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07686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5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92019- -20202020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高三语文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9 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 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 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 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论语中的“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 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

2、发,思 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 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 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 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 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 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 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 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 典。

3、因此,一方面, 我们需要引进来, 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 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 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 还要再反思。 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 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 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 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 外来语已逐渐输入 并融入现代汉语, 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 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 汉语去理解经典时,

4、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 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 20 世 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 下, 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 近代梁启超、 章太炎、 梁漱溟等大儒者, 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 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 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 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 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 这也就是他们 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

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 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 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 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 “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 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 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

6、,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 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 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 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 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 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

7、原文,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 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D 项,“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错误,原文“近代梁启 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 种批评, 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 不能说“充 分借鉴吸收”。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目的是肯定 “学无中西”进而论证“经典的

8、普遍意义”。故选 D。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 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A 项,“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 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错误,原文只说“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 以成为经典, 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 没有说“应该摆脱”“着重”; B项, “只有 才”没有依据,无中生有;D 项,“不排斥”错误,原文“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 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故选 C。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 注意有

9、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 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 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1212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 年 10 月 30 日在香港逝世,享年 94 岁。消 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 金庸于 1935 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 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 书馆。 当地教育部门介绍, 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

10、海宁校园, 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 为家乡传递正能量。金庸及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 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 材料二: (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 年 10 月 29 日至 11 月 4 日)文旅观察: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 思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 材料三: 2007 年 6 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整理笔记素材 的时候, 我惊奇地发现, 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 先生的每一句话, 落在文字上, 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釆。我想,正因

11、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 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 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 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 , 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 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金庸先生说,现在的 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 过去, 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 现在, 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 2007

12、年,距今已有 11 年。而 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 材料四: 2001 年 5 月, 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 77 岁的金庸先生和 90 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 老友相见格外动情, 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 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 江湖。 交谈中陈省身说,他最喜欢 射雕英雄传 里的黄蓉。 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 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的人物,黄蓉是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听 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陈省身先生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 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

13、相通的。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 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 这和数学的境界是 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 和折服。 (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温润如玉忆金庸大师) 材料五: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 14 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 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 “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 ”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 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 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 同时渗透着

14、现代精神。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 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 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 我们不禁要发问: 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 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武侠文化 该怎样发展? (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 捐建图书馆, 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 B. 梳理 2018 年 10 月 29 日至 11 月 4 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

15、小说家金庸逝 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 C. 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 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 D. 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 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 APP、微信,各省 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 B. 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査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 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

16、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C. 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 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D. 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 墓、穿越等小说的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6. 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 5. B 6. 在娱乐性之外, 还要体现社会现实和哲学意义, 特别是传承金庸作品中的“ 家国情怀”。 武侠文化需要展望和融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创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 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 【4 题详解

17、】 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 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 C 项,“随意玩玩”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 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其中“玩玩”是一种态 度,谈的是兴趣和乐趣,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 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

18、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 B项,“他不 看重记忆”错误, 文中说的是金庸先生认为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并非说他“不看重 记忆”。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结合“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 是关乎心 灵与智力的学问, 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 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 意味

19、的交谈, 令人感动和折服”“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 是关于中华文 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己的研究成”“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 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 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 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 真而仔细的比较, 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 比如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张冠李戴等。 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 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

20、,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 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3小题,小题,1515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 叔 宋显立 二叔是个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 谁家粮食丰收了, 没地儿装了, 找二叔到家打个麦柜, 箍个腰盆; 哪家的闺女要出嫁了, 请二叔到家做一套嫁妆;或是哪位老人年纪大了,请上二叔和几个木匠给老人收一副料,预 备着只要谁请到他,他一准儿去。他做出来的木活没话说,村里村外都竖大拇指。 我小时候,常常看二叔做木工活儿,他疾速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桠,直击那些 厚厚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

21、不屈的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 可二叔一直娶不到媳妇儿。 为啥?除了家里穷之外, 关键二叔个子矮。 三十来岁的人了, 个头不到一米六,比我当时还矮一大截子呢。但臂膀是壮实的,一双粗糙的大手与身高极不 成比例,倒是很有劲儿。做木活时,两手抓起刨子,几个来回,木头就开了花。 分家时分给他两间靠山根的土房子,阴暗潮湿,谁愿意嫁给他啊。 后来, 倒也是天不绝人,二叔三十二上娶到了二婶。 二婶模样很俊, 瓜子脸,皮肤白净, 辫子上扎着根红毛线绳,穿着花布的确良的衫子,就是一双大眼睛总是流漏出悲哀的神色。 我记得结婚当天二婶还给我吃了两颗糖,家里来了几个亲戚邻居,放了一挂鞭炮,简单的吃 了

