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文档编号:408803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 / 33 乐亭一中 20192020 年度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 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 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 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材料说明了王位继承直接影响国家政治能否正常运行, 西周时期王位继承实行嫡长 子继承制,它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故

2、 B 正确;A 与王位继承并无直接关系,排除;C 是中 国古代王位继承的特点或基本原则,但其不能确定王位如何直接继承,排除;禅让制是原始 社会民主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 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 联系所学西周宗 法制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 2.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 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 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3、 据材料中“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 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可以得出描述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到血缘关系,与宗法 制无关, 故 A 项排除; 据材料中“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 其控制力有限”“商周时”“春 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中的“封建贵族政治”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2 / 33 指的是分封制,故 B 项正确;王位世袭制是关于王位的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无体现,故 C 项排除;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与题干时间不合,故 D 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紧扣“商周”“内服王畿地为王

4、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 权”“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等信息,再结合宗法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中央集权制 的特点综合判断即可。 3.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 法分配耕地) 。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A. 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 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 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 针、 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 照搬周制, 而是根据统治的现

5、实需要, “启以商政, 疆以周索” 或“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 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故 C 正确。 “启以商政, 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 A 错误。西周 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 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 罚的内容,故 D 错误。 4. 荀子君道 写道: “墙之外, 目不见也; 里之前, 耳不闻也; 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 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6、百官 D.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 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注意提取材料信息“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 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意思是对官吏无论是远近都要加强控制。因此反映的是监察制 度,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 C 项正确。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3 / 33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

7、;卫尉, 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 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国”与“家”同治 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 由题干中九卿的职责分工并结合所学可知, 秦朝时皇帝的“家”事与国家的“政” 事不分,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故答案为 B 项。A 项,题干强调九卿职责分工明确,但不 能体现彼此牵制,排除;C 项,垂直管理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D 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

8、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 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 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6.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中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 神,以一政府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是国家形式之进化也。”这里主要评价的是秦始皇 A. 建立的皇帝制度 B. 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度 C. 加强的思想控制 D. 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秦始皇”以一政府而统治方数千里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立郡县 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D 正确。A 项,秦始皇建立皇帝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 地位

9、,不符合题意,故 A 项排除;B 项,三公九卿是为皇帝服务的,是专制主义的表现,不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4 / 33 符合题意,故 B 项排除;C 项,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反而加剧社会矛盾, 不符合题意,故 C 项排除。 7.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 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 文学, 让他们出入宫廷, 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

10、丞相权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 A 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 一职日益重 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 化君主专制,B 正确;C、D 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 8.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 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 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 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11、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可知,在行省制下,地方有 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对比宋朝而言,地方的权力相当大。故答案为 B 项。A 项,题干 没有提及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排除;C 项,题干没有提到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 衡原则,排除;D 项,行省隶属于中书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中书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5 / 33 构,排除。 9.两汉实行州郡推荐, 朝廷考试任用察

12、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 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 向学风气,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 选项符合题意;科举制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A 选项排 除;科举制下选拔的官员道德水平不一定高,B 选项排除;D 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0.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 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 A. “立嫡

13、以长不以贤” B.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C.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 科举制度最能促进社会流动, 而能反映科举制度的选项是“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故 C 项正确;A 是宗法制,排除;B 是察举制,排除;D 是九品中正制,排 除。 11.据统计,明代监察御史共 209 人,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出身者只有 29 人。实 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 县三年考满都部者”。这表明当时 A. 科举是选官的主要途径 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4、 C. 注重考察监察官员素质 D. 监察机构日益膨胀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6 / 33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明代监察御史的来源主要是科举, 但没有表明所有官员的主要来源是 科举,故排除 A 项;明代监察御史的出身来源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故排除 B 项; 根据“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 博士并推官, 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知当 时注重考查监察官员素质,故选 C 项;根据题意内容无法得出监察机构日益膨胀的结论,故 排除 D 项。 12.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 首辅操纵朝政

15、,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 项 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 A 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 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 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 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13.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 万机,亦问有特召

16、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 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 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 排除 A。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 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7 / 33 宰相制度,排除 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

17、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 权加强,故选 D。 【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 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 然后经皇帝批准 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 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 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4. 明史 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 恂恂若属史, 不敢以僚自处。 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18、”。内 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 C. 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D. 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决策机构的有关内容。明朝内阁首辅权压众臣,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 归内阁。但内阁始终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权力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张居正 生前大权在握, 死后被削夺官秩, 正说明其权力在否关键看皇帝旨意。 明朝所设内阁是顾问、 咨询机构,非法定决策机构。故内阁成员的权力源于皇帝旨意,具有随意性、不稳定性。A 正确。故本题选 A。 15.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东乡民曾贴出

