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常考必会知识点考点提纲中国近代史概述近代史1840(鸦片战争)-1949(新中国成立)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外国列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阶级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两个时代主题1、救亡图存(特别是甲午战后);2、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两大革命任务民族革命反侵略,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反封建,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三条线索屈辱史: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抗争史:太平天国运动、清军官兵英勇作战、义和团运动等探索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器物制度思想)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
2、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1-10课年代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18641851185656189418981890190019111860184018421912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一、列强发动的四次侵华战争【屈辱史】名称时间侵略国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重要事件不平等条约主要影响(特点)失败原因鸦片战争1840 1842年英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牺牲三元里抗英中英南京条约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
3、代史的开端。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割让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开五口通商口岸(广、厦、福、宁、上);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中英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中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中国片领土约150多万平方千米)。中英法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自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4、程度进一步加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最多)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日本为征服朝鲜,中国,称霸世界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平壤战役(左宝贵)黄海海战(邓世昌)辽东战役(徐邦道)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一厂二亿三岛四口”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内地/长江中上游/西部);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赔:2亿两白银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设厂:允许在通商
5、口岸开设工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法美俄德意日奥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变中国为列强的殖民地)。为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廊坊大捷天津保卫战(聂士成)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逃往西安辛丑条约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朝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赔:赔4.5亿,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作担保;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拆: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改:
6、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列强侵华启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建设强大的国防。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导火线:三国干涉还辽。 (2)方式: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二、两次农民阶级的抗争【抗争史】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时间1851-1864年19世纪末(1899-1900年)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矛头所向清政府帝国主义经过金田起义(开始 1851)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军事全
7、盛)天京事变(由盛转衰)天京陷落(失败 1864)兴起:山东、直隶 发展:控制京津地区活动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山东、京津地区纲领文件或口号1.天朝田亩制度内容: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评价: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实施;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2.资政新篇: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实行的条件。口号:“扶清灭洋”:“扶清”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灭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反帝爱国运动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
8、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失败原因内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防止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和联合绞杀。内因: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外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三、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的器物(科学技术)制度思想)【探索史】(一)洋务运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背景: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
9、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洋务派)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自强”“求富” 措施或主要内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教育: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詹天佑)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建立北洋(最大),南洋,福建,广东舰队。左宗棠收复新疆:19世纪70年代,阿古柏率兵占据新疆;沙俄出兵侵占伊犁。左宗棠率兵成功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评价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进步性(作用):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的军事
10、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失败原因没有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清政府内部的腐败;外国势力的挤压。(二)戊戌变法(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背景马关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序幕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春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结果上书未达光绪帝,但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组织学会强学会等
11、 创办报刊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主张单凭引进外国器物不足以挽救中国,谋求制度的变革高潮百日维新 时间1898(103天百日维新)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
12、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非思想,但又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的奋斗起义时间领导人地点结果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刘道一蔡绍南萍乡、浏阳、醴陵失败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徐锡麟秋瑾安庆、绍兴失败广西镇南关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广西镇南关失败黄花岗起义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广州失败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同盟会成立后最大一次武装起义)2、辛亥革命-1911年首义:武昌起义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革命
13、组织、主要力量:文学社、共进会、同盟会;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经过: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建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结果:取得胜利,各省纷纷响应起义。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注意:不是推翻了封建制度,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也就是封建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局限性: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3、辛亥革命的两大成果: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A.中
14、华民国的建立,成立南京临时政府(1)背景: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革命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2)时间:1912年1月1日(民国元年)(3)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4)临时总统:孙中山 (5)参政机构:临时参议院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11日(2)性质(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3)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人权平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
15、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4、 辛亥革命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小结:含义近代化就是向西方国家学习,经济上实现工业化,政治上实行民主化的过程。时间19世纪60-90年代1895-1898年1911-1912年1915年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领导阶层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口号/主张自强,求富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实行民主共和制民主,科学重点学习科学、生产技术(器物层面)学习君主立宪(制度层
16、面)学习民主共和(制度层面)学习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层面)地位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加快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特点:都为探索救亡图存的发展道路;都主张向西方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19121927)一、二次革命1、背景:“宋教仁案”(直接原因) 2、时间:1913年3、领导人:黄兴、孙中山 4、过程:兴师讨袁5、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二、袁世凯复辟帝制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1)对内:独裁统治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下令解散国民党。1
17、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2)对外出卖国家利益,换取帝国主义支持: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2、袁世凯什么时候复辟帝制?1915年末,袁世凯定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三、护国战争1、背景: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引众怒,孙中山号发表讨袁檄文2、时间:1915年底-1916年3月3、领导人:蔡锷、李烈钧、唐继尧4、过程: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5、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四、军阀割据1、主要军阀及其势力范围(了解即可)军阀派系控制
18、区域直系(冯国璋、曹锟为首)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皖系(段祺瑞为首)掌握着北京政府,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张作霖为首)控制东北地区滇系(唐继尧为首)控制着云南、贵州2、影响: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背景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政治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机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领导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宣传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口号民主、科学(“德
19、先生”“赛先生”)内容1.思想革命批判旧道德和旧文化;宣传民主与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的第一人)2.文学革命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建设新文学代替旧文学。(如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人民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片面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13课 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0、”等。前期(5.4-6.3)扩大(6.3以后)中心北京上海参加者学生、知识分子学生、商人、工人斗争形势罢课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主力学生工人结果学生被捕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性质是一次学生为先锋、工人为主力,广大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和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特点:革命性;进步性;广泛性。意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的转折点;(因为
21、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近代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历史进程中有里程碑意义。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核心)、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振兴中华,反帝反封建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条件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组织条件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阶级条件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成立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共
