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

上传人(卖家):卧龙小子 文档编号:409441 上传时间:2020-03-2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 / 26 迁西一中 2019-2020 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150150 分钟分钟 总分:总分:150150 分分 一、基础知识(一、基础知识(2525 分,分,1 1- -5 5 每小题每小题 2 2 分,分,6 6- -10 10 每小题每小题,3,3 分)分) 1.下列各句中,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颓圮 (t) 漫溯 喋血 叱咤 (ch)风云 B. 凌侮 (w) 忸怩 不安(ni n) 玉玦 不惮 (n) C. 竹蒿 团箕(j) 租赁 (ln) 寥 落(lio) D. 皮辊 (gn

2、) 蹉 跌(cu) 惩创 (chung) 微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 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及字形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A 项,“颓圮”的“圮”读 p,“叱咤风云”的“咤”读 zh; B 项,“不惮”的“惮”读 dn; C 项,“竹蒿”应为“竹篙”。 故选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来来往往 B. 仆所以留者 的原因 C. 何辞为 还呢 D. 道芷阳间行 取道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

3、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 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文言虚词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意义和用 法。 A 项,解释错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思是: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进入和意外事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2 / 26 故(的发生)。出入,是偏义复词,“入”起主要作用,“出”是衬词,无实义。 故选 A。 3.对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1)何厌之有(2)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3)若属皆且为所虏(4)太子及宾客知其 事者(5)燕王拜送于庭(6)群臣侍殿上者(7)皆为

4、戮没(8)秦王购之金千斤(9)燕国 见陵之耻除矣(10)此天子气也(11)大王来何操?(1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 (1) (11)/(2) (3) (4)/(7) (9)/(5) (8)/(10) (6) (12) B. (2) (10) (12)/(1) (11)/(3) (4) (6) (8)/(7) (9)/(5) C. (1) (11)/(2) (10) (12)/(3) (7) (9)/(4) (6) (8)/(5) D. (1) (10) (11)/(2) (5) (7)/(3)/(4) (9)/(6) (12) (8)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

5、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 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何厌”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2)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3)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了。 (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于庭”是状语,后置了。 (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侍殿上者”是“群臣”的定语,后置了。 (7)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示被动。 (8)秦王购之金千斤。定语后置句,“千斤”是“金”的定语,后置了。 (9)燕国见

6、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陵”表示被动。 (10)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1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是“操”的宾语。 (1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分析可知, (1) (11)是宾语前置句; (2) (10) (12)是判断句; (3) (7) (9)是被动句; (4) (6) (8)是定语后置句; (5)是状语后置句。 故选 C。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3 / 26 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句) 、定语后置句、主

7、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 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 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 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 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

8、中所谓 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 更普遍。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 共其乏困 B. 令大行不顾细谨 C. 将军与臣有郤 D. 卒起不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 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 项,“共其乏困”,共,通“供”,供应; B 项,“令大行不顾细谨”,没有通假字; C 项,“将军与臣有郤”

9、,郤,通“隙”,隔阂; D 项,“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故选 B。 【点睛】通假字辨别规律: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 能力。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4 / 26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5.下列有关常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写的,又称左氏春秋 。它与春秋公羊传 、 春秋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曹刿论战 荆轲刺秦王都选自左传 。 B. 词是产生于隋唐兴盛于两宋的一种新诗体.

10、 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 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词的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C.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相传是 西汉的刘向编著的。这部书记事写人生动形象,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D.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部历史著 作以刻画人物为中心, 开创了我国古代历史纪传体的先河, 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 鲁迅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

11、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 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 主要成就等。 A 项,“曹刿论战 荆轲刺秦王都选自左传”解说错误,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 国策 ,而不是选自左传 。 故选 A。 6.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次投资失败大家很气愤,纷纷指责田先生不负责任导致了严重后果,他面红耳赤地争 辩道:你们说的都是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B. 她带着老人给的明信片按图索骥, 为每一家书店拍照、 写见闻、 写评论、 在微博开设“100 个独立书店走访计划”话题。终于有了今天的收获。 C. 经过 90

