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参考模板范本.doc

上传人(卖家):林田 文档编号:4141368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1.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2019年5月目录前 言1第一章 规划背景2第一节 发展基础2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3第二章 总体要求3第一节 指导思想3第二节 基本原则4第三节 发展目标5第三章 优化协同发展格局6第一节 构建“一核三湾两带两轴”发展格局6第二节 湾港产城联动提升协同发展区发展水平9第三节 山海城乡统筹促进均衡发展11第四章 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12第一节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12第二节 建设高速泛在普惠信息网络16第三节 增强能源与水资源保障能力18第五章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和现代产业体系21第一节 增强区域创新创业创造动能22第二节 联手培育优势产业集群26第三节 推动跨区域产业

2、转移与承接32第四节 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协同发展33第六章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35第一节 提升人力资源协同水平35第二节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共享水平36第三节 推进医疗卫生合作机制建设37第四节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39第七章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40第一节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40第二节 联手推动闽台融合发展41第三节 主动对接国内重点区域43第八章 共建互认互惠区域市场44第一节 加强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45第二节 优化区域市场环境46第九章 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47第一节 共守生态安全格局47第二节 共建跨区域环境保护机制48第十章 建立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51第一节 建立联动协调推进机制51

3、第二节 强化政策支撑和体制机制创新52第三节 强化项目带动机制53第四节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53前 言加快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个协同发展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深化山海协作、推动城乡统筹的“福建方案”。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把经济协作区上升为协同发展区,更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向,更鲜明凸显新时代的要求。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以下简称“协同发展区”)涵盖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三明市、龙岩市,陆域国土面积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55%。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4、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部署要求,依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规划编制。本规划明确今后一段时期协同发展区发展方向、主要目标、空间格局、重大任务和协同机制等,是指导协同发展区建设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协同发展区专项规划和推进协同发展区发展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期限为2018-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规划基期为2018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推进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建设,是上世纪以来我省着力推进的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多年来,闽西南各地积极开展了双边多边、多层次、多形式的区域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

5、新的发展特点和条件变化,省委赋予经济协作区新的时代内涵,加快建设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推动区域融合发展朝着更深、更广、更紧密的方向前进。第一节 发展基础综合实力较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2018年常住人口2317万人、占全省58.8%,城镇化率67.1%,地区生产总值21954亿元、占全省6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5万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1.73,三次产业结构为5.7:50.7:43.9,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交通设施完善。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已连通成网,海空港分工衔接,初步形成厦漳泉中心城区“一小时交通圈”和协同发展区内部主要城市“两小时经济圈”。经济融合发展。

6、双边多边、多层次、多形式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在统筹协调机制、区域规划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编制实施了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产业分工与协作统筹推进,共建11个山海协作区(园区),旅游实现联动发展。社会交流密切。居民跨市居住、就业、消费频繁,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党政互访交流、干部互派挂职、企业互助合作等交流机制常态化。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世界性产业分工和区域经济地理格局重构、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福厦泉国家自主

7、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闽西南地区协同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带来机遇。但同时,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完善,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部分企业总部外移、创新资源不足能力不强,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营商环境、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还有差距。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

8、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闽台深度融合发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配套协作、公共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努力把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成为新动能强劲的东南沿海重要区域增长极、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发展高地,形成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新格局,发挥对新时代新福建建设的战略性牵引和支撑作用。第二节 基本原则共商共谋,规划对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共同谋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供给等。加强

9、各地发展战略、重大规划对接,促进区域功能合理分工。集群推进,重点突破。以厦漳泉都市区为引擎,优化港口群、壮大产业群,推进闽西南城市协同发展;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整体提升。成本共担,利益共享。健全完善“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生态补偿等机制,合理分担区域共建共营共享项目成本,综合考虑权责关系和出资比例等,协商分享税收等经济利益,促进区域互利共赢发展。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平台作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瞄准协同区发展的目标要求,破解协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制度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

10、好发展环境。强化创新引领发展,整合创新资源,共建技术创新链和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破除行政壁垒,构建统一市场体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引领、空间开发管制、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促进区域合作有效有序、全方位和深层次发展。第三节 发展目标到2020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捷联通,网络化、集约型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厦漳泉都市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以上;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成型,研究与试验发

11、展(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绿色发展导向牢固树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6%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向支撑拉动更加有力;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协同发展区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达2.6万亿元以上,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人口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

