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替魏魏蜀蜀吴吴西西 晋晋十六国十六国东晋东晋 317-420北北魏魏东魏东魏西魏西魏宋宋隋隋220220年年589589年年北齐北齐北周北周齐齐梁梁陈陈(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社会动荡)266-316北魏北魏北周:北周:439581前秦一、政治一、政治A.A.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战乱不休,南北对峙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战乱不休,南北对峙B.B.民族融合:各族政权对峙,民族融合进程加快民族融合:各族政权对峙,民族融合进程加快C.C.士族政治:门阀士族政治形成、发展与没落士族政治:门阀士族政治形成、发展与没落D.D.体制创新:三省体制逐步形
2、成体制创新: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二、经济二、经济A.A.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得到开发,北方经济破坏恢复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得到开发,北方经济破坏恢复B.B.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C.C.土地、赋税制度革新:均田制和租调制形成土地、赋税制度革新:均田制和租调制形成D.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三、科技、思想、文化三、科技、思想、文化A.A.分裂烙印和民族融合特色明显分裂烙印和民族融合特色明显B.B.科技发展科技发展C.C.文学艺术异彩纷呈文学艺术异彩纷呈D.D.三教合流:佛道兴盛,儒学地位受冲击,出现三教合流趋三教合流:佛道兴盛,儒学地
3、位受冲击,出现三教合流趋势势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一、一、三省体制的形成三省体制的形成1 1、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宰相,形成三省制。2 2、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3 3、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魏晋南北朝的政治魏晋南
4、北朝的政治二、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二、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士族的概念士族的概念:指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指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由东汉以来的族,由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豪强地主发展而来。它是一种腐朽的发展而来。它是一种腐朽的社会力量,士族制度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社会力量,士族制度是一种腐朽的政治制度 形成:魏晋形成:魏晋 发展:东晋南朝发展:东晋南朝 衰落:南朝末衰落:南朝末 灭亡:唐朝末年灭亡:唐朝末年腐朽性的表现:腐朽性的表现:1、注重门第和身份、注重门第和身份 的高低。的高低。2、不学无术、不学无术,生活生活 腐化。腐化。经济上:占有很多
5、的土地和劳动力。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 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代担任重要官职(九品中 正制)。正制)。文化上:崇尚清谈,文化上:崇尚清谈,往往占据高级往往占据高级 文官职位。文官职位。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民族民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共同经济生活、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共同体。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是民族
6、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系的结果。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三、民族融合加强三、民族融合加强1 1、民族融合的、民族融合的:三国: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三国: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和睦政策 西晋:五族内迁西晋:五族内迁 十六国:北方各族互相攻杀,建立政权十六国:北方各族互相攻杀,建立政权 东晋南朝:共同开发江南东晋南朝:共同开发江南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大融合:A.A.民族迁徙民族迁徙 B.B
7、.联合斗争联合斗争 C.C.友好往来友好往来 D.D.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少数民族首领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三、民族融合加强三、民族融合加强江东江东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岭南岭南闽江闽江流域流域1 1、开发进程、范围:、开发进程、范围:魏晋北朝时期的经济魏晋北朝时期的经济(一)江南农业的开发(一)江南农业的开发大量大量土地土地开垦;开垦;耕作耕作技术技术进步;进步;农田农田水利水利兴修多;兴修多;农作物农作物品种品种多;多;单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产量高。高。2 2、开发的具体表现:、开发的具体表现:最发达的地区:最发达的地区:3 3、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重要产粮区:重要产粮区:三
8、吴地区三吴地区洞庭湖流域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有利于统一。有利于统一。4 4、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对经济格局对经济格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5 5、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1 1)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政局相对稳定(2 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3 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9、的发展(4 4)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二)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二)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新农具新农具 、新技术、新技术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方式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后青瓷制作技术传南方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后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到北方。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东汉炼
10、出成熟的青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东汉炼出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白瓷的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三)手工业的发展(三)手工业的发展(3 3)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产量,在16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原因: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表现:商业活动十
11、分萧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罢五铢钱,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市。”曹丕曹丕金元宝银元宝曹魏五铢钱(四)商业发展相对缓慢(四)商业发展相对缓慢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崇佛与反佛崇佛与反佛道教、佛教的传道教、佛教的传播播诗歌与骈文诗歌与骈文雕塑与绘画雕塑与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四、魏晋南北朝文化四、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类科类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朝代朝代主要成就主要成就地位、评价地位、评价农学农学地理地理学学贾思勰贾思勰裴秀裴秀郦道元郦道元著齐民要术著齐民要
12、术现存最早最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整的农书绘禹贡地域图;绘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著水经注著水经注价值很高的综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合性地理著作北朝北朝西晋西晋北魏北魏(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1、道教的发展、道教的发展、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东晋东晋葛洪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
