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终极绝杀30点.pdf

上传人(卖家):李老师yy 文档编号:379288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89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终极绝杀30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自考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终极绝杀30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页共 16页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一、阿一、阿Q Q正传正传【单选、多选、简答、论述】【单选、多选、简答、论述】(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2.2.作品作品:(1)小说集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2)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3)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922年北

2、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呐喊。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其中主要人物有赵太爷、阿主要人物有赵太爷、阿Q Q、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 D等。等。3.3.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阿阿Q Q的人物形象的人物形象:(1)阿Q是生活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的一个普通雇农普通雇农、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2)阿阿Q Q的性格的性格:有农民的

3、质朴、愚蠢和狡猾,他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表现为表现为: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正视现实;盲目自尊盲目自尊;自自轻自贱;轻自贱;欺软怕硬;欺软怕硬;自欺欺人等等。自欺欺人等等。(3)阿阿Q Q的思想的思想:有着封建的传统观念,同时也有要求革命的一面。有着封建的传统观念,同时也有要求革命的一面。阿Q对革命的认识非常幼稚模糊,他假想的革命目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带有千百年来农民阶级“改朝换代”的旧式革命愿望,但他对“革命”的向往,则表现了贫苦农民要求改变被压迫被欺辱的现状的基本愿望。他最后的结局是被“革命党”糊里糊涂地枪毙,至死也没有认清被杀的原因,深刻表现了中国贫苦农民在所谓的“革命”中充当

4、牺牲品的可怜命运。2.2.阿阿Q Q形象的深刻内涵形象的深刻内涵(思想主题思想主题):(1)阿Q的思想性格暴露出国民的劣根性国民的劣根性,显露出国人的灵魂。鲁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达了他对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以及他以改造国民性为核心的启蒙主义主张。(2)对阿Q“大团圆”结局的描写,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仅仅推翻了封建皇朝,但没有改变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也没有唤醒人民群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斗争,所以贫苦农民阿Q最终成为“革命”的牺牲品。3.3.艺术成就:(艺术成就:(1 1)现实主义手法,塑造阿)现实主义手法,塑造阿Q Q这一艺术典型。这一

5、艺术典型。未庄是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缩影,阿Q身上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性格与思想是中国人身上封建专制压抑下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无法凭自己的力量战胜环境时的普遍性的精神特质。(2 2)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采取漫画)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采取漫画式的式的、边议论边叙述的叙事方式边议论边叙述的叙事方式,将一些生活片段的场面相衔接,既完整地描写人物命运,又能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3 3)悲喜交融的手法悲喜交融的手法。阿Q的每一个看似可笑的行为与观念,结果都带来了悲剧性的遭遇与结局,戏剧因素与悲剧因素浑然一体。(4 4)强烈的讽刺性。)强烈的讽刺性。用夸张、怪诞的艺术手法,集中

6、描写了社会上种种可笑而荒诞的现象,并通过阿Q这一艺术典型,对社会现状进行了无情批判。(5 5)运用白描的手法。)运用白描的手法。紧紧围绕着中心人物阿Q进行了一系列生动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了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二、春风沉醉的晚上二、春风沉醉的晚上【单选、简答】【单选、简答】(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新文学社团“创造社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2.2.作品:作品:(1)1921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集。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

7、白话小说集。(2)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3.3.创作特色创作特色:郁达夫认为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传”。把小说当作作家的“自叙传”,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的化身,生活的“零余者零余者”;喜欢用第一人称叙事,抒发苦闷情绪,表达“五四”时期青年人个性解放的要求。(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作品简介:作品简介: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我我”)和产业工人产业工人(陈二妹陈二妹)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2.2.故事梗概:故事梗概:3.3.人物形象:人物形象:(1)“我我”是留洋归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患有抑郁症,生活窘迫,成了

