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什比的大学遗传环境论及其现阿什比的大学遗传环境论及其现代启示代启示 报告人:秦琼报告人:秦琼目目 录录 一、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基本观点一、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基本观点二、大二、大遗传环境论的思想基础遗传环境论的思想基础三、大学遗传环境论的现代启示三、大学遗传环境论的现代启示遗传遗传大学的内部逻辑大学的内部逻辑环境环境大学的外部逻辑大学的外部逻辑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学科基础学科基础 实践基础实践基础对高等教育研究的的启对高等教育研究的的启示示对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对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启示启示 埃里克阿什比曾长期担任英国大学教育经费评议会的负责人,还曾担任皇后大学和剑桥大学副校长,既是大学教育的
2、高级行政管理者,又是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在英国高等教育界享有较高威望,对现代大学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理论。1974年出版的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了“大学遗传环境论”的思想,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探索大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一、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基本观点一、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基本观点 作为生物学家的阿什比在全面审视西方大学发展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大学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它保存、传播和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它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向前进化。所以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有机界中与大学中一些新形态的出现,都要经过更新
3、和杂交的过程。”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一)遗传(一)遗传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 阿什比对大学的“遗传”有较为明确的论述,他说:“就遗传的角度而看,它表现为大学教师对“大学意义”共同的一致的理解。例如,大学应识的固有价值等等。如果这种共同的认识强而有力,就形成一种强而有力的内在逻辑,而这代表人类的精华、客观无私、发展理性、尊重这种内在逻辑就由新的大学继承下去”。下一页下一页 他还进一步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中有一些高教工作者所遵循的信条,而这些信条并非永远符合社会对高等教育体系的要求。这些传统力量就构成了我所谓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在逻辑”。如果我们将这两段论述结合起来分析,便可以认为,阿什
4、比所谓的“遗传”是指大学自身发展逻辑,即早期经典大学和范式对后续大学所产生的影响和指导作用的思想,而且大学“遗传”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是随着大学的发展而变化的。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二)环境(二)环境大学发展的外部逻辑大学发展的外部逻辑 对于影响大学发展的“环境”,阿什比结合英美大学发展的现实提出:“就环境的角度看,那就是资助和支持大学的社会体系和政治体系。环境影响表现为两种主要力量,一种是学生要求入学的力量,另一种是雇主需要毕业生的力量。社会对大学资助的多寡,要靠社会对大学是否满意而定,而大学能否满足社会这两种要求至关重要”。这里他清楚地说明了“环境”在当代的具体内容。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二)
5、环境(二)环境大学发展的外部逻辑大学发展的外部逻辑 如果我们再结合他在论述“大学理想”时是将大学文化传统作为重要环境因素的话,大体上可认为,所谓“环境”,是指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现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和制约因素。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在阿什比看来,大学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即它是保存、传递、发展和创造知识的机构。阿什比强调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内在逻辑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他说:“内在逻辑对高等教育体系的作用犹如基因对生物体系的作用,它要保持这种体系的特征;它是这种体系的内在回转仪”。尽管大学是带着自身的遗传基因不断进化的,但它同时又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调
6、适自身发展逻辑,以适应“环境”的发展。下一页下一页(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 阿什比认为。高等教育体系显示出生物学家所谓种系发育的惯性,因为大学职能之一就是保存和延续文化遗产,另外,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随时适应(有时很痛苦地)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经常受到内外两种力量的制约,从而出现不稳定的平衡。大学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之间的张力和约束力而形成的一系列平衡不平衡更高层次的平衡的发展过程。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 阿什比认为。高等教育体系显示出生物学家所谓种系发育的惯性,因为大学职能之一就是保存
7、和延续文化遗产,另外,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要随时适应(有时很痛苦地)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经常受到内外两种力量的制约,从而出现不稳定的平衡。大学生态系统的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之间的张力和约束力而形成的一系列平衡不平衡更高层次的平衡的发展过程。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 阿什比认为,大学体系的规模扩展主要由三种力量来决定。就美国来说,最突出的力量是来自请求入学者的压力;就苏联来说,最突出的力量是向学校抽调毕业生的吸力或称人才的需要;就德国以及英国来说,最突出的力量是大学体系本身的内在逻辑。阿什比所指的这三种力量适应于所有大学体系的规模扩展
8、。他指出:“如果这三种力量之间失去平衡,高等教育体系必将垮台”。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 阿什比认为,在他所处时代的大学发展过程中,这三者之间正失去平衡。他说:“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即在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中,上述各种力量的平衡都因社会变迁而遭到破坏,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体系都呈现出不稳定状态,但都在用不同的办法来适应不同的社会,但谁也不知道如何达到新的平衡。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 当一种环境进入到稳定了的大学系统中或是稳定的大学内在逻辑遇到新的环境时,就会引起大学发展的不适,即大学系统的失衡。
9、此时,大学系统必须给予适当的回应,否则高等教育体系必将垮台。回应有两种路径:一是直接抛却传统,迎合新事物;二是自我调节,以适应新的环境。这是每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遇到的情况。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三)遗传与环境的失衡与平衡 就大学规模的扩展而言,不同国家大学的反应是不同的。但都将重心放在适应社会需求环境上,而对于大学发展的内在逻辑遗传则存在被忽视的倾向,甚至不惜牺牲内在逻辑来适应环境的需要。对此,阿什比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的变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有许多是以牺牲大学文化传统为代价来增加社会环境的影响”。阿什比强调大学发展过程中内在逻辑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大学之所以
