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数据与统计学参考模板范本.doc

上传人(卖家):林田 文档编号:416355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数据与统计学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讲数据与统计学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讲数据与统计学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讲数据与统计学参考模板范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讲 数据与统计学教学要求和重点:了解统计学的科学涵义、统计与统计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概况,明确认识统计学的学科性质,掌握其方法体系的核心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了解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统计学与统计数据的关系,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数据与统计学(一)统计学的涵义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二)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三、统计学的分科(一)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描述统计学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推断统计学

2、则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作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二)理论统计和应用统计理论统计学是指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它主要研究统计学的一般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数学理论。应用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四、统计数据的来源(一)直接获取的数据普查。是指为某一特定目的,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是指通过随机样本总体数量规律性进行推断的调查研究方法。(二)间接获取的数据五、统计数据的质量统计调查。就是根据统计方案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开展调查。抽样误差。是指利用样本推断总体是产生的误差。

3、非抽样误差。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失误造成的误差。六、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特性的许多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变量。总体中个体具有的特征或特性。样本。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复习思考题:1、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关系。2、分别简述统计主体和统计样本的含义和特点。3、常用的统计调查方法都有哪些。第二讲 统计数据的整理教学要求和重点熟练掌握数据分布特征的各种整理和描述方法;掌握不同测度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及应用场合;能利用所学的方法对统计数据作各种统计整理和描述。一、统计数据的整理数据分组。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4、统计分组应遵循“穷举”“互斥”的原则。分组方法:(1)按所选分组标志的形式分,主要有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2)按所选分组标志的数量分,可有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次数分布(频数分布)。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形成总体中各个单位数在各组之间的分布,就叫做次数分布。累计频数(频率):向上累积、向下累计频数分布的图示和类型:直方图和折线图、茎叶图、累计次数分布图频数分布的类型:钟型图、U型图、J型图统计图:线图、条形图、圆形图和环型图二、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一)众数概念:众数是一组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一般用M0来表示。确定方法:(1)根据未分组数据或单项变量数列计

5、算众数,只需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即为众数。(2)根据组距变量数列计算众数,需用公式计算(可利用相似三角形推导出此公式)。(二)中位数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一般用Me来表示。确定方法:公式为:中位数位置=(N+1)/2 ,式中N 为数据的个数,最后确定中位数的具体位置。其中应特别强调N 为奇数和偶数确定中位数的方法不同。在计算中位数时,采用哪个公式都可以,但假定中位数所在组的频数在该组内是均匀分布的。(三)均值(算术平均数)概念:均值是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也称为算术平均数。它是被研究对象中各单位的标志值的总和除以全部单位数。一般用X来表示。计算方法:简单

6、均值和加权均值。 (四)几何平均数概念:它是几何级数(等比级数)的平均数,是N个变量值乘积的N 次方根。一般用Mg 表示。三、分布离散程度测度的主要指标极差:也称全距,它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方差和标准差:概念:方差是一组数据中各变量值与其均值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两者均反映了数据中变量值的平均变异程度。离散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均值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四、分布偏态与峰度的测度指标(一)偏态及其测度指标概念:偏态是对分布偏斜方向及程度的测度,也就是频数分布的非对称程度。它是反映数据分布特征的又一个指标。(二)峰度及

7、其测度指标峰度的概念:它是说明频数分布曲线的尖峭程度的。是用来测量正态分布总体集中程度的指标。复习思考题1、简述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特点及应用场合2、对一组数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测度第三讲 概率、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教学要求和重点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掌握概率的加法和乘法法则的计算并能较熟练运用法则进行计算;了解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的计算法则及其使用场合;了解抽样分布的相关概念;了解实践中常用的抽样方法。一、事件及其概率(一)试验、事件和样本空间的定义试验。对试验单元进行的观察或测量的过程。随机试验。(1)实验可以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2)试验之前确知试验的所有可能结

8、果。(3)在试验结束前不能确定该次试验的确切结果。事件。随机试验的结果。样本空间。一项试验中所有可能的结果的集合。表示为:。(二)概率的几种定义古典概率。试验的样本空间包含有限多个基本事件(样本点)。每个基本事件(样本点)出现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概率。在相同条件下的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m次,并且当n趋于无限大时,事件A的概率n/m趋近于某一常数p(0p1),则定义p为事件A的统计概率。主观概率。通过人们依据自身的经验、专业知识以及事件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对事件发生可能性进行的分析得到的概率属于主观概率。(三)概率的性质和运算法则概率的性质:非负性;规范性;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 概率的运算法则

