达出不一样的关注。由此可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字小而不分。汉语经历数千年的演变,丰富而精练,博大而精微。哪怕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能担起表情达意的重任,也值得使用者一丝不苟地对待。信息因精雕细琢而准确,思维因字斟句酌而严谨。准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提高思想精确程度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
5、意义。新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与人民日报有着不解之缘。1951年初夏,新中国百废待兴,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让不少人觉得新奇的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当日,人民日报开始连载语言学家吕叔湘和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语法修辞讲话每星期登两次,一直到年底才登完,其中就讲授了如何区分“的”“地”。一时间,学语法、教语法、研究语法成了时尚。学校加了语法课,就连机关干部、工人、战士等,也如饥似渴地琢磨起“主谓宾”来。这场规范中文表达的学习热潮,流布之广,力度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也实实在在提高了几代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当前,现实和网络空间情形纷繁复杂,汉语使用的场景发
6、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于使用者来说,具备准确区分使用“的地得”的能力不难,难的是面对快节奏、碎片化的冲击,时时刻刻保持严肃严谨对待“的地得”的较真。正确使用“的地得”,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网络空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不妨从这个使用率最高的汉字入手,在点击发送键之前,看准你要发出的,到底是“的”、是“地”、还是“得”。这正是:的地得,字小事大;你我他,看准再发;用汉语,字斟句酌;写文章,妙笔生花。链接阅读:“的地得警队”小组介绍的第一句话是“天下苦乱用的地得久已”。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的地得”都被用在正确的位置,但若是放任甚至鼓励它们随意被混用,除了造成信息
7、被误读,也会对正在掌握中文的下一代造成不利影响。试想小学语文老师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教学生区分结构助词用法,转眼一部电影一本童书又把三个字混为一谈,孩子们想“走正道”都挺难。如此下去,文字规范会受到伤害,中文独有的表达魅力也会受到伤害。近年来常被错用的汉字并不只有“的地得”。有人“在”“再”通用,有人“做”“作”不分;范围再宽一些,各类网络用语的风行也引起过“不这样就不会说话”的讨论。尼采认为,我们的书写工具也参与了我们的思维过程。互联网时代,即时沟通让书写变得碎片化,碎片化的思维和错误的文字表达也被允许存在。我们当然不能再回到出门在外报平安也要仔细酝酿写封信的年代,但若是任何时候都把快速、简洁作
8、为交流的最大追求,那么对文字的尊重将会一减再减。到最后,不仅优秀的中文写作会变得稀少,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汉字的魅力,恐怕也会大打折扣。话说回来,在表情符号都能成为“呈堂证供”的现在,谁又能保证“的地得”的使用不会影响到一起纠纷、一个案件的走向呢?从这个最实用的角度看,用好“的地得”,大家都快乐。工人日报用好“的地得”很重要口语表达时,在表情、语气的帮助下,对方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我们的意思,但在书面表达时,如果离开了普遍的用语规范,交流过程就会不顺畅,还有可能造成误会。语法,是为语言表达服务的,因此,追究、推敲“的地得”的用法不是小题大做,正确使用才是对读者、对交流双方的尊重,才是对五千
9、年象形文字的尊重。“的地得警队”小组的置顶帖里,还有一个“的地得十级学者”资格考试。小组成员要“出警”,就得先经受这一考验。题目由易到难,真要全做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提醒我们,学无止境,尤其是国人对母语的学习,不该在离开校园后就停下脚步。澎湃新闻“的地得”乱用,这群年轻人看不下去了不遵从语法、纵容错别字、误用成语,在网络聊天等开放性的场合,人们允许一些不影响理解的错误存在,以此保证沟通效率和速度,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些错误不断蔓延,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就会影响一些严肃正规场合的文字表达。我们重视文字规范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提高表达效率,从而更精准地表意。不讲究文字的正确用法,歧
