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知识7文言文的阅读(24页).pdf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文档编号:373741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知识7文言文的阅读(24页).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知识7文言文的阅读(24页).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小升初语文专项训练 文言文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 基础题基础题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1课外阅读练习。 伯牙绝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 (1)在这首伯牙追悼知音钟子期的诗歌中,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 一样的诗句是_最能表达伯牙痛失知音后的心情的诗句是 _。 (2) 解释下列诗句的意思。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_。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_,_,遽契其

2、舟,曰: “_。 ”舟 至_, _。 _, 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_, _! 1将原文补充完整。 2根据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说说这个故事的意思。 3.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读完这个小故事 后,你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_ 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 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 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 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 不曾吩咐明白?” 来源:163文库 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

3、道: “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 了这话,把眼闭上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眼泪,走近上前道: “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 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 就是了。 ”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 了气。 (1)文中的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_中的一个人物。 (2)把文中带点的词换成另一个词,意思保持不变。 登时:_ (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选出来。 A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如果此时严监生还能说话,他会说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_来源:Z。x

4、x。k.Com (4)读完这段文字,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上文内容简单写出理由。 (4 分) _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 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 胡人大入塞, 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 4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胡: _. 皆: _. 此: _. 居:_. 归: _. 十九:_. 5用“/”将本文划分层次(在原文划分)。 6联系生活

5、实际谈谈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7翻译下列句子.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_ 阅读理解。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歆捉而掷去之。又尝 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座,曰子非 吾友也。 ” 注:同席:唐代以前人都是席地而坐,一席至少可坐两人。乘轩冕:乘车。 8写出句子大意。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9本文写了哪两件事? 10从文中可以看出管宁一个是怎样的人? _ 11 在正确的停顿处用 “/” 断开, 并在文后的横线上写出与文段相对应的成语。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

6、钟况然有 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成语:_ 12句子乐园:翻译下面一段古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 亡其 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_ 14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其家甚智其子” ,为什么? _ 15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 _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7、路转溪桥忽见。 16说说上阕词的意思。 17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七八个/星天/外 B.两三点雨/山前 C.旧时/茅店/社林边 D.路转溪桥/忽见 18下列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B.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烘托丰年。 C.第五、六句描写的是骤雨即至的景象。 D.第七、八句描写的是词人的迷惑。 阅读训练营。 (一)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 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 其人自护所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 有此 物否? ”答

8、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 以为知也。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仕:做官。坐:因为。 19解释字的意思。 (1)识:_ (2)欲: _ 20翻译下列句子。 (1)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_ (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 21选择正确的答案。 (1)北人食菱,并壳入口。是因为( ) 。 A.连壳吃可以清热。 B.他不知道吃菱要去壳。 (2)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来源:学.科.网 A.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B.他不知道菱生长在水里。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的看法。 _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吾年七十,欲学,

9、恐巳暮矣。 ”师旷曰: “暮,何不炳烛 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 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 “善哉! ” 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昧行:在黑暗 中行走。 23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暮:_ (2)闻:_ (3) 善:_ 24用“/”划分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 25文中师旷连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 _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 )龙,钩以写龙,凿( )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 天龙闻而下之,

10、窥( )头于牖, 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 失其魂魄, 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6在括号里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27解释题目的意思 28翻译下列句子。 (1)钩以写龙,凿以写龙。 (2)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_ 29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 _ 30写出你喜欢的三个寓言故事的题目。 _ 训学斋规(节选) 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 几(j j)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 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do d o)一字。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

11、乎? 注:整顿:整理。 几案:书桌。 对:正对。 子细:同“仔细” 。 31用“”选出文段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32下面的句子,每个分句如果都作一次停顿,该如何停顿?在没有画停顿线的 分句中画上 “/” 。 凡/读 书, 须 整 顿 几 案, 令 洁 净 端 正, 将 书 册 齐 整 顿 放, 正 身 体, 对 书 册,详 缓 看 字,子 细 分 明/读 之。 33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强调了什么?请用两个成语来回答。 _ _ 34关于读书的名言还有很多,请你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 _ 提升题提升题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