12、%左右;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健全,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流域水质和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全优;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区域协同水平提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形成,区域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达到3.64万亿元左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闽台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服务台企台胞登陆第一家园建设的作用更加凸显,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展望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区域协同、联动、整体性发展,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样板,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3、第三章 优化协同发展格局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城乡融合,推进港口群、产业群、城镇群联动提升,着力构建“一核三湾两带两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拓展与周边地区联动空间。第一节 构建“一核三湾两带两轴”发展格局促进形成协同发展格局。推动闽西南区域发展从“点轴模式”向“网络化模式”提升,构建以厦漳泉都市区为主体、厦漳泉同城化区域为突破口,泉州湾区、厦门湾区、东山湾区为引领,沿海城镇发展带、山区绿色发展带为支撑,厦漳龙、厦泉三发展轴为纽带,其他中小城市为节点的“一核三湾两带两轴”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见下图)。 图1“一核三湾两带两轴”发展新格局一核引擎。以厦漳泉同城化为引擎,充分发挥厦漳泉都市区在改革开放

14、和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优化开发、功能提升和制度创新,加快发展湾区经济,实施港产城联动,建设厦漳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厦泉临空协作区、厦门翔安-泉州南翼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区域物流、金融、贸易、航运服务中心功能,全面推进厦漳泉同城化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和典范、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地,建设成为辐射带动闽西南协同发展的前沿。湾区先行。立足各湾区的发展基础、区位特征和资源禀赋,推动各湾区发挥优势、差异化发展,强化联动互动,加快建设高端临海产业带、创新要素集聚区、先进海空枢纽港、深度融合城市圈,打造产业聚集、科技密集、交通汇集、城市群集的现代化湾区

15、,成为带动闽西南协同发展的主体。两带支撑。包括沿海城镇发展带、山区绿色发展带。依托厦门全域,泉州泉港区、惠安县、石狮市、晋江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南安市和漳州龙海市、漳浦县、东山县、云霄县、诏安县等沿海城区、县市以及重点城镇,协调城镇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岸线开发利用和港口建设,推进临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成人口与产业集聚、创新要素集聚的沿海城镇发展带。依托龙岩、三明全域和漳州、泉州西部,发挥山地绿色生态资源优势,统筹开发利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协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打造山区绿色发展带。两轴纽带。包括厦漳龙发展轴、厦泉三发展轴。依托厦龙铁路、厦蓉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建

16、设厦门漳州龙岩发展轴,依托兴泉铁路、厦沙高速、泉南高速等建设厦门泉州三明发展轴,打造贯通山海、联接中西部的重要通道。以沿线各类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为载体,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打造优势产业链群,推进厦漳泉都市区和内陆腹地的整体联动。轴带联动。发挥厦门、泉州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漳州、三明、龙岩区域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推动龙海、长泰、漳浦、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永安、沙县、上杭、漳平等县市融入中心城市发展,支持其他县(市)做强特色经济、做大城关(区),促进闽西南各节点城市的网络化发展,推进两轴两带联动融合。拓展与周边地区联动空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对接粤港澳大

17、湾区、长三角地区,联通中西部腹地、联动闽东北协同发展区,集聚优化配置资源,形成海向拓展、陆向支撑、全方位对接融合的协同开放联动发展格局。第二节 湾港产城联动提升协同发展区发展水平串联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湾区,整合湾区资源,推进核心港区整体连片开发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面向世界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港口群。优化提升临港产业布局,打造蓝色产业集聚区和智慧海洋示范区。加快临港城镇建设,推动港区、园区、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港口、产业、城镇发展密集区。以湾区发展为先行带动,以综合交通网络为支撑,沿厦漳龙、厦泉三轴线拓展腹地,并向粤赣延伸,陆海统筹、山海协作、港产城联动,提升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的整体

18、竞争力。专栏1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三大重点湾区厦门湾区涉及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包括九龙江口(内港)和外港,拥有1020万吨级深水岸线资源。以厦门岛为龙头,以厦门湾北岸和南岸为发展翼,涵盖同安区、翔安区、集美区、湖里区、海沧区、思明区、龙海市、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沿海县(市、区)、开发区。泉州湾区包括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湄洲湾南岸,涵盖鲤城区、洛江区、丰泽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泉港区等8个沿海县(市、区)。东山湾区位于漳州市境内,包括东山湾以及浮头湾、诏安湾等区域,拥有20万吨级以上深水岸线资源,包括漳浦县、云霄县、诏安县、东山县等4个沿海县(市、区)。厦门湾区。发挥

