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林省四平四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 (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一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明文徵明说:“古高人逸士, 往往喜开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中国画家又爱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 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 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 宣和画 谱 卷十著录的王维雪景图就有 2
2、6 幅。 在唐代, 开创泼墨之体的王洽的画, 也使人有“云霞卷舒, 烟雨惨淡” 之感;另一位水墨创始人项容,其作寒松漱石图 ,也表现出对荒寒境界的重视。五代时,荒寒趣味成了山 水画家的自觉审美追求。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少雪之乡而多画雪, 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 宋代山水画家得荒寒骨气的,最可称范宽、郭熙二人,范的雪景足称高格,从其雪景寒林图中,可 见雪意中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而郭特工山水寒林,于荒丘寒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清代黄公望以苍莽、 王蒙以细密、吴镇以阴沉湿漉的气氛,共筑冷的世界;如王蒙的夏日山居图 ,写夏山之景,丝毫没有浓郁 葱茏之感,相反使人感到阴
3、沉冷寂、气氛苍莽。 中国画的荒寒韵味,也体现在其他画科。在竹画中,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如吴镇自题竹画云: “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画梅又以墨梅、雪梅为尚,如杨补之的墨梅,清 气冷韵,令人绝倒,黄庭坚以“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许之。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 菊”之称。 中国画对于荒寒的推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 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二是将荒寒作为典型气氛,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笼 上寒意;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国画中的独特
4、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选自朱良志论中国画的荒寒境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荒寒”指的是中国画里的雪景、寒林所体现出的荒凉寒冷的韵味。 B“荒寒”是中国山水画家所推崇的一种审美观,是画家们在其画作中营造的一种典型气氛。 C“荒寒”不仅体现在中国画的春夏秋冬之景上,也体现在梅、竹、菊等题材上。 D“荒寒”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在中国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是构成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 视的因素。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 A 王维是中国画史上第一个喜欢画雪景并大量以寒入画
5、的画家,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是其诗画特色, 宣 和画谱收录了他大量雪景图。 B些山水画在雪景寒林中笼上典型的荒寒气氛的同时又极富个性,如宋清两代的画或高格,或灵奇,或苍 莽,或细密,或阴沉湿漉。 C吴镇的竹画、杨补之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均能体现荒寒韵味,黄庭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 一语加以称赞。 D我国古代的画家,为了构筑荒寒的典型气氛,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到雪景寒林之地去寻找、体验荒寒寂寥 之趣。 3据文中信息推断,下列诗句意境与本文所说画家们的审美趣尚相去甚远的一项是(3 分) (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B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6、点点滴滴。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二) (湖北沙市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月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8 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 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 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 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 省级
7、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 3 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 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 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 70 分) ,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 分 100 分) , “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 “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 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 两种试卷的考试均
8、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分开组织考试。 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 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 (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 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 30 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 材料二: 2017 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 1400 所高校里,有 500 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 所有专业(类)中,54
9、%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 3 门的占 33%,2 门的占 8%,1 门的占 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 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 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 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 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 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
10、录取依据和参 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 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 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 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11、刊文27 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 2017 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 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 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 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 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 2014 年即明确“考
12、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 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 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 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 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 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 2017 届
13、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 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 考定终生”。 6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 分) (三) (江苏连云港市 2018-2019 学年高一期末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匠心 杨一凡 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 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 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
14、。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 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 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 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 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100 年?200 年?没人说得清。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 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圮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