12、萄, 核如枇杷, 壳如红缯, 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 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 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 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35读句子,完成下面各题。 叶如桂,冬靑;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1)这句话介绍了荔枝的叶子_、_、_。 (2)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写你眼中观察到的植物。 _ 3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用“”画出。 37文章按照( )的顺序介绍了荔枝的特点。 A.从整体到部分 B.从部分到整体 C.由内到外 38这篇短文主要运用了( )这种

13、说明方法。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蚌方出曝(p),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 (qin)其喙 (hu)。鹬曰 (yu): “今日不 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9解释加点的词 40用课文中的原话来解释下面语句。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_ (2)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_ 课内阅读。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 数百人等。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竽

14、(y):古代的一种乐器。南 郭处士:南郭先生。说:通“悦”,喜欢、高兴。廪(ln)食(s)以数百人 等: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廪食, 官府供给的粮食, 待遇。 以数百人, 按(那)几百人(的标准)。湣(m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4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齐宣王使人吹竽:( ) 好一一听之:( ) 4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43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 _ 44课文精彩回放。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 ,惟弈秋之为 听;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15、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短文选自_ 。_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请将短文中括号内的内容补充完整。 (3)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在音节下面标出) 思援弓缴 (jio zhu)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 ?(y y)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使弈秋诲二人弈 ( ) 非然 也 ( ) 思援弓 缴而射之( ) 为是其智 弗若与?( ) (5)根据下面的意思,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抄写在横线上。 只听弈秋讲课。_ (6)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的意图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_ 4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

16、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 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 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 走及匠石,曰: “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 不辍,何邪?” 曰: “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 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 “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 (音 lu)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 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 自掊击于世俗者也。 物莫不若是。 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 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

17、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 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子綦曰: “此 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 ”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 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咶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酲,三 日而不已。 子綦曰: “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 ;三围四围,求高 明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 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

18、有痔病者不 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匠伯:即匠石,杙(y) :小木桩,用来系牲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絜 之百围 絜:丈量 B.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到 辍:中止 C.奈何哉其相 物也 相:看待 D.不可以适 河 适:适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匠石之 齐,至于曲辕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 B.以至于此其 大也 臣从其 计,大王亦幸赦臣 C.使予也 而有用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D.几死,乃 今得之 而后乃 今将图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石匠人去齐国的曲辕看到了一棵被当作神树的栎树,树冠高大,树身粗壮,看 的人如同赶集一样多,而木匠师徒对此却不屑一顾。 B.木匠认为栎树是百无一用的散木,所以才能长得如此粗大。文章以寓言的形式 阐述了无用而用的深刻道理,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C.许多树木正因为对常人有用而中途夭折,不能成材,世间许多事物都是如此。 栎树因为无用才活得长久,又因为长寿而被世人尊为神树。 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说理。宋国荆氏生产楸树、柏树和桑树,这些树常为人所用 而被砍伐,相反,在祭祀时许多有缺陷的牛、猪和人却得以保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译

20、文:_ 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 译文:_ 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译文:_ 46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 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 在其下也。都因想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有患。 (1)写出文中“其”分别具体指什么? A.自己 B黄雀 C螳螂 D.树 E蝉 其:_ _ _ _ _ _ (2)下列词语中画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是第 ( )组。 间断 亲密无间 假日 不假思索 号召 风号浪吼 勉强 坚强不屈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第( )组。 绝妙 舍己救人 催促 束手无策

21、陌生 无价之宝 来历 呼风换雨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47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辩斗( ) 日中( ) 探汤( ) 知( ) 48这段话体现了两小儿_的精神品质,同时我们要像孔子 学习 _的精神品质。 49这两个小孩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50解释下列两句话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_ 孰为汝多知

22、乎?_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 【答案】 (1)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2)来时多么欢乐, 离 去为什么如此痛苦, 连江边升起的云彩都发愁。这只乐曲已经结束,不能再 弹起, 为了知音,宁愿摔掉这三尺长的瑶琴。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 赏的纯真友情 【解析】 (1)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掌握。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是把 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与“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的含 义形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意为这首曲子永远都不会再弹起 了, 这把三尺的琴陪你一起死。(2) 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来欢去何苦, 江畔起愁云。 ”的意思为来时多