9、:概率的加法。(四)条件概率及事件的独立性条件概率。已知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称为已知B时A的条件概率。或称为给定B下A的条件概率,记做:P(A|B)。(五)全概率公式和逆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二、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一)随机变量的定义随机变量。对于某次随机试验结果的数值性描述。只能取有限个数或者可数个数数值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可以取一个或者多个区间中任何值的随机变量称为连续型随机变量。(二)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见分布类型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超几何分布(三)连续型随机变量常见分布类型正态分布;X2分布;t分布;F分布三、常用的抽样方法(一)概率抽样概率分布。也称

10、为随机抽样,是指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其基本的组织方式有;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等等。(二)非概率抽样非概率分布。也称为非随机抽样,是指从研究目的出发,根据调查员的经验或判断,从总体中有意识地抽取若干单位构成样本。其组织方式有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配额调查、方便抽样等。这种抽样容易产生系统偏差。抽样框。是包含全部抽样单位的名单框架。主要形式有单抽样框、区域抽样框 、时间表抽样框。 抽样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结果与总体真实数值之间的差异。四、抽样分布五、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复习思考题1、描述概率抽样的几种常用抽样方法。2、描述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的应用场合。3、描述概率的三种定义各

11、自应用场合和局限性。第四讲 时间序列分析及预测教学要求和重点掌握时间序列对比分析的各种方法;理解时序列的构成要素及构成模型;理解移动平均法的基本思想;掌握趋势变动和季节变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循环变动测定的意义与方法。一、时间序列的描述性分析(一)时间序列的含义时间序列。时间序列又称动态数列,是将反映某种事物在时间上变化的统计数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构成基本要素:(1)现象所属的时间;(2)不同时间上的统计数据。时间序列分析的意义 :(1)描述事物在过去时间的状态;(2)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3)预测未来。时间序列的种类。按构成时间序列指标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时间序

12、列、相对数时间序列、平均数时间序列。绝对数时间序列分为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二、 时间序列的指标分析(一)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发展水平和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也称序时平均数,是不同时间上指标数值的平均数,说明现象在某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 序时平均数与一般平均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都是平均数,都可以用来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其次,据以计算的基础不同,说明现象的状况不同。(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三)增长量,平均增长量,年距增长量1、增长量:时间序列中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期水平之差,即ai -ai-1(i=1、2、n);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

13、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差,即ai -a0(i=1、2、n)。2、平均增长量:是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说明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平均每期增长的量。3、年距增长量:年距增长量=报告年某月(季)水平基年同月(季)水平,计算该指标的意义在于消除季节波动的影响。(四)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1、发展速度:是时间序列中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水平较基期水平的相对发展程度(动态相对数)。发展速度可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2、增长速度:是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用以说明报告期水平较基期水平增长的相对程度。增长速度 = 增长量/基期水平 = 发展速度1环比增长速度 = 定基发展速度1

14、定基增长速度 = 定基发展速度13、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说明发展速度变化的平均程度。计算方法:(1)几何平均法(水平法),(2)方程式法(累计法)4、平均增长速度:是现象逐期增长的平均程度。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三、趋势变动分析(一)时间序列的构成要素与模型时间序列总变动(Y)可以分解为以下几种变动形式:1、长期趋势(T) 2、季节变动(S) 3、循环变动(C) 4、不规则变动(I) 四种变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乘法模型:Y=TSCI四种变动因素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加法模型:Y=T+S+C+I(二)长期趋势测定与分析1、线性趋势测定方法:1、移动平均法 2、最小

15、平方法(最小二乘法)2、非线性趋势:抛物线型。指数曲线型。四、季节变动分析(一)季节变动及其测定目的季节变动概念测定目的:(1)分析过去、认识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2)预测未来 ;(3)消除季节变动对数列的影响,以便分析其他因素。(二)季节变动分析方法1、按月(或季)平均法:是对原时间数列不剔除长期趋势因素,直接计算季节指数的方法(1)计算各年同期(月或季)平均数 (i=112或i=14季)(2)计算全部数据平均数 (3)计算季节指数 2、趋势剔除法:如果考虑长期趋势变动影响时,从时间数列中消除趋势因素,用平均的方法消除不规则变动,从而分解出季节变动成分。基本步骤:(1)对原数列通过移动平均

16、求趋势变动T(2)将原数列各项数据除以T和C,即消除趋势变动的数列:TCSI/TC=SI(3)将消除趋势变动的数列计算同期平均数,以消除不规则变动I,分别除以总平均数,即得季节变动指数。五、循环变动分析(一)循环变动及其测定目的循环变动的特点。循环变动测定目的:(1)揭示现象循环变动的规律性;(2)研究不同现象循环波动的内在联系;(3)为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二)循环变动测定方法1、剩余法(1)基本思想是从数列中先分解出长期趋势和季节变动(2)然后通过平均消除不规则变动成分(3)剩余变动则揭示出数列的循环变动的特征 即:第一步:Y/(TS)=TSCI/(TS)=CI第二步:将C、I数列进行移动