8、生活的“零余者”。(2)陈二妹陈二妹无亲无友,心境寂寞,工作辛苦却工资微薄,她痛恨工厂,表现了产业工人艰难的生存处境以及朦胧的反抗资本家的阶级意识。但对“我”友善,表现出善良、真挚、热情的一面,同时也净化了“我”的感情。4.4.“我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表达的情感内涵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表达的情感内涵:(1)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第 2页共 16页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具体分四个阶段:疑惧,戒备。信赖、同情。责备、规劝。消除误会,友谊升华。(2)表达的思想:知识分子和工人,在旧社会同在社会底层,有着相

9、同的相同的命运和遭遇命运和遭遇。歌颂了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真诚友谊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真诚友谊。5.5.艺术特点艺术特点:(1 1)采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把小说当作自叙传来刻画人物是郁达夫小说的基本特色,这篇小说重点写了“我”与陈二妹由相识到了解的过程,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2 2)运用对比手法。)运用对比手法。男女主人公都因经济拮据而住在贫民窟中,身份不同,趣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相互了解与同情,给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叹。(3 3)注重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刻画注重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刻画。“我”住过的几处住房都是矮小、狭窄、暗淡,再加上电车机器手(司机)粗鲁的怒

10、骂、估衣铺里店员的嘲弄,以及洋楼里红绿的灯光,简略地勾勒了上海这个贫富悬殊巨大、人情冷漠的世界,反衬了女主人公热情的可贵。(4 4)小说)小说结尾处对天空描写结尾处对天空描写,与人物黯淡的心境非常吻合与人物黯淡的心境非常吻合。“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日新里的一排临邓脱路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在那里弹罢拉拉衣加。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这大约是俄国的飘泊的少女,在那里卖钱的歌唱。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的样子。“6

11、.6.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1 1)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有些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如“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令人想起黑暗腐烂的社会。(2 2)景物描写的意义:景物描写的意义:景物的阴暗色彩,蕴藏着知识分子不能把握前途的无限哀愁。简略的勾勒了上海贫富悬殊巨大、人情冷漠的世界,反衬女主人公热情可贵。三、潘先生在难中三、潘先生在难中【单选、简答】【单选、简答】(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叶圣陶(1894196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家、童话作家

12、,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2.2.作品:作品:(1)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2)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和童话集稻草人等。3.3.写作风格写作风格:(1)多以江南农民、城镇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市民为题称,善以客观冷隽笔法描写小人物的灰色人生,表现出启蒙主义的人生批判意向。(2)小说将批判寓于描写,通过人物言行举止,以高度写实的手法,旁观者的全知视角,客观冷静的观察态度来进行文化创作。(3)早期短篇小说的特色正如茅盾指出的: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小说叙事冷静客观,描写准确细致,语言贴切

13、精炼。(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写作背景:小说的背景是写作背景:小说的背景是19241924年爆发的江浙军阀混战。年爆发的江浙军阀混战。叶圣陶在“五四”新思潮的鼓动下,开始新文学创作,写白话小说,短篇白话小说是他从“五四”到“五卅”运动期间的主要成就,一九二一年他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他的创作体现了社会主义特色,实践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主张。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十分谙熟教育界的情况及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他的短篇题材主要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特别以描写具有思想弱点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见长。2.2.情节梗概:情节梗概:3.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文章以“逃难逃难”为

14、主题和线索,同时“逃难”一词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它描写了一切灰色人物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所作的回避历史使命的抉择。逃离灾难现场,过着安居桃园地的生活是这些灰色人物的终极理想,对于他们可以承担的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他们选择无视并且逃避到底。文章批判了潘先生这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文章批判了潘先生这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自私、苟且苟且、偷安的偷安的思想弱点思想弱点,发出了改造人生的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发出了改造人生的启蒙主义的价值诉求。4 4.潘先生的性格特征及形象意义潘先生的性格特征及形象意义:(1)小说主人公潘先生体现了小市民和小知识分

