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电公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本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2 编制依据本制度编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主要依据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3号,2014年12月1日施行);(2)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16号令,2008年2月1日施行);(3)省安全生产条例(2017年5月1日起施行);(4)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260号,省政府令第303号修正);(5)市安全生产条例(2010年1月1日起施行);(6)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
2、2882-2016);(7)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政办字201636号)。3 术语和定义(1)风险risk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2)可接受风险acceptable risk根据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3)重大风险major risk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4)危险源hazard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
3、)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注: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5)风险点risk site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6)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分布和特性的过程。(7)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8)风险分级ris
4、k classification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9)风险分级管控risk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10)风险控制措施risk control measure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11)风险信息risk information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
5、系列信息的综合。4 基本要求4.1 组织有力、制度保障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应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4.2 全员参与、分级负责从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应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应根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风险分级管控以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为工作目标。5 工作程序和内容5.1 风险判定准则应结合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判定应按从严从高原则。5.2 风险点确定5.2.1 风险点划分原则5.2.1.1 设施、部位、场
6、所、区域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示例: 如油罐区、加油区、配电设施等。5.2.1.2 操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示例: 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5.2.2 风险点排查5.2.2.1 风险点排查的内容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辨识,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5.2.2.2 风险点排查的方法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进行风险点排查。5.3 危险源辨识5.3.1 危险源辨识的内容应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风险点内存在的
7、危险源进行辨识,辨识应覆盖风险点内全部的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并充分考虑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带来的影响。5.3.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设备设施危险源辨识应采用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等方法,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应采用作业危害分析法(JHA)等方法。5.4 风险评价5.4.1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多种,若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危险指数方法(RR)等,在此依据实用性原则,选择风险矩阵分析法(LS)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重大风险确定原则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
8、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5.4.2 风险点级别确定按风险点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5.5 风险控制措施5.5.1 风险控制措施类别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 工程技术措施; 管理措施; 培训教育措施; 个体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措施。5.5.2 风险控制措施确定的要求5.5.2.1 基本原则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重点突出人的因素。5.5.2.2 评审风险控
9、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 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5.5.3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5.5.3.1 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5.5.3.2 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5.6 风险分级管控5.6.1 风险分级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应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
10、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5.6.2 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5.7 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应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6 文件管理应完
11、整保存体现风险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风险管控制度、风险点台账、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7 分级管控的效果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
12、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8 持续改进8.1 评审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应当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8.2 更新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