10、义在所难免,又怎能保证沟通效率?诚然,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是会变化的,旧的语法、词义如果不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就会逐渐改变,形成新的文字规范。但是,至少在一个特定阶段之内,遵从统一的文字规范,仍然是保证交流顺畅的关键。两种规则不可能同时存在,拿成语“炙手可热”来说,它正确的用法是形容“气焰权势之盛”,本身是一个贬义词,而一些人将其用以形容某个事物受到追捧,赋予褒义色彩,这就有些“不讲武德”了。典雅优美的汉语,可能是我们使用最多、认同感最强同时最有活力的“国潮”。春花秋月,冬雪夏雷,细究起来,每一个情景、每一个状态,汉语都有最妥帖的文法和词句。有人说,世界上堪称优美的语言,都是那些文字与所要表达意
11、思一一对应,每个词都有独特用法的语言。这好像与互联网传播的模糊性、便利性不尽相符,却是经历悠久文化积淀,让我们感受到“仪式感”的一套规则。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法规范,这既是我们母语的内在魅力,也是文化环境的基本生态。年轻网友为“的地得”较真,表达的正是这种立场:保护我们文字的纯洁性,才能让交流实现更多可能,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中国青年报年轻人为“的地得”较真儿 让交流实现更多可能关键词:敦煌考古编制02.敦煌考古编制岗位“零应聘”,怎么破?来源:光明日报评论2022.09.25近日,“如何破解敦煌研究院招人困境”话题冲上热搜。据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晓刚称,一个考古
12、事业编的岗位仅有五六个人报名,最后竟没有一人应试。此后,多位受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敦煌偏僻的地理位置、严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较低的薪资待遇等因素,让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有受访者明确表示,“钱没给够、上升的途径不明确”。尽管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的岗位逐年增加,却鲜少有人问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公开发声表示,人才在任何行业都是其发展的根本,考古自然也不例外。提升考古的人才数量和质量,首先要抓人才培养。曹斌副教授还表示,希望用人单位可以放低“本科门槛”。近年来,考古热、文博热热度攀升,“敦煌”“三星堆”等已成为新晋网红IP。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考古编制岗位却无人问津。研究院
13、考古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了我国文保人才紧缺的现状。敦煌考古编制岗位空缺、人才断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据了解,招聘要求必须要“双一流”或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年龄35岁以下。事实上,考古研究、文物保护一直是门槛较高的专业,对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而敦煌学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迹和敦煌学理论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决定了从业者必须拥有对口的专业基础。考古专业的人数较少,也是造成“零应聘”现状的原因之一。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676分考入北大,“爆冷”选择考古专业,再一次反映了高校“招生难”的现实问题。相对于高校里其它热门学科,在很多人看来,实习难、就业环境艰苦、方向专一等问题在
14、某种程度上成为大学生选择考古专业的阻碍因素。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敦煌地处西北,位置偏远,相对许多大城市来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差距。高校毕业后,优中择优的年轻人更加向往大城市发展,也是可以理解的。地理位置偏僻、工作环境艰苦、招聘门槛高,加上较低的薪资待遇,种种因素让专业人才对考古编制这个“铁饭碗”望而却步。今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发布,未来5年,山西省将通过高考面向全省117个县(市、区)定向培养600位文物全科人才。有研究院工作人员认为,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要打破考古编制遇冷、人才断档的局面,找准背后原因是关键。