15、子小市民和小知识分子灰色而卑琐人生的典型形象。(2)性格特征性格特征:通过军阀混战时期潘先生率领一家逃难躲避战乱以及回到家乡后写歌颂军阀的条幅等事,集中描写了自私庸俗自私庸俗、卑琐卑琐(去逃难让保姆看家);刻画了他无原无原则是非则是非、苟且偷安苟且偷安、逆来顺受逆来顺受、没有国家意识没有国家意识,只关心自己的家人的性格特点只关心自己的家人的性格特点,全部心思只在“四条性命、一个皮包”的庸俗卑琐信念。(2)主题主题/形象意义形象意义:通过潘先生为了保全自己,肉麻地歌颂军阀,没有是非更没有原则的故事,对潘先生自私卑琐人生的批判,揭示了小市民性格的根本特征揭示了小市民性格的根本特征,讽刺了这种没有家

16、国意识的小市民知识分子讽刺了这种没有家国意识的小市民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更是对那个军阀混战的社会的批判更是对那个军阀混战的社会的批判。5 5.艺术特色艺术特色(现实主义特色现实主义特色):(1 1)小说把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小说把军阀混战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物的命运结合起来,把战乱的消息和人物心理结合起来,客观而细腻地描写了社会现实和人物内心的波折,揭示了人物的灰色人生。茅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2 2)富有特)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征性的动作和细节,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再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3 3)冷静冷静、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

17、细节客观地描写现实生活细节,寄寓讽刺含义寄寓讽刺含义。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画。(4 4)第 3页共 16页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为现代汉语的规范起了开拓作用。语言简洁、流畅、准确,为现代汉语的规范起了开拓作用。四、萧萧四、萧萧【单选、论述】【单选、论述】(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3年到北京后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

18、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2.2.作品作品:(1)长篇小说长河;(2)中篇小说边城;(3)短篇小说丈夫和萧萧;(4)散文集湘行散记和湘西等。(5)都市讽刺小说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3.3.创作风格创作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萧萧萧萧作于作于1

19、9291929年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沈从文在这篇小说里保留了一贯的作风,而那就是竭力表现乡下人物“更有人性、更近人情”的品质。2.2.情节梗概:情节梗概:3 3.小说的结局:小说的结局:“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月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原作结尾)小说结尾处写她看着自己的儿子娶童养媳时那么平静自然平静自然,其麻木麻木让人痛心。4 4.小说主题:小说主题:小说通过萧萧的不幸遭遇,一方面表现了童养媳制度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揭示了湘西世界拒绝新事物、落后于时代的封闭局面封闭局面。5 5.分析萧萧的形象分析萧萧

20、的形象:(1)十二岁被当作童养媳出嫁,后被花大狗诱惑而怀了身孕,面临着“沉潭”或者“发卖”的命运,最后因生下儿子而得以继续在婆家生活。(2)她曾经与花大狗商量逃到城市获取自由,可是这种意识非常朦胧,只是昙花一现。(3)她的一生是被动的一生,自己没有一点儿选择的权利,小说结尾写她看着自己的儿子要童养媳时那么平静自然,其麻木让人痛心。6 6.叙述结构特点叙述结构特点:(1)以时间时间为顺序:萧萧的成长过程,“现实秩序”揭露人生的悲剧性和世界的残酷性。(2)以萧萧梦梦为主:梦到自己的成长、梦到女学生。(3)以萧萧感情感情为主:“精神层面”萧萧是命运的顺从者,对生活没有追求;她的精神世界毫无主体性,是

21、现实世界被动的客体。7 7.叙事特点:叙事特点:小说按照时间时间的先后,采用顺序记叙了跨度十几年的事情,其间有爷爷的转叙转叙,顺序中又有省略省略和概叙概叙,进一步体现了人物的麻木、无觉,以及作者对这种生活状态的否定。8 8.小说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及意义小说所采用的对比手法及意义:(1)将湘西世界之外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学生女学生与湘西世界内部做童养媳的萧萧萧萧进行对比,通过爷爷转述,展现出湘西世界落后麻木、拒绝接受新事物的一面。(2)萧萧萧萧作为童养媳的身份和最终儿子娶童养媳儿子娶童养媳形成对比,暗示出萧萧悲剧重演的可能性。(3)意义:揭示了童养媳制度童养媳制度的不合理;批判湘西世界封闭落后,拒绝接

