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 / 20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 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在美知乎 Quore 上,有不少人 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同友讨论分享自己 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 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 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 具,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
2、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 送给了该阃友,以感谢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 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 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 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 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紛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 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城:在“武侯世 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 400 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3、。如果说, 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 研完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 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昔通外国人管去“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 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 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 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衷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 价值 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 路。今天,
4、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 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浅 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逵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栽体,让真正负 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2 / 20 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 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
5、共赏中国文 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史多的可能性。 (摘自人民日报2017 年 5 月 31 日第 5 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 思与共鸣。 B. 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果道,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 样”的空气 C.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 观的“内容文化” D. 精彩的中国故事“走出去”,往往会经历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也可能产生误解与曲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荷
6、兰女十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了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 具。 B. 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 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米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了。 C. 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D. 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在国外接受度,已经超过很多人的想像,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 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主要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 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
7、度和价值理念。 D. 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故事必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 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 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第 2 段“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3 / 20 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故选 B。 【2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步骤: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 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 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文中无依据,是无中生有。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A 项,“已经”的表述不合逻辑,原文第 1 段“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 多人的想象”。 B 项,“主要”说法错误,原文第
9、 2 段“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 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C 项,“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以偏概全,原文第 3 段“虽然有 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 刻文化影响的更少。” 故选 D。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正确的一项是”或者“不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 所以把握
10、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 础。 具体来说, 要探究文章的观点, 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 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 间。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是棵乌桕树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4 / 20 乐祥涛 鸟桕树的叫法,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 个小山村, 也
11、叫故乡一样, 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 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 这才慢慢改口。 不过,在我情感深处,依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 许多年后,由于工作、生活和离开家乡等诸多原因,乌桕树的身影几乎淡出了我的记 忆。那种踩着时间的节点,四季变换色彩的轮回,没有在我的生命里继续交替。反而是在我 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 坦率地讲,我在乌桕树身边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处。相反,是在多年之 后,那些碎片似的梦境,才把它重新串联到了一起。后来,经过不断地回忆和细致的梳理, 乌桕树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是产生烂漫的
