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doc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387306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422 大小:7.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教案【word版】 第一单元探索中华文明之光教学设想设计理念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定位是学习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增强文化自信。本单元文本教学的组织实施,建议采用以下策略:1.教师强调积累文言字词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古人智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在诵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以文本为依托,以选文的字词句为依据,鼓励学生立足于课堂获得丰富简练的文言文词汇,落实文言知识、专有名词、文化常识等,为学生创造理解欣

2、赏古人智慧的场景,让学生切身感受文言文的魅力。2.教师加强拓展课外相关文言文本阅读,帮助形成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外文言文本的阅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外文本的选择,让学生形成文本之间的比较,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形成学生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能力以及审视中国古代文言文本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力。3.学生简单了解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思想,并结合时代特点思考今天学习这些传统思想的意义,把握古人说理的方式以及史传文写人生动、叙事传神的特点。本单元选文分为诸子散文和史传文,各具特色。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

3、师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诸子散文重在思想的特色,一方面帮助学生把握史传文重在文章叙事曲折有序、写人叙事生动传神的特点。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孔子、孟子、庄子其人其事,初步知晓阐释其主要思想的著作内涵;掌握本单元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采用分角色、男女生比赛、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感知文本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和志趣,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学生理解儒家、道家的政治思想,联系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1.学生掌握诸子散文和史传文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以及丰富的文学常识

4、;掌握史传文叙事写人的曲折生动的方法。 2.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结合现实生活发掘“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从中领悟庄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掌握古人说理的方法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3.教师以学习古代传统文化为契机丰富高中生的精神修养,利用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道德实践来提升高中生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1.学生学习文本中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力求学以致用。2.学生领悟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丰

5、富内涵,提升精神境界。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合作、探究。教学课时 16课时: 1.第一课:群文教学设计,共7课时。 2.第二课:单篇教学设计,共2课时。 3.第三课:单篇教学设计,共4课时。 4.综合学习活动,共1课时。 5.作文指导,共2课时。(单元教学设想:陈春明)教学设计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掌握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体会儒家、道家不同的理想境界。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借鉴诸子散文在刻画形象、具体说理方面的写作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领略先秦儒家、道家的智慧。

6、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文本解读方法并在写作中借鉴使用。 教学难点 感受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和庄子代表的道家的不同观点及其魅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角色朗读法、综合性学习法。教学课时 7课时。第一讲教学内容 精读示范,师生合作探究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人物的个性和志趣,学会从人物对话中比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赏析文章对孔子师徒语气、表情、动作的精

7、彩描写;想象品味“沂水春风图”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图景。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联系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人物的个性和志趣,学会从人物对话中比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教学难点 学生从“吾与点”出发探讨孔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话论语1.导入新课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观点的一部儒家经典。古人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初中时我们曾学习了论语十二章,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

8、章,也是最具文学色彩的一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了解、探究儒家思想。2.文学常识(1)孔子其人孔子(前 551 年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轻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

9、作。(2)论语其书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3)文章题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侍坐”意即“在尊长旁边陪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都是孔子

10、的学生,他们年龄不同,性格也各有差异。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即文中的“由”,当时约51岁。子路很勇敢,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79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临危不惧,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 在混战中被杀。曾晳,名点,字皙,即文中的“点”当时约39岁。他的儿子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后人尊称为“曾子”。平时所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就是曾参所著。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即文中的“求”,当时约31岁。冉有身怀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公西华,姓公西,名赤

11、,字子华,即文中的“赤”,当时约18岁。据论语记载,他衣冠整齐,生活从来不马虎,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擅长辞令,应对得体。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做一个很好的外交官。二、初读文章通大意1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范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特别要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曾晳(x) 哂(shn)舞雩(y)铿(kng)尔小相(xing)比(b)及冠(gun)者喟(ku)然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文中哪句话提示了全文的内容?(1)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2)提示信息: “亦各言其志也!”