22、受新事物的封闭局面封闭局面。五五、金锁记、金锁记【单选、简答】【单选、简答】(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张爱玲(1920-1995),上海,1943年发表金锁记金锁记、倾城之恋倾城之恋等作品一举成名。1952年移居香港,1955年旅居美国。2.2.作品:作品: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长篇小说半生缘;金锁记曾经被傅雷称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人物关系:人物关系:2.2.七巧的心理变态过程:七巧的心理变态过程:(1)小说成功塑造了曹七巧这一典型形象典型形象,对隐秘复杂的可怕人性进行了深入的开掘。(2)曹七巧嫁入姜公馆后,因出身卑微而戴上黄

23、金的枷锁,变得自私刻薄自私刻薄;(3)她因丈夫患骨痨,自己年轻生命的情欲情欲得不到满足而不断去挑逗小叔子姜季泽;(4)但封建大家庭的物质压抑和情欲压抑严重扭曲了曹七巧的心理和灵魂,当丈夫去世、她也分得一份家产后,因害怕失去财产而闭绝了自己的情欲,拒绝了姜季泽,表明她对黄金的占有欲战胜了爱情,成了黄金的奴隶黄金的奴隶;(5)她把自身的不幸发泄在子女身上把自身的不幸发泄在子女身上,因害怕失去儿子长白而气死儿媳,毁坏儿子的婚姻与幸福;她剥夺了女儿长安童年游戏的快乐、少年求学的快乐,乃至爱情的快乐。3.3.曹七巧的悲剧深刻性:(曹七巧的悲剧深刻性:(1 1)金锁记中的)金锁记中的“金锁金锁”比喻意:黄

24、金的枷锁,被黄金欲压得变形、异化了的比喻意:黄金的枷锁,被黄金欲压得变形、异化了的人。人。(2)曹七巧的悲剧深刻性在于,她把自己遭受的不幸与压抑自觉地转化为对子女幸福的毁灭,展示了人性扭展示了人性扭曲的最为可怕的一面曲的最为可怕的一面,颠覆了传统母亲的慈爱形象颠覆了传统母亲的慈爱形象。4.4.艺术特色艺术特色【15041504】:(1 1)延展时空和压缩时空延展时空和压缩时空,(重要场面详细铺展,无关紧要的情节压缩:蒙太奇手法)。情节发展张弛有度,散漫篇幅展现人物扭曲心理。(2 2)生动)生动第 4页共 16页传神、细腻的语言、动作、衣着装饰的细节以展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态势。(传神、细腻的语言、

25、动作、衣着装饰的细节以展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态势。(3 3)开篇结尾引出月亮,)开篇结尾引出月亮,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的色调,把读者对曹七巧悲剧命运的思考带向更为深远的人生喟叹。5.5.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人物心理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1)作家不仅善于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语言、动作动作、衣着装饰衣着装饰的细节细节等传统小说笔法展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态势。(2)运用了西方意识流西方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直述人物的心理。运用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如贯穿全篇的月亮,渲染了苍凉的色调。6.6.结构特点结构特点:(1 1)从时间上大跨度地写七巧的一生从时间上大跨度地写七巧的一生,以七巧的经历以七巧的经历、情感

26、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情感及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索,情节发展有张有弛,在散漫的篇幅中展现人物心理扭曲的一生。(2 2)小说采用单线结构,线索清晰,层次感)小说采用单线结构,线索清晰,层次感强。(强。(3 3)另外还有一些对应性描写对应性描写,在结构上前后呼应,也使人物心理及其变化更清晰。六六、死水、死水【单选、多选、论述】【单选、多选、论述】(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闻一多(1899-1946),早年留学美国,1928年,与徐志摩等共同创办新月杂志,成为新月派新月派的主要诗人。他是我国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新诗格律化的诗人。2.2.作品:作品:诗集有红烛红烛、死

