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精选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729889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崧泽文化精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崧泽文化精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崧泽文化精选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崧泽文化精选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崧泽文化精选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家浜、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 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概述概述 马家浜遗址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城南偏西7.5公里的嘉兴经济开发区西南新区,西有坟屋浜,北临九里港,南靠马家浜,是一个三河交叉的平原地带。马家浜文化是位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及其后续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确立,表明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1959年初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马家浜地方村民在沤

2、肥挖坑时发现了大量兽骨及古代遗物。同年3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等六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实施了发掘。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此次发掘布方5个(编号为T1-T5),共计213平方米。马家浜遗址共发现两层文化堆积,其中上层发现石锛、骨镞、兽骨、砺石、陶片以及建筑遗迹,下层包含骨锥、骨镞、骨管、骨针、兽骨和大量陶片。两文化层的交接处发现了墓葬,共出土30具人骨架。从遗址出土的器物和典型遗迹看,生产工具中的弧背石锛、有孔石斧,生活用具中的牛鼻式双耳罐、夹砂红陶素面腰沿釜、带嘴平底盉,大量的地面木构建筑房址,集中

3、统一的公共墓地以及盛行俯身直肢葬式等,均表现出与黄河流域截然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地区一种全新的原始文化。一般认为,马家浜文化范围波及约36500平方公里,大致东临东海,北至达江淮之间,西到天目山麓与茅山山脉,南抵钱塘江北岸,形成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实体。依据现有资料看来,马家浜文化的分布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其影响所及,东到海滨,西达皖中平原、宁镇山脉一带,南至杭州湾及宁绍平原地区。马家浜文化类型分布马家浜文化类型分布 传统观点认为,宁绍平原地区为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而马家浜文化主要集中于环太湖流域,并未波及宁绍地区,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良渚时期。但随着2019年1月浙江绍兴杨

4、汛桥寺前山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在距今6000年前后,马家浜文化就已经在绍兴一带发展,从而打破了对浙江史前文化谱系的原有认识。1、嘉兴市的分布处:马家浜文化类型在嘉兴市境内的重要遗址有嘉兴的马家浜、吴家浜、干家埭dai、钟家港;桐乡的罗家角、谭家湾、张家埭、新桥、吴家墙门;海宁的郭家石桥、坟桥港;海盐的彭城,平湖的大坟塘,嘉善的小横港、大往遗址等。2、太湖流域的苏、锡、常、沪、杭、湖地区重要遗址分布处:有湖州邱城、杭州吴家埠、苏州越城、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埝、袁家埭、上海青浦崧泽下层和常州圩墩、武进潘家塘的下层。重要遗址重要遗址马家浜文化类型的主要特点马家浜文化类型的主要特点盛行俯身葬。

5、有些死者头骨用陶器覆盖,或是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葬俗;陶器主要是红陶,以外红里黑或表红胎黑的泥质陶为特色,多素面,外表常有红色陶衣,器形以宽檐釜(或称腰沿釜)、喇叭形圈足豆、牛鼻形器耳的罐、圆锥足鼎等具有代表性;使用玉璜、玉等装饰品,这类玉器后来成了中国的传统饰物。马家浜文化分期马家浜文化分期 长期以来,马家浜文化的类型和分期一直是考古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观点,大抵分为二期说和三期说,但即便如此,在二期、三期说内亦有所差别。马家浜遗址与吴兴邱城、桐乡罗家角以及后续发现的许多其他遗址“均属于同一文化系统,仅有早晚不同的关系”。除了共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差

6、异,而这种差异又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类同的归属。陶器作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划分的首要因素在马家浜文化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其出土数量最多、形制变化也最为清楚,所以研究者一般通过对该文化陶釜的类型学研究作为马家浜文化分区和分期的基础。二期说二期说 陈晶:依据对不同遗址陶釜异同的对比研究,把马家浜文化划分为以罗家角和草鞋山圩墩为代表的两个类型。王仁湘:着眼于马家浜文化对后继崧泽文化遗存的影响作用,把太湖以北的马家浜文化划为“圩墩类型”,而把太湖东部的马家浜文化视为“草鞋山类型”。孙英民等:将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种类型,认为马家浜类型陶器以红陶为主,质较粗,器物多表红胎黑,以素面为主,多涂红色陶

