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栓与止血检验在临床上应用 血液的液体状态是保证血液在血管内 正常循环、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血液的液体状是通过止血功能来保持的。正常人体的止血、抗凝血功能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纤溶系统等几种因素。它们通过本身的促凝和抗凝作用,组成了血液内功能复杂的对立统一系统,通过机体的生理调节保持着动态平衡,使生理状态下血液在血管中不断流动,既不溢出血管之外,又不凝固于血管中。一旦此种平衡遭到破坏,则可导致各种出血或血栓形成。出血与血栓形成是机体正常的止血与抗凝血及纤溶功能动态平衡失调所致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统称为出血性疾病,如
2、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血小板无力症等;由于心血管内自发性血栓形成而导致机体局部甚至全身组织或器官缺氧、缺血的一类疾病统称为血栓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出血与血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乃至生命,特别是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血管壁、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成分和血流状态等多种因素。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从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对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人的
3、认识,大量灵敏、特异、简便、快捷的实验方法和诊断指标也不断地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半自动或全自动血栓与止血分析仪器的广泛使用,为临床提供了更多和更有意义的实验诊断数据,促进了临床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水平的不断提高。心内科:心梗、溶栓抗凝治疗心内科:心梗、溶栓抗凝治疗 神内科:脑梗塞、溶栓治疗神内科:脑梗塞、溶栓治疗 传染科:重症肝炎传染科:重症肝炎,VK,VK因子缺乏因子缺乏,DIC,DIC。外科:外科:DIC,DVTDIC,DVT、VKVK因子缺乏因子缺乏,器官移植。器官移植。骨科:血友病骨科:血友病 妇产科:妇产科:DICDIC、习惯性流产、习惯性流产、VWDVWD、儿科
4、: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缺陷儿科: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缺陷 血液科:血友病、血液科:血友病、VWDVWD,GT GT。PulmonaryThromboembolismDeep Vein ThrombosisAcute DVTVenogram9介入科介入科血管外科血管外科呼吸科呼吸科ICU普通外科普通外科老年科老年科肿肿瘤科瘤科骨骨科科内分泌内分泌神神经经科科肾肾病病科科儿科儿科妇产妇产科科血栓血栓动脉及静脉动脉及静脉外科和内科外科和内科心心脏脏科科神神经经外科外科血液科血液科泌尿外科泌尿外科创伤创伤外科外科心胸外科心胸外科 出血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血栓前状态 止血 治疗鉴测
5、溶栓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诊断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密切结合病史、家族史和临床表现,有目的地进 行筛查与确诊试验检查。实验项目应从常用、简便试验开始,有必要时再进行技术要求高、较复杂的试验。对部分已认识较深入的疾病,可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进行全面检查,最终再做出诊断。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各种试验的灵敏度、特异性均有差别,所反映的病理变化既不相同但又可能有交叉,有时需要多次、定期复查并排除一些相关疾病或药物的干扰,切忌根据某一项实验或某一次检查就做出诊断,有些实验结果还需动态观察。(1)出血时间(BT)是能较好地反映初期止血功能的一项试验,疑有血管壁、血小板结构与功能异常时。如血小板无力症
6、对BT延长的患者应进一步作有关确诊试验。(2)血小板计数(PLT)是重要的筛选试验。对每位疑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都应常规性地计数血小板。(3)PT、APTT、TT联合应用 PT、APTT、TT均正常:除正常人外,见于遗传性与获得性FXIII缺陷、抗纤溶酶缺陷、血小板质与量异常、血管壁异常所致的出血和凝血因子的亚临床轻度缺陷 PT延长、APTT、TT正常:多为遗传性或获得性F缺陷 APTT延长、PT、TT正常:常见于内源凝血因子缺陷,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PT、APTT延长,TT正常: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F I、F、FV、FX缺陷症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PT、APTT和TT均延长:见于异常抗凝物增
7、多 临床上,BT、PLT、PT、APTT、TT五项试验是最常用的选筛试验,纤溶活性也可用FDP和 DD筛查,联合运用这几项检查可对出血性疾病进行初步分类(见表)。出血性疾病也可通过这些检查得到初步诊断(见表2),以便于进一步选择特异性诊断试验进行确诊。引起血栓性疾病的因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与三种因素有关。血管壁损伤,局部内皮细胞抗血栓活性减弱或丧失,内皮下促凝血组分暴露、血管通透性增高、局部血液浓缩而易诱发血栓形成。血液成分改变:包括血浆成分和血细胞的异常,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增高、抗凝物质作用减弱或缺乏、纤溶活性低下、白细胞数量增多或质量异常、红细胞数量增多、聚集性
8、增高或变形能力降低,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易形成血栓。血流状态异常:血流缓慢或停滞、局部形成涡流、血液黏度增高,均有利于局部促凝血成分浓度增高或激活,促进血栓形成。可以通过实验检查并结合临床进行诊断。与出血性疾病不同的是,没有更多的简单试验可用于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一般是在临床检查、仔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的基础上进行有关实验检查。(1)无症状个体 一般没有必要对普通人群进行血栓性疾病筛查,血栓性疾病患者亲属检查有价值,如果不存在相同的缺陷,可除外其血栓性疾病。有阳性家族史的妇女口服避孕药时,应进行检查,避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对于大型外科手术前的患者,可选择适当的筛选试验,包括TT、APTT、PT、F