22、一顿擀面条,算是明了人,他们就那样结了婚。 有一天,二婶正在用簸箕簸黄豆,突然就倒在了地上,簸箕撂倒一边,黄豆撒了一地。 只见她口吐白沫,脸色煞白,四肢抽搐,把我们吓得不敢到跟前去,还是有经验的邻居说二 婶这是“羊羔疯”,一会儿就会好的。果不其然,半个小时后,二婶醒来了,就漫无目的地 到处游走,还不时自言自语。 二叔知道后,也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邻居说,让二叔带二婶到省城里瞧瞧病,说不准 能看好,二叔问得人家不好意思:“你借给我钱?”结婚两年后,二婶生了个儿子,儿子倒 也白净,就是瘦弱不堪。一家人脸上有了几分喜色,日子过得清贫,倒也顺畅。他们的儿子 不知不觉就四岁了。腊月的一天,天阴沉沉的,冷

23、的渗人,屋外飘起了鹅毛大雪。二叔早早 的去给人家做木工活儿了。二婶在家带着儿子在炕头的火炉边烤火。谁知犯病了,滚到火炉 里,醒来是身上已是血肉模糊,孩子只是站在一边,哭个不停。 春天刚冒出头,河边的柳树发了芽,河里的鸭子自在的漂浮在水面上,山上也青翠了, 屋后的玉兰花开出大朵大朵白色的花。二婶死了。二叔一句话也不说,神情黯然,只是自顾 忙着办理后事。 九十年代中期,木匠活已经不吃香了。自动化代替了手工制作,家家户户都在城里定制 购买新式家具,二叔的活儿渐渐的少了。同村的木匠们纷纷转行,到城里学起了装潢,不到 二年, 就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 二叔还是在他两间阴暗的土房子里坚持着他的木工活儿,

24、 像四五岁的孩子专心地搭着他的积木城堡。 一次暑假我回家,见到二叔耳朵上夹着一支铅笔,斧头在他手上上下翻舞,木屑四处飞 溅。他在做小板凳。我就问:“二叔,你还在做木工啊?这板凳卖得好吗?” “好个球,一年只能卖出去十来个,也不值钱。” “二叔,你咋不去改行搞装潢啊?你有这么好的木工底子,肯定能挣到大钱。”我试着 问他。 他没看我,抽了一口纸烟,慢慢的吐出烟雾。 “我不想去。”隔了半天,才缓缓的说了一句。 我就再不敢说啥了。 十多年过去了,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 二叔还住在那阴暗低矮的两间土房里。 这房子被洋楼包围着,就像二叔站在高个子的人群中。二叔被包围着,吞噬着。 (选自牛背梁20

25、15 第二期)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二叔是个好木匠,并且“做得一手好木匠活儿”,起到了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的作用。 B. 二婶因为患有“羊羔疯”,二叔才能够娶她,并且给他生了个儿子,她是为救跌在火炉 里的儿子而死了。 C. 文中的结尾部分写出了二叔的保守, 他是被城市化进程淘汰的一代人的代表。也反映 出城市化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 D. 小说中人物对话比重很大,不仅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 二叔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9. 文中划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答案】7. B 8. 老实本分,手艺高超。二叔做得

26、一手好木匠活儿,邻里请他,他从不 推辞。固执保守,缺乏闯劲。二婶得病,二叔因没钱而不去大医院救治;社会变革,他也 不愿意改行。坚守传统,缺乏创新。二叔用纯手工制作板凳,没有市场。虽坚守传统,打 缺乏创新,脱离市场。 9. 从时令上由冬过渡到春,引出下文。写春天的美景,反衬后文二婶死的悲哀,以乐衬 悲。 “大朵大朵的白花”,如同花圈上白色的纸花,暗示二婶的死。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 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考生应认真阅读原文,然后逐项分析。本题 B 项,“她是为救

27、跌在火炉里的儿子而死了”表 述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二婶在家带着儿子在炕头的火炉边烤火。谁知犯病了,滚到火炉 里,醒来是身上已是血肉模糊,孩子只是站在一边,哭个不停”,据此可知,他不是因为救 儿子才死的,而是她“羊羔疯”犯了跌在火炉里才死的。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 一是重视小说中人 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 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 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二叔是个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匠 活