17、平均,消除不规则变动I,即得循环变动值C。 2、直接法直接法测定循环变动有两种方式:、通过计算每年各月(季)的年距发展速度,求得的相对数大体可消除季节变动和长期趋势,表示循环波动,即 (i=1、2、12 ,i=1、2、4) 。 、通过计算每年各月(季)的年距增长速度,求得的相对数大体可消除季节变动和长期趋势,表示循环波动,即 (i=1、2、12, 或i=1、2、4) 。复习思考题1、线性趋势与非线性趋势的区别是什么?2、循环变动和季节变动的区别是什么?3、时间序列有哪些速度分析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第五讲 统计指数本章教学要求及重点理解指数的概念及分类;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形式与方法;

18、理解加权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掌握指数体系分析的原理;结合实际使学生了解我国几种主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理解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基本原理和方法。一、 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一)指数的概念广义的概念,用来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简单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狭义的概念,指用来综合反映所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复杂总体数量变动状况的相对数。统计指数的主要作用: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总变动的程度和方向;通过指数体系对现象的总变动进行因素分析,分析各个因素对总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绝对效果。(二)统计指数的分类1、按反映的对象范围分类个体指数;反映单一项目的简单现象总体变动状况。总指数:反映由多个项目组成的复杂现象总

19、体综合变动状况。 2、按指数化指标性质分类数量指标指数:是表明总体在规模上数量变动的指数。质量指标指数:是表明总体在内涵上数量变动的指数。3、按指数的对比性质分类动态指数:又称为时间指数,反映的是现象在时间上动态变化的指数。其对比基准是现象在基期的水平。静态指数:有包括空间指数和计划完成情况指数两种。空间指数是将不同空间的同类现象水平进行比较的结果,反映现象在空间上的差异程度。计划完成情况指数则是将某种现象的实际水平与计划目标对比的结果。4、按所采用的基期的不同分类定基指数:指在数列中都以某一固定时期的水平做对比基准的指数。环比指数:指在数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期的指数都以前一期的水平做为对

20、比基准。(三)统计指数的性质。综合性;代表性;相对性;平均性。二、 总指数的综合形式(一)总指数综合形式的特点先综合,后对比。其编制原理是:1、引入同度量因素 2、固定同度量因素(二)综合指数的各种编制形式1、简单综合法。将不能直接加总的所研究现象直接加总综合对比,它是一种不加权的指数。2、基础加权综合法。就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拉氏指数。此指数是1864年德国学者拉斯佩雷斯(Laspeyres)首次提出,故称为拉氏指数。3、报告期加权综合法。就是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水平。 帕氏指数。此指数是1874年德国学者帕舍(Passche)提出的,故称为帕氏指数。三、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一

21、)指数体系1、定义广义概念:指由若干个内容上相互关联的统计指数所结成的体系。狭义概念:在经济内容上有联系、在数量上保持一定关系的若干个指数所形成的整体称作指数体系。2、作用。证明因素指数的内容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利用指数体系推算未知指数;对总变动现象进行因素分析。3、建立指数体系的要求(1)在一定研究目的的要求下,考虑总变动现象的各构成因素之间的联系建立指数体系。(2)因素指数的同度量因素必须相互适应。4、指数体系的内容指数体系的内容包括满足统计分析需要而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1)内容因素指数的乘积等于总变动指数;(2)相对内容因素指数分子、分母差额的总和等于总变动指数分子、分母的差额。(二)因

22、素分析及方法因素分析是利用指数体系,从数量方面研究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和绝对效果。1、分析步骤和内容(1)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要分析的对象及影响的因素。(2)根据指标间数量对等关系的基本要求,确定分析所采用的对象指标和因素指标,并列出其关系式。(3)指标关系式建立分析指数体系及相应的绝对增减量关系式。(4)应用实际资料,根据指数体系及绝对量关系式,依次分析每一个因素变动对现象变动影响的相对程度及绝对数量。2、个体指数方法的分析3、综合指数的两因素分析4、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5、多因素分析及连环替代法四、几种常用的经济指数(一)工业生产指数在我国,工业生产指数是通过计算各种工