15、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 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 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 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 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那年我背着包袱走出屋子,见着的最后一样东西就 是我还没做完的花雕” “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 一个梦。” 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
16、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 感到疼的啊。” 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 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 “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 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在那些缓缓流动的时光里,我也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 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 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
17、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伏在案上,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 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 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我一天天地长大,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 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 穆爷爷说:“丫头,我担心我的时间不够了啊。” 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 那一日我出门前,母亲接了个电话,
18、在那里怔怔站了几秒,尔后放下听筒向我招手:“阿苗,回来。” “我要去废园。有什么事,一会儿再说吧。” 母亲急急地追出来,我却已消失在小巷深处。 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 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 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 调兴奋如孩童。 “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 穆爷爷的葬礼我没有参加。我觉得穆爷爷仍然在那园子里,静默地摩挲着那些活过来的木头,古老的纹 理斑驳出崭新的色彩。葬礼时我就在那儿,独自像个疯子一样地哭了一场,泪眼
19、朦胧中重又看到了那个苍老 却笃定的身影。 我想穆爷爷一定还是开心的吧。看着两代人,或许是更多人的梦想在手下圆满。 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 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 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 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 啊!” 穆匠。木匠。匠园。 7下列句子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穆爷爷替师傅守着一座荒废的园子,不让孩子们进去探险嬉闹,以防破坏木雕,“我”却享受特权在废园 长久停留。 B师傅临
20、终时告诫穆爷爷,游廊的花窗该如何修复,亭子的匾额该如何开,最终穆爷爷把园子里的“断了翼 的鸟、折了枝的花”都修复好了。 C徘徊在亭台楼阁间的“我”,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 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 D因为穆爷爷担心自己存活于世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所以以往“他在做着不 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 8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写,有何作用?(6 分) 9请简要概括小说中“穆爷爷”的形象特征。 (6 分) 二、二、 (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
21、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裕,字 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 ,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事。石彪滥报首功,诏 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 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 其魁,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成化初,迁陕西左布政使,入为顺天府尹。政声大著。进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江北诸府。浚白 塔、孟渎二河以便漕。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旧编木捍冲激,劳费无已。裕与郎中杨恭等谋,易以石,遂为永 利。淮、凤
22、方饥,而太仆征预备马二万匹。裕论罢之。在淮六岁,每岁入计事,陈利病,多施行。父忧归, 服除 ,留佐院事。 十九年代戴缙为右都御史。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 谤。汪直败,偕副都御史屠滽请雪诸忤直得罪者,帝不悦,夺俸。又坐累,调南京都察院。考绩赴都,留为 工部 尚书。 初,吏部 尚书尹旻罢,耿裕代之。以持正不为万安所喜。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 裕,以裕代之。裕本廉介负时望,以孜省故,名颇损。其铨叙 【注】亦平。故事,考察目有四:曰老疾,曰罢软, 曰贪酷, 曰不谨。 裕言: “人材质不同。 偏执类酷, 迟钝类软。 乞立才力不及一途, 以寓爱
23、惜人才之意。 ” 帝善之,遂著为令。考宗立,言官交章劾裕进由孜省。裕不平,为辨诬录 ,连疏乞休去。正德中卒,年八 十八。 【注】铨叙:考核结论。 (选自明史李裕传卷一百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B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C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D缙附汪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24、) A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历史上隋朝首开进士科。 C服除,即服阙。“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D工部,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长官为工部尚书,与“吏、户、礼、兵、刑”并称为六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李裕秉性耿直,不畏强权。在奉诏查处石彪谎报战功一事时,他据实上报,不徇情枉法,因而获得好名声。 B李裕颇有才干,屡获升迁。他因才干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后又提升
25、为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务。 C李裕关心民生,同情百姓。淮安、风阳一带闹饥荒时,太仆寺却要征用二万匹马,遭到李裕的抵制。 D李裕晚节有亏,名望受损。吏部尚书耿裕因坚持正义不被人喜爱,受宠专权的李孜省就和李裕共谋除去耿 裕,让李裕代替耿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 (5 分) (2)而李孜省方贵幸用事,欲引乡人,乃协谋去耿裕,以裕代之。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
26、来。 膏明自爇 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爇:焚烧。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 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B“雁默先烹”引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C“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D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
27、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6 分) (1)荀子劝学中,木要改造成为“其曲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需“就砺”;而人通过 “_”,就能改造成为“_”的君子。 (2) 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 句是“_,_”。 (3)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的职能、作用的两句是“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三、 (湖北宜昌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期末考)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
28、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 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 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_, 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 沉重,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 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_。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萃 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 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 反对
29、滥杀无辜。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 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 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_ 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 ) ,而是渗透着 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 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远见卓识 相
