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学习心得体会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一代,是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勇担自主创新重任、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生力军”如何建设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是直接关系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匠心培育工匠,大国呼唤大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关心技能人才,多次对技能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
2、,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十年,技能人才跃上新台阶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规模日益壮大、结构日益优化、素质逐步提高的技能人才队伍,技能劳动者超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5000万人,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千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海外建立25个“鲁班工坊”这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无疑,在中国这片广阔的新蓝海,需要呼唤更多技能人才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有生力量,让更多高技能人才在技能舞台上发光发热以“敢上九天将月揽”的敢为人先,夯实“择一事而终一生”的钻研底色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围绕重点产业,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引
3、领作用,彰显社会对技能人才的尊重、重视,无疑值得推崇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一“潜”30年、“农民院士”朱有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糖丸爷爷”顾方舟以身试药“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这十二字的科学家精神内核,既是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也是技能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技能人才要走上提质提效、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不仅需要主动挑大梁、当主角,以“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恒心毅力安心致研,与时代同频共振更需要各地拿出真招、实招、硬招,涵养“匠心”、培育“匠才”、尊崇“匠人”,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元培育体系,激发培育创新高技能人才“动能”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悉心经营,夯实“
4、人才竞相奔腾”的时代底色人才是第一资源,实践一再证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有力支撑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型学徒制,拓宽技能成才之路;完善职业资格评价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建立新时代的“新八级工”制度,打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通道,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加大表彰激励力度,为大国工匠搭建广阔舞台人才工作,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悉心经营过程高技能人才培育要破除“惯性思维”桎梏,摒弃重“塔尖”轻“塔基”、厚“高精尖缺”薄“技能人才”的功
5、利心态,同时要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的模式,深入挖掘身边的技能人才出新出彩的“好故事”,形成人才引育的链式效应,打造引聚创新技能人才“磁场”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益求精,夯实“强国复兴有我”的担当底色“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怀着“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以“一粒种子”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一株青蒿”拯救万千生命的屠呦呦,不顾肝脏中毒一心只为找到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天眼之父”南仁东,一生为国造重器,踏遍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里程碑都刻满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全社会要继续引导推动更多青年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以砥砺“以
6、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的勇毅担当,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挑战“无人区”、勇于攀登“新高峰”,以新姿态展现新作为,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为推动各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力争在我国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让高技能人才“破茧成蝶”、竞相涌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学习心得体会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要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选用人才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民族强,青年技能人才是国家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破除评价标准、人才储育和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困境,积极营造呵护青年技能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
7、环境,让更多青年技能人才“出圈”破除评价体系长期“僵化单一”的困境,让青年技能人才“千树万树梨花开”“博求人才,广育士类”,个别地区人才评价标准僵化单一,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铁帽子式”评价标准和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贡献的错误导向,导致人才招揽“远香近臭”,不少青年乡土人才和能人巧匠只能望“洋”兴叹要让青年技能人才充分涌流就必须立足发展所向、技术所需、人民所盼,以品德、能力、绩效和贡献为核心,打造科学化、系统化、精准化评价矩阵既紧盯内部筛选“存量”,破除本土人才的身份之忧、学历之绊、职称之虑,“种得百花满园香”;又抓好外部引进“增量”,让技术精湛、作风扎实、本领高强的外来人才“栖枝筑
8、巢”,“引得百鸟朝凤来”,让各类技能人才生机焕发,欣欣向荣破除实际运用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让青年技能人才“是处移花是处开”“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当前,科研论文多但成果转化少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部分技能人才陷入“干得好不如写得好,技能高不如调门高,成果多不如表态多”的误区,最终出现“橘生淮北沦为枳”的悲剧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要让技能人才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就必须坚持人岗相适,在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和生产一线锻炼人才,综合运用专家评审、竞赛考试、技能操作考核、业绩评审等多种鉴定考评方式,激活技能人才的内生动力,打造充满创造力和生命力的“百花苑”,让技能人才融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用“
9、金点子”结出“金果子”,把才华智慧转化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破除待遇保障成为“镜花水月”的困境,让青年技能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愿公爱士如爱尊,毋使埋渣嗟不偶”,长期以来,对蓝领的职业偏见导致技能人才在社会地位、收入等方面相对落后,也给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发展套上“紧箍咒”对此,要广泛倡导“技术工人撑起制造强国半边天”价值导向,充分营造尊重技术、鼓励创新、促进创业的氛围同时,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岗位绩效工资制,结合技能人才劳动特点,统筹设置专项津贴,探索创新激励方式,让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有“一席之地”、“技高一筹”的人才“薪高一档”,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
10、报国之路,全面激发技能人才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全文如下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加强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一、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人才,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11、,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以服务发展、稳定就业为导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二)目标任务到“十四五”时期末,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更加健全、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岗位使用更加合理、评价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更加有力,尊重技能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技能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收入稳定增加,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
12、%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力争到2035年,技能人才规模持续壮大、素质大幅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结构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二、 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三)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结合实际把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依托企业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劳
13、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网络学习平台等,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可依据有关规定按投资额的30%抵免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四)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对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各级政府按规定予以表扬和相应政策支持完善项目制培养
14、模式,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群体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项目鼓励通过名师带徒、技能研修、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等形式,开放式培训高技能人才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推广求学圆梦行动,定期组织开展研修交流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五)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支持制造业企业围绕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围绕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建立一批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打造一批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培训基地,
15、举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实施数字教育培训资源开放共享行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工匠培育计划,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技艺,打造一批“工匠园区”(六)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采取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同批次并行招生等措施,稳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在技工院校中普遍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允许职业学校开展有偿性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或创办企业,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办学经费自主安排使用;公办职业学校所取得的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用于支付本校教师和其他培训教师的劳动报酬合理保障职业学校师资受公派临时出国(境)参加培训访学