13、教义和封建等级观,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的盛行、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原因佛教盛行原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到精神解脱。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佛教盛行的表现佛教盛行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寺遍
14、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佛教盛行的危害、佛教盛行的危害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削压迫,安于现状。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财富。财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3、反佛斗争、反佛斗争、思想理论上反佛、思想理论上反佛、政治上反佛、政治上反佛代表人物:范缜,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代表人物:范缜,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
15、思想家。著作:神灭论著作:神灭论思想: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思想: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意义: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意义: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原因:加强统治原因:加强统治代表人物: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代表人物: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内容:没收寺院财产,僧侣还俗,焚烧佛经、捣毁内容:没收寺院财产,僧侣还俗,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佛像。作用影响:增加了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作用影响:增加了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灭佛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
16、。会生产的发展;但灭佛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因: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
17、儒学的关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内(儒)外(佛)兼修外(佛)兼修”。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贵儒”又又“尊道尊道”。(三)承上启下的文学(三)承上启下的文学1、诗歌的成就、诗歌的成就、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的过渡。、形成建安文学,成就突出。、形成建安文学,成就突出。、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出。、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出。代表作:归
18、园田居、桃花源等。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等。、山水诗开始兴盛、山水诗开始兴盛代表作: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等。代表作: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等。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等。等。2、南北朝民歌南北朝民歌、南方民歌:南方民歌:、北方民歌:北方民歌:特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特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如采桑度等。代表:如采桑度等。特点:慷慨激昂
19、,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特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代表:如敕勒歌、木兰辞等。代表:如敕勒歌、木兰辞等。3、中国小说(志怪)的兴起、中国小说(志怪)的兴起搜神记搜神记(四)大放光彩的艺术(四)大放光彩的艺术1、书法、书法、魏晋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魏晋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东汉末:书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曹魏:曹魏:钟繇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书圣”。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20、。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二王王”。王羲之兰亭序帖卷王羲之兰亭序帖卷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相关问题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相关问题l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自发阶段(魏晋前)自发阶段(魏晋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自觉阶段(魏晋后)自觉阶段(魏晋后)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功能l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形成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形成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成为艺术,士人群体的思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成为艺术,士人群体的思想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于是形成不
21、拘一格的行想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于是形成不拘一格的行书和草书。书和草书。2、绘画、绘画l绘画艺术: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绘画艺术: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的画理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洛洛神赋图神赋图等,提出等,提出“以形写神以形写神”,画人物注,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女史箴图绢本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设色 24248公分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传。魏晋以下,出身于
22、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为为“六朝三杰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杰三杰”当中,仅顾恺当中,仅顾恺之有作品摹本传世。之有作品摹本传世。女史箴女史箴西晋西晋 张华的一篇文章。张华的一篇文章。女史,指的是官名,她是掌管皇后礼仪、女史,指的是官名,她是掌管皇后礼仪、史书典籍的官员。史书典籍的官员。“箴箴”是一种讽谏规是一种讽谏规劝的文体。女史箴其实是一篇规定劝的文体。女史箴其实是一篇规定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张华原为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张华原为讥讽贾后专权而作。顾恺之根据这篇文讥讽贾后专权而作。顾恺之根据这篇文章创作出女史箴图。章创作出女史箴
23、图。原长572厘米 高27厘米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元人汤垕画鉴评为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元人汤垕画鉴评为“如春蚕吐丝如春蚕吐丝”。3、石窟艺术、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闻名世闻名世界的艺界的艺术宝库术宝库石窟是在山崖或河岸开凿的洞窟式寺庙。利用自然地势修建,石窟是在山崖或河岸开凿的洞窟式寺庙。利用自然地势修建,便于雕刻体积宏大的佛像。国内现有石窟遗存便于雕刻体积宏大的佛像。国内现有石窟遗存100100余处,大部余处,大部分分布在北方。最著名几处石窟的开凿都始于十六国北朝。分分布在北方。最著名几处石窟的开凿都始于十六国北朝。敦煌位于今天
24、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
25、所谓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探险家劫走,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
26、相关考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敦煌学。-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答案答案(1)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
27、外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相关文献。(2)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界各地,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