23、么欢乐, 离去为什么如此痛苦, 连江边升起的 云彩都发愁。注意平时对词组含义的积累与识记。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 为君死! ”的意思为这只乐曲已经结束,不能再弹起, 为了知音,宁愿摔掉这三 尺长的瑶琴。 (3)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能力。意思正确即可。 2 【答案】 (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 剑从船上掉进水里, 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 说: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 剑。船已走了很远,而

24、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 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 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意思对即可。 3 【答案】 (1)儒林外史 (2)立刻 (3)B 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费油了。 (4)极其吝啬、爱财如命、守财奴(其一即可) 严监生即将咽气之时还惦记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怕浪费油。这件事充分反 映了他吝啬之极。 【解析】 (1)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 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

25、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 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2)先分清楚所给的近义词在意义、用法或感情色彩上的区别,然后联系所给 的句子进行判断选填。 (3)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 手法, 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 按内容来分, 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 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4)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 是了。 ”说罢,忙走去

26、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 就没了气。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严监生是一个爱财如命的人。 4-7【答案】 4胡: 胡人(的住地) 皆: 全;都 此: 代词这 居: 停止;休息;止息 归: 回去 十九:十分之九 5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 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父子相保。 6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误解成福与祸

27、的转化是必然的。如: 家庭突遭打击、 变故, 陷入困境, 这是祸。 但如果能从容、 镇静, 在困境中拼搏、 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 信心, 甚至失去生活勇气, 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 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条件。 7(1)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道术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 了胡人的住地。 (2)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解析】 4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同学们解释词语的能力。 5试题分析:略 6试题分析:课内阅读理解主要考察同学们对课本内容的深入理解。通过上课 认真听讲,同学们会很容易答出此题。 7试题分

28、析:略 8-10【答案】 8管宁继续读书和先前没有两样,华歆放下书,出门去看车。 9锄菜遇金;读书观车。 10管宁是一个不贪金钱、不羡慕有钱人,懂得好学习、慎交友的人。 【解析】 8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要注意关键词的准确把握,贵在突破难点,本句难在 “故”与“废”字的正确理解,应该分别是“原来”和 “放下、中断”的意思。 “宁”与“歆”分别是指管宁与华歆。这样就能很容易理解全句的大意了。 9 试题分析: 全文的大意是: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 看到地上有片金子, 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 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和先前没有两样,华歆

29、却丢下书,出去 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 友了。 ”文中的一个“又”表明短文写了两件事。理清大意后,就会很容易理解 前面写的是锄菜遇金之事,后面写的是读书观车之事。 10 试题分析: 本文通过管宁、 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 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 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管宁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看到金子以及有人乘华车经过 门前丝毫不为所动。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管宁毅然与华歆割席断交。从中 可见管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性淡气清、爱憎分明、鄙弃世俗的性格特点。 11 【答案】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 然有音/

30、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掩耳 盗铃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句子的意思: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百姓中有个人得到一 口钟,想要背着跑,可是钟大背不动;就用槌子来砸毁它,钟况况地发出了响声. 他怕别人听到响声来跟自己抢钟,就急忙堵住自己的耳朵。 ”来划分节奏。 12 【答案】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 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清代彭端淑为学中的话语。彭端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他对 “聪与敏” 、 “昏与庸”这些先天条件的看法。这两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天 下的事情有困难

31、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 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13-15【答案】 13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大雨,冲垮了他家的墙。富人的儿子说: “要是不修 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 ”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 很多钱财。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 家的东西) 。 14是因为雨天损坏了墙壁,使盗贼有了方便之门。 因为儿子是自己的,关系亲 近,而邻居跟自己关系疏远,再说儿子是财产权的共同受益人和继承人,所以儿 子显然缺乏盗窃的合理利益动机。 15如果对富人发表感慨可以是:富人,你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

32、 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亲近还是疏远,而且对人不可以持偏见。 对于邻人:你说话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自己说的话对还是不对,同时还要想一想 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 【解析】 13试题分析:智子疑邻,成语典故,是出自韩非子说难 。其中“智”的 意思是 “以为聪明” 、 “觉得聪明” 。 “雨” 的意思是下雨, 名词用作动词, 是古代运用很多的一个字。 “坏”的意思是毁坏。 “筑”的意思是修补。 “亡”的 意思是丢失。 “甚”的意思是很。 “而”在这里表转折,意思是却。 “父”是对老 年男子的尊称;老翁。 14试题分析:富家被盗的原因可以从文章“天雨墙坏” 、 “不筑,必将有盗。 ”

