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02-2019年十八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共117张).ppt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00066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2002-2019年十八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共117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北京市2002-2019年十八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共117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北京市2002-2019年十八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共117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北京市2002-2019年十八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共117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北京市2002-2019年十八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共117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20022002北京卷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题。 登登鹳鹳雀楼雀楼 畅当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注 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 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高空飞鸟仿佛低在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高空飞鸟仿佛低在 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

2、绵山峦围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 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 入断山,浩荡奔去。入断山,浩荡奔去。 畅当这首诗,运用畅当这首诗,运用夸张夸张手法和手法和对偶对偶的句式,集中的句式,集中描写了描写了 鹳雀楼的高峻雄伟的气势鹳雀楼的高峻雄伟的气势,也很有特色。一二两句,也很有特色。一二两句,用迥用迥 临和高出,临和高出,写鹳雀楼的高峻雄伟,是近景。写鹳雀楼的高峻雄伟,是近景。三四两句三四两句, 天天势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是用对仗的句子,围平野,河流入断山,是用对仗的句子,写登上鹳写登上鹳 雀楼后远望的浩大气势。雀楼

3、后远望的浩大气势。从这里,可以望到天地相连的平地,从这里,可以望到天地相连的平地, 奔腾的黄河进入断山,这是奔腾的黄河进入断山,这是远景远景。四句二十字,将鹳雀楼雄四句二十字,将鹳雀楼雄 伟的气势展现在眼前,读罢犹如亲自登上一般,既有对于楼伟的气势展现在眼前,读罢犹如亲自登上一般,既有对于楼 的想象,也有登楼远眺的体会。的想象,也有登楼远眺的体会。 (1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

4、了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鹳雀楼的雄伟气势。雀楼的雄伟气势。 D.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项说“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其中项说“前一联真实客

5、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其中 “真实客观”的认识有误:通过诗后注释可知,鹳雀楼只是一座三层的楼,即便很高,“真实客观”的认识有误:通过诗后注释可知,鹳雀楼只是一座三层的楼,即便很高, 也不可能真正“耸入云天”,这是从事理角度说;诗作首句是夸张的笔法,意在写出二也不可能真正“耸入云天”,这是从事理角度说;诗作首句是夸张的笔法,意在写出二 句的“高出世尘间”,表达作者的一种况味,并非实景,这是从诗理角度说。因此“真句的“高出世尘间”,表达作者的一种况味,并非实景,这是从诗理角度说。因此“真 实客观”的认定,无论如何是难以讲通的。实客观”的认定,无论如何是难以讲通的。 项说“

6、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这首项说“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这首 诗从整体上说是“状景”之作,写作者登临所见,意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壮阔、伟岸,将诗从整体上说是“状景”之作,写作者登临所见,意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壮阔、伟岸,将 其定性为“抒发诗人胸中涌起的壮志豪情”,有拔高、妄说之嫌。其定性为“抒发诗人胸中涌起的壮志豪情”,有拔高、妄说之嫌。 (2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 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

7、一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 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关于比较赏析,可抓住两个方面:关于比较赏析,可抓住两个方面:一、景象描写:一、景象描写:畅畅 当诗开篇写楼的高峻。当诗开篇写楼的高峻。迥迥显其高远,显其高远,临临显居高临下之势,显居高临下之势,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比较一般;王写登楼远眺的四周景象,比较一般;王 之涣诗之涣诗景象壮阔,视野无穷景象壮阔,视野无穷。二、思想内涵:二、思想内涵:畅当诗以自己视觉的居畅当诗以自己视觉的居 高临下,表现了自己高临下,表现了自己孤傲洒脱孤傲洒脱的情怀,也写出的情怀,

8、也写出远离人世尘俗远离人世尘俗的意象。的意象。 诗人在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诗人在进士及第之后,仕途多坎坷,而他又为人高傲,胸有大志,不 甘寂寞,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自身情怀的真实流露。王之涣诗,则甘寂寞,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自身情怀的真实流露。王之涣诗,则 在平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在平常的写景之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哲理,并给人以,并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激情奋发向上的激情。 登鹳雀楼登鹳雀楼 王之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唐代诗人王