10、成为大学的根本所在,应在保守大学的完整性的基础上,改革大学的内在传统,以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二、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基础二、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基础 阿什比一生事业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6 年至 1950 年,他以植物学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主要研究生态学,即植物与环境问题。1950 年至 1970 年间,他开始担任教育管理方面的职务,注意力转向高等教育问题。1970 年至 1992 年他又回到环境科学研究。每一阶段都发表了一些相应的研究著作,阿什比在生物学学科基础和高等教育领域的工作经历既为其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也增添了研究其教育理论的必要性。下一页下一页(一)学科基
11、础(一)学科基础 1926 年至 1929 年,阿什比在伦敦大学和英国皇家科学院做研究人员,1931年至 1935 年任讲师。1935 年至 1937 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植物学高级讲师,1938 年至 1946 年阿什比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植物学教授。1946 年至 1950年,他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担任哈里森植物学讲座教授和植物学实验室主任。此间发表了环境与植物生长(1931)、英德植物学术语(1938)等主要著作。阿什比的生物学知识背景为他从生态学角度研究高等教教育问题提供了基础。返回目录返回目录(二)实践基础(二)实践基础 自 1942 年起,阿什比开始涉足高等教育管理工作。195
12、0 年至 1959 年他出任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副校长和校长,1959 年至 1975 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最古老学院之一克莱尔学院担任院长。1953 年至 1954 年他是英国成人教育委员会成员,1959 年至 1961 年任尼日利亚中学后和高等教育委员会主任与英联邦大学联合会副主席,1963 年担任英国科学进步协会主席。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他还是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19591967)、联邦奖学金委员会(19601963)、联邦基金评议委员会(19631968)、皇家协会理事会(19641965)、东方与非洲研究院管理委员会(19651970)成员。1967 年至 1969 年他担任了剑桥大
13、学副校长,在英国,大学副校长相当于美国的大学校长,主持大学的管理事务。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使他更深入地了解影响大学发展的种种因素,对他的研究大有裨益。下一页下一页三、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启示三、大学遗传环境论的启示 (一)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一)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 阿什比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为我们总结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帮助我们更清晰地透视大学系统的演变脉络。他从遗传与变异、主体与环境、平衡与失衡等研究视角,对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然而,阿什比的理论有其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背景,对于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只能起到参考价值,而且这种理论和方法都
14、只能从一种角度帮助我们较为深入地分析问题,要创立真正令人信服的理论,要寻找切合自身的大学发展规律,还需要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综合考虑各种具体的影响因素。下一页下一页(二)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二)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1.开拓与适应同步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如同创立阶段那样全盘照搬他国模式,而要遵循生态学中的拓适原理。一方面,我们要大胆吸收西方先进经验,为有益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的引进和寻求生长空间敞开大门,使中国大学的发展与世界同步;另一方面,进入我国的外国模式要不断改革,与我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这种拓适进程是一个慎重而持久的过程。下一页下一页 2.
15、特色化发展道路 如何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的发展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采用相同的模式。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沿袭外国模式发展起来的,然而他国教育理论和大学发展模式是在它们自己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不一定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完全相适应。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2.特色化发展道路 如何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的发展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采用相同的模式。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沿袭外国模式发展起来的,然而他国教育理论和大学发展模式是在它们自己教育实践中形
16、成和发展,不一定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完全相适应。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2.特色化发展道路 虽然中国提倡办特色高校的呼声很响,但是成效并不显著,要真正推进中国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既要拓宽视野,从西方引进适合我国的办学模式,也要结合中国的具体环境,进行合理改革和创新。而且,一种大学模式在稳定之后,还要随着新环境的出现而加以改革,大学才能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蕴涵长久的生命力。返回目录返回目录 3.平衡发展问题 阿什比提出大学不能期待环境改变以适应自身发展,而是应该根据环境自动改革,满足所处社会的需求,否则大学就会面临灭亡的威胁。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人口激增和第三次
17、科技革命兴起,社会需要大量的、多样化的人才,大学的功能和形式必须有所变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但是这种变化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变革应该建立在它所形成的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改革,使影响大学的各种因素协调起来,形成推动大学发展的合力。返回目录返回目录学术争鸣 争鸣的开始: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第1期发表了展立新、陈学飞的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一文。在该文中,作者提到,高等教育“适应论”是一种突出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该观念先后把国家工业化、政治运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目标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适应对象,其代表性表述是关于高等教育
18、“两个规律”的理论。学术争鸣 然而,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再生产活动,其首先应该符合的是认知活动合理化即认知理性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失误在于:一方面,它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各种实践理性的关系,试图用工具理性、政治理性和传统的“实践理性”等取代认知理性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核心地位,使国内高等教育难于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学术争鸣 另一方面,它在选择某种实践理性为主导的时候,又不惜压制其它各种实践理性的发展,以至于在高等教育的各种目标之间、不同的目标与手段之间,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和冲突。本文认为,回归认知理性、建设完善的学术市场,是我国高等教育摆脱“适应论”思想束缚、稳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现代大学制度的客观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