12、(第10段)“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第14段)3.小组讨论: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1)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写孔子询问学生的志向。孔子问志第二部分(第212段):写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分别述说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态度。弟子述志第三部分(第1316段):写孔子对四人志向的评价。孔子评志(2)小结:询问志向述说志向评价志向,全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层次清晰,主旨鲜明,这是本文的写作技巧之一。三、小组合作解文句1.小组合作,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如】(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如: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

13、 如:或者。 【方】(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正道,指是非准则。【与】(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 与:语气助词。 【乎】(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明确: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尔】(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明确: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词类活用】(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

14、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2.小组合作,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引导: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忌不自信。 (3)何厌之有? (4)何陋之有? 小结:宾语前置的三中类型(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四、角色朗读评人物1.分角色朗诵课文: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六组,其中五组学生

15、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和孔子,剩余一组学生进行观察评价。2.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上台表演。表演时可将每个角色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用白话文的方式叙述。3.表演过后,第六组同学对前五组同学的表现分别作出评价,从内容和表演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如:翻译是否到位准确,表演时每个角色的情绪是否到位等。4.针对刚刚的表演自由讨论:四人的志向分别是什么?性格又分别有哪些特征?请从文中找出依据,并按照他们发言的顺序评价。(1)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依据: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

16、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2)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依据: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依据: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道:“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

17、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4)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依据: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的态度。五、品读评志解孔子1.孔子在听完弟子言志后,分别给予了怎样的反应?小组讨论,由扮演孔子的小组作答,其他小组补充。(1)对子路:哂之。孔子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18、以笑代责,既是善意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从中能看到孔子对学生怎么样呢?(爱护、尊重)(2)对冉有:叹之。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才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为何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所以,孔子虽然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其是不满意的。(3)对公西华:惜之。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4)对曾皙:与之。曾点的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

19、,是一个人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2.思考探究:从表面上看曾皙并没有从正面回答志向的问题,只是描绘了一幅和谐融洽的春乐图,可孔子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单单赞同曾皙的回答呢?(提供背景资料,师生共同讨论)明确:(1)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时代,因而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为国以礼”。曾点的志向突显孔子礼乐治国的最高境界,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因此,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

20、析孔子的形象。(1)作为人师,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弟子。这虽然是一次日常谈话,但他却利用这样一个气氛非常和谐愉快、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志向,对学生进行为人处世的教育。(2)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 六、效法前贤树己志1.课文总结每一个人物,风采不同,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谨慎,公西华的少年风采

21、,曾皙的洒脱、孔子的睿智。这些,都隐含在他们的“言”和“行”里,听言,能知其心,观行,能晓其人。在他们的各不相同中,我们又读到了很多共同的东西。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公西华,还是年过半百的子路;无论是谨小慎微的冉有,还是潇洒出尘的曾皙,他们怀揣的都是一颗滚烫的救世之心,怀揣的是重构人间秩序的政治理想,他们永远热情洋溢,并随时准备启程去为自己的理想奔忙。他们胸怀天下,他们希望强国富民、天下大治;他们的理想,不是一己的显达,不是一己的安稳。正是他们,开启了中国读书人兼济天下的追寻之路。2.课后作业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志向。纵观古今,很多仁人志士都曾在年轻时候立下过志向,比如:杜甫心

22、存“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袁隆平立志让全球无冻馁之人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请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的志向。下一节课,我们也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样,“言志、评志”。3.课堂总结美国作家威尔杜兰特曾经说过:我很羡慕中国的儒生他们被要求记住孔子的每一句话,因为我发现他的每一句话都深刻而精当。有时我认为如果这些格言在我记忆中沉淀20年,我或许会变得心态平和、举止庄重、思绪沉稳、个性深沉、彬彬有礼,这些我能在中国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身上找到。(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今天我们读论语,就是要让儒家思想文化沉淀到你的记忆里,在三年、五年或八年之后,人们将告诉你:你的骨子里流淌着心态平和、彬彬有

23、礼的中国智慧;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既积极奋斗、努力进取,又能怀有顺其自然的平和心态,让自己活得从容而坦荡。附:板书设计第二讲教学内容 精读示范,师生合作探究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了解孟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主张;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欣赏孟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汪洋恣肆的论辩风格,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

24、构。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 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学习孟子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重点掌握比喻在文章中的运用和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孟子为政之道,领会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再说“亚圣”孟子1.导入新课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

25、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中我们已经学过孟子中的名篇,你还记得吗?(回顾:学过的孟子名言。)2.文学常识 (1)孟子其人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明时孟

26、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2)孟子其书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3)文章题解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果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

27、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4)背景知识:“王道”和“霸道”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以便在诸国会战中取得胜利。二、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1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或录音)范读一遍课文,听的过程中用红笔将生僻

28、字的读音标注在课本上。特别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则王(wn)乎 觳(h)觫(s) 褊(bin)小彼恶(w)知之 挟(xi)太山 忖(cn)度(du)便(pin) 嬖(b) 莅(l)中国 商贾()赴愬(s) 畜(x)妻子 放辟(p)邪侈衣(y)帛 鸡豚(tn) 狗彘(zh)庠(xin)序 孝悌(t) 胡龁(h)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分组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