9、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 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 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筹。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2 2)王王之涣的之涣的诗诗不仅不仅写写出了在出了在鹳鹳雀楼雀楼上上 所望见的所望见的壮阔景象壮阔景象,而且,而且包含着包含着登高才登高才 能望远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境界显得更加高 远。远。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20032003北京卷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题。 江楼旧感江楼旧感 赵嘏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

10、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独自登上江楼思绪茫茫,月光如水水色如天。旧独自登上江楼思绪茫茫,月光如水水色如天。旧 时同来这里赏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只有此处的风景隐隐时同来这里赏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只有此处的风景隐隐 约约还像是从前。约约还像是从前。 凄凉的夜晚,我独自登上了江边的小楼;夜深人凄凉的夜晚,我独自登上了江边的小楼;夜深人 静,高旷的楼台上,静,高旷的楼台上,显得格外清静。显得格外清静。深远的思绪随着习深远的思绪随着习 习的凉风,悠悠的飘向远方。放眼望去。皎洁的月光倾习的凉风,悠悠的飘向远方。放眼望去。皎洁的月光倾 泻在江面上,如同流水一般

11、清亮;微波荡漾在水面又映泻在江面上,如同流水一般清亮;微波荡漾在水面又映 照出天空的倒影,江水也仿佛成了浩瀚的天空。去年的照出天空的倒影,江水也仿佛成了浩瀚的天空。去年的 此时此地,那一起赏月的此时此地,那一起赏月的好朋友好朋友啊,现在却啊,现在却不知流落到不知流落到 了何方了何方?只有那?只有那江边风物江边风物,仿佛仿佛还是去年的旧模样还是去年的旧模样。 (1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

12、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C.同来同来与与独上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项对第三句的理解从整体上看是对作品的一种浅释,其失当处有二:第一,“与朋友项对第三句的理解从整体上看是对作品的一种浅释,

13、其失当处有二:第一,“与朋友 相约”的说法有妄断之嫌,它将人生的聚散、无常理解得过于“具体”,这种“落实”反而相约”的说法有妄断之嫌,它将人生的聚散、无常理解得过于“具体”,这种“落实”反而 冲淡了诗的意味;第二,也是很容易忽略的,“隐隐流露”不确,第三句是以一种叹问来直冲淡了诗的意味;第二,也是很容易忽略的,“隐隐流露”不确,第三句是以一种叹问来直 抒“谁人相依”之情,抒情方式是“显”而不是“隐”抒“谁人相依”之情,抒情方式是“显”而不是“隐” 。 项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失当。诗人之意不在“美景”,“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亦不是项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失当。诗人之意不在“美景”,“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亦

14、不是 指向“去年”。面对今年的美景怀念去年的故交,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人情”的体悟,即指向“去年”。面对今年的美景怀念去年的故交,全诗主要表达的是对“人情”的体悟,即 抒发物是人非之慨。抒发物是人非之慨。 (2)(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去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 旧笑春风。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 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体裁体裁)两首诗都是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

15、句 (内容内容)都表达了作者由于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见到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 触发的对人的思念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都是在第(写法)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深化意境;都拿都拿 去年与今年相比。去年与今年相比。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20042004北京卷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题。 红红 梅梅 苏轼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未肯随春态

16、,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首联写红梅迟开的原因和担心。首联写红梅迟开的原因和担心。上句说,梅花害怕忧愁而上句说,梅花害怕忧愁而 贪图睡觉,因此才迟迟独自开放。下句说,梅花自己担心冰一贪图睡觉,因此才迟迟独自开放。下句说,梅花自己担心冰一 样晶莹的面容不合时宜。诗一开始,诗人把梅花比拟为一个心样晶莹的面容不合时宜。诗一开始,诗人把梅花比拟为一个心 理丰富而调皮的美女,她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又担心自己的理丰富而调皮的美女,她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又担心自己的 冰容不合时宜,