7、衣,主要器物有釜,扁锥足釜形鼎,带嘴平底盉,牛鼻式双耳罐,喇叭圈足豆等;而崧泽类型陶器有鼎、釜、罐、壶、盆、豆和觚、甑等,其中鼎最富有特征,是主要器物,分釜形和盆形鼎两种。鼎足变化多,有弓背宽铲形、扁平三角形、三棱形、凿形等之分。这两种类型分别代表马家浜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而崧泽类型是由马家浜类型直接发展而来的。三期说三期说张照根:主张三类型说,以吴家埠第3、4层和邱城下层为代表的太湖以南区块类型,其典型陶器为平底的“筒形腰沿釜”和“罐形腰沿釜”;以罗家角遗址为代表的太湖东南区块类型,其典型陶器为弧腹腰沿釜;以草鞋山8、9层和圩墩遗址为代表的太湖东侧及东北区块类型,其陶釜以深腹筒形圆底釜为主,

8、腰沿位置靠近口部。苏秉琦:则根据釜类陶器成形方法的差异,把马家浜文化分为浙东北地区的河姆渡类型、浙北的马家浜罗家角类型、苏南地区的圩墩草鞋山类型。根据圩墩遗址的地层堆积,一部分学者结合罗家角、马家浜、草鞋山等遗址的地层关系和陶器演变的排比资料,将马家浜文化分为3期。1、早期:为马家浜下层和罗家角第4层。陶器以灰黑陶和灰红陶为主,绳纹较多见,器形以釜为主。2、中期:为马家浜上层、罗家角第1、2、3层、圩墩下层和草鞋山第10层。陶器以夹砂(包括夹蚌)红褐陶为主,仍有一定数量的灰黑陶和灰红陶,以素面的为多,绳纹基本消失,器形仍以釜为主,出现少量的鼎和较多的豆,还有牛鼻形耳的罐。3、晚期:为圩墩中层和

9、草鞋山第8、9层。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衣陶为主,主要器形是釜、鼎、豆。针对各种针对各种马家浜文化分期的看法,大家谈马家浜文化分期的看法,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看法。马家浜时期社会经济状况马家浜时期社会经济状况 马家浜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可以分为手工业生产和采集、渔猎、家畜饲养、稻作农业生产两大部分。前者是先民生存方式的体现,后者是诠释经济形态的根本,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马家浜文化时期先民经济活动的全部内涵。后续节次将依序展开论述,为防止纰漏并达到统领提纲之效,现就马家浜文化时期社会生产的整体状况作概述如下:1、手工业: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主要表现在石器、陶器、骨器、玉器、

10、木器、漆器以及编织物的制作上,虽材质不同,但均表现出较高的手工制作成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石器制作中的双面管钻技术、陶器制作上泥条盘筑法的使用、骨器种类的多样性,木器漆器的先进性、制作别致的玉玦、纬起花的罗纹织物等都体现了马家浜文化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考古发现的陶器有釜、鼎、豆、罐、瓮、盆、钵、盉等,还出土了陶质的炉、箅、三足长尾鸟形陶壶。这些陶器均为手制,主要是夹砂陶器,泥质陶器很少,一般陶色不甚纯正,器表以素面不加装饰的为多,没有彩陶。大部分陶器火候不高。炉箅的出现,是马家浜文化的一大发明;宽檐陶釜则是马家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手工业生产中,玉石器制造技术发展较快,许多遗

11、址都发现了制作精美的玉器,主要有玉块、玉环、玉镯等装饰品。这一时期的玉器工业发展,为其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2、采集和渔猎:采集和渔猎经济在马家浜氏族部落的生产活动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各遗址发现的骨镞以柳叶形的居多,十分尖锐锋利。一些地点有大量的兽骨堆积,其中马家浜遗址有的兽骨堆积厚达二三十厘米。圩墩遗址出土的野生动物骨头已经过鉴定,有梅花鹿、四不像、野猪、獐、貉、蟹等,此外还有各种鸟类和草鱼、鼋、鲫鱼之类水生动物。有的遗址还发现了野生的桃、杏梅的果实和菱角,这些都是人们采集和渔猎活动的例证。3、马家浜文化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草鞋山遗址的马家浜文化早期堆积中