9、IB、四项试验及DD,如果有异常可选择有关确诊试验,基本同血栓性疾病患者的检验。(1)筛选试验:TT、APTT、PT、FIB四项检查具有一定意义。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TT可明显延长。狼疮抗凝物、F缺陷可使APTT延长。有PC、PS缺陷或APC-R时,PCAT缩短。机体存在活动性血栓形成时,血浆DD增高。(2)确诊试验:筛选试验异常可进一步进行有关成分的含量或活性测定。但筛选试验正常并不能除外某些异常,如F基因突变、AT缺陷、PAI-1增多症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也是促进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有条件时应进行测定。对已经确基因点突变所致的血栓病,如F II 20210A突变、FV Leiden突
10、变,可以进行基因诊断。对于一些有复杂基因异常的病例,如AT、PC、PS缺陷,一般不必做基因检查,从蛋白水平检查即可临床诊断。血栓前状态(PTS)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血液极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此时血管内皮细胞、血细胞或血浆成分发生了某些有利于促进血栓形成的生化学或流变学异常变化,而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得以反映出来。PTS是一种血栓与止血的异常状态,可以由分子遗传缺陷的易栓症所致,也可以由多种获得性血栓与止血因素异常引起。处于PTS的患者可能有以下临床后果:无明显诱因而自发性出现血栓形成,导致血栓性疾病。存在某些诱因如妊娠、外科手术、创伤、长时间不活动、口服避孕药等,诱发血栓形成。
11、可能长期无血栓发生。一般性的血栓与止血检查:如BT、PLT、MPV、PT、APTT、TT等,对诊断或研究PTS缺乏足够的敏感度和特异性。1)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受刺激的分子标志物:血浆vWF、TM含量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血管内皮的异常。2)反映血小板功能亢进与活化的分子标志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分子、血小板膜CD63则可作为血小板完全活化的标志。3)反映凝血亢进的分子标志物:血浆F1+2与TAT等 4)反映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增高等 5)反映血流状态异常的指标: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可通过血液黏度、红细胞流变性的异常得到反映。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或聚
12、集性增高,将严重影响微循环的血液灌流,促进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化。DIC是一种全身性血栓一出血综合征,可以发生于多种疾病的病程之中。诱导DIC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激活,抗凝血功能减弱,导致机体微血管内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使血液呈低凝状态,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2)DIC的常用诊断试验 1)血小板计数:2)凝血酶原时间(PT):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4)纤维蛋白单体(FM):DD。特殊诊断试验:AT、PLG、F1+2、TAT、PAP等 抗栓和溶栓是临床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最常用手段,
13、若所用药物剂量不足,常常难达到预期的抗栓或溶栓效果;但用药过量,又可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因此,临床需要选择一些指标,通过实验室监测,确保有效的抗栓和溶栓治疗。1抗凝血治疗 (1)口服抗凝药: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最常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INR为1525;治疗DVT、肺梗死(PE)、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INR为2028,治疗心肌梗死(MI)、动脉血栓和人工心瓣膜置换术、反复DVT和PE患者,INR为2530。(2)普通肝素(uFH):用中等以上剂量治疗的患者均需要监测,一般首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延长在对照血浆的1.52.5倍,可达到合适的抗凝血作用 (
14、3)低分子量肝素(LMWH):静脉持续滴注、肝肾功能明显异常时,则需作实验室监测。预防性用药应维持在0.20.4 AFX a Uml。也应监测血小板数量变化。(4)降纤维蛋白原药物:应用降纤维蛋白原药物,如蛇毒类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可选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数量(PLT)作为监测指标,使FIB和PLT分别维持在1.251.5 gL和(5060)109L水平。2抗血小板治疗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药物可单独或联合应用。监测试验可选用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使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维持在参考区间上限的3050,血小板数量在(5060)109L为宜。
15、监测阿司匹林疗效时,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最敏感;监测氯吡格雷疗效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最敏感;监测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可同时选用。溶栓药物主要包括链激酶(SK)、尿激酶(UK)和重组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 t-PA)等,用药后使血栓中纤维蛋白溶解,但也导致血液中纤维蛋白原(FIB)降解,血浆FIB降低,FDP增高。因此,可选用血浆FIB和FDP定量、凝血酶时间(TT)作为监测试验。一般认为: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维持血浆FIB在1.21.5gL、FDP在300400mgL、TT延长在参考区间上限的1.52.5倍最为适宜。(一)初期止血 血管损伤后的正常