12、时刻。说实话,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 因有那些桃花、杏花之类的花树,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 然而,乌桕树并没有在意别人赞赏或是欣赏的目光,只是在那枯树一样的枝头上,悄 无声息地发芽、生叶、成长,直至开出如穗状花絮的小花。 这个时候,我们也没有闲着,在树下荡秋千,在树上掏鸟蛋,已经成为我们那帮孩子 的家常便饭。 夏天,通常都是蝉们喊出来的,先是一声,两声。不长时间,蝉们就会接连喊出“热 了,热了” 村子的东头是一片竹林, 竹林的路口和池塘边各有一棵上百年的乌桕树。 炎热天的时 候,那里是纳凉的好去处。村妇们常常在这里聚集,说一些家长里短的琐事,还有一些打情 骂俏的
13、韵事,最后引得哄堂大笑,笑声能传很远很远。 入秋后的乌桕树,着浓妆、添重彩。浅秋时,乌桕树先是把叶子由深绿变为淡黄,那 色泽就像秋光中银杏叶一样耀眼,远远地看,就有童话般的效果。每日清晨,薄雾中的乌桕 叶会与炊烟一起醒来。随之,伸一伸懒腰,抖一抖精神。接着,就去享受秋日里那暖暖的朝 阳和人们艳羡的目光。熟秋里,乌桕树又把叶由黄变成浅红色或是玫瑰红色,让自己的梦境 更加绚丽。而后,选一个中午和暖阳对视,或者选一个丽日的下午与晚霞一起睡去。 其实,秋日里的乌桕树是在孕育,是在孕育着乌桕子的成熟,也就是木籽的到来。当 繁华落尽,色彩逝去之后,一树的木籽便悄然立在乌桕树的树头。那些木籽像繁星一样,银
14、光闪闪,给深秋里的乡村,平添了些许的魅力。其情景,使元代诗人黄镇成有了“野碓喧春 水,山桥枕浅沙。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的感觉。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5 / 20 木籽成熟后,队里会派出劳力,分组进行收割。通常是三人一组,每组一个男劳力再 分两个妇女配合。男的负责爬上树,用木籽刀把木籽打下来,女的则负责收拾和整理。 木籽收完后,冬日也就尾随而来了。 最难忘的是那年的一场大雪。雪是头一天晚上就开始下,第二天一早看,几乎所有的 东西都被雪压在下面, 唯独特边的乌桕树高高地挺立着。 虽说树桠上、 树枝上, 都落满了雪, 但光着身子的树,却丝毫没有被压迫的意识。 雪
15、天里的日子,不全是代表寒冷的一面,有时,也会有温馨的事情发生。 每逢进入腊月以后,队里就会安排几位有经验的师傅,在油坊里榨油。开始时,是榨 木籽油。木籽全身是宝,其外皮的蜡质可以提制“皮油”,是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不可 缺少的物质。而木籽内质的仁,所榨取的油,称“桕油”或是“青油”,是油漆、油墨等材 料的上好原料。 “皮油”和“青油”榨好后, 都会送到供销社或是集市上去卖, 换得的钱队里会按分 值和户头的人数进行分配,这样一来,家家都能过一个称心如意的新年。 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 (摘编自2016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 4. 下列对文本
16、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日的乌桕树无声无息地发芽、开花体现出它不在意别人的目光,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 淡泊从容。 B. 第自然段用“深绿”等词突出了乌桕树的色彩变化,富有诗情画意,渲染了乌桕树的 绚丽多姿。 C. 结尾部分描写收割木籽、榨木籽油的过程将自然与人情联系起来,为我的回忆增添了温 暖的气息。 D.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四季轮回中的乌桕树,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记忆 和情感。 5. 请赏析文章第自然段的文字。 6. 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1)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乌桕树孕育了木籽的成熟,表现出
17、乌桕树 温情的生命传承。 (2)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木籽比作繁星,生动地表现了木籽数量多、银 光闪闪的特点。 (3)作者引用元代诗人黄镇成的诗句,既表现出此时的乌桕树与早梅相似, 又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4)作者展现出收获时节乌桕树繁华落尽后依然美丽的一面,体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6 / 20 现了对乌桕树的喜爱与怀念。 6. 因为乌桕树就是故乡的代称,因为乌桕树见证我在故乡的生活。 (3)因为多年后的 回忆和梳理而形成对乌桕树清晰完整的印象。 (示例:我对木梓树的书面语鸟柏树,尽管 并不习惯,但在我情感深处仍然保有着这个名字:就如同我对故乡的称呼、对故乡
18、的情感因 习惯而难以割舍。多年后,乌桕树几乎淡出了我的记忆,却走进了我的梦里:就如同我对 故乡的记忆不用刻意追导也依旧魂牵梦萦。 (3)我在乌桕树身边时,没有感觉到它的特别之 处, 多年后的回忆和梳理才使它在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印象: 就如同我在故乡时没有 意识到她对我的情感供养,在多年后这些碎片化的回忆才凝聚成浓郁的乡愁。 )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 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
19、两项”。 选项 A,“尽情绽放自己生命的淡泊从容”分析拔高。文中说的是春季,对于乡村来说,那 是产生烂漫的时刻。 说实话, 这个时候的乌桕树并不显眼, 因有那些桃花、 杏花之类的花树, 夺走了众人惊喜的眼球,谁也没有太留意乌桕树的存在。故答案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能力。 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常见 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 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本题要注意先从手法上入 手赏析句子, 第十段中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形象生动的体现出了乌桕树满树果
20、实 的状态,也蕴含着作者对乌桕树的深厚的情谊,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年代,树给人以回馈和希 望,让人们享用其丰富的果实,这也正是作者对树的回忆和喜爱之情的体现。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然后到 原文去归纳和概括分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 作者为什么说“乡愁是棵乌桕树”?请结合全文 简要分析。 根据对题干和文本的把握, 作者说“乡愁是棵乌桕树”的原因有: 鸟桕树的叫法, 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原来我把它叫做木梓树。就像知道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也叫故乡一 样,当初叫的时候并不习惯,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这才慢慢改口。不过, 在我情感深处, 依
21、然保留了它原有的名字。反而是在我闲暇的时候,乌桕树走进了我的梦里。开始时,是模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7 / 20 糊的,接着,一点一点变得明晰起来。现在想想,那些乌桕树,还有那座油坊,不仅甜蜜了 一个节日,也温暖了一段记忆。根据对以上文本内容的把握,考生可以从树是故乡的象征、 树是对故乡的回忆、对树的深情等角度加以概括原因。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重在对手法和内容进行考核, 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 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 其次要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 注意常见的错误 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妄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二、古代
22、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 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 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 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
23、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 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 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 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
24、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7. 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而卒葬之 卒:最终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观:景象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8 / 20 C. 而余亦悔其随之 其:自己 D.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8. 下列各句中的“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独 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
25、者已少 其孰能讥之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 / B. / C. / D. / 9. 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 ,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 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 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 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D. “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是指此人的出生地;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10. 下列语句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 本文