19、厦门中心城市引领带动和自贸区厦门片区、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平台作用,进一步落实同港同策,推进厦门港政策向各个港区延伸,推动自贸区厦门片区的功能及政策拓展到漳州招银、后石港区。以厦门港海沧港区、招银港区、后石港区为主强化港口辐射能力,巩固集装箱干线运输,发展国际邮轮、对台客滚,拓展现代物流和高端航运服务。以厦门新机场为中心,推动翔安和泉州南翼新城等机场周边区域连片发展。以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中区为主要载体,集中发展高端临港产业。依托现代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促进湾区资源配置空间往龙岩等内地拓展,对接联动龙岩等陆地港。提升沿湾城镇集聚功

20、能,形成港口群、产业群、城镇群联动发展格局。泉州湾区。整合泉州、晋江、石狮中心城区,优化湄洲湾南岸地区和南翼环围头湾地区的功能布局,构建“一湾两翼三带多支点”的环湾城市发展空间结构。支持泉州适度超前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枢纽港,以泉州湾港区为主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巩固沿海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地位,逐步拓展近洋外贸航线,兼顾腹地经济社会所需干散货和件杂货运输以及服务对台客滚运输。引导现代产业和高端项目布局向环湾集中,提升环泉州湾沿岸高端产业服务职能和辐射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福厦客专、厦漳泉城际R1线等建设为契机加快厦漳泉同城化,依托兴泉铁路等推进与三明等内陆地区协同发展。东山湾区。以环东

21、山湾区域为核心,联动浮头湾、诏安湾,统筹古雷石化基地与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常山等周边区域的产业、生态和城镇建设,打造协同发展区南部产业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依托古雷石化产业园,加快古雷港区的规模开发,建设世界级大型石化基地,形成全国重要的临港石化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滨海旅游、渔业及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第三节 山海城乡统筹促进均衡发展做强山区绿色发展带。依托南三龙铁路、浦武高速等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做大做强三明、龙岩区域中心城市,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带动沿线中小城市和城镇协同发展。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改造

22、提升传统产业,打造创新驱动的特色产业集聚带。规范开发秩序,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综合治理,建设山区绿色生态廊道。加强山海协作。创新产业引导、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将山区资源与沿海资本、技术紧密结合,共建一批“飞地”园区、文化旅游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等平台,推进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共建、产业效益提升,不断增强山区县“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补齐山区县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短板,联合推进精准扶贫,巩固对口帮扶。深化拓展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地区教育医疗、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领域合作,促进协调发展、共赢发展,推动山区与沿海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带动

23、乡村振兴。推动城镇基础设施、优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拓展,对接城市消费需求和乡村绿色食品、生态旅游供给,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对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等类型的村庄,着力挖掘培育特色资源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推动产业兴村富乡强县;对区位偏远、人口基数少、发展难度大的村庄,实施搬迁撤并。精准落实脱贫措施,增强经济发展滞后、资源特色不明显、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村庄的自身“造血”能力,扎实抓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第四章 健全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高起点建设快速、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网络设施,加强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

24、对接,推动基础设施与产业布局、城镇结构的高度协同,促进产城、区域之间的高效融合,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承载力。第一节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筑衔接顺畅的区域轨道网络。加快推进福厦客专、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兴泉铁路等建设,形成闽西南内部及与闽东北之间的重要交通纽带。推进双龙铁路、漳汕高铁等尽快开工建设,开展南昌至厦门(福州)铁路等项目方案研究。积极争取改造提升鹰厦、龙梅、赣龙等既有铁路以及福厦、龙厦、厦深、向莆铁路货运或城际化客运能力。推进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R1线、R3线等建设,加快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前期工作。统筹做好城际铁路与城市轨道、干线铁路规划衔接,逐步构建多方式、大容量、高效率的

25、区域城际轨道交通体系。优化提升区域道路网络布局。以厦漳泉快速公路运输网络为核心,加快完善闽西南高速公路网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强高速公路与沿海港口、重要城镇、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城市新区、物流场站和城市交通主要干道的连接。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提速度、提等级、提效率、提质量”, 加快打通区域内国省干线、县乡公路、市政道路等城际“断头路”,提升路网联通程度,推进“瓶颈路”改造扩容,畅通交界地区公路联系。强化普通国省道对重点城镇、产业基地、旅游景区、交通枢纽节点的连接和覆盖,提高城郊结合部交通快速通行能力。打造陆海互通高效的航运枢纽。加快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优化闽西南各港口发展方向和功能

