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十月联考语文试卷试时间:2022年10月 试卷满分:150分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先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 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黑色签宇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 考试结束后, 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 、 现代文阅读(一 )现代文阅读I (本 题共5 小 题,
2、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5 题 。材料一:普通常有以 “ 人治” 和 “ 法治” 相对称, 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 我们是 “ 人治” 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 还得靠人来执行, 法治其实是 “ 人依法而治” , 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 不在 “ 人” 和 “ 法” 这两个字上, 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 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 “
3、无法无天 ” , 或者说 “ 无需规律” 。 不论在社会、 政治、 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 “ 无政府 “ 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然所谓 “ 无政府 “ 决不是等于 “ 混乱 ” , 而是一种 “ 秩序” , 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 一种自动的秩序, 是 “ 无治而治” 的社会。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 我们可以说这是个 “ 无法” 的社会, 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 但是 “ 无法” 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 因为乡土社会语文试卷 第1页 共12页高三 10 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解析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乡土社会”错,张冠李戴。原文是“无政府决
4、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是“无政府”,而选项说的是“乡土社会”。故选 B。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A.“确定了”“明确”以偏概全,原文是“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民商事领域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民商事活动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行为规则和基本遵循”,句中程度词“完善了”和“更为明确”与选项中“确定了”“明确”有程度上的差异。B.强加因果,原文“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充分反映人民意愿,聚焦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两句不是因果关系。C.未然变已然,
5、原文“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人人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夯实社会根基”。故选 D。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材料一论述的重点是“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而“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属于法治。故选 A。4.(4 分)此句话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启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礼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重要。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6、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政策和指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民众,民众虽会避免犯罪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民众,用礼教规范民众,民众有羞耻心并能规范自己。这体现了儒家的法治、德治、礼治方面的大智慧。教导人民要懂得法律,懂得守法,懂得刑罚对人的约束。然而这一切都是以法为标准,老百姓没有在内心上导正,遇到不明事理,难免心里不服,做了不好的事,难免被刑罚处罚,但是内心不会有羞耻心,只会感到自己所受不平。道之以德,就是以德来教导民众或者以德来引导民众。为政者以德化
7、导人心,百姓才会归正,有德的人,会以礼来约束自己不犯过,而且会以犯过为羞耻,这样人心就被导正,这样才是儒家办政治的方法。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当然要重视依法治国,但也不可忽视传统“礼治”的作用。材料一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7 页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可见“礼治”不同于“法治”的外部施压,而
8、是一种主动服膺,并养成习惯。我们可从传统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吸取经验和智慧,辩证地看待礼治和法治两者之间的关系,让“礼治”作为“法治”的有益补充,积极推进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5.(4 分)从目的来看: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礼治是为了维持乡土社会规范的传统秩序。从特点来看:民法典是治国之重器,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礼治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推行,依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从立法思想来看: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
9、。评分参考:答出 1 点给 2 分,答出 2 点即可给 4 分。若仅从民法典的进步性单方面来概括,未将其与礼治相比较,则酌情扣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目的来看: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全面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形成更加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可见民法典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维护的是人民的权益;材料一“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可
10、见礼治是为了维持乡土社会规范的传统秩序。从特点来看:材料二“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以民法典的编纂和颁行为契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可见民法典是治国之重器,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法治力量;材料一“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
11、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可见礼治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不靠外在权力推行,依靠传统和个人习惯来维持。从立法思想来看:材料二“通过民法典的施行,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可见民法典是为了以法治承载道德观念,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材料一“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可见礼治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能是野蛮和残忍的。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
12、能力。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的是插叙的手法,而非补叙。7.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7 页B.“凸显人物身上的烟火气,使形象更丰满”错,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坚持理想的执着。故选 B。离家苦修:双重受挫,烦躁苦闷;结庐静思:虔心苦读,豁然开朗;酣然入睡:彻悟之后,满足释然。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设问可知,本题需要从三个方面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先从三个方面对文本的相
13、关内容进行锁定。离家苦修主要对应文章的 1-2 段:主要讲述苏秦离家苦修,再造自己的原因;结庐静思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3-7 段:主要讲述苏秦结庐的过程;10-12 段:主要讲述苏秦发现阴符经的过程;8-9、13-18 段:主要讲述苏秦反复苦读,得以顿悟的过程。扣住“静思”二字,可概括为:虔心苦读,豁然开朗。1922 段,讲述了苏秦大彻大悟后的酣然入睡,因而可以概括为:彻悟之后,满足释然。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9(6 分)人物虚构:落魄之际,父亲的理解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温情的色彩,也使文中苏秦并未愤然离场,而选择结庐自守的情节合情合理。苏秦正是在父亲送来的铜箱中发现了阴符经,才有了他后来的反复苦读,
14、从而顿悟,终获内心的释然。情节虚构:添加了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的色彩。艺术效果:虚构为传统叙事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主题,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首先应从内容上准确理解出选文的含义,然后找出文中虚构的内容,接着从小说的三要素及艺术效果上进行对应分析。父亲将忠犬大黄留给了落魄的苏秦,代表着父亲对他的理解,这是人物形象上的虚构。情节结构上:虚构了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大黄鸣的一声低吼,箭一般
