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386230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5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隋唐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一、隋唐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一)文教政策(一)文教政策(二)学校制度(二)学校制度二、选士制度的发展二、选士制度的发展-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制的产生(一)科举制产生(一)科举制产生(二)科举制实施(二)科举制实施(三)科举制评价(流弊、影响)(三)科举制评价(流弊、影响)三、韩愈的教育思想三、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隋唐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一、隋唐时期教育制度的发展(一)、文教政策(一)、文教政策l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玄学清谈玄学清谈”之风。之风。l隋唐隋唐-重振儒术兼重佛道重振儒术兼重佛道的文教政策的文教政策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大融合,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和各民

2、族的大融合,以及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思想上出现了传统的儒家、土生土长的道在思想上出现了传统的儒家、土生土长的道家和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并存局面,家和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并存局面,三者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构成了这三者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构成了这一时期异彩纷呈的灿烂文化。一时期异彩纷呈的灿烂文化。反映在文化教反映在文化教育上是:推行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政育上是:推行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政策。策。1、崇儒兴学、崇儒兴学 隋唐统治者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隋唐统治者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积极推崇儒学,提倡儒家的礼乐教化

3、,并积极推崇儒学,提倡儒家的礼乐教化,并采取了很多措施维护儒学的大一统地位。采取了很多措施维护儒学的大一统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佛教、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和佛教、玄学的冲击,儒学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研究风格:学的冲击,儒学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研究风格:“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南倾于玄,南倾于玄,受玄学和佛学影响比较大,北倾于北倾于史,史,保持了汉朝经学以章句训诂为宗的特。)2、提倡佛、道、提倡佛、道 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古印度,世纪左右的古印度,东汉末年(公元东汉末年(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经

4、过魏晋世纪)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繁荣时期。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繁荣时期。隋朝以前主要是翻译和介绍隋朝以前主要是翻译和介绍佛经佛经,隋唐开始,隋唐开始创立中国化的佛经。创立中国化的佛经。唐朝统治者也重视佛教,由于佛教盛行,唐朝统治者也重视佛教,由于佛教盛行,佛塔、佛寺广泛建立,大量钱财流入佛门,佛塔、佛寺广泛建立,大量钱财流入佛门,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正常生产,同时激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正常生产,同时激化了世俗地主和寺院地主之间的矛盾,因此化了世俗地主和寺院地主之间的矛盾,因此佛教在唐朝也屡遭打击。佛教在唐朝也屡遭打击。大足石刻佛像大足石刻佛像 道教道教

5、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在隋朝时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在隋朝时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其影响没有佛教大。受到一定的重视,但其影响没有佛教大。道教的创始人是李耳(即老聃),到唐朝道教的创始人是李耳(即老聃),到唐朝时由于皇帝都姓李,因此对道教格外重视,时由于皇帝都姓李,因此对道教格外重视,曾把老子封为曾把老子封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玄元皇玄元皇帝帝”、“大圣祖大圣祖”,在各州设立,在各州设立道观道观,在,在京都设立专门讲习道教的崇玄学,在考试京都设立专门讲习道教的崇玄学,在考试中加试中加试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文子文子、列子列子等等道经道经。道教在唐朝统治者的倡。道教在唐朝统治者的倡导下,逐渐兴旺发达。导

6、下,逐渐兴旺发达。老子图道 观文子文子列子画像列子画像 3、儒、佛、道的融合、儒、佛、道的融合 三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诱惑力,这些思三教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诱惑力,这些思想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吸引力,因此想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有吸引力,因此在当时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独尊的地位,而出在当时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独尊的地位,而出现了现了三教并存三教并存的局势,这不仅开阔了人们的的局势,这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为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想,也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形成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学校教育发展产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学校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

7、社会学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隋朝时期隋朝时期的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的官学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为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领学、书学和算学,为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导,在中央设立了在中央设立了国子寺国子寺和和国子祭酒国子祭酒,国子,国子寺负责管理寺负责管理“五学五学”,这,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隋炀帝时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隋炀帝时更名为国子监

8、)更名为国子监)隋朝在地方上也设置了相应的教育机构,隋朝在地方上也设置了相应的教育机构,如里学、乡学、府州县学,还允许私人办学。如里学、乡学、府州县学,还允许私人办学。隋朝对中央官学中师生的数量有明确规定。隋朝对中央官学中师生的数量有明确规定。唐朝封建官学的体制按隶属关系划分,主要有唐朝封建官学的体制按隶属关系划分,主要有三三大系统大系统:直系六学、旁系二馆直系六学、旁系二馆和和旁系医学旁系医学。1.直系六学:直系六学:中央设国子监(设国子祭酒中央设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 1人,为最高教育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行政长官)下辖: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