16、止血(hemostasis)过程可分为初期止血(primary hernostasis)、血液凝固(coagulation)阶段。初期止血主要涉及血管壁和血小板,若两者出现异常,则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性疾病。初期止血检查一般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管壁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血小板功能、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自身抗体等。血液凝固(凝血):血液凝固(凝血):形态:血液由液体状态形态:血液由液体状态-凝胶状态。凝胶状态。本质:纤维蛋白原本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基本学说基本学说凝血瀑布学说。凝血瀑布学说。凝血因子有14个,包括12个经典的和激肽释放酶原及高分子量激肽原。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
17、用罗马数字命名I-、PK(激肽释放酶原)及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是的活化形式已废除。为(Ca2+)其它均为蛋白质,统称为凝血蛋白。根据凝血因子作用和特性分为四组:(1)维生素K依赖性:合成依赖VitK,有、四种(氨基N端有-羧基谷氨酸残基,合成必须依赖维生素K)(2)接触凝血因子: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包括、PK、HMWK (3)对凝血酶敏感的因子:、(4)其他因子:(TF)、(Ca2+)TF-a TFPI a a a a Thrombin Fibrinogen Fibrin TF不仅存在于血管内皮等组织中,还存在于单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当受到内毒素、抗原刺激后会被激活而启动凝
18、血。为某些恶性肿瘤有血栓形成现象,以及DIC的发病机理找到了新的解释。溶栓2纤维蛋白原增加: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PT延长、APTT、TT正常:多为遗传性或获得性F缺陷DIC高凝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液;2 血清FDP轻度增高(1040gml)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静脉血栓、严重的肺炎、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和休克等。也应监测血小板数量变化。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DVT、肺栓塞、肾病综合症、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恶性肿瘤等,肝病时如DVT、肺栓塞、肾病综合症、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恶性肿瘤等,肝病时。
19、临床意义同凝血时间测定。(三)血液凝固的调节系统对已经确基因点突变所致的血栓病,如F II 20210A突变、FV Leiden突变,可以进行基因诊断。(五)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g)及临床意义血栓前状态五、诊断血栓与止血疾病实验与临床用特异性抗纤维蛋白(原)D、E片段抗体标记的胶乳颗粒与受检血清混合,如血中含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特别是D、E片段,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胶乳颗粒凝集。诱导DIC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导致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在原发病的基础上,血管内皮受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激活,抗凝血功能减弱,导致机体微血管内广泛性微血栓形成,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使血液呈低凝状态,
20、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性出血。如不能纠正,则可能存在其他抗凝物质,包括FDP增高。狼疮抗凝物、F缺陷可使APTT延长。、血栓性疾病的实验诊断原则1)血小板计数:2)凝血酶原时间(PT):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4)纤维蛋白单体(FM):DD。血液凝固系统受到若干因素的调节,即凝血控制论。包括对凝血各阶段的制限和对纤维蛋白的降解,分别为抗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抗血液凝系统 (1).细胞抗凝:b.肝细胞的摄取和灭活作用及分泌抗凝作用物质(AT-)2、TM、t-PA A.抗凝血酶及肝素:AT-主要由肝及内皮细胞合成,肝素由肥大细胞合成,与AT-协同,增强AT-的抗凝活性。(约占
21、生理抗凝活性的60%)b.蛋白系统:PC、PS、TM、APC、EPCR c.TFPI:抑制TF-a复合物(一)组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3.(纤溶酶原)4.(纤溶酶)5.纤溶抑制物:酶原抑制物及酶抑制物 血栓与止血的检验研究进展较快,在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各种因子及其抑制物和活化标志物的检测方面有了较大发展。现在介绍血栓与止血检验主要项目与临床应用。根据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可将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检验分为两类,即筛查试验和确证试验。国内常用的筛选试验:出血时间测定(BT)凝血时间测定(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
22、PT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FDPs)D二聚变体(D-dimer)测定诊断血管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测定 血栓调节蛋白(TM)测定用于血小板功能的估计: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血小板颗粒释放试验(GMP140)血栓烷素B2测定 凝血因子分析:、a、等因子的活性测定及含量分析 凝血酶原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测定 纤维蛋白原片断A肽、B肽等。纤溶系统测定: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等。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例:血友病、血小板病等。血栓前(易栓)
23、状态的分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药物治疗的监测(抗凝血疗法、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及降纤治疗手术前检测及治疗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世界卫生组织(WHO)国家临床化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IS)对目前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检查的筛选试验规定。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时间测定(TT)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做为血凝四项1参考值2、59、5min(出血时间测定器法)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过程,许多病理因素可影响这一过程而出血不止。2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先天性血小板功能
