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病区八病区v概念概念v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v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v处理原则处理原则v护理措施护理措施颅内压的概念:颅内压的概念: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颅内有三种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颅内有三种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三者的体积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三者的体积与颅腔容积相适应,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ntracranial pressure,ICPICP)。+颅腔容积脑组织脑血容量脑脊液颅腔容积脑组织脑血容量脑脊液1400mL
2、1250mL 75mL 75mL1400mL 1250mL 75mL 75mL100%89%5.5%5.5%100%89%5.5%5.5%成人为成人为0.7-2.0 kPa(70-200mmH2O)0.7-2.0 kPa(70-200mmH2O),儿童为儿童为 0.5-1.0 kPa(50-100mmH2O)0.5-1.0 kPa(50-100mmH2O)。定义:定义: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increased intracranial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pressure)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当颅)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当颅腔内容物
3、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在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在2.0kPa(200mmH2O)2.0kPa(200mmH2O)以上,以上,并出现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时,三大病征时,称为颅内压增高。称为颅内压增高。v根据病因分类:v 弥散性颅内压增高v 局灶性颅内压增高v根据病变发展速度分类:v 急性颅内压增高v 亚急性颅内压增高v 慢性颅内压增高 当颅内压增高时,首先部分脑脊液被挤入到脊当颅内压增高时,首先部分脑脊液被挤入到脊髓蛛网膜下腔而吸收,同时脑脊液分泌减少,从而使髓蛛网膜下腔
4、而吸收,同时脑脊液分泌减少,从而使脑脊液量减少并保持颅内压的平衡。脑脊液量减少并保持颅内压的平衡。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及发病机制1.1.颅内容物体积增加颅内容物体积增加2.2.颅腔容量缩减颅腔容量缩减1.1.颅脑损伤颅脑损伤3.3.颅内感染颅内感染2.2.颅内肿瘤颅内肿瘤5 5.脑寄生虫病脑寄生虫病7 7.良性颅内压增高良性颅内压增高8 8.脑缺氧脑缺氧6.6.颅内先天颅内先天性疾病性疾病 4.4.脑血管病脑血管病20052005年年1111月月1.1.年龄:年龄:婴幼儿及小儿、老年人生理特点婴幼儿及小儿、老年人生理特点2.2.病变进展速度:病变进展速度:颅内容积颅内容积/压力关系曲线压力关系曲
5、线3.3.病变的部位:病变的部位:颅中线及后颅凹病变影响脑脊液循颅中线及后颅凹病变影响脑脊液循环,静脉窦附近的病变影响血液回流,可加重环,静脉窦附近的病变影响血液回流,可加重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4.4.脑水肿程度:脑水肿程度:脑组织损伤脑组织损伤、炎症炎症、尿毒症、肝昏、尿毒症、肝昏迷等迷等导致脑水肿,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升高导致脑水肿,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升高。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 颅内静脉压增高颅内静脉压增高 脑血流量减少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移位脑组织移位脑疝脑疝脑干受压脑干受压 脑死亡脑死亡脑组织缺血缺氧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脑水肿1.1.头痛头痛 最早最主要,程度与最早最主要,程度与ICP
6、ICP(颅内压)成正比,在(颅内压)成正比,在清晨和夜间加重,多位于前额及颞部。原因是颅内压增高清晨和夜间加重,多位于前额及颞部。原因是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拉所致。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拉所致。2 2.呕吐呕吐 喷射状,呕吐后头痛可缓解。原因是刺激迷走喷射状,呕吐后头痛可缓解。原因是刺激迷走神经核团神经核团 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三主征三主征”。但在颅内压增高的病例中这三主征。但在颅内压增高的病例中这三主征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有时只有其中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有时只
7、有其中1-2项,不一定三者都出现。项,不一定三者都出现。4.意识障碍意识障碍 清醒、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谵妄清醒、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谵妄。5.生命体征紊乱生命体征紊乱 库欣反应(库欣反应(Cushing):):当颅内压急剧当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增高时,病人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生变化,于于1902年作为观察颅内压的指标年作为观察颅内压的指标 P 慢慢 -心搏出量心搏出量 R 深慢深慢 -肺泡肺泡02-CO2充分交换充分交换
