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01219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南省驻马店市 2020 届高三月考试题届高三月考试题 语文语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 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 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 或者那些历史 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 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 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 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 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 理的, 而是将现实时空、 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

3、, 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 ,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 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 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 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 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 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 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

4、审美效应。中晚唐的 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 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 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 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 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 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 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 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 是

5、持曲线式的流观, 归根结底, 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 ( 境生象外 ) 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 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 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 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 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 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 大量怀古诗。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

6、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 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 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 审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 进行多角度观察, 创造了丰富的意象 或审美意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 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 应营造模式。 B.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 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 观照方式, 层次清晰, 说理透彻。 C.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

7、得丰富多彩。 D.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 相成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 诗的审美魅力。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 待的双重时空。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 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 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 族文化风格。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 讽今的寓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8、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 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 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 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 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 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 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 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

9、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 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 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 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 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 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 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

10、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 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 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 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 大核心素养体系, 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 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在这一建议案中, 核心素养被定义为: 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 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 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其突出特点在于统

11、整了 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 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 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 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 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 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

12、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素养具有综合性、包 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 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 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 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中国学生发展

13、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 措。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 统整了个人、 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 与追求。 D.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 能力更有价值。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B.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了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具有综合性、 包容性。 D.四

14、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6.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 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 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 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

15、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 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 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 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 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 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 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 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

16、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 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 仿佛在这个雪夜里, 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 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 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 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 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 终于不敢耽搁, 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 金豹不断喊着老刚, 听不到回应,

17、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 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 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 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 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 一堆

18、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 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 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 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 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 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 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

19、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 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 老刚低头瞅一瞅, 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 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 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 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 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 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 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 他们看看炭火, 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 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 水流又渗进沙 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

20、两个老人面前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 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两位老人对海边正下着的大雪有一番对话。话语中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 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C.小说写金豹睡不着,目的是引出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 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 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8.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这样描写有哪

21、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 分) 9.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 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 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 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 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 死且不辞

22、,岂特 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郤,臣 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 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 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 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 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 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 ,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莫敢入。十余 日,哙乃排闼

23、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 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 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 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 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 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 ,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 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24、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B.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C.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D.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B.“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 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25、 C.“黥布”的“黥”是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 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 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 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刘邦卧病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

26、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 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 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 恩德惠 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5 分)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 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 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27、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 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 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脊令:鸟名,即鹡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首联开篇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 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 天伦之乐。 C.尾联写自己归

28、家遥遥无期, 所以船走了很远还依依不舍频频回首, 从今往后就只能借助经 常写信来聊以自慰了。 D. 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 用典故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5.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决绝的态度和刚烈的性格的句子是“_,_”。 (2)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的句子是“_,_”。 (3)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名句 是“_,_”。

29、第第 IIII 卷卷 表达题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三、语言文字应用(202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 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 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创造性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这 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 敦煌大量莫高窟里的壁画, 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的博大胸怀,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 、停滞不前。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接纳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 海。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 扎根于中国大地上,扎根于

30、 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 不是要 ,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汲取 墨守成规 丰富 沾沾自喜 B.吸取 墨守成规 丰富 趾高气扬 C.吸取 故步自封 丰厚 趾高气扬 D.汲取 故步自封 丰厚 沾沾自喜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

31、化的博大胸怀 C.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体现在这些打上了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32、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6 分)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 David Zendle 博士做了一个实验, ,一种是 在视频游戏里驾车行驶,避免被卡车撞上;另一种是在视频游戏里成为一只老鼠,避免被猫 抓到。游戏结束后,他要求参与者将包括车辆、小狗等一些图片进行分类,也就是把这些图 片归类到交通工具或者动物的类目下。 如果游戏对玩家的现实生活有影响, 那么玩过这两种 游戏的人, 。然而,结果却相反,很多人的分类速度反而比游戏之前显著 放慢了, 。 21.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80 个字。 (5 分) 四、写作(四、写

33、作(6060 分)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材料一:近年来,博物学和各种识图软件突然火起来,不知道花的名称没关系,手机拍 下照片,上传软件,马上出现学名。哪怕再相似的花, 也有技术替你分析, 只需动动手指头, 便能得到答案。 材料二:一对母子在乡间小道上漫步,当孩子看见一朵可爱的花时,就问他的母亲这是 什么花,母亲回答说:孩子,你不必知道它的名称,对这朵花的好奇,会让你不断发现它 的美。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身的认识和体会, 写一篇文章。 明确文 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与详解答案与详解 第第卷

34、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 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 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 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 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 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2、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

35、也非纯然心 理的, 而是将现实时空、 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 ,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 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 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 城、 潮汐, 既是眼前之景, 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 (立 足当下) ,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3、时空并置只是一种

36、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 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 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 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 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 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 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4、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

37、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 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 是持曲线式的流观, 归根结底, 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 ( 境生象外 ) 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 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 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 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 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 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d ) A.诗人凭吊古迹,遥想

38、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 大量怀古诗。表层和深层原因导致的结果(因果关系要注意) B.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 感交织并存。 C.怀古诗中的意象联结古今的枢机, 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 美体验。 D.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 进行多角度观察, 创造了丰富的意象 或审美意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d ) A.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 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 应营造模式。4 段段尾句重要句

39、子 B.(第一段)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 (第二段)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第三段) 意象作用、 (第四段)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文章的行文思路 C.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效果一) ,使 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效果二) 。论据论证论点 D.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 相成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 A.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 诗的审美魅力。扣题 B.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

40、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 待的双重时空。作者的观点 C.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 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 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 族文化风格。前后颠倒 D.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 讽今的寓意。下结论要有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 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 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

41、都需要的、不可 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 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 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 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 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 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 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

42、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 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 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 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 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 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 年 12 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 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 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

43、、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 大核心素养体系, 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 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在这一建议案中, 核心素养被定义为: 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 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 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 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 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 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 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

44、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 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 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 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素养具有综合性、包 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 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 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

45、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 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d ) A.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 措。 C.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 统整了个人、 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 与追求。 D.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 能力更有价值。 (易设

46、陷阱的地方)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b )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B.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了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具有综合性、 包容性。 D. (总体概括) 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 (非连续性阅读围绕一个中心话题) , 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以偏概全) 6.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6 分) (内涵:一个

47、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 【参考答案】 内容不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 要求的综合表现; 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 融入社会及胜任工 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 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 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

48、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 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我国的较注重德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 身回铺子里了。 解析:文章开头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恶劣、寒冷,营造紧张的氛围,交代了人物活动的 典型环境。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 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 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 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解析: 两个老人的对话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人生短促的伤感, 生命像雪花一样脆弱。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 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 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 (解析:此处的对话揭示了人生虽短暂和艰难,但要脚踏实地地去经 历,去面对。海岛渔民的那种坚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届高三月考 语文试题(附答案).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