19、一张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我虽乡愚小民,乃 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 终怀父母之邦, 保土地亦保身家。因仇同愤,何烦长宫操戈, 振臂一呼,自有歼诸丑类。”材料反映出广东乡民 A. 具有自发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B. 与政府联合共同抗击外来侵略 C. 对英国侵华意图有着清醒认识 D. 对清政府的妥协退让表示不满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内容表示广东乡民虽然爱惜自己的性命和土地, 但是“因仇同愤自有歼诸 丑类”表明他们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自发组织去对抗侵略者,具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答案为 A;材料没有体现 BCD 的内容,排除。 16. 1860 年北京条约签定后,咸丰皇帝躲在避

20、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8 / 33 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 A. 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B. 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 认识到列强驻京给人民的危害 D. 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 咸丰皇帝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主要是因为他意图维护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虚 妄尊严,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 D 项;根据“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 赔款”可知咸丰皇帝并不是为了维护国家尊严, 没有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也不是因为认

21、识到列强驻京给人民的危害,故排除 ABC 项。 17.乾隆时期,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但甲 午战后,清政府积极加入国际公约,如 1896 年加入航海避碰章程 ,1904 年加入红十 字公约 。这一变化表明晚清时期 A. 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 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观念 C. 传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 D. 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乾隆时期天朝上国思想到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积极加入国际公约, 体现出传 统外交观念发生转变,C 正确;晚清中国国际地位较为低下,并不是提高,A 错误;清政府 并没有放弃天朝上国思想,B 错误;材

22、料中论述的不是民族意识问题,D 错误。 18.南京条约签订后,当时的士大夫对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 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这反映了 A. 通商会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B. 通商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 C. 五口通商可以有效抵御侵略 D. 体制的不同导致观念的差异 【答案】D 【解析】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9 / 33 【详解】据材料“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 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并结合所学可知, 南京条约签订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通

23、商,这是自然经济的产物,目的是抵御外国的入侵;鸦片战争后中 国的国门被打开,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后,引起了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恐慌,害怕威胁清政 府的统治,这是不同的体制导致观念的差异,D 正确;据材料“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 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可知,封建士大夫害 怕的是“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而不是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和司法主权,A、B 错误;据材料“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不易防范,现在五口通商,外人可以 横行天下,防不胜防”可知,封建士大夫害怕的是“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C 说 法与材料不符。 1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24、“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 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他们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开办银行,并设立各种各样的剥削 机构。”关于“中国的战败”表述正确的是 A. 开放沙市、重庆、上海为商埠 B.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D. 刺激加剧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他们修建铁路,设立工厂”,联系所学 可知,“中国的战败”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战后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允许日本在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 D 正确; 南京条约开放 上海为商埠,A 错误; 辛丑条约划

25、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B 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 间,俄国侵占中国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C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他们修建铁路,设立 工厂”,联系所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 20.下表是近代中国 18501904 年间译著概况简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0 / 33 A. 知识界认为西方科学的价值下降 B. 译著来源变化受甲午战争影响 C. 学习西方已全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D. 日本加紧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进入 20 世纪以来,中国译著主要来源国是日本,而

26、且译著内 容侧重社会科学,原因在于甲午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侧重制度层面,而且日本明治维新 的成果通过甲午战争得到了检验,引起了中国人的关注,选项 B 正确;译著内容倾向人文学 科,只能说明知识界关注点的转移,而并不能证明知识界忽视科学的价值,选项 A 排除;材 料无法反映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层面,选项 C 排除;选项 D 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时间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译著内容和来源地的转变。 21.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 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 以至“十毛子

27、”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 该是 A. 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B.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必然导致极端排外 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可能造成过分仇洋、盲目排外 D. 是地主阶级在诬蔑诽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运动时期,中国人排斥帝国主义国家的事物,这与义和团运 动的口号“扶清灭洋”是相符合的,因此 A、D 选项错误;B 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农民 阶级之所以排外的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本身的局限性, 他们不接受知识文化加以改造, 盲目的 排外,从口号中也可以看出;因此本题选择 C 选项。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28、 11 / 33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 动 【名师点睛】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爱国性:在民族危机的形势下,该口号反映了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同帝国主义进行抗争。 局限性:“扶清”虽然有扶中国、保中国的含义,但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反而被清 政府利用和出卖;“灭洋”虽能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也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 这也表明农民阶级的局限,不能提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策略。 22.虽然这场耗时 4 个多月的战役最终以中国军队撤离而结束

