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杨 勇勇 中医系(中医系(5 5教教303303室)室)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治则治则治法治法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防治病邪侵害 调摄调摄精精神神 加强加强锻炼锻炼 顺应自然顺应自然,起居有常,起居有常 药物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预防及人工免疫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 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
2、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魏文王问扁鹊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汉书艺文志鹖冠子-世贤第十六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
3、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
4、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6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早期诊治 防止传变防止传变 阻截病传途径阻截病传途径 先安先安未受邪之地未受邪之地 难经难经七十七难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所谓治未病者
5、,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7治则治法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8 治则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是治疗疾病的法则。法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对临床各科病证的导下而制定的,对临床各科病证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意义。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9 治则与治法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具体治疗大法、治疗大法、治疗方
6、法及治疗措施,针对性较强,较为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针对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具体而灵活。如:扶正祛邪是治则如:扶正祛邪是治则 扶正扶正:益气、养血、滋阴、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补阳 祛邪祛邪:发汗、清热、活血、吐下发汗、清热、活血、吐下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0 主导思想主导思想治治 则则治治 法法治疗治疗八法八法具体具体治法治法治疗治疗措施措施汗、吐、下、和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温、清、补、消如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凉解表内服内服、外用、外用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整脏腑调理气血,调整脏腑调摄精
7、神,三因制宜调摄精神,三因制宜治则治则、治法的层次结构、治法的层次结构治病求本治病求本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1基本治则基本治则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 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调理气血 调整脏腑调整脏腑 调摄精神调摄精神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2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须寻求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本原因进行治疗。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根本原则。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根本原则。本,三种理解本,三种理解:阴阳规律阴阳规律 疾病本质疾病本质 病病变
8、的主要矛盾变的主要矛盾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3正治与反治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4 正治正治,是指,是指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又称又称“逆治逆治”。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现象相一致的病证。“逆者正治逆者正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5 寒者热之寒者热之 寒,指证候的属性;寒,指证候的属性;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寒证寒证表表现现为为寒象,用温热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性质的方药治疗方药治疗,称为寒者热之,称为寒者热之。如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
9、药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 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6 热者寒之热者寒之 热,指热,指证候的属性;证候的属性;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热证热证表表现现为为热象,用寒凉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性质的方药治疗方药治疗,称为称为热者寒之热者寒之。如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 里热证用苦寒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清热方药方药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7 虚则补之虚则补之 虚虚,指证候的属性;,指证候的属性;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虚虚证证表表现现为为虚象,用具有补益虚象,用具有补益功功用的方药用的方药来来治疗治疗,称为虚
10、则补之,称为虚则补之。如如:气虚气虚:补:补气气;血虚:血虚:补血补血 阳虚阳虚:补:补阳阳;阴虚阴虚:补:补阴阴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8 实则泻之实则泻之 实,指证候的属性;实,指证候的属性;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实证实证表表现现为为实象,用具有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祛邪功用用的方药的方药来来治疗治疗,称,称为实则泻之为实则泻之。如如:瘀血用活血化瘀瘀血用活血化瘀法法 湿盛用祛湿的方湿盛用祛湿的方法法 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法。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19 反治反治,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象而治,又称为象而治,又称为“从治从治”