24、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贮存池病。如:尿毒症、药物影响、异常蛋白血症、骨髓增生性疾病。血管壁异常 如: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海 绵状血管瘤。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 某些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及无纤维蛋白原血症。3出血时间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4出血时间测定还用于手术前的筛选和抗血小 板药物的监控,以免发生出血。凝血时间试验是指血液自血管抽出放入试管中,从液态的溶胶状态变为半固体状态所需的时间。1参考值510min(玻璃管法)1019min(塑料管法)CT延长因子、和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等;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疾患、维生素K缺乏、口服抗凝剂以及低(
25、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加。存在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如抗因子或抗体、狼疮样抗凝物质等。高凝状态 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血栓性疾病 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塞、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等。凝血时间作为监测指标 肝素治疗DIC或血栓性疾病,或是心血管系统手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时,作为监测指标,以调整肝素的用量,既要达到一定的低凝状态,又要防止出血。一般维持在基础值的2倍左右(试管法1624min)为宜。在370C条件下,以
26、白陶土激活和因子,以脑磷脂(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板,在Ca2+参与下,观察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为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注:脑磷脂是将兔脑粉中的组织凝血活酶,去除参与外源途径的蛋白部分后所得的磷脂,故称 APTT实验原理血浆激活剂磷脂(或血小板)aCa2+a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 aa+Ca2+Ca2+a纤维蛋白(凝块)钙磷脂记录时间PF3 临床意义同凝血时间测定。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缺乏较凝血时间敏感(血小板异常不影响APTT),能检出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所以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此时可进一
27、步作纠正试验,来确定是由于某个因子的缺乏或抗凝物质的增多引起APTT时间延长,即可诊断。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增多症,高凝状态;DIC高凝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液;血栓性疾病: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脑梗死、深静脉血栓、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静脉穿刺不顺利混入组织液。监控: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时,多用APTT监测药物的用量:一般维持结果为基础值的2倍左右(1530倍)为宜(75100s之间)。Ca2+磷脂磷脂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浆试剂记录时间(PT)aaPT的实验原理磷脂磷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血浆试剂凝血酶原血浆试剂凝血酶凝血酶 PT的报
28、告方式:以患者及正常对照的PT的秒(S)数报告 以患者PT(S)正常对照(S)的比值(PTR)报告 在口服药物治疗监控时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报告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规定不再用百分比(活动度)报告 1参考值为1114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方有临床意义。PTR1015。INR0815 INR值的计算INRPTRISIISI:国际敏感度指数 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减低,如先天性某因子缺乏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的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维生素K缺乏症;广泛而严重的肝实质性损伤,如:肝炎及肝硬化:急性DIC消耗低凝期;血液循环中抗凝物质存在。3PT缩短DIC早
29、期呈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4监控:用于口服香豆素类等抗凝剂治疗的监控,如“华法令”预期值约为参考值的两倍左右;PT值维持在1325倍(2530s),PTR为1、31、5(最大不超过2),INR为23为宜。流行病学调查及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临床大多数学科的疾病都有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基本学说凝血瀑布学说。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或出血不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统称为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血小板无力症等;(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临床意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INR为1525;血流状态异常:血流缓慢或停滞、