9、算学、律学律学六学六学(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属于专科学校)2.2.旁系二馆:旁系二馆:弘文馆弘文馆 和和 崇文馆崇文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3.旁系医学:旁系医学:隶属太医署直辖,包括设在中央的医学和地隶属太医署直辖,包括设在中央的医学和地方医学。方医学。与隋朝相比,唐朝除了对师生人数有详与隋朝相比,唐朝除了对师生人数有详细规定外,还明确规定了细规定外,还明确规定了“六学二馆六学二馆”的招的招生对象和学习内容。生对象和学习内容。唐朝在地

10、方官学上承袭隋制,设立了由唐朝在地方官学上承袭隋制,设立了由府州长史府州长史主管的经学、医学和崇玄学。主管的经学、医学和崇玄学。唐朝的私学唐朝的私学也很发达,它具也很发达,它具有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等特征覆盖面广等特征,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作出了重要贡献。总之,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不总之,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不管是学校种类、师生人数、管理体制,还是学管是学校种类、师生人数、管理体制,还是学习内容,都是以往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唐朝习内容,都是以往

11、任何朝代无法比拟的。唐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出现了许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多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李白杜甫李商隐韩愈 (三)、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三)、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教育行政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教育行政体制 主要有主要有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一是中央和地方分级一是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和中央官学由国子监和国子祭酒国子祭酒负责,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学由地方长史地方长史负责;二负责;二是统一管理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

12、设国,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国子监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同时将一些子监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同时将一些专科学校如医学、艺术、天文学等由各专职专科学校如医学、艺术、天文学等由各专职行政部门管理。行政部门管理。2、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规定,如考试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规定,如考试制度有旬考、岁考、毕业考试;假期分长假制度有旬考、岁考、毕业考试;假期分长假和短假两种,长假又分田假(和短假两种,长假又分田假(5月份,田里月份,田里麦子成熟之际放假)和授衣假(麦子成熟之际放假)和授衣假(9月份,天月份,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服时放假),每次放假一气转凉需

13、要添加衣服时放假),每次放假一个月。短假又称旬假或常假,每个月。短假又称旬假或常假,每10天放假一天放假一天。这是我国放假制度的由来,后来吸收欧天。这是我国放假制度的由来,后来吸收欧美国家的经验,将假期安排在每年寒暑两季。美国家的经验,将假期安排在每年寒暑两季。3、扩充教育内容和知识范围、扩充教育内容和知识范围 唐朝把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唐朝把儒家经典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大经大经包括包括礼记礼记和和左传左传,中经中经包括包括诗经诗经周礼周礼和和仪礼仪礼,小经小经包括包括周易周易尚书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和和春秋春秋谷梁传谷梁传,另有公共必修课,另有公共必修课孝经孝经和和论论语语。

14、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内容,并且学。不同的学校学习不同的内容,并且学习时间不同。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如书学、习时间不同。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如书学、律学、算学、医学、崇玄学也为学生开设了律学、算学、医学、崇玄学也为学生开设了广泛的专业课程。广泛的专业课程。但总的说来,各种类型学但总的说来,各种类型学校仍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职责。校仍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要职责。4、教育等级性明显、教育等级性明显 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招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标准,达官显贵子弟可进入专门的贵族学生标准,达官显贵子弟可进入专门的贵族学校如四门学、太学等,一般庶民子弟只能进校如四门学、太学等,一般庶民

15、子弟只能进入水平较低、待遇较差的专科学校。前者毕入水平较低、待遇较差的专科学校。前者毕业后成为各级官吏的候选人,后者毕业后只业后成为各级官吏的候选人,后者毕业后只能成为专业人才。能成为专业人才。5、学校类型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唐朝的学校既有以讲授儒经为主的学校,唐朝的学校既有以讲授儒经为主的学校,也有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学校,还有也有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学校,还有行政部门中附设的训练机构。但在所有的学行政部门中附设的训练机构。但在所有的学校中,校中,经学教育经学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6、学校布局较广、学校布局较广 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府州县学,乡里中央有中央官学

16、,地方有府州县学,乡里有乡学,还有私学和家学,它们一起担负着有乡学,还有私学和家学,它们一起担负着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任。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任。7、重视医学教育、重视医学教育 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校,培养医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校,培养医学人才。学人才。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合为一体、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合为一体 如弘文馆和崇文馆既担负整理图书的任务,如弘文馆和崇文馆既担负整理图书的任务,又招收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因此既是一个研又招收学生从事教育活动,因此既是一个研究机构,又是一个教育机构,这是唐朝教育究机构,又是一个教育机构,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的一大特色。二、隋唐时期的