27、水死水。【1804】(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死水写于1926年4月,诗人在国外时激情地歌唱着“如花的祖国”(忆菊),可是现实给予他的只是荒凉与破败、混乱与杀戮,使他经受着莫大的痛苦。死水正是在这种心境下写成的。2.2.作品赏析作品赏析3.3.主题思想主题思想【16041604】(1 1)主要抒发诗人留学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产生的悲愤心情主要抒发诗人留学回国后因目睹种种现实惨状而产生的悲愤心情。(2)“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的象征,蕴含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3)诗作表达了作者希望丑恶的旧物早日灭亡的强烈愿望。

28、朱自清指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4.4.象征手法象征手法:【17041704、19041904】(1 1)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蕴含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2 2)诗人以美写丑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3 3)又以又以“青蛙青蛙”的的“歌唱歌唱”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29、颠倒黑白讽刺了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无耻嘴脸。(4 4)爱国爱国主义思想强化了这沟绝望的死水主义思想强化了这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结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丑恶现状的彻底否定。这是一种批判的绝望的悲愤之情,是一个爱国者心中深沉的爱火。5.5.死水死水 对新格律诗理论的对新格律诗理论的“三美三美”体现体现:【15101510、17101710】(】(1 1)音乐美。)音乐美。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全诗共五段,每节段四行,每行的音尺数相同:四个音尺,且都有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但音尺的排列不同,每行诗的收尾都是二字尺。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

30、节奏鲜明。(2 2)绘画美。)绘画美。重视色彩的运用,形象鲜明,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3 3)建筑美。)建筑美。诗体结构整齐匀称,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形式整齐。耸立着使诗的外观形式体现出建筑的匀称、均齐。自然,这种死板的、豆腐干式的诗体形式与诗人要诅咒的“一沟死水”正相匹配。6.6.艺术特征艺术特征:(1 1)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通篇用的是象征手法。诗中那“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满目疮痍、腐败破落的旧中国象征,蕴含着对造成这一局面的帝国

31、主义势力和封建军阀的揭露和斥责。(2 2)诗人以美写丑,充)诗人以美写丑,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分发挥主观想象,透过第二、三节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等众多色彩斑斓的意象,在美的外衣下、以反讥、反衬手法,写尽了死水的腐朽、恶臭等丑的本质。(3 3)新格律诗三美)新格律诗三美理论运用巧妙:理论运用巧妙:音乐美,体现在诗句均齐,韵律工整而富于节奏感,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音韵谐美,节奏鲜明。绘画美,体现在重视色彩的运用,形象鲜明,追求诗歌的画面效果。诗人描写一沟腐臭的死水,却用尽“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绚丽之辞,竭力写出这沟死水的“绘画

32、美”。以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旧中国的厌恶和愤怒。建筑美,体现在诗体结构整齐匀称,形式整齐。七七、雨巷、雨巷【单选、多选、简答】【单选、多选、简答】(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戴望舒(1905-1950)早年留学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2.2.作品作品:(1)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2)成名作雨巷,叶圣陶称“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雨巷诗人”称号。3.3.创作特点:创作特点: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33、。第 5页共 16页(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写于1927年夏天。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2.2.作品赏析作品赏析3.3.雨巷中雨巷中“我我”的形象及诗篇的思想:【的形象及诗篇的思想:【15101510单】单】(1)诗中“我”的形象是抒情主体,是一个青年孤独者的形象,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2)思想:雨巷中我的形象以低沉的调子抒发,正是孤独伤感的沉重情绪,寄寓着因前途受挫而感到失落的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痛苦,和对未来的悠长期盼。4.4.象征手法以及抒情的艺术特点:【象征手法以及抒情的艺术特点:【18041804、

