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文化常识佛教文化常识最新.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佛教的起源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传入和演变 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新.2一、佛教的起源一、佛教的起源(一)佛教的创立(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 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尼泊尔南部)国南部)国王净饭的儿子王净饭的儿子乔达摩乔达摩 悉达多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牟尼牟尼”的意思是明珠,喻为圣人,因此释迦牟尼的的意思是明珠,喻为
2、圣人,因此释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徒则称之为佛教徒则称之为“佛佛”或或“佛陀佛陀”。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尊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为佛陀,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呼他为佛祖。称呼他为佛祖。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最新.3创始人创始人释迦释迦牟尼(公元前牟尼(公元前565前前486)种族名称种族名称 明珠,比喻圣人明珠,比喻圣人 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悉达多乔达摩乔达摩 名名
3、姓姓吉祥、到达目的及一切功吉祥、到达目的及一切功德成就的人。德成就的人。汉译为汉译为“成就者成就者”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565年,卒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486486年,大约年,大约与我国与我国孔子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度北部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今(今尼泊尔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据佛经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记载,释迦牟尼在29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活,出家修行。3535岁时,他在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
4、大悟,遂开启佛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80在拘尸在拘尸那迦城示现那迦城示现涅磐涅磐。最新.5出游感苦最新.6削发为僧最新.7六年苦行最新.8牧羊女供奶最新.9菩提树下驱除妖女最新.10弟子千人最新.11波罗树下涅盘最新.12建舍利塔最新.13 佛教: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思维: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最新.14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二、佛教的基本教义(一)三法印、三宝(一)三法印、三宝(二)四谛(二)四谛(三)七宝、(
5、三)七宝、六度四摄六度四摄(四四)八正道)八正道(五)十二因缘(五)十二因缘最新.15(三)三法印(三)三法印 法印即法印即“法之印章法之印章”,即佛法有别于其他理,即佛法有别于其他理论和宗教的特征。即论和宗教的特征。即“诸行无常诸行无常”、“诸法无诸法无我我”、“涅槃寂静涅槃寂静”。最新.16 “诸行无常诸行无常”,其意思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具有相依相持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恒常不变的、永远存在的东西。“诸法无我诸法无我”,其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并无本体论的所谓我的存在。“无我”的意思是无固定性。“涅槃寂静涅槃寂静”,佛教认为,人生有种种烦恼和痛苦,
6、涅槃即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断灭。最新.17三宝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教术语中的“三宝”有两种,一种是指佛宝、法宝、僧宝称作“住世三宝”;一种是指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最新.18 四谛亦称四谛亦称“四圣谛四圣谛”,“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所是佛陀所创教理的集中体现。谛是创教理的集中体现。谛是“实在实在”和和“真理真理”的意思。的意思。“
7、四圣谛四圣谛”即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即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一)四谛(一)四谛最新.19 “苦谛苦谛”,即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人生无事不苦。苦,人生无事不苦。“集谛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致苦的助因。是致苦的助因。最新.20 “灭谛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理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从而进入解脱的
8、境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境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涅槃”,又作,又作“灭度灭度”、“圆寂圆寂”等。等。“道谛道谛”,即语修行,就是灭苦的道路,即语修行,就是灭苦的道路和达到涅盘境界的方法。和达到涅盘境界的方法。最新.21“苦谛苦谛”道苦果道苦果“集谛集谛”道苦因道苦因人生本质及形成原因人生本质及形成原因“灭谛灭谛”求解脱求解脱“道谛道谛”语修行语修行 人生解脱方法和归宿人生解脱方法和归宿(根本教义)(根本教义)佛教中的四条真理佛教中的四条真理(谛:真理、实在,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谛:真理、实在,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是摄的意义就是
9、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是菩萨摄受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是菩萨摄受引导众生的四种方法,也称为四摄法、四摄引导众生的四种方法,也称为四摄法、四摄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事。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四摄 第一是布施摄,即据众生之乐求,以无所第一是布施摄,即据众生之乐求,以无所施之心施才、施法、施无畏,令其解忧而入菩施之心施才、施法、施无畏,令其解忧而入菩萨道;萨道;第二是爱语第二是爱语摄摄,慈爱的言语和态度;,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第三是利行摄摄,为大众利益服务;,为大众利益服务;第四是同事第四是同事摄摄,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
10、方面同于大众。同于大众。四摄四摄 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容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戒戒正语、正业、正命正语、正业、正命定定正定、正念正定、正念慧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最新.27佛教7宝 关于“七宝”,各个经典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法华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最新.28(1)金金 指黄金,又称为紫金。为妙色或好色。佛典在赞叹佛身端严时,常用妙色身、金色身之语。金多用于寺院殿堂
11、、法器、佛像、佛具。(2)银银 指白银。是最廉价的贵金属,佛教认为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都具有息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3)琉璃琉璃 是一种类似玉的宝石。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天生神物。(4)玻璃玻璃 指水晶。(5)砗磲砗磲: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软体动物的贝壳,也可能是白珊瑚。青白间色,砗磲在藏传佛教中是高级的圣物。(6)赤珠赤珠:即赤真珠,所见实物一般为红珊瑚珠。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通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最新.29(7)码瑙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8)琥珀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叫蜜蜡。蜜蜡在藏传佛教尤其