30、局部形成涡流、血液黏度增高,均有利于局部促凝血成分浓度增高或激活,促进血栓形成。PLT计数能反映血小板数量减少引起变化的疾病,临床上较常见,而质量变化的疾病多是遗传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且基本上能在临床表现、体征、病史中反映出来。4监控:用于口服香豆素类等抗凝剂治疗的监控,如“华法令”预期值约为参考值的两倍左右;2 血清FDP轻度增高(1040gml)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静脉血栓、严重的肺炎、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和休克等。(五)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g)及临床意义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所以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1、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指标的选择对部分已认识较深入的疾病
31、,可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进行全面检查,最终再做出诊断。本质: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一)出血性疾病实验室诊断 为了避免术中出血,手术前进行出血倾向的检查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影响止血的因素很多,又不能做所有的试验,用这三项作为筛选。过去所用出血时间Duke法、凝血时间玻片法等敏感性差已淘汰,而出血时间测定器和凝血时间试管法操作复杂、又不利于标准化,不适合常规使用。PLT计数能反映血小板数量减少引起变化的疾病,临床上较常见,而质量变化的疾病多是遗传性疾病,发病率较低,且基本上能在临床表现、体征、病史中反映出来。APTT和PT对内、外源凝血系统途径凝血因子较敏感,为此,进行APTT、PT的检查可防止由
32、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出血倾向。从以上所述手术前选择APTT、PT、及PLT计数基本可达到筛选的目的。1参考值2、224、22gL 2纤维蛋白原增加: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增加往往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反应,常见于下列疾病:感染:毒血症、肺炎、轻型肝炎、胆囊炎、肺结核、及长期的局部炎症。无菌炎症:肾病综合症、风湿热、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酸中毒等。心血管疾病:脑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症。其他:如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也可见轻度增高。原发性纤维蛋白缺乏症是一种先天性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继发性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的原因是由于纤维蛋白溶解酶溶解纤维蛋白所致:如胎盘早剥分
33、娩时羊水进入血管形成血栓,引起DIC,激活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使其减少。其它:肝脏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黄色肝萎缩。恶性贫血及肺、甲状腺、子宫、前列腺手术、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和天门酰胺治疗白血病等都可出现纤维蛋白减少。4监控:溶栓治疗范围:1、21、5gL,1、2gL时引起病人出血。以标准凝血酶溶液裂解受检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为凝血酶时间。如纤维蛋白原量或质有异常或存在循环抗凝血酶类物质,则凝血酶时间延长。TT时间延长被甲苯胺蓝纠正,可认为存在肝素或类肝素物质。1参考值:正常人TT一般在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或在20s以上视为延长;如正常对照在
34、20s以上,则超过5s为延长。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病、存在抗凝物质、DIC、尿毒症等。TT延长并被甲苯胺蓝纠正,反映出受检者血循环中存在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可见于肝素治疗时、放疗后、过敏性休克、系统性红斑狼疮、DIC、肝叶切除后、肝移植后等;如不能纠正,则可能存在其他抗凝物质,包括FDP增高。3缩短:主要见于标本污染钙离子或有微小凝块以及PH呈酸性。监控:在使用链激酶、尿激酶作溶栓治疗时,可用TT作为监护指标,以控制在参考值的25倍。受检者血浆或稀释的正常血浆分别与缺乏因子:C、:C、:C、:C的基质血浆混合,作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将受检者血浆测定的结果与正常血浆作比较
35、,分别计算受检血浆中所含因子:C、:C、:C、:C相当正常人的百分率.1 参考值因子:C 10325%;:C 9830.4%;:C 10018.4;:C 92.420.7%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DVT、肺栓塞、肾病综合症、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恶性肿瘤等,肝病时如DVT、肺栓塞、肾病综合症、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恶性肿瘤等,肝病时。3 血浆中凝血因子减低:C减低;见于血友病甲:按减低的程度分:重型(25%)、轻型(525),亚临床型(2545%);其次见于vDW(型、型)和DIC;抗体所致获得性血友病较为少见。因子:C减低;见于血友病乙,其次
36、见于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症、DIC和口服抗凝剂等。因子:C减低见于血友病丙。因子:C减低见于先天性因子缺乏症。用特异性抗纤维蛋白(原)D、E片段抗体标记的胶乳颗粒与受检血清混合,如血中含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特别是D、E片段,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胶乳颗粒凝集。1 参考值 血清FDP10gml,尿液为0。2 血清FDP轻度增高(1040gml)常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静脉血栓、严重的肺炎、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和休克等。明显增高(40gml)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以及用链激酶等溶栓治疗时。3尿FDP增高多见于肾移植排斥反应、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感染以及类似于血清FDP增高的情况。另外,该试验尚有ELISA法参考值血清:1262mgL。尿:1045mgL。临床意义同上。64我我说说完完了,了,谢谢谢谢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