11、。适用于疾病。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从者反治从者反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通因通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0 热因热用热因热用 前一个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前一个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后一个热,指病证出现的的假热征象。后一个热,指病证出现的的假热征象。热因热用,是热因热用,是用用温温热性热性质的方质的方药治药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疗具有假热征象的寒盛病证,即的寒盛病证,即以热治热以热治热。适用于。适用于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便清长、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便
12、清长、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见身热、口渴、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面赤、脉大。宜用温热的方药。宜用温热的方药。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1 寒因寒用寒因寒用 前一个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前一个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后一个寒,指病证出现的的假寒征象。后一个寒,指病证出现的的假寒征象。寒因寒用,是寒因寒用,是用用寒凉寒凉性性质的方质的方药治药治疗具有假疗具有假寒寒征象征象的阳盛病证,即的阳盛病证,即以以寒寒治治寒。适用于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真热假寒证。如:患者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如:患者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同时见四干结、小便短赤、
13、舌红苔黄、同时见四肢厥冷、脉沉。肢厥冷、脉沉。宜用寒凉的方药。宜用寒凉的方药。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2 塞因塞用塞因塞用 前一个塞,指具有补益功用的方药;前一个塞,指具有补益功用的方药;后一个塞,指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现象。后一个塞,指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现象。塞因塞用,是塞因塞用,是用用补益功用的方补益功用的方药治疗药治疗闭闭塞不通的虚证,即塞不通的虚证,即以以补开塞。适用于补开塞。适用于真真虚虚假假实实证。证。如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血虚经闭、气虚便秘、脾气虚腹胀等。虚腹胀等。宜用补益的治法。宜用补益的治法。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3 通因通用通因通用 前一个通,指具有通利功用的方药;前一个通
14、,指具有通利功用的方药;后一个通,指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后一个通,指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通因通用,是通因通用,是用用具具有通利功用的方有通利功用的方药治疗药治疗通泄下利症状的实证,即通泄下利症状的实证,即以通治通以通治通。适用于适用于真真实实假假虚虚证。证。如如:食积性腹泻食积性腹泻、热结旁流、瘀血热结旁流、瘀血性崩漏、性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等。等。宜用通利泻下的治法。宜用通利泻下的治法。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4 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 相同之处:相同之处: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不
15、同之处:不同之处: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病证;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5治标与治本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6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邪正邪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与症状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是标;病机为本,症状是标;疾病先后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是标;继发病是标;病位病位:脏腑病为本,脏腑病为本,体表体表病为标。病为标。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7
16、 急则急则治其标治其标,指在标病紧急,可能,指在标病紧急,可能危殆生命,或后发之标病影响到先发危殆生命,或后发之标病影响到先发之本病治疗时,要先急治其标病,后之本病治疗时,要先急治其标病,后缓图其本病。缓图其本病。如:中满、大小便不利如:中满、大小便不利 大出血大出血 慢性病患者,复感外邪慢性病患者,复感外邪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28 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指在标病不急时,要指在标病不急时,要针对病证的本质而治疗本病。针对病证的本质而治疗本病。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肾以治本;肾以治本;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
17、则29 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即标病与本病俱急并,即标病与本病俱急并重时,应标本同治。重时,应标本同治。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如:增水行舟;益气解表。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0扶正与祛邪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1 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体的抗邪能力。祛邪祛邪,即祛除,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病邪,使邪去而正安。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2 注意: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把握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应根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先后与主次;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3 扶正与祛邪单独运用扶正与
18、祛邪单独运用 扶正:适用于虚证或真虚假实证。祛邪:适用于实证或真实假虚证。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4 扶正祛邪相兼扶正祛邪相兼 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如: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如:暑热病,耗气伤津。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5 扶正与祛邪先后运用扶正与祛邪先后运用 先扶正后祛邪,适应于正虚为主,机体不能耐受攻伐者。如:正气虚弱的虫积病证。先祛邪后扶正,适应于邪盛为主,兼扶正反会助邪;正气虽虚,尚能耐攻者。如:瘀血所致的崩漏。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6 扶正祛邪治则的应用扶正祛邪治则的应用病 机证