15、人才为什么不愿意来?来了能不能留得下?这些细节问题仍待厘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水平提升,中国考古学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在开启一个学科发展的时代。新时期考古发展的需要则对考古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找到痛点,精准施策,在谈坚守与奉献之前,不妨先做好功课,切实考虑到专业人才的切实需求。要稀缺人才,不仅要谈理想抱负,也要谈实际待遇。良好的发展环境,方能让考古情怀不是负担,更能让实际的待遇冲淡环境的艰苦。如若不能降低学历门槛,就要在待遇上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让付出和实际回报成正比。如提供适配的发展空间、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与职位匹配的薪资待遇等等。多措并举,才能更好地破解考古招人难的问题。链接
16、阅读:旁观者当然可以强调敦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具有无与伦比的研究价值;当然可以很有逻辑性地把为什么要“甘守清贫、耐住寂寞,投身到有意义的研究中”等道理讲清楚。然而,对个体安身立命的需要而言,在生活、爱情、子女教育等现实面前,这些价值难免被掂量一番。说到底,一项真正意义重大的研究、一个真正国家亟须的岗位,应该有包括优渥的工资待遇、更可预期的晋升机会等有竞争力的条件相匹配。我们当然要热情讴歌那些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把一生献给考古的人。比如“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当年北大毕业之后就毅然扎根西北荒漠,一干几十年。她那种“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17、以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为己任”的精神值得全社会尊敬。只是,我们不能苛求所有考古毕业生都不计得失地付出,尤其是在他们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很多外行尚且对敦煌的魅力心向往之,考古专业毕业生能不向往吗?只是,当现实给出的待遇、条件不足以对冲偏远、艰苦和寂寞,就很难说服家人、伴侣以及自己。解决这个问题,还需从制度保障层面想办法:如此意义重大的研究、如此重要的岗位、如此艰苦的环境,为什么不能开出更有竞争力的待遇条件?为什么不能给沙漠上的“文明守望者”更高的收入和待遇?越是稀缺人才,越要真心稀罕,既要讲情怀、讲精神,也要讲待遇、讲实际,并且为青年人才创造舒心、顺心的发展环境。把理想之光和现实之叶结合起来,一定可
18、以产生更多光合作用,让更多有志青年投奔敦煌、拔节成长、延绵接力。中青评论文物考古热成时尚,敦煌依然招人难?让文物事业后继有人,不仅要靠事业留人、靠情怀留人,还要靠待遇留人、靠机制留人。比如,适度放宽文物人才招聘条件,给真正对文物事业有感情有抱负同时也能适应岗位要求的人才更多机会;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为具有专业能力的全球人才敞开大门;改革文物机构薪酬发放机制,推动建立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薪酬体系,让文物人才能够通过创新和勤奋获得有吸引力的收入,等等。当文保工作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文博事业定会人才济济、兴旺发达。“考古就是修国史”,这是一位考古学家留下的名
19、言。溯文明之渊薮,拾百代之遗阙,这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的不朽事业。只有想方设法改善考古文博人员的工作待遇,让他们在享受鲜花和掌声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尊严,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文物事业,接力续写中华文明的璀璨华章。光明日报靠事业、情怀留人,还要靠待遇、机制留人人才是发展的根本,要走出“小马拉大车”的困境,靠情留人之外,关键得靠事业留人。在今天,我们并不缺少热爱与情怀,可要想人才招得进、留得住,就不能空谈理想抱负,还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保障,让个人付出和回报成正比。比如,在提高基本薪资待遇的同时,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用齐全的生活配套设施弥补工作性质的艰苦,从而提升职业幸福感。另外,高校也有必要优化培养机制,
20、正如专家所建议的,是否可以借鉴“订单式”文物考古人才培养,学生单独编班、定向就业,多措并举,才能确保考古事业后继有人。北京日报敦煌考古编制岗“零应聘”,拿什么留住考古人才关键词:“栓Q”03.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该担心吗?来源:光明日报评论2022.09.29爱刷短视频的人,对“栓Q”一定不陌生。最近,这个魔性的网络口头禅,出现在了小学生作文里,引发了网友讨论。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竟把“栓Q之歌”写进了作文,视频发布者张老师说,男孩今年读三年级,这是他第一次写作文。老师在批改到他那篇作文时,越看越不对劲,直到看到“栓Q”,才明白他前面写的是歌词。张老师表示,自