34、18101810、19041904简答】(简答】(1 1)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重视以形象)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影响很深,重视以形象的暗示隐喻等手法表现内心瞬间的情绪变化的暗示隐喻等手法表现内心瞬间的情绪变化,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强调表现自我的感觉,追求意象的朦胧追求意象的朦胧,用象征手法抒情用象征手法抒情。作为象征形象,它隐喻着诗人身处的沉郁、压抑、阴霾的现实生活境遇,这是诗人营造的抒情意境,它烘托出抒情主人公“我”的哀怨、彷徨又惆怅的情绪。(2 2)作为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作为诗人自我形象的象征,“我我”的失落、迷茫、孤寂、伤痛和渺茫的希翼等的失落、迷茫、孤寂、伤痛和渺茫的希翼

35、等因时代的震荡而激起的复杂情怀因时代的震荡而激起的复杂情怀。忽近忽远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希望的象征。这些并非真实生活具体写照的虚幻形象,都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暗示和隐喻着诗人的一种情绪,也拓展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形成了梦幻般令人忧伤感怀的旋律和意境。5.5.雨巷雨巷的音乐性的音乐性【17041704多多】(1 1)音乐性强音乐性强,“替新诗底音节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开了一个新纪元。”音节优美;韵脚铿锵;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各行虽长短不一,但相间大致匀称。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押韵的诗行都是以双音收尾(如“悠长”“雨巷”“姑娘”“彷徨”等),且一韵到底(用ang韵),大

36、体在诗行一定间隔中出现。(2 2)用词语的复沓用词语的复沓、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八八、断章、断章【单选、多选、简答】【单选、多选、简答】(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卞之琳(19102000)。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被公认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2.2.作品作品:诗集三秋草鱼目集十年诗草等。3.3.“汉园三诗人汉园三诗人”现代主义代表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主要代表作品为汉园集。

37、(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断章写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即由此而来。2.2.原文原文3.3.诗篇表达的哲理、观念和人生体验:(诗篇表达的哲理、观念和人生体验:(1 1)诗歌表达了一种相)诗歌表达了一种相对对、平衡的观念平衡的观念: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而被别人观赏;可以看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这整个儿又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你”“我”的形象在对方的眼中和梦里互换。(2 2)四行诗表现出)四行诗表现出诗人对宇宙万物息息相关诗人对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

38、关系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互为依存的关系的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因而词约义丰,令人回味无穷。4.4.艺术特点艺术特点:(1 1)抽象观念抽象观念,赋予了鲜亮明美的生活形象赋予了鲜亮明美的生活形象。诗中的“桥”、“楼”、“明月”、“窗子”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形象,但经了诗人的巧妙安排和调度,都具有了特殊的艺术韵味。(2 2)诗行间的逻辑关系也十)诗行间的逻辑关系也十分明确,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不虚空。(分明确,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不虚空。(3 3)主要词语的反复出现,既是内容的需要,也造就了节奏与诗意)主要词语的反复出现,既是内容的需要,也造就了节奏与诗意的往复回环。的往复回环

39、。九九、纤夫、纤夫【单选、多选、简答】【单选、多选、简答】(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阿垅(1907-1967),浙江杭州人,原名陈守梅,又名陈亦门,文艺理论家,“七月派”诗人。2.2.作品作品:诗集无弦琴;诗论人和诗诗与现实等。3.3.“七月派七月派”:“七月派”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个文学派别,继承和发展了“五四”以来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倡导将主观感情与客观现实在作品中有机统一,用战斗的笔,抒写火热的战斗主题,表现强烈的时代精神。它以胡风为核心,因其主办的七月杂志和“七月文丛”、“七月诗丛”而得名。(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原文原文2.2.主题

40、意蕴主题意蕴:写于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相持阶段的1941年,通过对江上纤夫的刻画,描绘了在长江上艰难跋涉的纤夫,又包含着深广的历史内容,表现出了一种深藏在普通人民身上的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体现历史真理前进的道路是一寸一寸的,借此表达艰苦的年代,唯有脚踏实地才能牵引着中国这个古老又破洞的船从革命走到胜利。3.3.艺术特色艺术特色:(1 1)诗人在诗行中诗人在诗行中,融入了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手法融入了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距离,对纤夫进行反复、多重的美学观照,使“纤夫”这一艺术形象在饱满的情感内容之外,又有很强的立体感与第 6页共 16页形态感。(2 2)自由体