8、 BP 高高 -全身周围血管收缩全身周围血管收缩6.其它其它 阵发性黑朦、展神经麻痹、复视等阵发性黑朦、展神经麻痹、复视等7.脑疝脑疝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计算机体层摄影CT核磁共振成像MRI头颅X线摄片腰穿脑血管造影对颅内血肿诊断准确率较高1 1、处理原发病因、处理原发病因 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脑积水脑脊液分流术,将脑室内液体引入蛛网膜下腔、腹腔或心房。2 2、降低颅内压、降低颅内压 应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和利尿剂如速尿;激素治疗: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和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过度换气:给氧;冬眠低温疗法;行脑室穿刺引流。3 3、对症处理、对症处理 镇痛镇痛(禁用吗啡)(禁用
9、吗啡)、镇静、补液、抗癫痫、镇静、补液、抗癫痫、抗感染。抗感染。1.疼痛疼痛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与颅内压增高有关2.组织灌注量改变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颅内压增高有关与颅内压增高有关3.体液不足体液不足/有体液不足的危险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与剧烈呕吐及用脱与剧烈呕吐及用脱水剂有关水剂有关4.有受伤的危险有受伤的危险 与视力障碍、复视以及意识障碍有与视力障碍、复视以及意识障碍有关关5.潜在并发症潜在并发症 脑疝脑疝,窒息窒息1 1)抬高床头)抬高床头15-3015-30,颈部不弯曲,以利于颅内静脉,颈部不弯曲,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回流,减轻脑水肿2 2)给氧:持续或间断)给氧:持续或间断低流量
10、低流量吸氧吸氧3 3)控制出入量,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控制出入量,成人每日补液量不超过2000ml2000ml,每,每日尿量不少于日尿量不少于600ml600ml,适当限盐,适当限盐4 4)适当休息,注意保暖)适当休息,注意保暖5)5)生活护理生活护理,防止外伤防止外伤1.意识状态意识状态 2.瞳孔改变瞳孔改变3.生命体征改变生命体征改变4.肢体活动肢体活动5.症状与体征等症状与体征等1.休息 避免情绪激动而增加颅内压。2.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必要时配合医师行气管切开术;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入;3.避免剧烈咳嗽和便秘 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可使胸腹腔内压力骤然升高而导致
11、脑疝。4.协助医师及时控制癫痫发作,遵医嘱定时定量给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钠)。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三)(三)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防止颅内压骤然升高的护理导致颅内压急剧增高的颅外诱发因素:呼吸不畅、曲颈、咳嗽、躁动、用力排便等(四)脱水治疗的护理1.用药检查药液2.选择大血管穿刺3.甘露醇应按时按量在半小时内输入4.不能和其他药物混合5.观察用药效果,如头痛及尿量情况6.注意有无肾功能不全及水电解释紊乱1 高热 须给予有效降温措施,监测体温变化。2 头痛 禁用吗啡、哌替啶因可抑制呼吸中枢;避免加重头痛的动作:咳嗽、弯腰等。3 躁动 忌强制约束,刺激病人进行对抗活动。4 呕吐 防止发
12、生误吸,观察记录呕吐物性状、量。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五)(五)对症护理对症护理(六六)激素治疗护理激素治疗护理 观察有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低钾的发生观察有无消化道应激性溃疡,低钾的发生.护理措施护理措施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小脑膜切迹疝又称颞叶疝。为颞叶的海马回、钩回通过小脑幕切迹被推移至幕下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为小脑扁桃体及延髓经枕骨大孔推向椎管内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一侧半球的扣带回经镰下孔被
13、挤入对侧分腔v 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伴烦躁不安,频繁呕吐v 意识障碍-中脑受压v 同侧瞳孔散大-动眼神经受累v 对侧肢体瘫痪-大脑脚受压锥体束受累v 生命体征紊乱v 呼吸减慢,血压升高呼吸骤停-延髓功能受累v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生命体征紊乱v 颈后部疼痛,颈项强直,强迫头位-颈神经根牵张v 意识障碍出现晚v 瞳孔改变急救患者出现昏迷、瞳孔散大、偏瘫入院,护士怎么做v脱水治疗-小脑幕切迹疝v脑室外引流-枕骨大孔疝v保持呼吸通畅,给氧v导尿观察尿量v病情观察v急症行手术治疗30写在最后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Failure Is Great,So DonT Give Up,Stick To The En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