21、己当时瞬间血压飙升,头都大了。“没有批评男孩,也没有鼓励,只能慢慢引导,互联网对孩子影响真的是挺大。希望能够净化网络,不要给孩子看太多的网络段子。”在互联网时代,每年都会冒出来几个网络热词,每年也都会有几个小学生用在试卷里。比如,有学生用舔组词“舔狗”,用奥组词“奥利给”。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放在几年前,这个故事可能还有其他版本:学生将“蓝瘦香菇”写在答案里。其实这类事件并不陌生,传统语文教育与网络文化在试卷中碰撞在了一起。当下的作文写作中,对于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应当对其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语文教育和网络本身也是各担其责。受网络用语、短视频文案、表情包的影响,学生们在
22、网络社交中掌握了简单易懂,更具个性的口语表达。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其实也是告诉学生们,语言不止一种表达,也可以有含蓄凝练经典化的词句。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当下,一些网络用语网民早已烂熟于心,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成长在网络环境的他们愿意追随新鲜事物,这些高频的网络用语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成为了他们的表达依赖。这事并不奇怪,在过去,人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书信等媒介不断锻炼。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年轻人个体表达的主要空间,大多数真实高频的表达场景是发生在网络中而非作文中。在不用耗费较多时间去仔细斟酌的交流中,碎片化、娱乐化、趣味性的网络口语表达自然成为了流行趋势。有人看后头大,有人表示紧张。担心意蕴单
23、薄的网络词汇是否会消解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实也不必过于紧张,网络用语并非洪水猛兽。随着时间的更迭,时尚的网络语言过时也快,去年的大热词汇可能今年就变得乏味。在语言极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诞生,都像一个剖面,成为见证当时互联网语言变迁的符号化缩影。在网络空间内,由于身体的不在场,人们需要更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于是网络用语似乎以一种灵活的、凝练的、戏谑的姿态来总结人们对某种情绪的共识。比如试卷上所出现的“栓Q”,以一种方言式发音的thank you,代表着一种无奈。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通过使用网络词汇展示着对这种简单、幽默的表达方式的依赖。对于小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妨多点平常心
24、。就像是上文老师所说,去慢慢引导孩子,引导他们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边界和范围。从网络语言入手,引导孩子们去体会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比如,在新一版的新华字典中收录了一些网络流行语,“刷屏”“点赞”都被收录其中。严肃权威的新华字典与时俱进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参照视角,让老师和孩子都不必怀疑对汉语语言魅力的坚信。链接阅读:这种新的圈层语言在孩子们间流传甚至更为流行并不稀奇,前段时间爆火的“孤勇者成了儿歌”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当
25、被成人们日常挂在嘴边的网络语言也开始频繁为孩子们所说所用时,实在不该粗暴地对孩子说“不许”。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就像这名小学生在写作文时用上“拴Q”,应该也是想让自己的句子更出彩一些,至少说明了这孩子是在努力思考如何让作文中的语言更多样化。假如老师只有一句“网络语言不可取”的评语,或许会让孩子发懵:“为什么不行?那应该用什么来代替谢谢呢?不是说作文中的语言要丰富吗?”这其实也给了老师一个很好的契机,何不以此为例,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对网络语言的看法,然后引导他们理解考试作文中“尽量不使用网络语言”的这一答题要求,相信效果一定会比直接来一句“不能用”要好得多。“双减”背景下,大教育、大语文越来