17、科举制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科举制依据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既不选拔人才,既不同于两汉时期同于两汉时期以德取人以德取人的察举制,又不同的察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取人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的九品中正制。孙中山先生认为制。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的社会背景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的社会背景:1 1、隋朝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隋朝迫切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政府各级行政机构;充实政府各级行政

18、机构;2 2、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庶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分享政治权力;极要求参政,分享政治权力;3 3、士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日益衰士族地主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日益衰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落,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4 4、强化中央集权,收回落于地方中正官手强化中央集权,收回落于地方中正官手中选士大权的需要。中选士大权的需要。公元公元606606年科举制的正式产生年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从而在中国,从而在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个历史上开启了一个科举时代科举时代。科举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在科举之科举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在科举之前,历代人才选拔主要

19、看前,历代人才选拔主要看血缘出身血缘出身,科举出,科举出现后才实现了普通人都有机会靠学问做官的现后才实现了普通人都有机会靠学问做官的可能性。当西方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我可能性。当西方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我国发明了考试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国发明了考试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对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也是当时走在世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也是当时走在世界文明前列的主要标志之一。界文明前列的主要标志之一。唐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在选士制度上唐朝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在选士制度上补充和发展了科举制,使其成为一套较为补充和发

20、展了科举制,使其成为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唐朝在武则天统治时对完备的考试制度。唐朝在武则天统治时对科举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科举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 1、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科举由皇帝亲自策问贡士,开创了科举考试中考试中殿试殿试的形式;的形式;2 2、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开创了通过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开创了武武举举的先例;的先例;3 3、开创了开创了糊名考试糊名考试的方法。的方法。(一)考生来源与报考办法(一)考生来源与报考办法 唐朝唐朝考生来源主要有两个:考生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官学一是由官学(六学二馆)选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六学二馆)选送到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生徒生徒

21、”;二是由州县选拔并随进贡物品二是由州县选拔并随进贡物品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送至尚书省参加考试的称“乡贡乡贡”。生徒生徒和乡贡是每年都举行的和乡贡是每年都举行的“常科常科”。另有一另有一种是由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称种是由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称“制举制举”。考试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考试程序是:乡试(州县的地方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吏部考吏部考试。试。(二)考试科目及内容(二)考试科目及内容 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举考试有两种类型: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和由皇帝根据需要举行的制科。科和由皇帝根据需要举行的制科。常科常科即常即常设科目,包括设科目,

22、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字、明算;制科也称特科制科也称特科,有一史、三史、,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开元礼、道举、童子、武举等。(1 1)秀才科:)秀才科:该科注重选拔学识渊博、出该科注重选拔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才。隋唐科举取士以秀才科级别类拔萃的人才。隋唐科举取士以秀才科级别最高,录取最难。最高,录取最难。(2 2)明经科:)明经科:该科注重考核该科注重考核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它侧重于考察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和注它侧重于考察记忆力,只要熟读经文和注释就能通过,因而录取人数较多,每年约释就能通过,因而录取人数较多,每年约一百人左右。一百

23、人左右。(3 3)进士科:)进士科:该科注重考核该科注重考核诗词歌赋诗词歌赋。录取率是百分一、二。在科举考试科目中,录取率是百分一、二。在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重视,这也是唐诗繁荣发展的进士科最受重视,这也是唐诗繁荣发展的一大动力。一大动力。(4 4)明法科:)明法科:该科注重考核该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选拔司法人才。(5 5)明字科:)明字科:该科注重考核该科注重考核文字书法文字书法,也称明书科。也称明书科。(6 6)明算科:)明算科:该科注重考核该科注重考核算术知识算术知识。(三)考试方法(三)考试方法 (1 1)帖经)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类似于今天的填空

24、题目,主要考察学生的记诵能力。要考察学生的记诵能力。(2 2)口试。)口试。即考生当场口头回答考官提即考生当场口头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但随意性出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但随意性大,容易产生舞弊现象。大,容易产生舞弊现象。(3 3)墨义。)墨义。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只要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来。只要熟记经文和注释就能答出来。(4 4)策问。)策问。要求学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要求学生针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见解。(5 5)诗赋。)诗赋。要求考生当场作诗赋各一要求考生当

25、场作诗赋各一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篇,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能力。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考察以上五种考试方法从不同的层面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同时也促进了学校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标准化和考试方法的多样化。(四)及第后的荣耀(四)及第后的荣耀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进士及第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一名称为状元(翰林(翰林院修撰);院修撰);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第三名称为