12、 分钟苦战,中国男足在主场 1:0 兵不血刃地战胜韩国队,奇迹般地取得了世界 杯预选赛亚洲区 12 强赛的首场胜利。 D. 2019 年女排世界杯迎来收官战,中国女排与阿根廷进行直接对话。最终中国姑娘不孚众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5 / 26 望,再度以 3-0 轻取,用 11 连胜献礼国庆 70 周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 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 即成语的基本义、 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 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

13、 项,杯弓蛇影,表示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并非“无中生有”,望文生义,使用不当。 B 项,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语境 中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使用恰当。 C 项,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经过苦战不能说兵不血刃,不合逻辑, 使用不当。 D 项,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此处用反了,使用不当,应用“不负众望”。 故选 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 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 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

14、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 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 内容重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我们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我们能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来 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吃透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B. 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 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C. 剑潭村委会班子认为,在现代化形势下,财富的充足和可持续增长需要以知识的充实为 前提,要让村民真正富起来,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 D. 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 5 时左右,老天突然变

15、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 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 11 级,地表能见度 0 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6 / 26 特别注意成分残缺、 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 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 子的原意。 A 项, 语序不当, 递进关系的两个句子颠倒了, 应改为“我们不仅吃透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 而且还能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B 项,成分

16、残缺,最后一个分句主语的主语已经不是“曹操”,而是演员,应加上。 C 项,句式杂糅,“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改为“关键在于知识”或者“知识起决定 作用”。 故选 D。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史官将宋徽宗列入负面教材,认为他应该为北宋末年

17、的“靖康之耻”负最大的责 任。 宋史徽宗本纪的记戴就是对宋徽宗的_:“特恃其私智小慧, 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今日主流 的历史研究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基本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哪怕是那些对宋徽宗 的治国理政很_的人, 也无法否认他在艺术领域的才华与成就。 在当时, 金国的皇帝章宗就是宋徽宗的粉丝,他的书法“悉效宣和字(瘦金体)”,他还刻意模仿徽 宗的绘画偏好。而在今天, ( ) 。 传统史官乘承经史观念,强调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因此容易出现裁剪历史、以 是非遮蔽史实、忽视历史丰富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徽宗本人就是这种史笔的“牺 河

18、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7 / 26 牲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汉学家伊沛霞女士的宋微宗一书却_,立足于史 料,呈现了一个立体化而非脸谱化的宋徽宗形象,展现了一名“艺术家皇帝”的个人魅力, 读来令人_。伊沛霞女士凭借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利用西方学术 背景来解读人物, 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这种解读有助于我们摆脱单一视角 来看待这位个性鲜明的北宋君主虽然伊沛霞对宋徽宗的某些辩解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但她对 宋徽宗的整体还原还是成功的。 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刊之论不以为意不落窠臼拍案叫绝 B. 盖棺论定不以为然不

19、落窠臼耳目一新 C. 不刊之论不以为然别出心裁拍案叫绝 D. 盖棺论定不以为意别出心裁耳目一新 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他被亲切地称为“胖佶” B. 徽宗被亲切地称为“胖估”,他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 C. 很多文艺青年也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亲切地称他为“胖佶”。 D. 很多文艺青年亲切地称他为“胖估”,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 10.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西方学术是她解读人物的背景,她更对 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B. 伊沛霞女士利用

20、西方学术背景,突破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 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C. 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 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 D. 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 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答案】8. B 9. C 10. D 【解析】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 (包括熟语) 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

21、卷(含解析) 8 / 26 到死后做出结论。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根据 语境,第一空应填在徽宗死后人们对徽宗所下的结论,所以应填“盖棺论定”。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 轻视意) 。第二空强调的是不认同徽宗的理政才能,应填“不以为然”。不落窠臼:指文章 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第三空写伊沛霞与传统 史官观点不同,脱离了“以史为鉴”的窠臼,故而填“不落窠臼”。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 的都换了样子, 感到很新鲜。 拍案叫绝: 形容非常赞赏。 第四空形容伊沛霞的作

22、品与众不同, 人们看了感到新鲜,而不是赞赏她写得出色,所以应填“耳目一新”。故选 B。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 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 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括号前面的句子陈述的是徽宗在当时受到人们喜爱 的情况,主语应为其他人,而 A 项和 B 项陈述对象为徽宗,故而排除 A 项、B 项。D 项,不 符合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故而排除 D 项。故选 C。 【10 题详解】