26、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 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 料和依据。 B.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联想到“古书之不存”, 从“音谬”联想到“谬 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 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 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 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 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
27、不断的艰苦努力) 、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 人才能到达。 11. 将课文中相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7. A 8. B 9. C 10. D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9 / 20 11. (1)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 到的收获了。 (2)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
28、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A 项,“卒:最终”错误,应解释为“死”“去世”。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 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 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考查“其”字的用法和意思,代词,它(华山) ;代词,他们(游玩的人) ;代 词,它(华山洞) ;代词,它(石碑) ;代词,它(褒禅山) ;代词,那些;代词, 它(山洞) ;语气词,难道;代词,自己。所以的“其”都是代词,它(褒 禅山)的意思。的“其”意思都不用相同,应该分别列出,排除 A、C、D。 故选 B。 【9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
29、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C 项,“阳:古时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错误,阳应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中的一个重 要考点。所谓“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 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信息。本题, D 项,“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
30、 、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错误,由文章 第三节可知,除了“有力”、“有物”,还必须“有志”,缺一不可。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0 / 20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 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本题,第一句关键点:“志”:“心志”;“其”:“表示反问语气”;“得”:“得到”。 第二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慎取”:
31、“谨慎取舍”。 【点睛】文言文阅读题筛选的信息主要有两类: (1)传记类文本中表现人物品格、情操和主 要事迹的信息,考查重点为文中所写人物的言行主张、性格特点与品德等。 (2)非传记类文 本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包括重要概念或知识的解释、文章的主旨句、作品中议论性或抒 情性的观点句等。考生只须明确常见的出题陷阱,将题干信息与原文仔细比对,即可作出准 确判断;而主观题除考查以上能力外,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难度会有所增大。历年高考试 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 (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 (2)体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 信息;(3)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
32、息。2传记 类文章中筛选信息题的常见设题陷阱 (1)所给语句不符合题干要求。 传记类文章中传主的品 格等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但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却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命题者在设 置干扰项时,往往把没有体现传主某种品格的语句也夹杂在了选项中,以迷惑考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即 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2.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用“暖”字来写小路,表现山村天气晴好,温暖和煦,写出了春天祥和的气息。 B. 颔联中“纵横”“高下”两个词,写出了乡村山水高阔、错落有致
33、的环境特点。 C. 尾联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情怀。 D. 诗歌以山村花草、鸡狗等景物,勾勒出一幅人烟稀少、寥落荒芜的村舍图景。 E. 本诗语言质朴清新,在描摹自然宜人之景时善于炼字炼句,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1 / 20 13. 诗歌的颈联,与归园田居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在写景手法及所表达 的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CD 13. 写景上,均运用反衬手法,都通过描写鸡鸣、犬吠以动(声)衬静, 反村了乡村环境的和谐静诣。情感上,都通过农村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
34、村静谧 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 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 项,“表达了作 者对现实不满、渴望归隐的情怀”错,运用了世外桃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静谧闲适生活 酌向往。D 项,“人烟稀少、寥落荒芜”错。诗歌
35、描绘了一幅宁静幽芙、自由闲适的农村生 活画面;流水曲折,村舍稀疏,鸡犬相闻,生活安逸。故选 C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静憩 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写景和抒情上的相似之处。解答此 题,要分析答题,先回答写景手法上的相同点,再回答抒情上的相同点。读懂这两首诗后, 可根据两组诗句的写景特点,分析它们各自所用的写景方法;通过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 句所表达的感情。这两组诗句都运用反衬手法,都写了“鸡鸣”“犬吠”这两个意象,都通 过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反衬乡村环境静谧这一特点,诗人都表达了对乡村生活
36、的向往。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 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 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 比较异同、 相同点或不同点, 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 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 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 诗歌的意境特征、 情感差别、 手法的运用、 写景的角度、 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 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 ,_”。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
37、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2 / 20 (2)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表达了自己宁可遭遇速死,或 者流放,也绝不忍心同流合污,与丑恶相随的心志。 (3)苏轼赤壁赋中,“_ ,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 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 (4)苏轼赤壁赋中,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_,_”。 (5)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官场对作者的束缚,表达出渴望自 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_ ,_” 【答案】 (1). (1) 总角之宴, (2). 言笑晏晏 (3). (2) 宁溘死以流亡兮,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3