41、长诗的诗歌形式、节奏多变,)自由体长诗的诗歌形式、节奏多变,诗行的长短随着诗人的情绪而变化,给诗歌带来了极大的艺术张力。4.4.诗歌中对纤夫形象的刻画诗歌中对纤夫形象的刻画:(1 1)融入了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手法融入了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方位、距离,对纤夫进行反复、多重的美学观照,使“纤夫”这一艺术形象在饱满的情感内容之外,又有很强的立体感。(2 2)借助描)借助描写风写风、大木船大木船、绳等物象绳等物象,采用拟人拟人、排比排比、反复反复等修辞手法,动态刻画了纤夫拉船时艰难跋涉的姿态和脚步,突出纤夫顽强的生命力。(3 3)诗行长短不一,节奏多变,)诗行长短不一,节奏多变,在压

42、抑又激昂的情绪基调中呈现纤夫身上蕴含的坚韧强劲的民族精神。5.5.纤夫形象及其涵义纤夫形象及其涵义:(1 1)诗人用饱蘸激情的笔触诗人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如雕刻般的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纤夫形象如雕刻般的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纤夫形象,他是古老、沉重、勤劳、勇敢、无畏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化身。在塑造纤夫形象时作者着重“力”和“神”的展示,着重表现纤夫与逆风、逆浪的拼搏。(2 2)纤夫佝偻着背,匍匐着铜赤的身体和鹅卵石滩形成45度倾斜,挪动着坚定、沉默、艰辛的脚步。纤夫劳动艰辛、道路艰难、环境恶劣,但却有与恶劣环境顽强拼搏的精神。(纤夫劳动艰辛、道路艰难、环境恶劣,但却有与恶劣环境顽强拼搏的精神。(3 3)从纤夫

43、)从纤夫“四四十五度倾斜的铜赤的身体和鹅卵石滩所成的角度十五度倾斜的铜赤的身体和鹅卵石滩所成的角度”发现了历史的动力正是那发现了历史的动力正是那“创造的劳动力和那一团风暴的大意志创造的劳动力和那一团风暴的大意志力力”。更从纤夫的劳动中领悟到历史的真理:“前进的路”,“并不是一里一里的,也不是一步一步的,而只是一寸一寸那么的”,诗人借此说明:在艰苦的时代里,只有脚踏实地、一寸一寸地跋涉,才能牵引着“古老而又破漏”的“中国的船”,从革命走向胜利,走向光明。十、金黄的稻束十、金黄的稻束【单选、多选、论述】【单选、多选、论述】(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郑敏(1920-)“九叶派”诗

44、人。2.2.作品作品:诗集诗集1942-1947寻觅集、早晨,我在雨里采花及诗合集九叶集,论文集英美诗歌戏剧研究等。3.3.“九叶诗人九叶诗人”:郑敏、陈敬容、唐湜、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唐祈、穆旦、辛迪。(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原文原文2.2.“金黄的稻束金黄的稻束”的意象及其含义的意象及其含义:【18101810论述论述】诗人通过类似联想把金黄的稻束想象成有着皱了的美丽的脸的“疲倦的母亲疲倦的母亲”的雕像,没有那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就没有丰收的金黄的稻束,由此表达了对作为孕育者和由此表达了对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崇高敬意劳动者的母亲的崇高敬意。3.3.艺术手法艺术手法:【1

45、8101810论述论述】(1 1)不单是借景抒情不单是借景抒情,更主要的是寻找抽象与物体之间的更主要的是寻找抽象与物体之间的内在契合,内在契合,运用形象性词汇来承受思想,从而使形象与思想达成“孪生体”,达到追求现实、象征和思想的结合,很好地体现了现代诗“思想知觉化”的重要特征。(2 2)全诗宁静、饱满、透明,)全诗宁静、饱满、透明,让人联想到古希腊艺术中的那种“静穆”,语言带有一种雕塑的质感和光辉。(3 3)细味全诗,清明的智慧、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细味全诗,清明的智慧、澄清的理性与真挚的情愫、坚挺的意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象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使这首诗不仅具有情绪的感染力,