26、定位,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设施和航运服务体系,打造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服务内陆腹地的现代化港口群。推动“丝路海运”创新发展,进一步打造“丝路海运”品牌。推进沿海港口在内地建设“无水港”,与内陆陆港枢纽、陆路口岸合作,提高互联互通水平。以疏港铁路和公路为重点,统筹港口、铁路、公路、内河港口等联动发展,重点强化重要港区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对接,加快港口疏港铁路建设,完善“最后一公里”路网,提升港口快速集疏能力。发展以港口为枢纽的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汽车、化工等专业物流服务,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完善大通关协作机制,提升集疏效率。到2020年港口年通过能力达2.5亿吨、集装箱

27、1350万标箱。构建航空运输体系。加快厦门新机场建设,推进晋江机场和三明机场机坪扩建工程,加快开展泉州新机场、龙岩新机场和永定、泰宁等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厦门翔安、泉州晋江、三明沙县等机场临空产业园区,支持三明机场发展通用航空及相关产业。优化航线网络,适度提高航班密度,培育和拓展国际运输航线。大力发展空铁、海铁联运,推进铁路、城市(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引入机场,加快机场对外快速通道建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加快建设厦门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泉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进漳州、三明、龙岩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人员往来、物流集散、中转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按照“零距离

28、换乘,无缝化衔接”的要求,着力打造集铁路、公路、机场、城市交通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推动具备条件的客运枢纽与城市综合体紧密融合发展。依托已建成或在建的高速公路互通、公路货运场站、铁路货站、机场货运系统等,布局建设若干货运交通枢纽及其配套的物流产业集中区,建立与主体交通设施能力相适应的货物集散和中转系统,实现多种交通方式合理接驳和联合运输。加强交通运输联合执法。强化闽西南各城市之间交通运输监管与协同共治,提升区域整体交通管理成效。加快完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电子路单报备系统,实现区域内即时数据交换和全过程监管。建立超限超载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工作联络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统一治超非现场执法标准。探索

29、建立高速公路违法超限超载黑名单惩戒措施。在高速公路治超、水路运输管理、运输船舶污染物监管、危险废物运输、“两客一危”案件协查、违法信息通报等方面建立常态化联动监管机制,不断提升交通执法规范化水平,共同维护闽西南交通营运秩序。专栏2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铁路:加快建设福厦客专、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兴泉铁路等项目,推进双龙铁路、漳汕高铁尽快开工建设,开展建宁至资溪、长(汀)永(安)、昌厦(福)铁路等项目方案研究。轨道交通:加快厦门地铁一、二期建设,推进厦漳泉城际R1线、R3线、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漳州现代有轨电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开展泉州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前期研究。高速公路:加快

30、建设漳武线永定至上杭段和永定至南靖段、莆炎高速尤溪至建宁段、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厦蓉高速龙岩东联络线等项目,推进翔安机场高速北段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国高网沈海线福厦段扩容二期工程泉州段、泉南线永春互通至汤城枢纽扩容工程、厦沙线汤城枢纽至德化段扩容工程以及德化城关至永泰嵩口高速公路等开展前期工作,开展沈海高速公路漳州至诏安段改扩建、厦沙高速复线大田广平至安溪官桥高速、厦蓉高速上杭蛟洋至长汀段改扩建、建宁经长汀至武平等项目前期研究。普通公路:加快国道G324漳州九龙岭段、厦漳同城大道、S209线漳州长泰段公路工程二期、国道G235大田段等项目建设,推动厦门与泉州对接的翔安南路,与漳州对

31、接的G324厦门境内段、省道S209厦门境内段、省道507线厦门境内段、翁角路、海翔大道等跨市域公路贯通,推进国道G324田头至仙棋山(漳州界)段、国道G534大田段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开展省道206线即联十一线泉州境内路段等项目前期研究。港口:加快建设厦门港东渡港区0-4号泊位改造、古雷港区古雷作业区北1-2#泊位、泉州港石湖作业区5-6#泊位、肖厝港区肖厝作业区18ABC泊位等码头项目,以及后石航道二期、古雷航道三期等航道项目,推进厦门港海沧航道扩建四期、古雷作业区南15-19#泊位、海沧港区22-24#泊位、肖厝港区肖厝作业区14ABC泊位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加快泉州火车站