12、发现的狗的头骨,介于狼和现代狗之间,说明狗是从狼驯化而来,在这时已经成为家畜。同时,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渔猎经济也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发现的骨镞,以柳叶形的居多。在马家浜、崧泽、圩墩等遗址的下层,都有大量的兽骨堆积。如马家浜有的兽骨堆积厚达二三十厘米。圩墩的野生动物骨头经过鉴定,有梅花鹿、四不像、野猪、獐、貉、蟹獴和鸟类、草龟、鼋、鲫鱼等。其中,梅花鹿、四不像和野猪的数量较多。在一些遗址中还发现有野生的桃、杏梅的果核和菱角等,这些是人们从事采集活动的例证。4、农业生产是马家浜文化居民定居生活的基础。在圩墩发现1件残木铲,仅存铲身,两面削成扁平状,刃部较薄,应是掘土工具。收获用的石刀数量较少

13、,而且制作也较粗糙。作物主要是水稻,在罗家角、草鞋山和崧泽遗址下层都发现稻谷,经鉴定有籼稻和粳稻两种。罗家角第三、四层出土的粳稻,年代在前5000年左右,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粳稻遗存。同时,在罗家角遗址还发现有籼稻。从粳、籼稻粒的数量比例分析,当时籼稻的种植比粳稻要发达。在草鞋山遗址,发现由10个柱洞围成的近圆形的房基残迹,面积约6平方米。在马家浜遗址发现的是长方形房基,面积约20平方米,其东、西两侧各保存柱洞5个,南面一侧有柱洞3个。上述两地房屋的柱洞中,有的还残存木柱或在洞底垫有朽木板。这种木板与柱础的作用相似。圩墩遗址出土有榫卯结构的木柱。在邱城遗址发现的居住面用砂土、小砾石、陶片、贝

14、壳和骨渣等混合筑成,还在居住区内挖小型沟道,附近有石筑的长条形公共烧火沟。居地和墓葬居地和墓葬 在马家浜、圩墩、草鞋山等地共发现墓葬200多座。多为单人俯身葬,也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和侧身葬等,多数头向北。在草鞋山和圩墩墓地,还发现有几座同性合葬墓,同一墓内的死者年龄相近。在草鞋山有些死者头骨用釜、钵、盆、豆等陶器覆盖,有的把头骨另放在陶器内。随葬器物一般都很少,主要是日用陶器。草鞋山的106座墓中,有25座无随葬品,其他的有1-4件,最多的为1座成年女性墓,有9件。随葬品大都是1件食器,或食器和炊器各1件。食器以豆为多,其次为钵,也有罐、盆、杯等,炊器以釜为多,或用鼎代釜。用生产工具随葬的只

15、有2座墓,各放1件石斧。有的墓还随葬玉块、玉环、玉镯等装饰品以及鹿角、兽牙、蚌壳等。一般认为,马家浜文化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上述同性合葬墓的出现,大体是这个阶段在葬俗上的一种反映。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有人认为,马家浜文化由河姆渡文化发展而来。持此意见者把河姆渡遗址第3、4层定为河姆渡文化,将其第2层归属马家浜文化,并认为由地层叠压和器物演变上,这两种文化是先后承袭发展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河姆渡遗址第14层均属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则另有来源,需再作探索。持此意见者指出,马家浜文化的中、晚期,与河姆渡遗址第2层的年代大体相当,而分属于两个考古学文化,存在相互影响交流的关系。马家浜

16、文化的圩墩遗址与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相比较,器物的差别是主要的,但也有部分近似的器物,例如扁平穿孔石锄、有孔石斧、扁足釜形鼎、敛口矮圈足豆、单耳罐和带流圈足罐等,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曾在江苏北部淮安青莲岗遗址发现有个别的宽檐釜,当是在马家浜文化影响下的产物。至于马家浜文化的去向,在草鞋山遗址第7层发现6座墓葬,头向、葬式与叠压在其下的第8、9层马家浜文化墓葬相似,而陶器的陶质和大部分器形,又具有崧泽文化的特点,因此,有的意见把这层作为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过渡的例证。通过普遍发现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的上下层叠压关系,以及从整体上分析这两种文化遗存的内涵,可以确定从马家浜文化演变发展