16、、进修学习、技能交流等学术交流活动相关费用切实保障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七)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和服务供给实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加大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力度健全公共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行动,开展县域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试点加快探索“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依托“金保工程”,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工作,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电子档案三、完善技能导向的使用制度(八)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
17、机制企业可设立技能津贴、班组长津贴、带徒津贴等,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企业根据需要,建立高技能领军人才“揭榜领题”以及参与重大生产决策、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的制度实行“技师+工程师”等团队合作模式,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鼓励支持高技能人才兼任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选用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应作为生产经营性企业及其他实体参加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评优和资质评估的重要因素(九)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
18、业在工资分配上要发挥向技能人才倾斜的示范作用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布分职业(工种、岗位)、分技能等级的工资价位信息,为企业与技能人才协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信息参考用人单位在聘的高技能人才在学习进修、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工资福利等方面,分别比照相应层级专业技术人员享受同等待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对在技术革新或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高技能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企业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实行特岗特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运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力度畅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企业年金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为包括高技
19、能人才在内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完善高技能特殊人才特殊待遇政策(十)完善技能人才稳才留才引才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关心关爱技能人才,依法保障技能人才合法权益,合理确定劳动报酬健全人才服务体系,促进技能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技能人才配置效率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方式更好发挥作用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引导企业规范开展共享用工支持各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实际,将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引进目录,引导技能人才向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流动支持各地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城市直接落户范围,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按有关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
20、务四、建立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和多元化评价机制(十一)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对设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可在其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技术职务(岗位),在初级工之下补设学徒工,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按有关规定申请参加相应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支持各地面向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重视从技能人才中培养选拔党政干部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进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
21、级学分转换互认,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十二)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分类体系,完善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完善由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探索开展技能人员职业标准国际互通、证书国际互认工作,各地可建立境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制度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技能评价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相适应,与使用、待遇相衔接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职业资格目录,实行动态
22、调整围绕新业态、新技术和劳务品牌、地方特色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等,加大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开发力度(十三)推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确定技能人才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设置岗位等级,自主开发制定岗位规范,自主运用评价方式开展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企业对新招录或未定级职工,可根据其日常表现、工作业绩,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规范要求,直接认定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打破学历、资历、年龄、比例等限制,对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一线职工,可直接认定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对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和重大质量问题、技术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师带徒”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职
23、业技能等级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实施强化技能人才评价规范管理,加大对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的征集遴选力度,优化遴选条件,构建政府监管、机构自律、社会监督的质量监督体系,保障评价认定结果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权威性(十四)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广泛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和地方各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世界技能大赛综合训练中心、研究(研修)中心、集训基地等平台建设,推动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定期举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推动省、市、县开展综合性竞赛活动鼓励行业开展
24、特色竞赛活动,举办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举办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健全竞赛管理制度,推行“赛展演会”结合的办赛模式,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竞赛投入保障机制,加强竞赛专兼职队伍建设,提高竞赛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完善并落实竞赛获奖选手表彰奖励、升学、职业技能等级晋升等政策鼓励企业对竞赛获奖选手建立与岗位使用及薪酬待遇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五、建立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十五)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建立以国家表彰为引领、行业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体系完善评选表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制度国家级荣誉适当向高技能人才
25、倾斜加大高技能人才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科学技术奖等相关表彰中的评选力度,积极推荐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按规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青年五四奖章、青年岗位能手、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提高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可认同(十六)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对技能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注重做好党委(党组)联系服务高技能人才工作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分类目录注重依法依章程推荐高技能人才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人选、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或委员会委员候选人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在职工代表大会中的比例,支持高技能人才参与企业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选拔推
26、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到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挂职或兼职建立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制度,鼓励支持分级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研修交流和节日慰问等活动六、保障措施(十七)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在本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各司其职、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各地区各部门要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进一步营造重视、关心、尊重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
27、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十八)加强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按规定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省级统一的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各地要按规定发挥好有关教育经费等各类资金作用,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十九)加强技能人才基础工作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技能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库加强高技能人才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精品课程、教材和师资建设,开发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一体化课程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实施技能领域“走出去”“引进来”合作项目,支持青年学生、毕业生参与青年国际实习交流计划,推进与各国在技能领域的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