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第 1页,共 6页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2022202220232023 学年上期入学考试学年上期入学考试高三(上)高三(上)历历 史史考试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第第 I I 卷(卷(4848 分)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51.5 分,共分,共 4848 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级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则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别是后期的寺墩墓地 3 号墓出土了 33 件大型玉琮,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则只有 13 件玉器。据此可以推知
2、当时已有了A严格的等级秩序B发达的手工制造C尖锐的阶级对立D明显的贫富分化2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3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与神权相结合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4 诗经中
3、有大量诗歌提到了商周时期人们普遍种植的作物,其中,麦主要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种植;黄河流域是适宜黍稷生长的好地方,在许多地域性诗歌中可见种植黍稷的描述;稻在山西、陕西和长江及其以南的地区种植较多;菽在陕西比较多见种植。这说明,商周时期A农业生产得到发展B区域农业特征显现C南北经济联系加强D重农政策得以贯彻5据记载,西周在分封诸侯和新诸侯即位时,要举行盟誓活动,周天子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盟誓活动。西周盟誓活动的目的是A加强宗族内部的团结B实现对地方直接控制C扩大周朝的统治区域D强化诸侯的归从意识6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
4、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7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瓦解B法家思想的发展C宗法制的建立D儒家思想的影响8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试卷第 2页,共 6页C展示出贵族
5、的日常礼仪规范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9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10 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D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11商代的青铜礼器上多刻有表现尊神事鬼的饕餮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上出现了一些刻有生活、战争场
6、面的纹路。这一变化说明A从神性向人性回归的思想转变B青铜器功能由祭祀向日用转变C中华文明的多元文化特色D受无神论思想的深刻影响12如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记载。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出处弃其田耘,卖宅國,而随文学者邑之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阳且尽岁,亟发粜,以收田宅、牛马越绝书计倪内经第五今括一旦为王所赐金帛,归藏于置田产史记廉颇蔺相如传A私营经济出现促进私权盛行B社会意识变迁推动经济发展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D政府重视工商业市场的发展13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
7、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B牵制丞相,加强君权C控制郡县,加强中央集权D掌控军权,统领全国14秦汉时期,朝廷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可下达到最基层的亭、里及黎民百姓。由此可见,秦汉文书政治A维护了统治政权的长期稳定B激发了地方的生产积极性C有利于地方与中央保持统一D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15秦朝时,人烟稠密的中原等地区授田标准是一户百亩,甚至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表明秦朝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中原经济逐步衰退试卷第 3页,共 6页C注重边远地区的开发D人地矛盾得到缓解16下表
8、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人物身份陈胜、吴广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刘邦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萧何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曹参沛县狱掾(典狱长)殷通会稽郡守任嚣南海郡尉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D地方治理体系崩溃1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对这两大“政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18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
9、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19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20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21湖
10、北江陵张家山 247 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苗(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A采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22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在批判法家严刑苛法时又重视法的作用,并吸收先秦儒家思想而强调礼或德。据此可知,黄老思想A指导汉初治国理政B否定秦朝治国理念C着力恢复发展经济D呈现思想融合趋势试卷第 4页,共 6页23元封五年,武帝置十三部刺史,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六条详细规定
11、了刺史监察的范围,其中一条是督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督察郡国守相。据此可知,汉代刺史制度A缘于王国问题日益严重B反映中央体制调整C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体现刺史位卑权重24汉文帝时,政府通过富商主导流通,允许地方诸侯王铸造钱币;汉武帝时,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并责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的钱一律销毁。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人的地位开始下降B农民的赋役负担缓解C国家对经济控制加强D义利观得到根本改变25史载,东汉章帝时大旱,侍御史孔子丰上疏说,皇帝像照顾伤病的人一样关心百姓,“而不幸耗旱,时运之会耳,非政教所致也。”建议皇帝像当年商汤遇到灾年时那样“因自责,省畋散积,减御损食”,“天子纳其言而从
12、之,三日雨即降”。孔子丰的上疏A理清了时运与政教的关系B反映出统治集团重视民本思想C印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意在宣扬商汤治国理政的智慧26秦汉时期,在参与实际政治的过程中,儒家学者逐渐从“儒者”变成了“儒士”。因此,学者余英时指出“先秦儒家的君臣观在董仲舒手上也经过了一番相当彻底的法家化。”这里的“法家化”指的是儒学A丧失了社会批判精神B完成政治体制化进程C融入于法家思想体系D与官僚政治逐步结合27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这些都体现出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2
13、8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29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试卷第 5页,共 6页ABCD30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
14、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31道武帝(拓跋珪)入主中原以后,面对人口众多的汉族地区,一开始就采取了田租户调的封建剥削方式。拓跋部贵族面临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他们圈占、抢夺大量的土地,逐渐转化为封建贵族,拥有的奴隶则变成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材料旨在说明北魏初期A国家统一为政策调整奠定基础B统治区域内实行封建剥削C鲜卑族汉化和封建化进程D拓跋部贵族实行汉族生活方式32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挟汉帝都许后,在许下招民屯田,当年即“得谷百万斛”。于是,从许下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认为,与此同时,针对当时“户口耗减,十裁一在”的情况,大力采取措施迁徙人民,充
15、实冀、雍州等地。上述举措A大大推动了国家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C抑制了门阀士族势力的膨胀D推动了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52(52 分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材料一 从公元前 1 世纪建立,到公元 4 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 5400 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 万。行
16、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 5900 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
17、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据汉书 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 分)试卷第 6页,共 6页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当战国时代,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
18、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材料 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
19、,信可以守战也”。基于此,商鞅不仅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而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的旧俗,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一旦成年必须分家。秦军士兵的主体是农民,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农、军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努力达到立功受爵的共同目的。秦国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解决了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军队作战能力的问题,而且也从制度上解去了人才选拔、政治上下流动的重大问题。经此改革,秦国的政治、经济等文明因素的发展程度迅速超过先发的魏、齐、楚等国,成为华夏体系的第一大国。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的“农战”思想内涵及其指导下的变法举措。(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农战”措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