38、)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7). (4)寄 蜉蝣于天地, (8). 渺沧海之一粟 (9). (5)羁鸟恋旧林, (10). 池鱼思故渊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宴”“晏”“溘”“幽壑”“嫠 妇”“蜉蝣”“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
39、解性默写),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 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 具 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 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 年适逢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文艺创作以多样手法描 写中国故事,彰显爱国主义情怀,将主旋律奏响。在百花齐放的文艺市场中,影视行业的身 影亮眼,一个阶段以来向大众输送了许
40、多有温度、有力度的优秀主旋律作品,( )。 相比于 的宏观叙事, 寻找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之间的共振, 挖掘多平台传播模式 合力,成为当前影视行业奏响时代凯歌的新趋势。 近期, 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 以“小人物”表现“大情怀”, 以故事的具象 化描摹情感的抽象化。节目美好时代以讲述普通人非凡人生入题,向美好时代致敬,其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3 / 20 中怀揣梦想的快递小哥、 卖枣修路助全村脱贫的大学生村官等故事令人动容。 闪亮的名字 以走访纪实结合影视化演绎的方式, 讲述了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 莫高窟守护者常 书鸿等在内的时代英雄。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
41、,如何 爱国之心?无须 的壮举, 以热爱与奉献投入到日常当中, 普通人身上折射出的优良品质便可以汇聚成推动祖 国发展的不竭动力。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瞻远瞩 习惯于 解释 石破天惊 B. 高屋建瓴 习惯于 解释 惊天动地 C. 高屋建瓴 倾向于 诠释 惊天动地 D. 高瞻远瞩 倾向于 诠释 石破天惊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文艺创作以多样手法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爱国主义情怀,奏 响主旋律。 B.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 文艺创作以多样手法讲好中国故事, 彰显爱国主义情怀, 奏响
42、主旋律。 C. 处于一个如此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文艺创作以多样手法描绘中国故事,彰显爱国主义情 怀,奏响主旋律。 D. 处于如此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以多样手法讲述中国故事的文艺创作,彰显爱国主义情 怀,奏响主旋律。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管一般节目或者网络视听作品,都受到了年轻人在内的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B. 无数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影视行业的一般节目和网络视听作品都十分关注、喜爱。 C. 它们既有一般节目,也有网络视听作品,都是无数观众特别是年轻人所喜爱的 D. 从一般节目到网络视听作品,受到了无数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答案】15. C 16.
43、B 17. D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 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多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由承接的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4 / 20 对象“宏观叙事”可知,使用“高屋建瓴”更恰当。 高瞻远瞩:比喻目光远大。 倾向于:指偏向于一方,侧重意愿、趋势,与语境“越来越多”更吻合。 习惯于: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 诠释: 说明、 解释。 侧重对一种事物理解方式。 后文“以热爱与奉献投
44、入到日常当中” 应该是对“爱国之心”的诠释,而不是“解释”。 解释:分析阐明;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石破天惊:原形容乐器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指文 章、议论出奇惊人。由修饰的对象“壮举”和成语使用对象可知,用“惊天动地”更恰当。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掌握六类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 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主干枝叶梳 理法、造句类比法。本题, A 项,“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成分残缺,应加上“在上”。
45、C 项,“处于一个如此重要的历史节点上”结构混乱,“处于”和“在上”杂糅; “描绘中国故事”搭配不当,应该为“讲好故事”。 D 项,“处于如此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语序不当,“一个”应置于“如此”前面。 故选 B。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 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 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 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 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本题,整个语段陈述
46、的对象是影视作品,依据陈述对象一致性原则,再由括号前面“优秀主 旋律作品”可知,所填句子应紧承前而“作品”而来;“从到”表意层次性强,且 前后形成照应,表达更通顺流畅。 故选 D。 陕西黄陵中学高新部高一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15 / 20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 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 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 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 于语序不当的句子,
47、 也要凭语感检测, 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 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 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 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1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 。“风”是指十五国风,“骚”指楚辞开创者屈 原的代表作离骚 ,“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B.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的“望”为农历每月十五,既望为农历每月十六。 C. “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古俗在农历七月 初七的晚上,女子们要穿针乞巧。 D.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
48、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 “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游泳,享受快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 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 官职名称类等等。记忆文学常识时,作家的姓名字号、别称、朝代(外国作家要记清国籍) 、 作品、风格特点、文学流派、文学主张等都要记忆清楚,不可张冠李戴。本题, D 项,“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错误,应该是“农历三月初三”。 故选 D。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 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 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 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 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 城派。2联想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