15、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给文章增加了一层奇幻的色彩;忠犬是小说中的一个物象,是陪伴父亲多年的一条黄狗,作者在文章中虚构忠犬这一形象具有象征意义。忠犬的“忠”象征着苏秦对自己理想的坚守。苏秦在忠犬的陪伴下,遭遇挫折而不放弃理想信念,结庐自守,卧薪尝胆,终于大彻大悟。所以虚构的忠犬也暗示了文章的主旨;10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者也”,表判断,“者”和“也”后断句,中间不
16、能断开,排除 AD;“少”修饰“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故选 B。11.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般文言实词的能力。足下,是敬词,古时用于下称上,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故选 D。12.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语文答案 第 3 页 共 7 页C.依据“臣何忧乎?”“臣又何耻乎?”,可知范雎并没有那样的担心。故选 C。13. (8 分)(1)(4 分)如今的我,是个客居异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羁旅”,客居异乡;“匡”,纠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17、分,大意 2 分。(2)(4 分)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 2 分, “是以”,因此;“杜口裹足”,闭口不言、停步不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大意 2 分。14.(3 分)范雎客居异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个客居异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由此可知,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
18、王关系疏远。由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可知,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由此可知,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由原文“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15.(3 分)B【解析】B “想王郎”三句,写的是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词人是以王粲为喻,勉励友人奋发有为。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16.上片前三句反义用语,写战争过去,人们便淡忘了曾经的血腥,道出词人心里的悲哀与叹惋。下片作者以战国冯谖自喻,由友人写到自己,表达作者勇无所施
19、、报国无门的愤懑。下片后五句写出词人认为男儿应当立誓以马革裹尸死在沙场而还,至于那些沉溺酒色自戕生命之行再也休提,以此激励友人要以杀敌报国为务,勿沉溺于男女私情而堕了青云之志。词人希望友人能像祖先一样建功立业,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全词表达了对友人的赞扬与鼓励。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 2 分。任意答对 3 点给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17.(6 分)(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3)示例一: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示例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
20、,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18别具一格 一脉相承 附庸风雅语文答案 第 4 页 共 7 页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 1 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处,指门联醒目又风格独特,可填“别具一格”。别具一格:指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处,语境指北京院落大门的门联与忽必烈门联有继承关系,可填“一脉相承”。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处,结合“请高手来为自己增点儿门面”,可知是要装点门面,体现自己的文化水平,可填“附庸风雅”。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19(4 分)将门联作为自己的名片
21、,让人一看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也是北京门联的一个特点、一种功能。评分参考:得分点:“将门联作为自己的名片”“让人”“也是”“一个特点、一种功能”四个点,一点 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20双关。“顶上”既指最上乘的,突出功夫的高深,也指头顶,突出职业的特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对比。“微末”与顶上”形成对比,突出不起眼的小手艺也需要高深的大功夫表现出自己的敬业态度,也赢得了顾客的尊敬。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 2 点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
22、上功夫”,内容上,“微末生意”与“顶上功夫”语意相反,形成对比,“虽是”“却是”形成语意转折,强调突出了小手艺也需要大功夫的道理;“顶上”一语双关,表层含义指头顶,与“剃头”的职业特点相关;深层含义指最高的、最上乘的功夫。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2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A.泛指行为和动作,常和“这么”配合使用。 B.表示顺着上文的意思,引出应有的结果。C.作代词,相当于“那样”。D.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程度;D 项中的“那么”和文中的“那么”都是形容事物的性质、程度。故选 D。22. 示例:比起它以后的诗
23、坛来也是如此;做到语言明白易懂并不难;如果远离了日常的生活语言如果不能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语文答案 第 5 页 共 7 页第空,从前文“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坛来是如此”和后文“例如明、清的诗歌,它们离我们的时代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可知,中所填入内容应是关于比起唐诗以后的诗坛唐诗也是语言明白易懂的。故可填入“比起它以后的诗坛来也是如此”。第空,从后文“难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
24、术成就”可知,中的内容应是说某一方面的事物不难,从上文“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可知,此处应是说语言明白易懂并不难,故可填入“做到语言明白易懂并不难”。第空,从后文“诗歌的花果就容易枯萎”可知,这是诗歌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所造成的后果。那么中所填入内容应是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也就是诗歌远离了日常的生活语言或不能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而根据文中意思可知,此处这种原因是作者的一种假设,所以应该加上关联词“如果”,故可以填入“如果远离了日常的生活语言”或“如果不能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23.审题立意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指出,网络上关于跛脚“二舅”的视频,掀起了刷屏
25、热潮,引起了网友们的热切关注。材料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精神内耗进行了界定果,并列举了一系列精神内耗的表现。两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精神内耗。从材料二来看,人在自我控制中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去直面自己的问题、困境或缺陷,并达到自我约束的目的。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不能源源不断地为自我控制提供足够的坚韧、顽强、乐观、果断、自信等,人就会陷入精神内耗,久而久之就会疲惫不堪,甚至自暴自弃,佛系躺平。那么如何才能减少精神内耗呢?材料一中提及的短视频给了我们启示:“二舅”饱受挫折,面对生活给予的重创,不抱怨,不放弃,以坚强不屈的姿态勇敢面对生活的重压,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坚韧的生命之歌。可见材料的主旨便是如何减少精神内耗,
26、勇敢面对人生。参考立意:1.拒绝精神内耗,直面人生坎坷。2.不以精神内耗消解生活激情。3.走出精神内耗,走入人生繁华。4.懦弱者内耗精神,坚强者直面人生。附【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地执守宾主的礼节,范雎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唯唯:象声词,应答之声) 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恭敬地坐直身体 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 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
27、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 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 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 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的原因。”语文答案 第 6 页 共 7 页“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
28、,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微信公众号:陌上风尘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语文答案 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