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六 记叙文阅读第八讲 名著阅读【知识点拨】考点名称:名著阅读考点解析:升学考试中的名著阅读主要考查中外名著中的经典选段。中国的名著主要集中在四大名著,外国名著以教材所选的名著作为参考。考查形式:填空、简答相关知识:作家背景,作品赏析等【考点突破】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和女儿。孙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
2、。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夫人。(1)读画横线的句子,其中“笑”字表现了悟空_。在第三次与白骨精的较量中,悟空采取的办法与前两次不同,是_,从中可以看出悟空的_。(2)三打白骨精选自_写的名著_,请列举一个这部名著中体现孙悟空勇于反抗神权的故事:_。答案:(1)自信与乐观 请众神作证 机智 (2)吴承恩 西游记 大闹天宫解析:本语段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赏析能力。(1)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白骨精一连几变,但始终瞒不过孙悟空,所以这里的“笑”说明了孙悟空凭着火眼金晴而表现出的那份自信与乐观;第二空,从悟空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次孙悟空
3、不想像前两次一样,一认出就径直将妖精打死而引起师父的误会,而是学聪明了,请来众神,让众神作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机智。(2)题是对名著的作者、书名以及主要情节的考查。要注意,最后一空填的故事是要表现孙悟空勇于反抗神权的性格。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锨还沉,哪里拿得动它?”说得众人都笑起来。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环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
4、,刘姥姥便站起身朱,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哎哟”,宝玉早浪到贯母怀里,贾母笑得接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得用手指瞢风姐,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思着笑上来替其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1)这里写的是_的场面。它选自古典名著_,作者
5、是_。(2)“众人”为什么“先是一怔”?后来为什么“上上下下一齐哈哈大笑起来”?(3)大家都笑了,而且各有各的姿态,但其中有_、_、_三人未笑,_一人没有写。(4)这一场景是写_和_二人有意拿_取乐,目的是为了讨好_,让大家开心。答案:(1)刘姥姥进大观园 红楼梦 曹雪芹(2)“一怔”是因为大家都从未听过如此粗鄙的言语,所以很惊讶。“上上下下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是因为细思起来,刘姥姥的话虽粗陋却很生动,与她的形象挺贴近,因此才逗人发笑。(3)凤姐 鸳鸯 迎春 李纨(4)凤姐 鸳鸯 刘姥姥 贾母解析:本语段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赏析能力。(1)题是对书名、作者以及只要情节的考查,这需要同学
6、们平时多注意积累。(2)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3)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提取能力。先明确文中的主要人物,再进行一一比对。(4)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提分攻略】名著阅读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平时要多积累,但不能仅限于作者生平、作品上,还要通过网络等途径搜索相关材料,深入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背景、信仰、感情世界等,另外要熟悉名著的情节,要洞察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注意挖掘作者的写作手法等,进行归类理解记忆。【自测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他开始讲他小时候的事,干瘦的身体轻轻地晃着,说得非常流利。他的绿眼睛放射着兴奋的光芒,红
7、头发抖动着,嗓音粗重起来: “啊,我说,你可是坐轮船来的,坐蒸汽车来的。” “我年轻的时候得用肩膀拉着纤,拽着船往上走。船在水里,我在岸上,脚下是扎人的石块儿!没日没夜地往前拉啊拉,腰弯成了弓,骨头嘎嘎地响,头发都晒着了火,汗水和泪水一起往下流!亲爱的阿廖沙,那可是有苦没处说啊!我常常脸向下栽倒在地上,心想死了就好了,万事皆休!可我没有去死,我坚持住了,我沿着我们的母亲河伏尔加河走了三趟,有上万俄里路!第四个年头儿上,我终于当上了纤夫头儿!” 我突然觉得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 他一边说一边比画,有的时候还跳上床去表演一下怎么拉纤,怎么排
8、掉船里的水。(1)听外公讲述自己的童年之后,“我”眼中的外公有了什么变化?(用文中的原句回答)_(2)外公为什么要向阿廖沙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结合小说内容推测一下)_(3)站在读者的角度看,外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2.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自从他出海以来,这是第三次出太阳,这时鱼打起转来了。 他根据钓索的斜度还看不出鱼在打转。这为时尚早。他仅仅感觉到钓索上的拉力微微减少了一些,就开始用右手轻轻朝里拉。钓索像往常那样绷紧了,可是拉到快迸断的当儿,却渐渐可以回收了。他把钓索从肩膀和头上卸下来,动手平稳而和缓地回收钓索。他用两只手大幅度地一把把拉着,尽量使出全身和双腿的力气来拉。他一把把地拉着,
9、两条老迈的腿儿和肩膀跟着转动。 这圈子可真大,他说。它可总算在打转啦。 跟着钓索就此收不回来了,他紧紧拉着,竟看见水珠儿在阳光里从钓索上迸出来。随后钓索开始往外溜了,老人跪下了,老大不愿地让它又渐渐回进深暗的水中。 它正绕到圈子的对面去了,他说。我一定要拼命拉紧,他想。拉紧了,它兜的圈子就会一次比一次小。也许一个钟点内我就能见到它。我眼下一定要稳住它,过后我一定要弄死它。但是这鱼只顾慢慢地打着转,两小时后,老人浑身汗湿,疲乏得入骨了。不过这时圈子已经小得多了,而且根据钓索的斜度,他能看出鱼一边游一边在不断地上升。 老人看见眼前有些黑点子,已经有一个钟点了,汗水中的盐份沤着他的眼睛,沤着眼睛上方
10、和脑门上的伤口。他不怕那些黑点子。他这么紧张地拉着钓索,出现黑点子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他已有两回感到头昏目眩,这叫他担心。(1)“钓索像往常那样绷紧了,可是拉到快迸断的当儿,却渐渐可以回收了”一句中的“钓索像往常那样绷紧了”表明此时鱼在_, “快绷断”表明老人和鱼_,” “可以回收了”又表明_。(2)“他紧紧拉着,竟看见水珠儿在阳光里从钓索上迸出来。”这一句中“水珠儿在阳光里从钓索上迸出来”表明此时钓索绷得_,老人和鱼的较量_。(3)“我一定要拼命拉紧,他想。拉紧了,它兜的圈子就会一次比一次小。也许一个钟点内我就能见到它。我眼下一定要稳住它,过后我一定要弄死它。”这一段是_描写,表明老人_的决心
1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
12、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我多么希望看看这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冷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
13、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这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1)第自然段中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这”指:_ “这样”指:_ (2)作者在第段中说“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
