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理生理学课件发热(调定点)(调定点)生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升高 发热(调节性升温)性升温)一般42C42C 病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升温)过热(被动性升温)可可42C人体温升高分类人体温升高分类五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发病机制 调定点无变化,调定点上移小时才能灭活;PG合成酶PG合成酶病毒和其它微生物 HIV、麻疹病毒和螺旋体等。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发热感: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温觉感受器。EP 体调中枢 花生四烯酸 PGE 发热新生儿发热时没有明显的寒战反应,产热增加主要来源于棕色脂肪组织的氧化。Na+/Ca2+T正调节介质 2.3效应部分 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
2、骼肌紧张度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于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直接 3.五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病因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发病机制 调定点无变化,调定点上移 散热障碍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针对致热原 过热发热寒战:使产热量迅速增加45倍,此期主要来源。聚糖骨架三发热激活物的种类五肽交联桥病因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9效应作用是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八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于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9效应作用是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正 调 节 介 质 1)前列腺素(PGE)2)Na+/Ca2+比值 3)环磷酸腺苷(cAMP)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H)5)一氧化氮(NO)有耐受性,
3、如结核病人无持续性发热;致热剂量小,用0.类固醇 如本胆烷醇酮。于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病毒和其它微生物 HIV、麻疹病毒和螺旋体等。无种属特异性,对任何种属动物均可致热;G+菌肽聚糖和G菌肽聚糖结构6致热剂量很小,用3050ng即可激活;五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通常把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致热原。致热原可分为内生致热原(EP)和外生致热原(发热激活物)两种类型。EP是指在外生致热原的作用下,吞噬细胞被激活后形成并释放的致热原,它能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发热激活物是指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并使之合成和释放EP的物质。1.1.细菌及其毒素细菌及其毒素 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致热和
4、毒性成分为脂多糖中的脂质A;分子量大,为10002000KD不能透过 血脑屏障;稳定性强,耐酸、耐热,干热1600C 2 小时才能灭活;Structure ofLipopolysaccharide此期产热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升高的代谢率;精氨酸加压素(AVP):由视上核、室旁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合成。惊 厥通常把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五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四、内生致热源(EP)3效应部分 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9效应作用是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G+菌肽聚糖和G菌肽聚糖结构2呼吸系统Ca2+Ca2+CAMP 发 热发热感: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
5、温觉感受器。可42C正调节介质 2.致炎物 硅酸盐结晶、尿酸炎结晶和石棉纤维等。致炎物 硅酸盐结晶、尿酸炎结晶和石棉纤维等。(一)EP的种类和细胞来源八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一)EP的种类和细胞来源5潜伏期短,只需15分钟左右;(一)EP的种类和细胞来源四、内生致热源(四、内生致热源(EP)1本身成分为蛋白质;2分子量小,可透过血脑屏障;3不耐热,稳定性差;4有种属特异性;5潜伏期短,只需15分钟左右;6致热剂量很小,用3050ng即可激活;7无耐受性;8作用部位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9效应作用是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体温调节中枢主要是POAH,其次是延髓、脑桥、中脑和
6、脊髓等部位。1下丘脑终板血管区神经元的作用 2EP的直接作用 2.2.负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精氨酸加压素(AVP):由视上核、室旁核的大由视上核、室旁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合成。在下细胞神经元合成。在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纤维丘脑腹隔区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终端中都证实有和神经终端中都证实有AVP的存在,参与抗发的存在,参与抗发热。热。具极强的解热作用,其具极强的解热作用,其解热作用比醋氨酚解热作用比醋氨酚(扑热扑热息痛息痛)大大 25000倍。倍。五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五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时期、热型及其热代谢特点时期、热型及其热代谢特点I、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II、高峰期、高峰期III
7、、退热期、退热期37度IIIIII产热大于散热产热大于散热产热产热-散热平衡散热平衡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大于产热下丘脑的冲动交感神经竖毛肌收缩皮肤血流减少皮肤苍白皮肤苍白冷感受器冷感冷感反射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束运动神经骨骼肌寒战寒战鸡皮鸡皮棕色脂肪组织产热代谢率增高EPS散热减少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产热增加棕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富含解偶联蛋白:富含解偶联蛋白1。新生。新生儿和冬眠动物有较多的棕色脂肪组织,而成儿和冬眠动物有较多的棕色脂肪组织,而成年人很少。新生儿发热时没有明显的寒战反年人很少。新生儿发热时没有明显的寒战反应,产热增加主要来源于棕色脂肪组织的氧应,产热增加主要来源于棕色脂肪组织的氧化
8、。化。代谢率升高:大约为体温上升代谢率升高:大约为体温上升lC,代谢率,代谢率升高升高13。此外,内生性致热原如。此外,内生性致热原如TNFa、IL-1等直接作用于外周组织,可使代谢率等直接作用于外周组织,可使代谢率升高升高寒战:使产热量迅速寒战:使产热量迅速增加增加45倍,此期主倍,此期主要来源。要来源。惊 厥五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病理性体温升高Ca2+Ca2+CAMP 发 热2糖原和脂肪分解加强。3不耐热,稳定性差;注入 注入 ()注入G+菌肽聚糖和G菌肽聚糖结构(一)EP的种类和细胞来源致炎物 硅酸盐结晶、尿酸炎结晶和石棉纤维等。散热障碍注入Na+T八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注入N
9、a+TAPC等 1.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升温)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收缩,使散热减少。PG合成酶5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全身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就波动于该高度附近,是为高温持续期。产热=散热此期产热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升高的代谢率;发热感:血温升高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温觉感受器。“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散热产热血温仍偏高出汗 在一定范围内,体温随致热原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到达一定高度后,继续增加致热原的剂量,其发热效应则不再增加,体温反应曲线上出现了平坡,这种现象称为热限。(一)(一)生理功能变化生理功能变化 1心血管系统 2呼吸系统 3消化系统 4
10、CNSAPC等 1.(三)EP的作用部位在一定范围内,体温随致热原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到达一定高度后,继续增加致热原的剂量,其发热效应则不再增加,体温反应曲线上出现了平坡,这种现象称为热限。2糖原和脂肪分解加强。致炎物 硅酸盐结晶、尿酸炎结晶和石棉纤维等。溶菌酶作用点5潜伏期短,只需15分钟左右;病因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G+菌肽聚糖和G菌肽聚糖结构3效应部分 一方面通过运动神经引起骨骼肌紧张度增高或寒战,使产热增加;致炎物 硅酸盐结晶、尿酸炎结晶和石棉纤维等。2糖原和脂肪分解加强。有耐受性,如结核病人无持续性发热;直接 3.(三)EP的作用部位(一)EP的种类和细胞来源G+菌肽聚糖和G菌肽聚糖结构注入Na+T(二)EP的特性和作用另一方面经交感神经系统引起皮肤血收缩,使散热减少。3不耐热,稳定性差;APC等 1.Ca2+Ca2+CAMP 发 热棕色脂肪组织:富含解偶联蛋白1。G+菌肽聚糖和G菌肽聚糖结构溶菌酶作用点2糖原和脂肪分解加强。有耐受性,如结核病人无持续性发热;6致热剂量很小,用3050ng即可激活;致热剂量小,用0.可42C溶菌酶作用点1心血管系统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以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病因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