23、业产品的不变价格产值来加以编制的。记t时期的不变价格总产值为 (t=0,1,2),则该时期的工业生产指数就是固定加权综合指数的形式:或 在国外,较为普遍的采用平均指数的形式来编制工业生产指数。(二)消费者价格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是综合反映各种消费品和生活服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重要经济指数,通常简记为CPI。我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采用固定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方法来编制的。我国的零售物价指数编制程序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基本相同,也是采用固定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公式。(三)股票价格指数记入编指数的各种股票的价格为 p,相应的股票发行量(或交易量)为q则综合形式的

24、股票指数,其中,同度量因素通常固定在基期水平上(也可固定在报告期上)。(四)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五)产品成本指数。全部可比产品的综合成本指数通常采用帕氏公式来编制,在对成本水平实施计划管理的场合,还可编制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指数。五、综合评价指数(一)、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依据指数分析的原理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对比,最后得到概括性的单一评价指标,这种方法就是“综合评价指数法”。(二)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在编制综合评价指数的实践中,目前比较成熟、可行的有“标准比值法”和“功效系数法”。(三)综合评价指数的编制方法1、标准比值法。2、功效系数法。复习思考题1、总指数有哪两种编制方法?它们各组具有什么特点

25、?2、相对于简单形式的总指数,加权指数有哪些优点?3、构建综合评价指数的基本问题有哪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第六讲 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和重点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理解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掌握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指标。一、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总称,包括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也包括提供服务的生产部门。(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体系1、国民经济统计的要求:“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2、国民经济统计的内容有五大核算体系组成:(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2)投入产出核算

26、;(3)资金流量核算;(4)国际收支核算;(5)资产负债核算。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 , 简称SNA )又成为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它是一种以帐户形式和复式记账方法组织起来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二、国民经济统计的主要分类(一)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分类国民经济分类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分类对象,二是分类单位,三是分类标志。(二)国民经济的一般理论分类1、两大生产领域的划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划分;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的划分2、两大生产部类的划分:第一部类(I);第二部类(II)3、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

27、种植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其它)。4、经济类型或所有制形式的划分:(1)国有经济;(2)集体经济;(3)私营经济;(4)个体经济;(5)联营经济;(6)股份制经济;(7)外商投资经济;(8)港、澳、台投资经济;(9)其他经济。(三)国民经济行业或部门分类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1995年重新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其中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以下再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大类、中类和小类,也形成一个完整的四级分类体系。2、国民经济产业部门与机构部门分类。1、基层性单位与产业部门分类;2、构型单位与机构部门分类。 非金融企业部门; 金融机构部门; 政府部门; 居民部门;

28、为居民服务的非盈利机构部门。3、常驻单位与非常驻单位的区分。三、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指标(一)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二)国民经济生产指标1、国内总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或所有常驻生产者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总量。其价值构成为(C+V+M)。2、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3、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由本国常驻生产者所创造的社会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其价值表现为(C1+V+M)。其计算方法有:生产法、使用法、收入法。国内生产净值(NDP)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三)收入分配和收入使用指标1、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国民总收入(GNI)”就是

29、“国民生产总值(GNP)”,他反应了本国常驻单位原始收入的总和,它是一个收入概念。2、国民可支配收入及其使用“国民可支配收入”是指一国的所有常驻单位或所有本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之和。四、资产负债和国民财富指标(四)对外经济来往指标1、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项目。具体包括:货物进出口;服务进出口;收益收支;经常转移等项目之和。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等等。(五)资产负债和国民财富指标资产负债统计包括资产和负债两个方案。经济分析意义上的“资产”,通常是指那些具有经济利用价值、能够为其所用者带来某种经济收益的资源或权益。国民财富是一个国家在特定时点上所

30、拥有的一切财富的总和。四、国民经济统计的常用分析指标(一)国民生产分析指标1、经济增长速度名义GDP和实际GDP双紧缩法。通过分别消除价格因素对总产出和中间产出的影响,计算公式如下:实际GDP=实际总产出实际中间产出 =现价总产出/总产出价格指数现价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价格指数紧缩法。从使用法角度计算构成项目消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结果。紧缩价格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相除的结果,2、各部门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某部门增加值/GDP100%3、各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某部门增加至增量/GDP100%4、社会劳动生产率。GDP/社会劳动总人口数。(二)收入分配指标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总收入2、分配构成3、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指标。基尼系数(三)最终消费和投资分析指标1、消费率。最终消费总额/可支配收入或GDP100%2、储蓄率。储蓄总额/可支配收入或GDP100%3、投资率。总投资/GDP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什么是产业部门?什么是机构部门?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这两类部门有什么作用?3、解释国内总产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常用办公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一讲数据与统计学参考模板范本.doc)为本站会员(林田)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