26、越被提倡。假如我们一边要求孩子关注社会现实,一边又限制他们将“现实”学以致用,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会与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理想目标渐行渐远。不得不承认,当代网络语言有很多可取之处,很多词能将一种不可言说的状态描述地惟妙惟肖,比如“YYDS”“绝绝子”等,让人一听就心领神会、感同身受,这其实也是语言发展的进步表现之一,更是应教授孩子学会使用语言的技能之一。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对于网络语言“污秽”的那一面,成人要做到不说、不传,给孩子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不让华而不实、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网络语言成为腐蚀孩子们的“砒霜”。另外,学校也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推广力度,用更加贴近当代孩子的方式
27、给孩子们讲国粹,让他们对文言文感兴趣、愿意学。而当他们的兴趣被这些内容所“占领”,自然也就不会整天盯着手机,把自己全部“浸”在网络中。开放多元已是未来时代的大势所趋,现在的孩子终会成长为今后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孩子学会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固然是当下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引导孩子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新兴文化也同样是教育应有之义。求智巷微信公号小学生把“拴Q”写入作文,不必谈虎色变在网络时代,每年都会有新鲜的网络潮语冒出,时常会“入侵”到中小学生的语文作业本上。这时,往往会引发社会上的热议和争论,甚至还有悲观者唱衰“语文没落论”,总之为话题炒足热度。结果呢?每年都有流行一时的网络潮语,我们还能记得
28、哪些?恐怕十有八九都遗忘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上了。可见,网络用语泛娱乐化、碎片化的特性,注定了这种独特的“网络方言”不过是某一特定情境的情绪化表达,且很快会在语言的新陈代谢中被大浪淘沙,正如当年“风头无两”的火星文,如今几乎销声匿迹。所以,小学生作业本出现“栓Q”现象无须上纲上线,而应该实事求是地辩证分析,正如上述老师所强调的“引导”面对各类天马行空的“栓Q作文”,与其简单粗暴地纠正,不妨先去了解什么是“栓Q”,理解学生所表达的内容,最后再引导他们使用规范的书面语来表达。利用网络用语来认识规范用语,如此一来,既能加深学习记忆,也能寓教于乐,可谓一举两得。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要帮助他们
29、树立正确的“语言边界意识”,厘清网络用语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就让“栓Q”拴在合适的地方吧!广州日报对“栓Q”无须上纲上线,“网络方言”终会大浪淘沙话说回来,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网友之所以如此关注“栓Q”写进作文到底值不值得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成人的世界里,已经出现了“不用网络词汇就不会说话”的现象。翻看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表示称赞就用“YYDS”,话一起头十有八九是“咱就是说”,要发表观点必然用到“有一说一”以前人们用看到明月只会说“真美”来笑话某人表达匮乏,如今同样的匮乏,不过是用一大堆固定句式打了个掩护。网络语言“出圈”了多久,关于它与传统语文的争论就持续了多久。网络语言也好,书面语言也罢,
30、魅力都来自于既合乎规范又有所创新,同时还十分应景地被使用。“栓Q”的出现不会伤害语文,但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只想复制粘贴式说话,却懒得坚持“我手写我心”,那才是对语文真正的伤害。工人日报包容“栓Q”,更要重视经典语文的传承关键词:爱心桌椅04.家长给女儿全班换桌椅爱心桌椅上不贴“标签”更好来源:北京日报评论2022.09.25近日,江西赣州曾先生自费万元给女儿全班换桌椅一事引发网友争议。有的网友为曾先生的大方点赞,也有网友认为此举会给其他班级家长带来压力,甚至引发攀比之风。据报道,曾先生一年前发现女儿学校的桌椅比较旧,“都是木头做的,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桌面不太光滑不方便写作业。凳子没有靠背,坐着
31、不太舒服”,就向学校提出更换。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并未更换,于是,曾先生决定自掏腰包。得知此事,班级同学和家长都十分开心;老师还向全班宣布,新桌椅是某某同学的爸爸捐的,曾先生的女儿觉得十分自豪。曾先生说,他和学校领导商量过,女儿接下来最好不要换班,万一要换班,“那这批桌椅就跟着去她的班”。“爱花就浇灌整个花园”,曾先生爱女心切,也考虑到了整个班级同学,通过自己的爱心提升了全班的学习环境,的确令人称赞。但网友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曾先生捐赠桌椅的出发点,首先是为了女儿,这一份爱心是不是有点偏心?本来教学设备应该由学校统一安排,如果换桌椅可以由个别家长来定,别的家长“为了孩子好”的诉求,学校是不是都得答