32、综合客运枢纽、漳州客运南站等项目建设,推进厦门新机场综合客运枢纽、厦门东综合客运枢纽、福厦客专厦门北综合客运枢纽、福厦客专晋江综合客运枢纽、三明站和永安南站综合客运枢纽、龙岩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第二节 建设高速泛在普惠信息网络加快高速网络普遍覆盖。深入实施新时代“数字福建宽带工程”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容骨干网互联带宽,提升网间互联质量。深挖行业内共建共享潜力,积极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和能源、交通等领域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网络,扩大4G、NB-IoT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推进5G网络建设。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共同推进智慧化运

33、用。提升闽西南社会信息化协调和融合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安溪泉州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项目在大数据专业化服务方面对闽西南的区域辐射作用,鼓励提供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专业化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区域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区域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深化重点领域大数据应用,汇聚城市各类数据,实现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智慧化管理,推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服务智慧化应用。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开放办法,建设闽西南统一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平台,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实施“卫星”智慧城市应用工程,协同推进闽西南时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结合市政业务的

34、创新融合应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建立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衔接机制,协同处置网络信息安全应急事件。建设网络信任体系,推进信息安全测评体系建设与融合,实现数字证书互通互用、交叉认证,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推进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加快工业企业网络IP化、无线化、扁平化、柔性化等技术改造,推动重点园区、重点产业建设高质量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承接国家公共标识解析服务关键节点。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推进“十百千万”工业互联网工程实施,加快培育聚焦重点产业、重点环节的工业互联网行业级平台,建立工业互联网行业标准体系,推进产业上下游的深度应用。支持厦门软件云创

35、新中心、泉州“互联网+鞋业”“互联网+家居”等平台,推动设立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福建分实验室,强化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集聚能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促进制造业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推动跨区域产业示范应用。推动工业企业核心业务、生产设备和关键环节等上云上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和资源配置优化。第三节 增强能源与水资源保障能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推进漳州核电前期工作,支持核电设备、配套零部件制造本地化,做好三明等其他核电厂址的保护与论证。推进厦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启动云霄核抽一体化前期工作。有序发展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漳州、泉州LNG接收站。推动海岛

36、型新能源微电网建设。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闽西南电网建设,衔接全省500千伏超高压电网,完善主干网架。统筹天然气走廊布局,推进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网建设,引导主干管网之间、主干网与城市管网在建设运营等方面相协调,力争到2020年闽西南实现天然气“县县通”。加强闽西南与闽东北的电力等能源合作,推进福建北电南送新增通道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在厦门试点开展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适时推广至闽西南各城市。完善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长泰枋洋、泉州白濑、尤溪汶潭等大中型水库和龙岩万安溪引水、泉州七库连通等引调水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金门供水水源保障、闽西南

37、水资源配置(西水东济)等项目实施,提升区域供水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区域防洪防潮能力。全面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以及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任务,继续推进其他重点河段防洪治理。积极推进晋江九十九溪、漳浦鹿溪、云霄漳江、诏安东溪等重要独流入海河流防洪治理。加快推进漳州古雷石化基地防洪防潮工程等海堤项目建设和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完善区域水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推进流域水环境共同治理。建设安全生态水系,加强水资源监管,完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深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农村水电绿色发展,有序退出无法落实生态下

38、泄流量且只有单一发电功能的老旧小水电站。专栏3 能源水利重点项目能源:加快漳州、泉州LNG接收站、海西天然气管网二期工程、西气东输三线天然气管网等项目建设,推进漳州核电站、云霄抽水蓄能电站、泉惠石化园区热电联产工程、闽粤电网联网工程、西三线闽粤支干线、福建金辉(集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永安(大湖)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开展福建北部向南部新增输电通道、漳州LNG冷能利用产业园等项目前期研究。大中型水库:建设长泰枋洋、泉州白濑、尤溪汶潭、沙县双溪、永安溪源、新罗坪坑、长汀荣丰、连城福地、连城永丰、永春马跳、大田下岩、武平百把寨、龙岩富溪一级等大中型水库项目。防洪:建设九龙江防

39、洪工程漳州段(二期)、龙岩段(二期)、汀江防洪工程(二期)、晋江防洪工程(二期)、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二、三期)、闽江上游防洪工程连城段、韩江上游防洪工程武平段等。大型灌区:实施泉州山美、龙岩苏区、三明苏区、漳浦朝阳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引调水:实施龙岩万安溪引水、泉州七库连通、金门供水水源保障、闽西南水资源配置(西水东济)等项目。图2 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2017-2020年)第五章 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创新能力突破行动和实体经济“百千万”行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合理分工、有序转移承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创新、资金、政策“四链融合”