26、探花称为探花(翰林院编修或翰林院庶吉(翰林院编修或翰林院庶吉士)士)(五)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五)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 1、科举制将育人和选士制度紧密结合、科举制将育人和选士制度紧密结合。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和吏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和吏部的选拔才能取得官职;而学校的教学活动部的选拔才能取得官职;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只能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因此,只能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因此,学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前提,科举制则是学生取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前提,科举制则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得官职的必由之路。2 2、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制约。、科举制和学校教育之间相互制约。

27、科举考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兴衰;科举考试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兴衰;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和数量。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3 3、科举考试影响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科举考试影响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准备参加科举考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学校是科举的预备机关。科举考试的内试,学校是科举的预备机关。科举考试的内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法也容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科举考试的方法也

28、是学校考核学生的方法。结果造成学生只会是学校考核学生的方法。结果造成学生只会背诵经典章句,善辞赋而少实学,应试能力背诵经典章句,善辞赋而少实学,应试能力强,任事能力差,对学校教育带来不良影响。强,任事能力差,对学校教育带来不良影响。总之,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总之,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面、多层次的,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六)简评(六)简评 积极方面:积极方面:1 1、科举考试把选举大权集中在中央吏科举考试把选举大权集中在中央吏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2 2、科举考试使士子获得参政机会,打科举考试使士子获得参政机会,

29、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扩大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了统治基础,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分配问题。3 3、科举考试要求统一的内容和标准,科举考试要求统一的内容和标准,有利于思想的统一,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有利于思想的统一,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正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的原发展,这正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的原因所在。因所在。4 4、科举考试使选士与育人紧密结合,科举考试使选士与育人紧密结合,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5 5、科举考试重视学生的学识和才能,科举考试重视学生的学识和才能,而不是出身和门第,使人才选

30、拔较为客观而不是出身和门第,使人才选拔较为客观公正,对后来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公正,对后来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影响。捷报、省报捷报、省报状元锁状元锁状元及第玉佩状元及第玉佩状元床状元床 消极作用:消极作用:1 1、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动都围绕科举考试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的地位和作用。2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举考尽管科举考试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表面看来很客观公正,试有一套完备的制度,表面看来很客观公正,事实上评分时主观因素往往影响其客观性。事

31、实上评分时主观因素往往影响其客观性。3 3、科举考试使科举考试使 “通榜通榜”(主考官)和(主考官)和“行卷行卷”(考生)等舞弊现象滋生。(考生)等舞弊现象滋生。科举夹带科举夹带 4 4、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方法束缚人们的思、科举考试的内容及方法束缚人们的思想、败坏学风,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思考想、败坏学风,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能力,以及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以及重权威轻创新、重继承轻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和依附性强、独立性差的性格特征。即思想控制、文化控制、精神控制。即思想控制、文化控制、精神控制。5 5、科举制是儒家科举制是儒家“学而优而仕学而优

32、而仕”原则的原则的主要途径,在其影响下主要途径,在其影响下士人读书具有强烈的士人读书具有强烈的功利性,严重影响了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功利性,严重影响了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七)影响(七)影响 科举制度产生后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科举制度产生后远播海外,对东亚和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西方国家的近代文界文明产生过重要影响。如西方国家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是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官考试制度是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在东亚,在东亚,日本日本早在公元早在公元7 7至至8 8世纪就实行了科举世纪就实行了科举制度;制度;韩国韩国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的国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时间最长的国家(家(95

33、895818941894,共,共936936年);年);越南越南是东亚三国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家(1075107519191919)。可见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可见科举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1994年韩国纪念废止科举年韩国纪念废止科举100年举办模拟科举考试年举办模拟科举考试 韩国电子科举兴传统韩国电子科举兴传统 隋唐时期教育状况隋唐时期教育状况在文教政策上,在文教政策上,隋唐时期以儒学为主,佛教和道教隋唐时期以儒学为主,佛教和道教为辅的政策打破

34、了独尊儒学的文化专制局面,促进为辅的政策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文化专制局面,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该时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迪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该时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展。在教育制度上,在教育制度上,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和以专业知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和以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学校并行,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官识为主的专科学校并行,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官学和私学并存,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体学和私学并存,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以后封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并成为系,为以后封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框

35、架,并成为当时领先于世界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当时领先于世界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在教育思想上,在教育思想上,呈现出以宣扬儒家思想为呈现出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兼容佛道为辅的多元化特点,为后来宋主,兼容佛道为辅的多元化特点,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养料。明理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养料。在选士制度上,在选士制度上,把选士和育人紧密结合的把选士和育人紧密结合的科举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士制度,对科举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士制度,对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学内容: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自学内容: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讨论题目:讨论题目:“试论科举制的利弊试论科举制的利弊与高考制度改革与高考制度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七讲隋唐时期的教育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