46、更具有思维的启示力。十一、力的前奏十一、力的前奏【单选、多选、简答】【单选、多选、简答】(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陈敬容(1917-1989),原名陈懿范,四川乐山人。2.2.作品:作品:诗集交响集、盈盈集、老去的是时间等。3.3.“九叶派九叶派”代表诗人代表诗人,深受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诗歌的双重影响,她的诗歌亲切自然、生动凝练。(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写作背景:写作背景:1947年,上海处于暴风雨前夜死一样的静寂中,但又让人时时感到黎明的曙光已然在望。诗人向人们预报着以坚定的信念守候着即将降临祖国大地的黎明。2.2.原文原文3.3.诗中诗中“歌者歌者”“舞者

47、舞者”“风暴前夕风暴前夕”三个意象三个意象的含义的含义【17041704简答简答】(1)“歌者”像一个容器,“蓄满了声音”;(2)“舞者”为一个姿势,“拚聚了一生的呼吸”;(3)“风暴前夕”即时代的变革。这些词语的选择和意象的营造都非常简洁、生动,充满力量。三个不同个不同的意象、情境,是现实的想象性抒写,象征人们在革命时代的的意象、情境,是现实的想象性抒写,象征人们在革命时代的“黎明黎明”即将到来之前的痛苦与挣扎、守候与期待即将到来之前的痛苦与挣扎、守候与期待。4.4.主题意蕴:【主题意蕴:【15.0415.04简答】简答】(1)写于1947年,展现了一个哲理性、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力的爆发依

48、靠长期沉默的聚集。(2)歌者、舞者、风暴是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面临大变革的真实写照,预示着旧时代即将过去、新时代即将来临。(3)整首诗情景的塑造充满了紧张感,语言、形式和意蕴之间充满了爆发的张力,体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抒情与哲理思考相结合。5.5.本诗音韵节奏本诗音韵节奏:(1)前两节每行两句,字数由少变多,仿佛是力的聚集,“力的前奏”的过程。(2)后两节每节三句,字数由多变少,是“力的爆发”的阶段。(3)全诗:力的聚集力的爆发,徐缓整饬的节奏感,凝练而耐人寻味。6.6.艺术特点艺术特点:(1 1)意象与理智表达的呈现意象与理智表达的呈现,体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抒情与哲体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抒情与哲理思

49、考相结合的特点。理思考相结合的特点。歌者、舞者、风暴前夕运用了象征手法,语言、形式和意蕴之间充满爆发的张力。(2 2)诗)诗歌音韵节奏上看歌音韵节奏上看,全诗四节全诗四节,前两节每行两句前两节每行两句,每句字数由少变多每句字数由少变多,反复吟诵下放佛是一个力的聚集反复吟诵下放佛是一个力的聚集,“力的前奏”第 7页共 16页的过程。后两句每节三句,每句字数由多变少,表现的是一个“力的爆发”的阶段。全诗完成了从力的聚集到爆发的全过程,徐缓整饬的节奏感,写得凝练而耐人寻思。十二十二、追悼志摩、追悼志摩【单选、多选、简答】【单选、多选、简答】(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1.1.作者作者:(1)胡适(1

50、891-1962),原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为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绩溪人。(2)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提倡白话文和白话文学,提出“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十个字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2.2.作品作品:(1)他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1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2)有胡适文存、胡适文集、胡适日记全编、胡适口述自传等。(二)内容分析(二)内容分析1.1.原文原文2.2.主题意蕴主题意蕴:本篇为一篇怀悼散文。文章通过引用他人的评价、徐志摩本人的诗句、诗人和他人往来的书信来印证诗人追求“美与爱与自由”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并为他所遭受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自考00530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终极绝杀30点.pdf)为本站会员(李老师yy)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