17、成为崧泽文化。崧泽文化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概述崧泽文化概述崧泽遗址位于上海市西部青浦县城东约 4 公里处,地处太湖东岸,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大约经历了600 年的发展阶段。崧泽文化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青浦区发现崧泽文化遗址 4 处(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寺前村遗址),出土各类文物 800余件 根据考古,青浦区境于7000年前已经成陆,现在的崧泽村当时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海拔甚低,地下水位很高,西、南等处有山陵、土墩、林木,水草茂盛,

18、是适于远古人类生息的地区之一。崧泽于1958 年由农民挖塘时发现古物,然后于1961年和1974年两次有计划地发掘,挖出古墓100 座,还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兽骨、稻种等遗物,证明崧泽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崧泽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崧泽遗址于1962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在中国考古年会上认定此处遗址介于以嘉兴为中心的马家浜文化和以余杭为中心的良渚文化之间,命名为崧泽文化。1、崧泽遗址 2、江苏吴县草鞋山和张陵山,常州圩墩 3、浙江吴兴邱城、海宁坟桥港等。典型遗址典型遗址崧泽文化崧泽文化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从各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和陶器的羼和料有

19、较多稻壳可知,崧泽文化的先民主要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石器磨制得都很精细,有宽面穿孔石铲、长方形穿孔石斧、扁平和长条形石锛、小石凿等,此外还有陶纺轮、陶网坠,很少发现骨角器。在几个典型遗址中都出土较多渔猎工具,说明狩猎和捕捞水生动物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就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看,崧泽文化居民的活动地域和所处的时间都比较有限,经济生产状况还不十分清晰。手工业生产:较之马家浜文化时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在制陶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多数陶器继续用泥条盘筑法手制,但已普遍采用了慢轮修整技术,有些器物看来是轮制的。陶器的器型规整,种类较多。一般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泥质红陶和泥质黑

20、皮陶。泥质灰陶质地细腻,火候较高,在马家浜文化阶段极少发现,这时已跃居主要地位。泥质红陶有的颜色桔红,有的涂以红陶衣,内外壁和器表,胎质的色泽基本一致,也区别于马家浜文化时期外红内黑的陶器。各种陶器仍以素面为主,纹饰有堆纹、弦纹、压划纹、镂孔和彩绘等。其中压划的绞丝纹以及由圆孔、弧边三角孔组成的带状镂孔图案十分美观,特征鲜明。灰色和黑色陶器有较大比重,是用还原焰烧制的方法产生的,火候在 760810之间。常见的陶器中豆、鼎和壶在早、中、晚各阶段变化多样,表现出制陶工艺的发展过程。许多陶器有花瓣式的圈足,有的壶、罐腹壁连续折成瓦楞状,都是崧泽文化陶器的鲜明特色。在崧泽文化的遗存中,已不见马家浜文

21、化盛行的腰沿釜、牛鼻耳罐等。上述制陶业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其中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崧泽玉璜崧泽玉璜 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薛家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和崧泽文化反映的面貌,可以看出公元前 3000 多年的时候,长江下游各部落集团都在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生产,采集和渔猎经济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手工业的发展更多地从制陶技术的进步方面得到体现,而骨角器、玉石器的制作加工技术进展比较缓慢。从薛家岗遗址各个发展阶段的文化遗存分析,这个部落可能是从苏北地区淮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一些氏族南下而来,在巢湖周围定居并发展到潜水流域的,后来又受到北阴阳营文化的较大影响,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性文化。相对来说,北阴阳营文化比西部的薛家岗文化和东部的崧泽文化都要早一些,但后来以崧泽文化为主体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发展迅速,使薛家岗文化和北阴阳营文化各部落的后裔都变成了良渚文化的附庸,终于融汇于青铜时代的“百越”之中了。谢谢大家谢谢观赏WPS Office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WPS官方微博kingsoftwp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崧泽文化精选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