32、应?不断涌现的“特殊要求”,即便是由家长捐赠,毕竟也需要学校配合,不仅可能扰乱班级间的秩序,也可能给其他家长、其他班级带来无形的压力。父亲疼爱女儿无可厚非,曾先生也强调自己并不是想搞特殊化,但针对女儿所在班级捐赠,并且提出希望桌椅将来随自己孩子走的时候,就能看出这份爱心里多少夹杂些私心。再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夸奖,会不会在其他同学心里种上“差别”的种子?如果桌椅真的随班走,那这批桌椅的支配权,难道一直归属家长?学校正常的班级变动、教室更换,难道要受制于一批捐赠的桌椅?当地教育局针对此事回应称,“对家长的这种爱心行为,我们表示欢迎”。应该欢迎的是促进教育的爱心行为,而不是打上了个别家长标签的
33、“偏心”行为。家长的爱心行为值得鼓励,但最好是集体行动或者把捐款去向的决定权交给学校来支配,家长的热情不应打破孩子的平等。校方也有责任确定教学设备的标准以及更换要求,有责任主动维护教学环境,更有责任把爱心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不辜负家长的信任。当然,学校也应该反思,桌椅是不是到了必须更换的程度,如果必须更换,为什么要依靠家长捐赠,其他班级的桌椅又该如何处理。爱心因其纯粹而高贵,因其无私而伟大。发展教育离不开公众的爱心,但爱心不应附带条件;爱心的桌椅上不贴“标签”,会显得更加公平、更加大气。链接阅读:家长为了改善孩子的学习环境,自己掏钱换桌椅,这可以理解,为了不搞特殊化,连带着帮班上的同学也换了,也
34、在情理之中。但这位家长的好意可能无意间产生了更长远的影响。花费一万多元换了桌椅,终归会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关注,家长算不算班级的赞助商?会不会使得老师对孩子更加照顾?其他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家孩子?其他班家长有无跟进的必要?更进一步,就算学校和老师想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实打实换了课桌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这或许给学校教育出了一道难题:真金白银摆在那儿,有些话到底说还是不说?对于课桌椅此类教学用具,学校应该开展定期评估,发现有达不到教学标准的及时修理或者重新采购,这是责任。当然,这也离不开地方教育局的支持。当地教育局相关人士在回应此事时表示:“这种事情家长与学校沟通好了就行,也
35、无需通过教育局。”如此回应实则是一种责任的推诿。本来就应该由教育局挑的担子,为何要转移到家长们的肩上?而“欢迎这种爱心行为”的回应,相当于直接鼓励家长个人对学校进行捐款,为权力寻租留出了空间。对于教育局来说,应该在事件发酵后认真调研学校的课桌是否还符合现在的教育要求,否则,就相当于把教育的必要支出转嫁为家长的成本。按理说,如果不是太差,家长也不至于非得自费给孩子全班换课桌。教育的事,竟然鼓励家长献爱心,这不对。南方都市报欢迎“家长给班级换课桌”,这不合适关键词:移风易俗05.农村移风易俗: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来源:经济日报评论2022.09.27日前,八部门印发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
36、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革除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遏制歪风邪气,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红白喜事、人情往来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成因。乡风民俗、人情世故维系着农村的人际关系,也让一些陈规陋习根深蒂固,想要根除并不容易,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移风易俗,要把治理陋习与转变观念结合起来,把惩戒曝光与正面引导结合起来,凝聚全社会抵制陈规陋习的价值认同,让移风易俗观念深入人心。各地可利用农闲季节和节假日,用鲜活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向农民宣讲为什么要移风易俗,移什么样的风、易什么样的俗,以及能带来什么益处,潜移默化推动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广大农村地区孕育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本就是世代相传的优良美德。推动移风易俗,在移旧风、易陋俗的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让真正优秀的乡村文化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民风民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陈规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各地要加强乡镇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提高综合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农民需求,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立足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