28、”“只要谁请到他,他一准儿去。他做出来的木活没话说,村里村外都竖大拇指”可见他 是个手艺高超,老实勤恳的手艺人。“同村的木匠们纷纷转行,到城里学起了装潢,不到二 年,就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二叔还是在他两间阴暗的土房子里坚持着他的木工活 儿”“斧头在他手上上下翻舞,木屑四处飞溅。他在做小板凳”,做小板凳“一年只能卖出 去十来个,也不值钱”却仍不肯改行,可见他思想守旧,不肯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缺乏创 新意识。 “邻居说, 让二叔带二婶到省城里瞧瞧病, 说不准能看好, 二叔问得人家不好意思: 你借给我钱”“我不想去。隔了半天,才缓缓的说了一句”可见,他对生活过于保 守固执,缺乏敢闯敢干的精神。

29、【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多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 角度切入分析。这段景物描写,承接上一段“腊月”而写春景,暗示时间的过渡;而美丽的 春景与后文“二婶死了”形成对比, 以乐景衬哀情, 更显出二叔人生的悲哀; 春天的花很多, 却只写“屋后的玉兰花开出大朵大朵白色的花”,也是为下文写二婶的死做铺垫。 【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 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

30、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 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 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 段大概意思, 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 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 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 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 步理解文章

31、的思路,结构层次。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 类的哲理性散文, 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 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 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 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

32、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 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 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 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 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 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 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 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

33、命 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 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二、古诗文阅读(共二、古诗文阅读(共 2828 分)分)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文秀,字仲远,吴兴武康人,司空庆之弟子也。前废帝即位,为安南录事参军。景和 牛千, 迁青州刺史。 时帝狂悖无道, 内外忧危, 文秀将之镇, 部曲出屯亨了, 说庆之曰: “此 人性情无常,猜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千载一时,万不可 失。”庆之不从。文秀固请非一,终不回。文秀既行

34、,庆之果为帝所杀。庆之死后,帝遣江 方兴领兵诛文秀。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时晋安王子勋据 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 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弥之等寻归顺。 弥之青州强姓,门族甚多,诸宗从相合率奔北海,据城以拒文秀。文秀遣军主解彦士攻 北海陷之,伯宗合率乡兵,复克北海,因率所领向青州所治东阳城。文秀拒之,伯宗战败。 玄邈、僧嵩等并进军攻城,每战辄为文秀所破。三年二月,文秀归命请罪,即安本任。八月, 净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直至城下。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 四年, 进文秀号右将军,拿五百户。虏

35、围青州积久,太宗所遣救兵并不敢进。文秀被 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机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 遂为虏所陷。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曰: “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 ”文秀厉声曰:“身是。”因执之,牵出听事前,剥取衣服。时 白曜在城西南角楼, 裸缚文秀至曜前, 执之者令拜, 文秀曰: “各二国大臣: 无相拜之礼。 ” 曜命还其衣,为设酒食,锁送桑乾。 文秀在桑乾凡十九年,齐之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 (节选自宋书沈文秀传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

36、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 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B. 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 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C. 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 同子動/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D. 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 同子励/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 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

37、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 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 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B.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 意。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 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 C. 虏,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索指发辫,因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 D.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

38、,人们常在迁的前面或后 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左迁;降级叫迁谪;平调叫转迁、迁掉;离职后复官叫迁 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沈文秀能明晰形势,准确作出预判。前废帝性情无常,猜忌心严重,朝廷内外人人自危, 他劝说庆之 行废立之事,庆之不听,他走后,庆之果然被杀害。 B. 沈文秀有军事才能,多次打败对手。他派解彦士攻陷北海,又阻击伯宗,使伯宗大败; 在和北虏作战时,又打败了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 C. 沈文秀得将士之心,将士为之尽力。他被敌人围困了三年,外无援军,将士们愿意为他 效力,日夜战斗,盔甲上都生出了虱子,但是却没有一人叛离。 D

39、. 沈文秀对故国忠诚,不肯屈膝折节。面对虏敌和对着他的兵刃,他毫不畏惧,厉声以对; 被剥去衣服, 捆到白曜面前,他不肯下跪,有浩然之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 (2)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太宗已平定叛乱,赶紧派人驾乘驿马疾行通知方兴停止,方兴被文秀捉住,不久 被释放送回。 (2)城池被攻下的这一天, (文秀)脱下军衣,穿上宽大的官服静坐着,命令手下人拿来 所持的符节。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

40、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 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 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反叛”是“晋安王”的谓语,不应与前句断开,排除 CD; “文秀”作“即令”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 B。 故选 A。 本题大意为:时晋安王刘子勋占据寻阳反叛,朝廷军队出京征讨,向文秀征兵,文秀派刘弥 之军队前往朝廷。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支持子勋,派使者通报文秀,说四方都已举兵,劝 文秀支持叛逆,文秀随即命令弥之等人响应安都。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

41、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D 项,“升级叫迁升、迁授、左迁”表述错 误,“左迁”是贬官。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 言文的大意, 然后根据选项, 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 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 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