2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 度不大。A 项,结构混乱,“西方学术”是主语暗换;B 项,搭配不当,“突破”和“视角” 动宾搭配不当;C 项,不合逻辑,分句“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 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因果逻辑关系不当。故选 D。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

24、来为国人所津 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 开花”, 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 教堂的华丽炫酷, 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 易朽、 扁平, 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 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9 / 26 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 器具也更先进。同时,

25、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 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 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 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 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 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 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 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

26、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 家雨果就曾说过,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 绘画之, 雕刻之, 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 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 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 的一抹浓重的底色。 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 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 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

27、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 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 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 一座“哥 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 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 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 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 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

28、”,已无 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 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0 / 26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

29、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 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 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 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 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 于西方。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

30、这是由自然环境 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 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 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 世为重。 【答案】11. B 12. D 13. A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 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 最佳答案。A 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

31、确。原文第一段“然而一 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 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可见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 项, “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 原文只是说“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 中国人在对待建筑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1 / 26 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D 项, “故”字强加因果, 原文是“欧洲建筑多以石砌, 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 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 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 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

32、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常用论证方法有: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 比论证、事例论证等。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D 项,“有力 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 结合“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 即材料 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等分析, 文章并不认为 中国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 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

33、看“结论”能否 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 不充分等常见错误。A 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原文说“追根溯源,审美 偏好的出发点, 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 可见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 根本原因在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而不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故选 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 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 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 调问题的一

34、个方面, 有意漏掉重要信息, 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 曲解文意)、 “凑”(胡 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三、文言文阅读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 游,同在太原。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 之,俭日: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 ,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 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 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

35、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2 / 26 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 谋反, 会俱在贼中。 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 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 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日: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 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 以便宜。尽簿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日:卿观

36、颉利可取乎?对日: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 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 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 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日: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日:汉祖以马 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赠开通 仪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日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

37、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B. 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C. 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D. 君实私语/俭曰/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戎狄,古代华夏族成四方的少数民族为东戎、南蛮、西夷、北狄,后来戎狄常常混称 B. 民部,即礼部、吏部、民部、刑部、工部、兵部的六部之一,属于尚书省。唐代避太宗 讳,改成户部 C. 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有平调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38、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D. 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赠爵位官职以示褒奖。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 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B. 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3 / 26 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C. 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 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

39、。 D. 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 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 (2)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答案】14. C 15. A 16. C 17. (1)唐鉴与唐高祖私交很好,曾一同掌管军卫,因此唐俭平时与秦王有交往。 (2)不久刘武周战败,逃入突厥。 唐俭封存府库、登记兵器甲仗等待秦王。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

40、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元君实私下对唐俭说:独孤尚书准备起兵图谋建立大业,因犹豫而没有 发动,因此到了这一步。正是人们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句中, “私语”的对象是“俭”,中间不能断开,“曰”后要断开。 排除 AD 两项。“犹豫” 与“不发”语意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 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41、 A 项, “古代华夏族成四方的少数民族为东戎、 南蛮、 西夷、 北狄”解说错误, “东戎”“西 夷”应为“东夷”“西戎”。 故选 A。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带 着选项回到原文, 从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4 / 26 作出判定。 C 项,“(唐俭)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分析错误,守卫蒲州的是独孤怀恩而非唐俭。 故选 C。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

42、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善,私交好;典,掌管;故,因此;雅,平时;游,交游。 (2)俄而,不久;亡,逃亡;封,封存;籍,登记;兵甲,兵器甲仗。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 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 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 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

43、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 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 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 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 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 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 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 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

44、矢。 3 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 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唐俭字茂约, 并州晋阳人。 父亲名鉴, 在隋朝任戎州刺史, 唐鉴与唐高祖李渊私交很好, 曾一同掌管军卫,因此唐俭平时与秦王有交往,一同在太原。唐俭爽快豪迈不受约束,但侍 奉亲人以孝顺闻名。唐俭看到隋朝政治渐乱,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高祖曾召他询问,唐 俭说:您如果向外聚集豪杰,向北招抚戎狄,向西收服燕、赵之地,渡河向南,从而据有秦、 雍之地,这是商汤王、周武王的大业。等到(高祖)开设大将军府,让他担任记室参军。跟 河北唐山迁