22、一大的召开)概况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会议内容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领导机构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在哪里?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二、中共二大(1)主要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党的最低纲领:打
23、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意义:中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1922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措施: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2.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军阀吴佩孚镇压)教训: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国民革命:1924-1927年,国共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国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的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成果是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中
24、共三大(1923年6月):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合作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把国民党改组为(四大革命阶级的联盟)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2.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1)时间:1924年1月; (2)地点:广州;(3)主要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合作成果一: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建立(1)时间:1924年5月 (2)地点:广州黄埔。(3)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4)贡献:培养出大批军
25、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4. 合作成果二: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组织者广州国民政府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击溃吴佩孚主力;英雄部队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胜利进军的原因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最主要);黄埔军校培育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作战方针正确,官兵英勇奋战;各地工农革命运动发展。战绩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东北易帜后,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1927
26、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并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国民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教训:必须坚持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概念: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武装斗争经过结果(意义)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1日成为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建军节。)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炽,举行秋收起义,并对军队进行 “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
27、绝对领导。严重受挫,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重要会议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著名论断)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历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会议,即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
28、原则。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是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革命理论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启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4.10-1936.10)一红军长征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二、红军长征经过:1.时间、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2.经过:
29、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突破四道防线突破湘江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师)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3.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贵州遵义(3)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4)意义: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
30、折点。4.长征意义: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5.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概况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 柳条湖 东北军 沈阳)原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既定大陆政策)为摆脱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十年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结果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军不战而溃逃,日军占领沈阳。4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
31、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以长春为“都城”,扶持末代皇帝溥仪任“执政”的伪满洲国影响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局部抗战开始)各方态度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成立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组织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二、一二九运动1.背景-华北危机(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对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2.时间、地点、人物、领导人:1935年12月9日 北平的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3.口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4
32、.历史意义: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三、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概况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原因民族危机日益加强,蒋介石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内部分化。目的:逼蒋抗日结果和平解决(周恩来西安谈判)主要原因: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概况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抵抗国民党二十九路军
33、英勇抵抗(佟麟阁、赵登禹)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1945年)(1)概况: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2)影响: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三、淞沪会战(1937年8-11月)(1)爆发: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2)重要战役:姚子青(宝山保卫战)、谢晋元(四行仓库保卫战)(3)结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会战结束。(4)意义: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4、四、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军民30万人以上,充分说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和野蛮。(12月13日是国家公祭日)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战 役时 间地 点结 果意义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1938年3月台儿庄(指挥者:李宗仁)胜利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1938年6-10月武汉(万家岭战役)先胜利后撤退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期,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第三次长沙会战1
35、941年12月长沙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豫湘桂战役1944年初豫湘桂失败国民党丢失了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省一部分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共产党)一、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概况林彪率领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山西东北部的平型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意义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毛泽东论持久战:(1)背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2)国民党内出现“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言论;(3)意义:阐明了中共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36、与发展(1)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3)巩固抗日根据地:措施:政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经济: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发展大生产运动。(4)影响: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关系: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三、百团大战(八路军主动进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概况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囚笼”政策。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战役。 参战的有10
37、5个团约20万人。意义沉重的打击了日寇,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1、一、全民族坚持抗战日本改变侵华策略:时间:1938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后;原因: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内容:A.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以军事打击;B. 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C.加强对占领区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2.国民政府反应: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1月,“皖南事变”。3. 中共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日、伪军封锁。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各民族
38、、各政党、各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国民党爱国将领:枣宜会战中,张自忠殉国;中共党:左权将军在反扫荡中牺牲;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广大妇女: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工人: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文艺界: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二、中共七大中共七大概况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主要内容总结经验 制定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选举产生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意 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
39、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二、 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最后的胜利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抗日本关东军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签字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战胜利原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国家和人民的支持。意 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共带领中
40、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23课 内战爆发一、 重庆谈判目的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身上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经过1945年8月10月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二、政治协商
41、会议1.概况:1946年1月,重庆,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2.意义: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三、国民党发动内战(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军事较量1946年6月至1949年4月)1.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3.重点进攻:1947年3月,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四、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指导理论:毛泽东:“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42、2.作战战术: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3.反击:解放军军民经过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军全面进攻;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消灭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1.实施:抗战胜利后,中共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改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依据: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3.土改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4.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
43、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战略进攻1947年夏(6月),刘伯承、邓小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三、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战役时间人物概况意义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东北和华北人民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影响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 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