33、 句子中 理解。 “其家甚智其子”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人性之常理来分析、推断。 15试题分析:这篇文章的寓意可以理解为:如果心存私爱,偏信偏听,就听不 进别人有益的忠告,反而会把提出忠告的人当成损害自己的人。所以对于富人和 邻人而言,个人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体现了。 16-18【答案】 16上阕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 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 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 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 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

34、生机勃勃。 17A 18D 【解析】 16试题分析: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很多,对于本词要运如下方法:想像风景,再 现图景,品意境。所谓想像风景再现图景,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 有的经验积累, 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 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根据上阕的意境,借助注释把词句解释再加以描绘。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 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 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 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17试题分析:A 句意思是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

35、愉快 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 “七八个星”挂在天边(“天外”),稀稀落落, 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 因此, A 句的节奏划分应为: 七八个星/天外。 B 句意思是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 “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C 的意思是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 眼前。D 的意思是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 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古代诗词朗读的节奏强调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朗读时 须读断。而 A 中“星天外” ,应该划分成“天外”却划分成“星天” ,这是明显的 节奏错误。 18试题分析:这首词反映的是作者对丰收所怀

36、有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 的热爱。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叨 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 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 再加上心慌, 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 过了小溪上的石桥, 再据个弯儿, 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 这该叫人多么高兴阿! 19-22【答案】 19(1)认识,了解(2)想 20(1)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2)这是因为不知道硬 要装作知道。 21 (1)B (2)B 22北人不懂装懂,还强词夺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 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37、不知” , 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解析】 19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学生学习文言文 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 意。注意“欲”是“想要”的意思。 20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话注意“非”是“不是”的意思, “知”是“知道, 了解”的意思, “并”是“一起”的意思, “以”是“用来”的意思;翻译第二句 话注意“坐”是“因为”的意思。 21试题分析:第(1)小题“北人食菱,并壳人口”是因为北方人不懂的怎样 吃菱角,所以连壳一起吃,而并非“连壳吃可以清热” 。第(2)小题被人的回答 暴露了他

38、的无知,而并非他们那个地方前山后山都有菱。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要人物的观点看法。仔细阅读全文并能 流畅翻译。 “北人”不懂得如何吃菱角,却不懂装懂,最终闹出了笑话。从他的 性格的角度来谈看法即可。 23-25【答案】 23(1)傍晚,此指晚了。(2)听说。 (3)很好。 24略 25学习要趁年少,否则年事已髙,再学就难了。 【解析】 23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文用单音词表达, 现代汉语则用双音词表达。双音词是在文言文单音词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我们学习文言文,就可用组词的办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意义。组成双音词后,再 根据文意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

39、 “恐已暮矣”的意思是,恐怕已经晚了。 “暮” 的本意是傍晚,这里是“晚”的意思。 “闻”在文言文里的常用义是“听说” 。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2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 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 有没有把意义划 “破” 。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这句话的意 思是,臣子哪敢戏弄君主? 25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对文言文意义及比喻句作用的分析。这三个比喻的 意思是,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

40、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 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它形象生动的 说明了读书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作用,告诉我们,必须抓住少年这一重要、 有利的学习时间,否则等年龄大了,学习就费力了。 26-30【答案】 26ho zo ku 27叶公喜欢龙。 28 (1)衣服上的带钩刻着龙,酒壶、 酒杯上刻着龙。(2)于是,天上的龙听说 了就飞下来,把脑袋伸进窗户里,将尾巴拖到大厅中。 29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 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 人。 30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解析】 26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字词读音的掌握能力。 27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28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注意以下字的翻译, 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 具。 闻:听说。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窥: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 窗户。施:延伸,同“拖” 堂:厅堂。 29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便可正确回答。 30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大小,只要平时多读寓言故事就不难 作答。 31-34【答案】 31j d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小升初复习 > 小升初复习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知识7文言文的阅读(24页).pdf)为本站会员(卧龙小子)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