45、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5 / 26 随平定京城,被封为晋昌郡公。 武德初年,升任中书侍郎。吕崇茂在夏县造反,与刘武周联合。(高祖)下诏永安王李孝 基、独孤怀恩率兵前去讨伐。唐俭凭借使节身份到军中去,正赶上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虏, 唐俭也被擒获。开始,独孤怀恩屯驻蒲州的时候,暗中与部将元君实图谋反叛,恰巧都(被 囚) 在贼军中。 元君实私下对唐俭说: 独孤尚书准备起兵图谋建立大业, 因犹豫而没有发动, 因此到了这一步。正是人们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久独孤怀恩逃回,(高祖)下诏仍命 他镇守蒲州。唐俭担心他迟早必要做乱,悄悄派刘世让回去揭发他的阴谋。正赶上高祖前往 蒲津,船行到河中央

46、的时候刘世让赶到了,高祖大惊,说:这难道不是天命啊!立即下令返 回,捕捉反叛的人,独孤怀恩自杀,余党全部被诛杀。不久刘武周战败,逃入突厥。唐俭封 存府库、登记兵器甲仗等待秦王。高祖表彰唐俭被囚禁受屈辱却不忘朝廷,下诏恢复了他的 原职,并允许他见机行事。没收独孤怀恩的全部财产赐予唐俭。回朝后任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年, (唐俭)出使突厥返回后,太宗对唐俭说:卿观察颉利可以谋取吗?唐俭回 答说:仰赖国家的声威,可望会成功。贞观四年,唐俭奉命出使突厥,劝说颉利归顺朝廷, 颉利答应了,军队松懈不加防备,李靖趁机偷袭打败突厥,唐俭脱身返回。 一年多以后,唐俭做了民部尚书。跟从太宗出猎洛阳苑,一群野猪从林中

47、突然窜出,太 宗连发四箭, 就射死了四头野猪。 一头野猪跳到皇帝鞍鞯下, 唐俭跳下马与野猪搏斗。 太 宗 拔剑砍死了野猪, 回头笑着说: 天策长史没见过上将杀贼吧! 为什么如此害怕?唐俭回答说: 汉高祖用武力得到天下,不用武力治理天下。陛下用神武平定四方,怎么可以为了一时高兴 而与野猪搏斗呢?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唐俭在官任上不处理政事,与宾客纵酒玩乐。因犯小过失获罪,被贬为光禄大夫。显庆 初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追赠开通仪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叫襄。 四古代诗歌阅读默写。四古代诗歌阅读默写。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普明寺见梅 杨万里 城中忙失探梅期,初见僧窗一两枝。 犹喜相看

48、那恨晚,故应更好半开时。 今冬不雪何关事,作伴孤芳却欠伊。 月落山空正幽独,慰存无酒且新诗。 1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含解析) 16 / 26 A. “城中”在古代诗人笔下多含“憎厌”之意,用来指争名夺利、红尘喧嚣之地,本诗中 同样含有贬抑之意。 B. “僧窗”二字,照应诗题中的“普明寺”,在空间位置上又与“城中”相对,说明这是 世外一角、幽静所在。 C. “月落山空”时梅花孤独寂寞,诗人用“新诗”表示慰问,不仅流露出关切之情,更有 一种知己之感。 D. 诗人从寻梅、赏梅、怜梅写到慰梅,全诗的重点是刻画梅花本身的形象,诗人独特的感 受只一笔带

49、过。 1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8. D 19. 懊悔、叹惋之情。诗中“忙失”二字,流露出诗人错过探梅佳期 的懊悔感伤情绪,“却欠伊”三字,是为梅花缺少同伴而发出轻轻的惋惜喟叹。 庆幸、 欣喜之情。 诗人将 “半开时”的情状与“那恨晚”的心绪相对应, 略感庆幸; “犹 喜”二字,直抒胸臆,凸显欣喜。 欣赏、赞美之情。诗人目睹仅有“一两枝”的山寺梅花“半开”,却认为“应更好”,又 言“今冬不雪何关事”,其对腊梅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豁达、释然之情。诗人觉得梅花“半开时”来观赏反而更好,哪里是什么失期呢?表现出 豁达乐观、超脱淡泊的情怀。 【解析】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最新河北唐山迁西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卷(答案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卧龙小子)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