19、候治 法正气虚衰,邪气已退正气虚衰,邪气已退邪气亢盛,正气未衰邪气亢盛,正气未衰实证虚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邪气久留,损伤正气邪气久留,损伤正气正气虚衰,邪气留着正气虚衰,邪气留着实中夹虚证虚中夹实证祛邪兼扶正扶正兼祛邪先祛邪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邪气亢盛,阻滞气血邪气亢盛,阻滞气血正气虚衰,作用减退正气虚衰,作用减退真实假虚证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7调整阴阳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8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盛而出现的虚寒证,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亢而出现的虚热证
20、,采用滋阴的方法治疗。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中佐以滋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中佐以助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双补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39 调整阴阳治则的应用病 机证 候治 法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实热证实寒证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阴虚则热阳虚则寒虚热证虚寒证补阴制阳,阳中求阴补阳消阴,阴中求阳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补阴兼补阳补阳兼补阴阴 脱阳 脱亡阳证亡阴证回阳救逆救阴固脱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实热兼阴虚证实寒兼阳虚证清热兼滋阴祛寒兼温阳阳盛格阴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0调
21、理气血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1调气调气气虚则补气虚则补调补脏腑功能调补脏腑功能(尤重脾胃尤重脾胃)调理气机调理气机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 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2调血调血 血虚则补血虚则补 调理血液的运行调理血液的运行 血瘀血瘀活血化瘀活血化瘀 脉流疾脉流疾迫迫清热凉血清热凉血 出血出血止血止血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3调理气血关系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行气为主,佐以活血行气为主,佐以活血气虚血虚气虚血虚 补气为主,补气为主,佐佐以补血以补血气不摄气不摄血血 补气为主,佐以止血补气为主,佐以止血气随血脱气随血脱 益气固脱止血益气固脱
22、止血气血气血两两虚虚 益气养血益气养血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4调津液调津液滋养津液滋养津液 适用于津液不足证适用于津液不足证祛除痰饮水湿祛除痰饮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湿证适用于痰饮水湿证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5调整脏腑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6 调整脏腑调整脏腑 补母泻子补母泻子 表里脏腑互治同治表里脏腑互治同治 脏腑虚实补泻脏腑虚实补泻 从五脏论治形体官窍从五脏论治形体官窍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7补母泻子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滋水涵木补母:滋水涵木 培土生金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金水相生 泻子:肝实泻心泻子:肝实泻心 心实泻土(胃)心实泻土(胃)返回返回中
23、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8 表里脏腑互治同治表里脏腑互治同治 脏病治腑脏病治腑 如:心火上炎证,治宜通利小肠如:心火上炎证,治宜通利小肠 腑病治脏腑病治脏 如:膀胱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如:膀胱气化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治宜补肾治宜补肾 脏腑同治脏腑同治 如:脾胃同治如:脾胃同治返回返回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49 脏腑虚实补泻脏腑虚实补泻 虚则补脏虚则补脏 脏虚补脏脏虚补脏:如食少腹胀,治宜补脾;腑虚补脏腑虚补脏:如膀胱气化无权而便频,宜补肾。(腑病多实,腑虚者可补其脏)(腑病多实,腑虚者可补其脏)实则泻腑实则泻腑 腑实泻腑腑实泻腑:如阳明热结,治宜泻胃肠实热;脏实泻腑脏实泻腑:如:黄疸,治宜清泄肠
24、道、渗利小便。(脏病多虚,脏实者可泻其腑)(脏病多虚,脏实者可泻其腑)返回返回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0 从五脏论治形体官窍从五脏论治形体官窍 眼病眼病治肝治肝 鼻塞鼻塞治肺治肺 耳鸣耳聋耳鸣耳聋治肾治肾 四肢乏力四肢乏力治脾治脾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1调摄精神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2 调摄精神调摄精神,是指医者以语言疏导,是指医者以语言疏导,精神安慰,以情治情及药物、针灸等精神安慰,以情治情及药物、针灸等各种手段帮助患者调整精神状态,舒各种手段帮助患者调整精神状态,舒畅情志,达到治愈疾病、恢复身心健畅情志,达到治愈疾病、恢复身心健康之目的。康之目的。应用:调整心态应用:调整心态 重视心疗重视心
25、疗 以情治情,改易心智以情治情,改易心智 调养精神调养精神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3三因制宜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4 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是因时制宜、因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的统称,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宜的治疗方法。宜的治疗方法。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5 因时制宜因时制宜,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候特点,来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考虑治疗用药。应用:应用: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
26、温远温,用热远热。子午流注针法。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6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理特点,理特点,来来考虑治疗用药。考虑治疗用药。应用:应用:西北地区病多风寒,治宜辛温 东南地区病多湿热,治宜苦寒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7 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根据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年龄老人多虚,宜补;实邪,攻补兼施。小儿多伤食或寒温不调,慎用补法,勿投峻剂,药量宜轻,疗程宜短。性别 妇女宜注意经孕产乳等特殊时期 体质 阳盛阴虚之体慎用温热药 阳虚阴寒之体慎用寒凉药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8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