17、可见其心理的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办法的天真。冰容不合时宜,可见其心理的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办法的天真。 这不就是个调皮可爱的美女吗?这不就是个调皮可爱的美女吗? 颔联写迟开的红梅的外表与内在品格。颔联写迟开的红梅的外表与内在品格。上句说,红梅的外上句说,红梅的外 表因恐冰容不为世容,只得故作浅红的桃杏色。下句说,红梅表因恐冰容不为世容,只得故作浅红的桃杏色。下句说,红梅 的枝条还是保持了无叶子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经受霜雪考的枝条还是保持了无叶子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经受霜雪考 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显示了坚强的内在品格。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显示了坚强的内在品格。 颈联对红梅的外表与内在品格作进一步

18、描写。颈联对红梅的外表与内在品格作进一步描写。上句说,梅花的内心上句说,梅花的内心 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下句说,但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下句说,但 是那像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少女的面容上,意思是梅花呈现了是那像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少女的面容上,意思是梅花呈现了 红色。这里仍然暗示春天的梅花虽然外貌是红色的,但她的内心是喜寒红色。这里仍然暗示春天的梅花虽然外貌是红色的,但她的内心是喜寒 的。的。 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上句说,老诗人不懂得梅上句说,老诗人不懂得梅 花的品格所

19、在;下句补足说,怎么只从外表的绿叶与青枝来看梅花呢?花的品格所在;下句补足说,怎么只从外表的绿叶与青枝来看梅花呢? 这两句诗通过议论宋初诗人石曼卿写这两句诗通过议论宋初诗人石曼卿写红梅红梅诗的固陋看法,认为认识诗的固陋看法,认为认识 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来品评。这就强调了红梅的内在品格,或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来品评。这就强调了红梅的内在品格,或 内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质特点。最后两句诗也是宋诗通常内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质特点。最后两句诗也是宋诗通常 喜欢发议论的表现。喜欢发议论的表现。 这首诗既描写了红梅迟开、花色浅红的自然特征,又赋予红梅以少这首诗既描写了红梅迟开、花

20、色浅红的自然特征,又赋予红梅以少 女的某些性情,形神俱备,情感细腻。女的某些性情,形神俱备,情感细腻。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

21、脸上泛起的红晕。 第小题第小题C C选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选项说尚余句透露出一丝无奈 不确。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不确。尚余孤瘦雪霜姿是说无论谁人也无法动摇 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红梅凌霜傲雪的风姿,表现的是一股冷峻、豪迈之气。 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此项的说法是对作品基本情调的理解失当。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

22、能及早开放。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第小题第小题A A选项说诗人选项说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使用拟人手法, ,以红梅自况,以红梅自况, 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诗中只说红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不确。诗中只说红 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梅的外表颜色与桃花杏花接近,并未表现红梅欲与桃杏 争春的意味

23、,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争春的意味,况且诗中怕愁贪睡独开迟寒心未肯 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随春态等诗句明明白白地道出红梅不愿争春的意味。 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此项的说法是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失当。 13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 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 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 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红莲诗。

24、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 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第一,阅读命题者给出的这段诗论,明确苏轼赞林诗、皮诗第一,阅读命题者给出的这段诗论,明确苏轼赞林诗、皮诗 而贬石诗,其根源全在而贬石诗,其根源全在写物之写物之功功这四个字上。这是苏轼这四个字上。这是苏轼 评判的标准与下结论的依据。评判的标准与下结论的依据。 第二,明了写物之功,第二,明了写物之功,功功在在托物言志、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物咏

