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美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第 9 9 课写意蔬果课写意蔬果 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案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写意画的艺术特色,并学习中国写意画的笔法、墨法。及“随类赋彩”的基本着 色方法。 2.通过欣赏写意蔬果,学习写意蔬果的表现手法,感受中国画的墨、色变化韵味。 3.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赏析和兴趣。 2 学情分析 国画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训练学生对水、墨、笔的控制能力,是属于技能性比较突出的学科教 学。五年级的学生对国画中的水墨工具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接触,对水墨画的技能有过基础的 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水墨画进行创作的课时比较少,学生不能熟练正确使用绘画工具, 还
2、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训练。尤其是在笔墨水的调和比例上经常出现状况,比如水分太多就直 接画在宣纸上,造成跑墨现象。或者使用颜色的时候,经常多种颜色调和在一起,最后颜色越 调和越脏,最后就开始不耐烦地乱画了。 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将采取演示尝试再演示的方 法。相信,通过这节课教学的反复训练,学生能感受到水墨画带来的乐趣。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写意蔬果,掌握写意蔬果的笔、墨、色的运用手法。 教学难点: 水、墨、色的有机结合及表现中笔法与节奏的运用。 4 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4.1.1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1.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1.复习旧知 同学们,通过在上节课的课程学习中,我
3、们了解了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你还记得哪些知 识?谁来说说。 “墨色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呢?让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播放微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重温了中国写意画的用笔、用墨及破墨技法。”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运用这些表现方法来画写意蔬果枇杷果。” (板书:写意蔬果) 活动 2【讲授】欣赏名家名作 现在让我们来欣赏大师的写意蔬果作品。 来楚生琵琶麻雀图 “现在让我们来看这幅枇杷麻雀图,它是现代画家来楚生的作品,来楚生是诗、书、 画、 印四绝的著名艺术家。也就是说他在诗词、书法、绘画和篆刻在这四个方面造诣都很深。一 幅完整的中
4、国画作品通常由这四部分组成。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谁来说说,画面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 “左密右疏。” “作品采用斜线式构图。 画面左密右疏,密的部分通常做到密不透风,而疏的部分甚至采用留 白的形式,让人有无尽的空间想象。 “在笔墨色彩的运用上,作者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侧锋画叶片” “观察的真仔细,侧锋画叶片,浓墨勾叶脉,用水调藤黄加赭石没骨画枇杷。讲究浓淡深浅变 化。这是一幅小品,作者最后只落了名章,没有落款。” 活动 3【讲授】教师示范简笔表现蔬果 “欣赏了大师作品,请大家看看,老师是怎样用没骨的形式和简练的笔法来画蔬果的。 一笔或两笔成型: 枇杷【教师示范】 运用这种笔法,我们还可以
5、通过改变色彩,画出樱桃、葡萄等圆的水果。【教师示范】 两笔成型: 丝瓜【教师示范】 多笔成型: 萝卜【教师示范萝卜的画法】 活动 4【练习】学生体验,寻找不足 刚刚老师画了几种不同的蔬果,现在请大家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试着自己动手画一画。” 学生练习 “刚才大家都试着画了蔬果,谁来说说,你在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有遇到什么问题吗?” “用水控制不好” 师小结:(1)调色时水分的控制要恰到好处,画面中要有水墨的韵味 (2)用笔要依形变化,落笔成形,在行笔过程中,讲究提按、转折、徐疾等表现形态。 活动 5【讲授】教师示范(播放微视频) (1)引导学生欣赏结构 “现在老师就运用这些知识来画写意枇杷。
6、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我首先应该怎么做呢?” A.想枇杷的结构、画面的构图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枇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近似圆形,顶部有蒂” “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一下子就抓住了枇杷的造型,枇杷为橙黄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顶 部有蒂连着枝干,尾部有形似肚脐状的点,又叫鄂齿,叶子大而长,呈长椭圆形。 认识了结构特 征,我们就来画一画它。” B.画 画枇杷画叶片勾盘子勾叶脉和蒂画枝干 C.题款 D.印章 活动 6【作业】动手创作 “看了这么多作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临摹一幅写意蔬果作 品。”(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1.注意笔法和墨、色的运用 2.注重画面的完整性 3.体现水墨情韵 活动 7【活动】作业展评 1.师出示优秀作品。 2.生优秀作品上台展示,并请作者从画面布局、笔法及墨色的运用说明作品。 3.生生互评。 活动 8【活动】拓展小结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大师们喜欢画蔬果呢?那是因为它们都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如:白菜 清清白白做人,南瓜多子多福,桃子象征长寿;除了蔬果,我们还可以运用写意 来画山水、人物和可爱的动物等题材,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并把它们表现在我们的画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