38、源,创作更多接地气暖人心的作品,成风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文化浸润作用。治理陈规陋习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件要事。乡村振兴,不是光看农民的口袋富不富,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要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链接阅读:乡村要多些人情味,少背人情债。正常的礼尚往来无可非议,但陈规陋习要不得,不少群众被所谓的人情世故裹挟,心有不愿却身不由己。这些陈规陋习已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推动农村移风易俗,说到底是维护农民群众自身的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另一方面有助于化解农村矛盾,让
39、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陈规陋习折射出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农村公共服务不够完善。比如,农村缺乏公益性婚恋交友平台,一些经济条件差、社会关系少的家庭容易上当受骗。很多村集体由于缺乏经济实力,在敬老院、老年食堂、文化设施等方面投入少,难以提供各种便民服务。经验表明,区域经济条件好、村集体经济强的地方治理陈规陋习的成效往往更明显。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村社会民生。关爱特殊困难群体,加强养老、婚姻、殡葬等领域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惠民服务,推动解决重点领域农民群众的民生难题。要持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用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改善民生,带动乡风民风向上向善。破除陈
40、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要久久为功。应从农民群众愿接受、易实施、能见效的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常抓不懈,从陋习背后的客观因素入手,消除陋习存在的环境土壤,为乡村新风筑好经济基础,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引导群众远离陈规陋习。经济日报农村移风易俗:多些人情味少背人情债所谓风俗,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与习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基础,而非浮于表面的脆弱存在。因此,即便抛开村委会是否有权限制村民行为的争议不谈,仅凭一纸规定,也很难改变那些长期存在的旧有风俗。在接受过更多教育、接触较多新思想的年轻人看来,诸如“天价彩礼”“大额随礼”等风俗,或许是毫无道理的陈规陋俗,
41、但这样的风俗能够蔚然成风,却说明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现实理性”。举例而言,在尚未充分现代化的乡土社会,彩礼往往有为家庭规避风险的意味,村民之间互相随礼,则是在建立更强的社会联系,让各家能互相帮衬。事实上,这种“乡土社会”不仅存在于字面意义上的乡村,也存在于某些已经移居城市,但内心观念仍未充分转变的人心中。强调这种“现实理性”,并非是要为这些陈规陋俗辩护,而是说要改易风俗,还需从造就这些风俗的社会基础入手。不论是“倡议”还是“禁令”,本质上都是扬汤止沸;只有在现实与观念两个层面切实改变社会基础,才能以釜底抽薪的方式解决问题。回归具体问题,当下最令人头疼的“天价彩礼”现象,不仅是源于乡土社会的旧俗,
42、也与一些地方“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和婚恋市场的性别失衡有关。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算以强力手段禁止了明面上的“天价彩礼”,这笔钱也会转化为其他成本,落回面临“结婚难”问题的家庭头上。此外,村人结婚大额随礼的问题,也与农村新富,部分村民受到虚荣心与“炫富”冲动影响的原因。通过村规民约规定随礼上限,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不想攀比的村民少为“面子”上的考虑所累。但要彻底解决问题,还需让村民在心态上认识到:当代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村民之间建立那么多的“人情台账”,随礼只是一种礼节性的表态。归根结底,社会基础变了,风俗自然就会变,这也是解决所有同类问题的基本思维。中青评论规定结婚随礼不超50元,移风易俗