25、怀,总之,总之 是有所寄托。这就要求诗人对物的表现不能只停留于外在形是有所寄托。这就要求诗人对物的表现不能只停留于外在形 态的描绘上,更要写出物的内在神韵来。可见,苏轼赞林诗、态的描绘上,更要写出物的内在神韵来。可见,苏轼赞林诗、 皮诗,是因二者不但写皮诗,是因二者不但写形形而且写而且写神神或干脆写或干脆写神神: 相反,石诗只停留在对物的相反,石诗只停留在对物的形色形色的辨识上,故石诗不如的辨识上,故石诗不如 林、皮二诗。林、皮二诗。 【解析解析】 第三,第三,挖掘林、皮二诗挖掘林、皮二诗的的神神,即二者作品中,即二者作品中 梅花梅花与与白莲白莲具体的象征意义。具体的象征意义。林诗林诗疏影横疏

26、影横 斜水清浅斜水清浅,以水清衬梅清,表现梅花的清秀、清峻、,以水清衬梅清,表现梅花的清秀、清峻、 清幽,这正是清幽,这正是决非桃李诗决非桃李诗的判断所自;的判断所自;皮诗皮诗月月 晓风清欲坠时晓风清欲坠时,以风清衬莲清,表现白莲的清淡、,以风清衬莲清,表现白莲的清淡、 清雅、清洁,这正是清雅、清洁,这正是决非红莲诗决非红莲诗的判断所自。的判断所自。林、林、 皮二诗中两个不同的皮二诗中两个不同的清清字,便写出了字,便写出了梅花梅花与与 白莲白莲的内在神韵。如此的的内在神韵。如此的写物之功写物之功,石曼卿,石曼卿 的的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有吗?有吗?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最

27、终得到如下结论:最终得到如下结论:林逋的诗林逋的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写出了梅的 清幽清幽、高洁;皮日休的诗高洁;皮日休的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月晓风 清欲坠时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清雅林林、皮二皮二 诗皆做到了神似诗皆做到了神似,表现了所咏之物的神韵表现了所咏之物的神韵、精神品格精神品格、 内在特点内在特点。而石曼卿的而石曼卿的红梅红梅认桃无绿叶认桃无绿叶,辨杏辨杏 有青枝有青枝,仅从仅从绿叶绿叶、青枝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等外形上把握红 梅的特征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因此苏轼

28、赞扬林因此苏轼赞扬林、 皮二诗而批评石诗皮二诗而批评石诗,认为他们在认为他们在写物之功写物之功上有高上有高 下之分下之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第一问两个要点: 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 品格、内在特点;品格、内在特点; 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 了外形描写。了外形描写。(1 1个要点个要点1 1分分)。)。 第二问第二问3 3个要点个要点: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写出

29、了梅的清幽、 高洁;高洁;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写出了白莲的 素洁、清雅;素洁、清雅; 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仅从绿叶绿叶、青枝青枝 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答出或中的答出或中的1 1个即得个即得2 2分,答出得分,答出得1 1分。分。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20052005北京卷北京卷 夜游宫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 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30、。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 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 B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 D漏声断中断,

31、是断断续续的意思。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D D选项将漏声断中的断释为断断续续之意,选项将漏声断中的断释为断断续续之意, 与词意不合。下阕写梦醒,漏声断的上文有睡觉,与词意不合。下阕写梦醒,漏声断的上文有睡觉, 下文有月斜,故断字之意应为断绝,以示夜将下文有月斜,故断字之意应为断绝,以示夜将 尽。将其释为断断续续,表层是对词语的误解,实质上尽。将其释为断断续续,表层是对词语的误解,实质上 也是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失当。也是对作品的内容理解失当。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铁骑无声望似水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

32、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 浩大。浩大。 B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 紧凑。紧凑。 C C“清笳乱起清笳乱起”和和“铁骑无声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 D作者通过作者通过“雪晓雪晓”、“寒灯寒灯”“”“漏断漏断”、“月斜月斜”等意象,写出等意象,写出 了清冷的意境。了清冷的意境。 C C项说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不确。说这二者项说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不确。说这二者 一动一静还勉强说得过去(铁骑无声不一定静,亦可理解