29、,但它极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 力量和财力、物力,使日寇陷入了持久作战的深渊而无法自拔,是抗战从战略防御阶段到战 略相持阶段过渡的分水岭。这次会战是 A. 淞沪会战 B. 徐州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 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消 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行动,从此,抗日战争逐渐进入了相持阶段,所以说武汉会 战是抗战从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相持阶段的分水岭,符合题意,故 C 正确;淞沪会战爆发于 1937 年 8 月 13 日,它是我国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徐州会战,是我国抗战 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

30、重大的胜利, 共歼灭日军 1 万余人;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 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以上会战并不是抗战从战略防御阶段到战略相持阶段 的分水岭,故 ABD 错误。 【点睛】重点把握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的分界点。 23.下列是被称为“二战三巨头”的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对中国抗战的评价话语。如果 将这些话语作为史料,可以用来直接说明中国抗战 斯大林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时避 免两线作战。 罗斯福 假如中国被打垮,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

31、其它地方作战,他们即可打下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2 / 33 澳洲、印度。 丘吉尔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阵地崩溃。能防止上述局势出 现的只有中国。 A. 有效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 B. 使盟国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C.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D.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避免两线作战”“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地方作 战”“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等信息可知, 中国抗战有效牵制了大量日本兵力, 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压力,故答案为 A 项;材 料没有涉

32、及中国抗战对盟国掌握战略主动权的影响, 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抗战对中 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排除 C 项;材料没有说明中国抗战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排除 D 项。 24.全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发表宣言说:“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 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驱,筑城壕堑,有死无退。”材料描述的战役 A. 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取得的首次胜利 B. 扭转了中国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C. 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D.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淞沪会战,这 一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

33、灭亡中国的计划, 故答案为 D 项;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全面爆发后取得 的首次胜利,排除 A 项;淞沪会战没有扭转中国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排除 B 项;日本侵略 加剧,民族矛盾上升,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排除 C 项。 25.1938 年 10 月 10 日,周恩来发表辛亥、北伐与抗战一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3 / 33 生联了当时革命团体,如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组成了同盟会,并联络会党,联合当时 咨议局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这是中国统一战线之最初形式”。周恩 来这段话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是 A. 肯定孙中山联合

34、各派力量促成统一战线之举 B. 以史为鉴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 以史为鉴呼吁国共两党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 D. 敦促蒋介石接受中共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周恩来认为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力量 的联合最终取得革命成功,1938 年全面抗战正在进行,周恩来旨在宣扬建立抗日力量的联 合,实现抗战的胜利,故 C 项正确;A 项,题干并非强调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排除; B 项,1935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排除;D 项,题干未 涉及国内民主联合政府的信息,排除。 26.在 193

35、7 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后, 国民致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 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高 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克 尔克大撤退”,这次“大撤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阴谋 B.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 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D. 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大量战略物资、 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 贵、 川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物资转移为坚持对日本的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最终促成全面抗争的胜利,故 D 项正确;题 干强调的是转运物资对全面抗战的作用, 且日本掠夺中国资源不会因这

36、一次转移物资而被打 断,故 A 项错误;这次物资转移对中国的工业布局产生一定影响并为迁都重庆奠定了基础, 但这些并不是此次转移的根本目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意义。故 B、C 项错误。 27.电影无问西东主人公之一沈光耀的原型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在这场 会战中,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纷奔赴前线, 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这表明淞沪会战 A. 消弭了国民党军阀之间的嫌隙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4 / 33 B.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 标志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 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

37、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悉数投入,湘军、桂军、粤军、东北军、西北军等纷 纷奔赴前线, 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国人民踊跃支援”等信息可知淞沪会战使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空前提高,D 选项符合题意。消弭了嫌隙太绝对,A 选项排除。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 中国的计划是淞沪会战的意义但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B 选项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 建立是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C 选项排除。 28.有学者指出:“尽管这个纲领看起来与太平天国体系格格不入,也并未付诸实施(或者 说并无实施的可能) , 但它的提出终究显示出西风已经吹进了东方大国的不同角落。 ”该“纲 领”的提出 A. 顺应