42、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 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 B项, “在和北虏作战时,又打败了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错误;原文相关表达为“玄邈、 僧禹等并进军攻城, 每战辄为文秀所破八月, 虏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文 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据此可知,“打败玄邈、僧嵩”是指沈文秀和朝廷军队作战, 打败蜀郡公拔式是他归顺朝廷后和北虏作战, 蜀郡公拔式并非被他亲自打败, 而是被辅国将 军垣谌击破。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

43、、 虚词、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1)驰驿:驾乘驿马疾行。驻:使停驻。为所:表被动。寻:不久。见:被。 (2)解释:脱下。缓服:穿上宽大的官服。左右:侍从。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

44、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沈文秀,字仲远,吴兴武康人,是司空沈庆之弟弟的儿子。前废帝即位,任安南录事参 军。景和元年,迁青州刺史。当时前废帝狂妄悖乱大逆不道,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文秀将出 京赴任,部属驻扎白下,文秀劝说庆之道; “这人性情无常,猜忌尤其严重,灾祸就会来到, 前景不可估计。现在凭借我这些兵众的力量,对付他易如反掌,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万万 不可失去。”庆之不听从。文秀不止一次地坚决请求,庆之始终不接受。文秀走后,庆之果 然被前废帝杀害。庆之死后,前废帝派江方兴率军队杀文秀。太宗已平定叛乱,赶紧派人驾 乘驿

45、马疾行通知方兴停止,方兴被文秀捉住,不久被释放送回。时晋安王刘子勋占据寻阳反 叛,朝廷军队出京征讨,向文秀征兵,文秀派刘弥之军队前往朝廷。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 支持子勋,派使者通报文秀,说四方都已举兵,劝文秀支持叛逆,文秀随即命令弥之等人响 应安都。弥之等不久归顺朝廷。 弥之是青州豪门大族,族人很多,族人会合前往北海,据城以抗拒文秀。文秀派军主解 彦士攻陷北海, 伯宗聚集乡兵, 又攻克北海, 于是率军奔赴青州州治东阳城。 文秀阻击伯宗, 伯宗战败。玄邈、僧詗等进军攻城,每次作战总是被文秀打败。三年二月,文秀归顺请罪, 随即担任原有官职。八月,索虏蜀郡公拔式等骑兵步兵数万人进入西面外城,直至城下

46、。文 秀派辅国将军垣谌打败敌人。 四年,皇上封文秀号右将军,食邑五百户。索虏围困青州为时已久,太宗所派救兵都不 敢前进。文秀被围三年,外无援军,士兵为他效力,没有逃跑背叛的,日夜战斗,甲胄里长 出虮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终于被敌人攻下。城池被攻下的这一天, (文秀)脱下军衣, 穿上宽大的官服静坐着, 命令手下人拿来所持的符节。 虏敌进来后, 兵刃一起对着他, 问道: “青州刺史沈文秀在哪里?”文秀厉声道:“我就是。”于是捉住他,牵出大堂前,剥下衣 服。当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士兵捆着赤裸的文秀到白曜面前,捉住他让他下拜,文秀说: “我们分别是两国的大臣,没有下拜之礼。”白曜命令还给他衣服,为他设

47、置酒食,加上锁 链送到桑乾。 文秀在桑乾共十九年,齐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岁。 ( (二二) )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注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注 纳兰性德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 他虽侍从帝王, 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 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14.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48、. 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苍凉、 宁谧、缠绵的意境,抒写了女子被男子抛弃的幽怨之情。 B. “何事秋风悲画扇”一句用汉朝班婕妤被弃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 天就没人理睬了,古典诗词多用扇子的来比喻被冷落的女性。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 却成了相离相弃。又将词情从美好的回忆一下子拽到了残酷的现实当中。 C. 这首词是以女子的口吻写成,这位被抛弃的女子在认清现状后态度决绝,当断则断,极 富个性。如此烈性女子却不得不忍受情感的变故,使得这首词的词情更为哀怨。 D. 词的下阕,纳兰性德用了唐明皇和杨玉环的典故。面对男子的变心,女主角控诉着

49、他的 无情:我们曾像唐明皇与杨玉环一样,在骊山有过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算短 暂离别也不能相互生怨。而如今的你如此薄幸,哪比得上唐明皇,生生死死都不忘与杨玉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夙愿。 15. 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该词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 绝词, 柬友。 ”但现在许多人认为此首词是写爱情的。 对此, 你怎么看?结合全词进行说明。 【答案】14. A 15. (示例一)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 词情哀怨凄婉、屈曲哀怨。“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 来浓情蜜意的时刻,“泪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 “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 ,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 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 形象、 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赏析 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