43、还需改变社会基础关键词:救人遭网暴06.男子救女童反遭网暴,善举不该被苛责来源:中青评论2022.09.279月25日上午,上海一市场内,一名女童手扒扶梯双脚悬空,情况十分危急,好在两名男子挺身而出,将其解救下来。救人的丁先生在接受极目新闻采访时表示,把孩子救下来本是一件好事,但他们却遭到一些无端的指责,“有人说我救人的速度慢了,还有人说我救小女孩时,手放的位置不对。”丁先生表示,经过此事后,他感觉个别网友的网络暴力很可怕。通过相关视频不难发现,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如果不是丁先生及时出手相救,小女孩很有可能因体力不支掉下去,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而且,当时小女孩是被夹到扶梯与一面玻璃的夹缝处,施救
44、者发力本就存在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危险。在分秒必争的紧急时刻,救人才是第一要事,丁先生无暇多想,几乎是以本能的快速反应,和弟弟配合将女童拉上来,保障了她的生命安全。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称赞的善行义举。在后续“复盘”中,对于他的救助动作是否专业、合理,是否有可以改善之处,当然可以从技术角度进行客观分析,使人们在面对类似情境时更加科学地施救。不过,这决不意味着能将见义勇为的好事扭曲为对救人者的抹黑。不顾现实,一味以“手放的位置不对”“速度慢了”等理由恶意揣测,甚至网暴救人者,是对他们善意的辜负。其实近年出现过多次舆论诋毁见义勇为者的事件。2021年8月,一名女孩不慎将头伸进铁门缝隙处,不能拔出,
45、环卫工人高先生出手相救,却因施救过程中手部曾碰到女孩隐私部位受到指责。今年7月,一辆商务车在柳北高速贵港段发生交通事故,过路司机救出2人,1人不幸遇难。不少网友却责问救人者,“你有指挥的时间完全可以动手,不需要拍视频”“早一点砸窗户就不会这么浪费时间了”。这类网暴行为存在同一种逻辑,都是在以“事后之明”,苛求理想中的“完美施救者”。可是,危急情况不是“沙盘演练”,很多时候考验的是人的第一反应,有时也难免会无暇顾及细节问题。旁观者不辨是非,事后拿着放大镜指指点点,才是关注错了重点,不公平地消解了救助者的善举价值。更何况,救人者本没有道德上的义务,如果动辄得咎,甚至会因此受到网暴,见义勇为者就会顾
46、虑重重,甚至错过最佳救援时机。近些年,不管是在立法层面,还是社会认知层面,都已形成了尊重见义勇为者、不让好人寒心的广泛共识。比如,民法典规定的“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一条,就是旨在减少见义勇为者的思想包袱,为好人撑腰。客观来讲,少数网暴施救者的不当指责,也与大多数人的正义观念背道而驰。对于这些刺耳的声音,有的见义勇为者表示“问心无愧就好”,有网友表示力挺救人者,不必去理会“键盘侠”的杂音。这些或自我“消化”、或善意劝慰的做法,多少都表现出了对网暴者的宽容。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若网暴者没为自己的不当言行付出代价,便会更加有恃无恐。对此,还需进一步在法律、
47、政策、平台规定等方面有所发力,明确对网暴行为的定性,细化并落实相关惩处办法,坚决对网暴行为说“不”。总之,凡人善举不该被求全责备,出手相救也不该被重重顾虑所羁绊。为好人“减负”,让恶语伤人者退却,才是更为理想的社会图景。链接阅读:正如民间有言,“孩子不避父母,病人不避大夫”。当医生完全出于治病目的,需要患者暴露身体敏感部位时,患者通常能够给予理解和配合。其实,救人也应该不避嫌,施救者要尽量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施救方法,但也不应过于纠结。把顾虑抛之脑后,果断向他人施以援手,才是优先选择。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对异性施救,在紧急情况下,施救者对于男女身体接触等也不应有过多顾虑,不能因为对方是异性就不敢采取紧
48、急施救措施。“救人不避嫌”应成社会普遍共识。除了施救者要敢于担当和果断做出决定之外,更需要旁观者宽容看待、口下留德。当施救过程中出现身体接触等现象时,切莫先入为主,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把别人往龌龊处想。同时也要看到,实际操作中,“教科书式”的完美施救少之又少,民众对不太规范的操作应给予更多理解。如此才能体现社会的包容与进步,也有利于更多人见贤思齐,在紧急时刻该出手施救就出手。北京青年报“救人不避嫌”应成社会普遍共识纵观近年的舆论场,针对见义勇为者的奇葩苛责并不鲜见。还有一些网民存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观念,对正义和果敢的行为视而不见,反而将其归为“表演”或者“别有用心”。这说明一些人对于见义勇为者不仅缺乏正确的认知,也缺乏必要的同理心,只是隐藏在屏幕背后的“键盘侠”罢了。同时,对于一些刻意挑起极端情绪的言论,一些网民很容易被“带节奏”,盲目跟风谴责见义勇为者,充当了网暴者的“帮凶”。正是因为一次次针对好心人的舆论暴力行为,才会让那些心存善念的人寒心。比如看到他人遇到危险,不愿出手救援,看到有人摔倒在地,也不敢将其扶起来,生怕被当事人“讹诈”,或者担心外界误解自己的好意。必须强调的是,对于这类见义勇为者被网暴、被伤害的事情,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抵制和批评的态度,只有坚定捍卫见义勇为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