14、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每一天”应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 (请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回答)_(3)在第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为“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_(4)第段中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_【拓展提升】1.读文章片段回答问题。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
15、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2.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名著_,里面主要人物是_。(2)诸葛亮借助_这个条件,断定曹操_。于是下令_。曹操果然因为_,只好下令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_的人,曹操是个_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完成前4个空)2.阅
16、读文章,回答问题。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
17、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条,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二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
18、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
19、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是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20、(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_。(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刘备:_关羽:_张飞:_(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匆以善小而不为。陈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卡片】(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_【真题链接】1.(北京育英中学分班卷)读
21、文章回答问题。刘备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两次前来拜访,不得一见。已留书信,不知先生读过没有?”孔明说:“南阳野人,疏懒成性,蒙将军几次前来探望,没得相见,不胜惭愧。”二人叙完礼,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孔明说:“我看了信,足见将军忧国忧民之心。但恨我年幼才疏,恐怕回答不好将军的问题。”刘备说:“水镜先生、徐元直二人特地向我举荐了您,望先生不要嫌弃我,能给我以指教。”孔明叫童子取来一幅地图,挂在堂中,对刘备说:“这是西川五十四州的地图。将军欲成霸业, ( )让_占天时,( )让_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根据地,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刘备听了孔明这番话,胸
22、中豁然开朗,想不到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是万古之人比不上他!刘备再三恳求孔明出山相助。孔明见刘备虔诚,只好叹道:“将军如此厚爱,我不得不殚思竭力去辅佐啊!”第二天,孔明便随刘备等奔新野去了。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比喻人的名声很大。( )形容原来不明白,一下子领悟了。( )(2)在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方位词;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人名。(3)请分别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下列人物的特点。刘备:_ 孔明:_(4)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_,它的作者是_,故事名称是_,这部书里的故事还有(写三个标题即可):_(5)在
23、你积累的诗句中,表现“忧国忧民”的诗句有哪些?试写出两句来。2.(建德市一中)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只拣儿童多处行(节选)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1)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 )写的。(2)选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颐和园门口景色秀丽 颐和园门口孩子多 颐和园门口的孩子长得好看(3)作者想象力极为丰富,比喻很奇特,她用_比喻孩子,表现
24、了作者_。(4)“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话的意思是_。(5)选段中的两处引号分别表示_。直接引用 着重指出 具有特殊含义参考答案【自测演练】1.(1)我突然觉得这个干瘦干瘦的老头儿变得非常高大了,像童话里的巨人,他一个人拖着大货船逆流而上!(2)结合前文来看,因为外公是在毒打阿廖沙后安慰廖沙时给他讲述自己的发家史,含有对自己毒打外孙寻找借口的理由,这一点可以体现出外公的虚伪。结合后文来看,外公讲述自己的发家经历是为后面把阿廖沙送到“人间”自己找饭吃做铺垫,这一点体现了外公自私的性格。(3)因为外公的发家史是那样的艰辛,自己极为珍惜,于是把所有的家业都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从而变得自
25、私、贪婪而又专横。2.(1)挣扎 较量很激烈 老人暂时取得了成功 (2)很紧 很激烈(3)心理 一定要把鱼捕上来3. (1)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意思对即可)(2)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3)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都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实感受的。(意思对即可)(4)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或他们对眼前的景物熟视无睹)。(意思对即可)【拓展提升】1.(1)
26、三国演义 诸葛亮 (2)大雾漫天 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江上雾很大,不要轻易出动 足智多谋、有胆有识 生性多疑2.(1)刘玄德三顾茅庐(“草庐”写成“茅庐”也对)。 (2)兴复汉室。 (3)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抱负。稳重、顾全大局。莽撞或鲁莽、直爽。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诸葛亮。 (5)为二顾未见孔明埋下伏笔。表明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 、淡泊名利的品质。暗示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真题链接】1.(1)如雷贯耳 豁然开朗(2)北 曹操 东 孙权(3)爱惜人才、谦逊有礼;足智多谋、忠心耿耿(4)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顾茅庐” 示例:“桃园结义”“赤壁之战”“草船借箭”(5)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2.(1)冰心(2)(3)小天使 对孩子们的喜爱(4)游人们不知道春天到底在哪里,只要挑孩子们多的地方走,就会感受到无限的春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