29、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古义)(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古义)(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古义)(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古义)(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30、。(古义)(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古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

31、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特殊句式】A.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B.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C.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 (2)将以(之)衅钟。(3)将以(

32、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D.宾语前置句(重点)(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

33、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E.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我非爱其财,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F.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即“其甚若是与”。三、抓住中心,理清文章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明确:孟子极力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阐述了他“保民而王”(仁政)的政治主张。2.追问:孟子在阐述仁政

34、思想的同时,描绘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社会蓝图,这幅社会蓝图是怎样的?明确: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根据谈话内容,尝试给课文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第120段):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二部分(第2133段):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第三部分(第3435段):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

35、”。四、分层研读,学习论辩之道1.研读第一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第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2段),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道”。齐宣王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齐桓晋文称霸的事,正说明他有称霸的企图。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所以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这对于崇尚王道的孟子来说,无异于劈头一瓢冷水。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轻轻把话题岔开,转而谈论王道。第二层(314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

36、论点,肯定齐宣王能够保民而王。在孟子看来,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所以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老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王是爱财;孟子则不同,他肯定王有“不忍之心”,只是没有把为仁之事继续扩展下去。这说明齐宣王已经有了“保民”的基本条件,具备施行王道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第三层(1520段):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

37、不为也,非不能也”的结论。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2.讨论探究: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孟子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明确: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

38、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3.研读第二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1)孟子先以“兴甲兵”几句,不直说霸道,却列举了霸道的种种害处,使齐宣王不得不说出“吾何快于是”,从而引导他说出“大欲”。(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仍是霸业,却故意以口腹声色之娱来揣度,形成文章的顿挫,然后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3)点明齐宣王的“大欲”后,旋即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

39、底打碎了他的幻想,当头棒喝,使宣王不禁惊言:有这么严重吗?(4)孟子再步步进逼,以邹与楚战为喻,说明齐若与天下对抗,强弱不均之势显而易见,从而导出小不敌大的结论,以使齐宣王彻底放弃“霸道”。(5)霸道的危害既已讲清,孟子再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就不能不令齐宣王怦然心动了。4.讨论交流: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明确:“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0、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5.研读第三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明确: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恒产(物质方面)使百姓有恒产,能饱身养家;谨庠序之教(精神方面)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6.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明确: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

41、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他的理想社会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在当时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7.小结:孟子的论辩艺术因势利导和逐层推进。(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

42、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4)列举“霸运”的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五、演读课文,体会艺术特色男女生分角色演读课文,读出论辩之势,并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明确:1.迂回曲折,层层深入,跌宕起伏,欲擒故纵的论辩技巧。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的把握上和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2.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刚柔相济的论辩风格。本文铺张扬厉,纵横恣肆,各段之间联系紧密,一气呵成。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

43、,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3.善用譬喻的论辩手法。孟子散文长于譬喻,本篇也是如此。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等等,非常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道理。4.句式多变的论辩语言。文中散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句式灵活多变,充分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排比的运用,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增强气势。六、观古鉴今,思考时代意

44、义1.课文总结本文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文章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齐宣王心存霸欲,所以,孟子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2.思考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时代还有什么意义吗?明确:齐桓晋文之事篇承载的孟子的“仁政”思

45、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意识的体现,是对百姓的现实关怀。当今社会中,很容易看到孟子思想的影响,比如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减轻农民负担、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高人口素质,甚至包括反对战争、保护生态环境等。3.课后作业在我国封建时代,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我们通常听到的说法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孟子的“仁政”究竟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的思想的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此项研究性小课题,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4.课堂总结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孟子像孔子一样,以“舍我其谁”的气魄,“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那么认真、那么执着、那么热情

46、地到处宣传儒家的仁义礼智,讲解儒家的王道理念,推行儒家的仁政措施。如今,历史的车轮已从金戈铁马、烽火连三月的战国,毫无声息地来到了21世纪。隔着2000多年的岁月静静回望,一束穿越千年的智慧之光越发耀眼。孟子的智慧澎湃如滔滔大河,只有真正走进孟子一书的世界中,用心灵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意,方才能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而这就会是我们能够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附:板书设计第三讲教学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庖丁解牛;总结群文阅读学习任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了解庄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主张;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对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领会本文所揭示的“养生”的道理,并能辩证地进行评价。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品读庖丁解牛的场面,感受庖丁的高超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doc)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