38、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 B.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普遍觉醒 C. 推动了农民运动的迅速发展 D. 损害了农民阶级的根本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个纲领看起来与太平天国体系格格不入,也并未付诸实施”、“显示 出西风己经吹进了东方大国”可知这一纲领是资政新篇 ,其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顺 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选项 A 正确;选项 B 表述绝对,排除; 资政新篇未解决土地问题, 未能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选项 C 排除;这一纲领并未实施,因此不存在损害农民阶级利益 之说,排除选项 D。 29.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 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

39、,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 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 主要原因是 A.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5 / 33 C.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 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 A 项正确;中国自 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 B 项错误; 资政新

40、篇体现不出农民 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 D 项错 误。 30. 某网友在网贴帝制的崩溃、宪政的破产从看中国宪政的坎坷命运中 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革命党人为袁世凯量身定做的纸制枷锁。”此处的“量身定 做”意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 A. 三权分立 B. 责任内阁制 C. 总统制 D. 民主共 和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 临时约法是为 了限制袁世凯而制定的;根据所学知识, 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限制 总统的权力。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

41、命临时约法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领异。 (2)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一系列 武装起义,推动了各地的反封建斗争。 (4)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最高水平。 31.1905 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 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

42、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 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6 / 33 A. 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 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 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 1905 年,同盟会成立时 的十八星旗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反映了排满色彩,1912 年元旦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代表了中华民族,这体 现了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故 C 项正确;其余三项均在材料未体现,应排

43、除。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3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写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 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对此,唐德刚在袁氏 当国中评价:“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 水岭”,以下最能体现“它是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的是 A.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

44、【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 分水岭”结合所学可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 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 国的社会性质仍未改变,故其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故排除 AB 两项。D 项, 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南京临时政府改革社会风俗发展民族经 济而制定,与政治变革无关,故排除。 33.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的警察送到各警察分局分所,而那 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的警察

45、演讲起来, 学生“垂泪而道”, 警察亦大都“掩面而 泣”。这说明五四运动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7 / 33 A. 对人民大众的觉悟起了启导作用 B.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导作用 C.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明显可以看出,学生的行 为影响到了警察的思想,说明五四运动启发引导了民众的觉悟。故答案为 A 项。B 项,根据 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所起的作用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先锋作用,排除;C 项,材 料没有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 项,

46、该项表述是五四运动的性质,但是从材料中 看不出反帝和反封建的特点,排除。 34.在中国近代,五四时代的思想是非常活跃的。“五四时期对人格的尊严,对人的自由, 对学术的独立探讨精神,这些价值正是当前我们开发社会资本,培养文化能力,发展有创见 性的理论思维、道德理性和精神价值的必要条件”。五四时期,思想多元化局面出现的根本 原因是 A. 当时的中国政府推行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 B.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牛了根本变化 C. 各种政治力量寻找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 D. 帝国主义对华文化侵略的放松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不同的思想主张是由不同的政治力量派别提出的,是各种政治 力量寻找中

47、国未来发展道路的表现,也是思想多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故选 C 项;当时是北 洋政府统治时期,较为开明的文化政策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A 项;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社会 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排除 B 项;帝国主义对化文化侵略放松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 D 项。 35.陈独秀说, 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 到中共二大时“就 脚踏实地了, 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中共从“悬在半空” 到“脚踏实地”主要由于 A. 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8 / 33 B. 制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C.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48、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陈独秀认识到从一大到二大, 从“悬在半空”到“脚踏实地”, 中共“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其关键在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国情有了正确认识,A 项符合题意;早在一大的时候,中共就制定了“团结工人阶 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心任务,B 项不符合题意;中共找到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 后的革命实践中,二大时还在学习苏联的中心城市领导革命的道路,C 项错误;决定与国民 党合作是在中共三大上,D 项错误。 36.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把军阀、地主、官僚、豪绅、资本家、富农列 为剥削者,

49、取消他们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1935 年,中共瓦窑堡会议把富农和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阶级构成的一部分而给予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 B. 国共结束对抗并走向合作 C. 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1931 年处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在农村地区打土豪、分田地等工农 武装斗争,因而当时颁布的宪法大纲体现了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而随着日 寇侵华的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因而到 1935 年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 主张团结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D 项符合题干要求。中国的 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 A 项;当时国共两党仍处于敌对状态,无法得出 B 项;C 项与 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37.1927 年 9 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上作出决议,规定“苏维埃的组织, 首先应当在那些中心的地方如广州、长沙等”成立,而小县城和农村则暂不组织苏维埃。该 决议表明 A. 中共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河北乐亭高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卧龙小子)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