40、, 带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联手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壮大产业实力,为推进闽西南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强大动力。第一节 增强区域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优化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依托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泉州片区,叠加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的创新发展效应,加快建设厦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建设厦门翔安-泉州南翼科技创新走廊,带动漳州、三明、龙岩围绕特色产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目的的闽西南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开放型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构建高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实行“一企一策”,大力培育“双高”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等创新企业群

41、。发挥高校智力引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优势,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探索设立闽西南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完善小试、中试、产业化“一条龙”服务机制,联合举办科技成果专场拍卖会、要素对接大会等,促进科技成果在闽西南落地转化。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采用“周末工匠”“星期六工程师”等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灵活引进利用模式、共建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式,拓展国际创新合作。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完善协同发展区制造业创新体系和产业协作体系,改造提升现有制造业集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支持闽西南设立联合创新专项资金,聚焦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纺织鞋服、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

42、饮料、建材家居、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联合开展产业链(群)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等关键技术,推进高性能稀土材料、储氢合金、石墨烯等特色优势新材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突破整车设计、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加快研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提升新型疫苗、抗体药物等研发创新能力,推进长效干扰素等新药尽快形成医药大品种。实施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工程,健全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联动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合作,促进高端知识产权服务协同发展区产业融

43、合发展。共建共享创新创业平台。发挥现有国家级高端平台的作用,加快推进一批国字号研发机构落地建设。推动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建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推进区域内更多创新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网络信息、先进制造和医药健康等领域力争建设若干个高水平省实验室,培育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共同打造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高地。鼓励山海协作创新平台优先落地山区,支持有需求的山区龙头企业在厦门、漳州、泉州与当地政府、高校院所共建山海科技协作创新平台。依托全省大型科研设施仪器管理服务平台,

44、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试验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独立或合作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闽南地区服务模式先进、孵化经验丰富、有实力的孵化器在闽西地区推广、输出运营模式、管理经验、创新创业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对标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落实“最多跑一趟”和“一趟不用跑”。加大降本减负力度,坚持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落实增值税改革政策,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落实降低社保费率政策,为创业者最大程度减轻负担。加大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复制推广。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建立由

45、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新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激励与企业产值、研发投入等生产经营情况挂钩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分段补助、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深入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力。建立协同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和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完善创新券、创业券等制度,加强对企业创新的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检验检测、质量品牌等公共服务。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建立完善知识产权案件跨区域协作机制。大力发

46、扬“爱拼会赢”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企业家首创精神,传承工匠精神,培育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领导干部挂钩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和重点商会制度,健全“政企直通车”制度。实施企业家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推广“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模式,打造富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专栏4 区域协同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平台: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清华海峡研究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中船重工厦门材料研究院、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

47、厦门大学能源与石墨烯创新平台;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晋江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机械科学总院(福建)海西分院、中国重汽技术中心海西分中心、将乐半固态研究所、永安永清石墨烯研究院、永安石墨烯应用工程实验室;厦门大学龙岩产教融合研究院、龙岩市厦龙工程技术研究院、龙岩紫荆创新研究院;6.18协同创新院微电子分院、食品分院、机械装备分院、竹产业分院等。创业平台:晋江市创意创业创新科技孵化基地、永安市石墨烯产业园孵化中心、轻合金成形先进制造产业孵化园、龙岩市科技创业园、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孵化基地、丰泽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领SHOW天地、厦龙筑梦红色、中机院科技

48、企业、中节能节能环保产业等孵化器;美亚柏科网络安全、金旸高分子新材料、龙岩稀土多功能材料研发与孵化平台等众创空间。公共服务平台:海洋生物产业化中试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闽台重要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研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海洋微生物制剂产业开发平台、海峡技术转移分中心等。第二节 联手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石化产业。依托泉港石化工业园区、泉惠石化工业园区、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等主要产业集中区,推动石化产业链发展,形成布局合理、龙头带动、上下游紧密联系的石化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湄洲湾、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大力推进炼化一体化、乙烯、烯烃、芳烃等一批龙头项目建设,促进炼油及乙烯等重点原料产能提升。全面推动“三烯三苯”产业链延伸,丰富三大合成材料的种类,推进石化产业向精细化、专用化方向发展。推动石化产业与纺织服装、制鞋、建材、轻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等产业紧密结合,推进石化终端产品在关联产业中的应用,增强产品研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集成电路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常用办公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参考模板范本.doc)为本站会员(林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