33、为骑兵无一动一静还勉强说得过去(铁骑无声不一定静,亦可理解为骑兵无 声而动,言其神速;但总有静的一面),而说它们以动衬静则属明显的声而动,言其神速;但总有静的一面),而说它们以动衬静则属明显的 错误。以动衬静指在一个画面中有动有静,动静相生,它们是共时共境错误。以动衬静指在一个画面中有动有静,动静相生,它们是共时共境 的。而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是两个画面,或者说前一个画面引出后一个的。而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是两个画面,或者说前一个画面引出后一个 画面,它们与鸟鸣山更幽不同,不是相融相生的,故不存在以动衬静的画面,它们与鸟鸣山更幽不同,不是相融相生的,故不存在以动衬静的 问题。问题。C C项对作品表

34、达技巧的分析失当。项对作品表达技巧的分析失当。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 死与陆游死与陆游书愤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 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 同?同? 相同点:相同点: 不同点:不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 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a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 ,突出了烈突出了烈 士墓

35、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 悲愤情怀。悲愤情怀。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20062006北京卷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1)()(2 2)题。)题。 移居(其二)陶渊明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衣食当须纪,

36、力耕不吾欺。 【注】【注】 将:岂。纪:经营。将:岂。纪:经营。 (1 1)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A. B.B. C.C. D.D. E.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解析解析 A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 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 B 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

37、 边饮酒边斟酌诗句;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2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 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2 2)第一问:)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 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过门更相呼”至至“言笑无厌言笑无厌 时时”六句对具体

38、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解析 : :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 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 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 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 ,忙时闲聚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芣苢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

39、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选自注释:选自诗经诗经周南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fyfy):车前(草名),可食。):车前(草名),可食。 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有:得到。有:得到。 掇(掇(dudu):摘取、拾取。):摘取、拾取。 捋(捋(lulu):成把地握取。):成把地握取。 袺(袺(jiji):手持衣角盛物。):手持衣角盛物。 襭(襭(xixi):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诗经使用赋、

40、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赋赋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20072007北京卷北京卷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注释:选自注释:选自诗经诗经周南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fyfy):车前(草名),可食。):车前(草名),可食。 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有:得到

41、。有:得到。 掇(掇(dudu):摘取、拾取。):摘取、拾取。 捋(捋(lulu):成把地握取。):成把地握取。 袺(袺( jiji):手持衣角盛物。):手持衣角盛物。 襭(襭(xixi):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 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

42、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选自选自诗经诗经周南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 苢(苢(fyfy):车前(草名),可食。):车前(草名),可食。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 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概括描述。请概括描述。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 象。象。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20082008北京卷北京卷 读下面这首诗,

43、完成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诗人。明末明末,投身反宦官投身反宦官、权贵权贵 斗争斗争。清兵南下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多次拒绝清廷征召, 流亡北方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志存恢复。 * * 译诗译诗 酬王处士九

44、日见怀之作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不免心惊不免心惊,你你 我天各一方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瞩望只能遥相瞩望。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离别思念的情怀唯有靠浊酒排遣, 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忧愁中满目都是丛生的菊花。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我且把自己这一腔报国的忠肝义 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吧。多多多多 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承蒙你千里之外的关怀询问,我是一个亡国之人我是一个亡国之人,如同被放逐如同被放逐 一 样一 样 , 已 经 无 家 可 归已

45、 经 无 家 可 归 。 * *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是 日 惊 秋 老 : 是 无 情 的 日 月 送 来 秋 天是 日 惊 秋 老 : 是 无 情 的 日 月 送 来 秋 天 , 催 人 衰 老催 人 衰 老 , 令 人 震 惊令 人 震 惊 。 B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是日惊秋老是日惊秋老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暮秋时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暮秋时节,不免心不免心 惊惊。 * * 天地存肝胆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江山阅鬓华中的中的肝胆肝胆和和阅阅 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情感情感? 评分答案评分答案 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阅: 见证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仍然矢志不 渝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北京市2002-2019年十八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详解(共117张).ppt)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