12、重视它,用来做念珠和护身符,有强大的辟邪趋吉功效,黄色蜜蜡还可以催财旺财。(9)珍珠珍珠:珍珠是珍珠贝分泌的胶汁状炭酸钙化合物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以大而圆为贵,一般做念珠、项链。(10)珊瑚珊瑚: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一种有机石灰质方解石。佛教中一般用红珊瑚。最新.30 不管哪部经典的七宝,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用来表法的。佛教认为,七宝中唯有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具有息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最新.31八正道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最新.32(二)十二因缘:(二)十二因缘:也称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是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也称
13、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是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说,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便是因缘。现象的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便是因缘。因是内因,是根本原因;缘是外因,是辅助因素。有时因因是内因,是根本原因;缘是外因,是辅助因素。有时因、缘通用,因为缘也是一种因。由于具备一定因缘便有相、缘通用,因为缘也是一种因。由于具备一定因缘便有相关事物生起或消灭,此为缘起。关事物生起或消灭,此为缘起。最新.33一、无明:一、无明:即贪瞑痴之类烦恼心,惑乱心。二、行:二、行:即前生由于无明之惑而造的善恶诸
14、业,是为“无明缘行”。三、识:三、识:指思维和意识活动,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四、名色:四、名色: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名指心,色指物。五、六处:五、六处:即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官。六、触:六、触:婴儿出生后,其六处与外在的对象接触,从而发生感触或认识,是为“六处缘触”。七、受:七、受:即由接触外境所感受到的或苦或乐、或爱或憎的心境和感受,是为“触缘受”。八、爱:八、爱:有苦乐爱憎的感受,就会产生对事物的贪求和欲望(“爱”),是为“受缘爱”。最新.34九、取:九、取:既有对外物的贪欲,便会在行为中表现为对外物的索取或占有。十、有:十、有:在行动上有所索取,就是
15、作业,从而种下了来生果报之因。此种作为来生果报之因的存在,就是“有”,即有所本之意,是为“取缘有”。十一、生:十一、生:既有今生之业的存在(“有”),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生”),是为“有缘生”。十二、老死:十二、老死:既有来世之生,必将老病而死亡,是为“生纪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是“老”和“死”的合称,代表一切苦恼,也指人生的终结。最新.35 佛教东来佛教东来最新.36佛的分类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为主要经典。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
16、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最新.37佛的含义 2.(1)佛的含义 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觉者”,和“知者”。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最新.38佛分类(2)佛分类 A.释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应身佛,居右。B.三世佛,佛教的
17、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居左,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居右),“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之分。最新.39三身佛(身三身佛(身:体貌体貌;由觉悟、功德成就的佛体)由觉悟、功德成就的佛体)报身佛报身佛法身佛法身佛应身佛应身佛卢舍那佛卢舍那佛(光明遍照)(光明遍照)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佛教真理佛教真理凝聚所成凝聚所成的佛身的佛身 佛经过长期佛经过长期修行获得修行获得“佛果佛果”之身之身佛为超度众佛为超度众生,随缘应生,随缘应机而呈现的机而呈现的各种化身各种化身 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
18、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家三尊”即“华严三圣”。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4.菩萨 是指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安徽九华山)(应化道场安徽九
19、华山),大势至菩萨。5.罗汉 全称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不再生死轮回。最新.41大乘大乘小乘小乘佛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果位)果位)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菩菩萨萨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罗罗汉汉自觉自觉(第三等果位)(第三等果位)(最高果位)(最高果位)阿罗汉向阿罗汉向阿罗汉果阿罗汉果佛教主要神灵佛教主要神灵横三世佛横三世佛左左中中右右东方净琉璃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药师佛)左胁侍左胁侍(日光菩日光
20、菩萨萨)右胁侍右胁侍(月光菩萨月光菩萨)东方三圣东方三圣(药师三尊药师三尊)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左胁侍左胁侍(文殊菩文殊菩萨萨)右胁侍右胁侍(普贤菩普贤菩萨萨)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无量佛无量佛左胁侍左胁侍(观音菩观音菩萨萨)右胁侍右胁侍(大势至大势至菩萨菩萨)西方三圣西方三圣(阿弥陀三尊阿弥陀三尊)华严三圣华严三圣(释迦三尊释迦三尊)东方三圣东方三圣(药师三尊药师三尊)西方三圣西方三圣(阿弥陀三尊阿弥陀三尊)华严三圣华严三圣(释迦三尊释迦三尊)竖三世佛竖三世佛(时间时间)过去佛过去佛现在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燃灯佛燃灯佛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弥勒佛大同
21、云冈大同云冈35窟东壁窟东壁交脚弥勒交脚弥勒佛龛佛龛古佛弥勒古佛弥勒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布袋弥勒布袋弥勒北京碧云寺弥勒造像北京碧云寺弥勒造像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欢欢喜喜佛佛佛教经典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三藏经、大藏经经(释迦牟尼阐发的教经(释迦牟尼阐发的教义)、律(释迦牟尼制定的戒律)、论(释义)、律(释迦牟尼制定的戒律)、论(释迦牟尼弟子对经律的阐释)迦牟尼弟子对经律的阐释)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大藏经有汉文、藏文、巴我国现存较完整的大藏经有汉文、藏文、巴利文三大体系利文三大体系佛教徽志佛教徽志卍 卐右旋右旋左旋左旋1、北魏时期译成、北魏时期译成“万万”字字 2、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德”字,寓以字,寓以“万德万德庄严、功德圆满庄严、功德圆满”之意之意 3、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定为、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定为“万万”字,意为集天下字,意为集天下一切吉祥德一切吉祥德 最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