30、辅相成 小肚鸡肠 自成一家 B远见卓识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家 C真知灼见 相辅相成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D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能不能棦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31、 ( ) A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B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体现着他们的人生理想 D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20.下面是培英中学写给家长和学生的倡议书,有五处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5 分) 倡议书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 见字如晤!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它们侵占好多土地,污染空 气和水源,产生安全卫生隐患造成的种种危害,不容忽略。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为了我们自 身的健康,为了我们的子孙后裔,大家立即行动起来
32、吧!从正确分类、投放、处理生活垃圾开始,让我们努 力争创卫生城市,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培英中学 2018 年 10 月 10 日 21.下面是某市国际马拉松参赛报名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言连贯,不超过 90 个字。 (6 分) 四、 (河南鹤壁市 2018-2019 学年高一期末考)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第一棵树:长在乱石堆,树根粗大有力,深深扎进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却一个劲儿向上长,枝繁 叶茂。 第二棵树:长在人来人往的大路边,树冠很大,撑起一大片绿荫。炎炎夏日,总能为路人带来阴凉。 第三棵树:长在墙角里,歪斜难看
33、。从来无人理睬,却快活地生长,翠绿的树枝在风中欢快地舞蹈。 要求:上面描述的三棵树,哪一棵树能触动你的内心或引发你的联想?请根据材料的寓意,选好角度, 自拟题目,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文章,不得套作和抄袭。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荒寒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 “荒寒”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D 项,“荒寒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三是将荒寒作为最高境界,绘画境界有多
34、种,而荒寒雄视众境之巅。鉴于荒寒感在中 国画中的独特位置,它理应成为探讨中国画民族特色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分析,这是中国画对于荒寒的 推重的第三层次,不是指“荒寒”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故选 D。 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 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结合文本内容“王维就是大量以寒入画的画家,也可以说是中国画史 上第一个将雪景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画家”分析,“第一个喜欢画雪景”错误。C 项,结合文本内容“在竹 画中,
35、竹的寒痕冷意素为画界所重菊画也不忘求冷追寒,画史中有所谓冷菊之称”分析可知,黄庭 坚用“嫩寒清晓,行孤村篱落间”一语加以称赞的是杨补之的墨梅,而不是选项中的“吴镇的竹画、杨补之 的墨梅以及菊画中的冷菊”。D 项,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到雪景寒林之地去寻找、体 验荒寒寂寥之趣”于文无据。文本中这句话“生于南方的董源,画作重秋的高远和冬的严凝之境,使得他在 少雪之乡而多画雪,于温润之地而多出冷寒”,容易误导选择,需要注意。故选 B。 3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审清 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文中信息推断,下列诗句意境与本文
36、所说画家们的审美趣尚相去甚远的一项是”, 需要理解选项意思,将选项信息结合题干要求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结合文本内容“中国画家又爱 画寒林,秋日的疏木,冬日的枯槎,春日的老芽初发,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将荒寒作为一种审美趣尚, 喜欢作寒景,出寒意,使得雪景屡出,寒林叠现”“不仅于雪景寒林中寻其荒寒寂寥之趣,也给不同的题材 笼上寒意”分析可知,主要是通过写景,表现出荒寒的境界。B 项中的诗句塑造的是热烈、充满生机的境界。 故选 B。 4C【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考查的方式是用框架图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 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
37、。C 项,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 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所以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故选 C。 5C【解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 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 项,“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 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错误,录取方式“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 革方案中提及”。B 项,“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错误,必考科目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 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D 项,“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
38、错误,综合素质评价只 是作为录取参考,并非依据,“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属无中生有。故选 C。 6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 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每点 2 分,答对 3 点满分。 ) 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 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 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当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时的瞬间, 就能感受
39、到指尖的温热和浅浅的呼吸,就能看到花儿的绽放和听到鸟儿的鸣叫”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我也 曾整日徘徊于亭台楼阁间,指尖掠过雕花的窗棂。我想,一定有那样的一个瞬间,我也曾感受到指尖的温热 与浅浅的呼吸,听到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分析,该项忽视 原文中的“我想”。故选 C。 8 (1)“我”起到文章的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2)使文章具有真实亲切感,让“穆爷爷”的形象如在眼前。 (3)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唤醒读者的内心感受和思考,增强文章感染力。 (4) “我”是见证者,见证穆爷爷 一生专注雕刻,用心修复废园,深化了主题。 (每点 2 分,答对 3 点满分。 )
40、 9 (1)不喜喧闹,静处荒园; (2)懂得感恩,不辱师命(使命) ; (3)笃定雕刻,用心护园; (4)技艺精湛, 雕刻如生。 (每点 2 分,答对 3 点满分。 ) 10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缙附汪 直尝请复立西厂者也在台纲纪不立裕欲振之御史有过或遭箠挞由是得谤”, 这句话的含义是: 戴缙依附汪直, 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他在任时法纪废弛。李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御史犯了过错,有的遭到鞭挞,李裕 因此遭到毁谤。“尝请复立西厂者也”,根据句末语气词“也”,可以排除 B 项。根据理解原文文句“在台 纲纪不立”他在任时法纪废弛,整个一
41、句话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 CD 两项。故选 A。 11C【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 义作答。C 项,“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错误,古代办完丧事要服丧,即在一定时期内 戴孝,表示哀悼。故选 C。 1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 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42、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 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 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D 项,受宠专权的李孜省就和李裕共谋 除去耿裕,“与李裕共谋”理解有误。原文文意是,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 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故选 D。 13 (1)都御史寇深对待副官和下属严厉,只有李裕不屈服。 (李裕)因为有才能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 (2)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
43、替他。 【参考译文】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中进士。授予御史的官职。天顺年间,任陕西巡按,上疏安定边防的 八条建议。石彪夸大报告自己的战功为第一功,皇帝下诏让李裕核实。石彪的伯父石亨写信给李裕,李烧毁 了信,按照实情上报。石亨不久也丢了官。李裕因此有刚强正直的名声。都御史寇深对待副官和下属严厉, 只有李裕不屈服。 (李裕)因为有才能被提升为山东按察使。山东有二百多犯罪严重的人,有的过了十多年还 没有判决。李裕到后十多天就基本上判决完毕。大岘山的强盗有七十多座山寨,李裕逮捕并处死了强盗的首 领,释放了随从的人,免去他们欠缴的赋税,叛乱于是就平定了。 成化初年,李裕升任陕西左布政使,又调任
44、顺天府尹。政绩显著,名声大振。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 管漕运并兼巡抚江北各府。他疏浚白塔、盂渎两条河来方便漕运。张秋南旺及淮安西湖过去设置的木桩受到 江水冲激,耗费了很多,无法停止这种耗费。李裕和郎中杨恭等谋划,改为石桩,于是永远受益。淮安、凤 阳一带正在闹饥荒,但太仆寺此时却要征用二万匹马备用。李裕上疏制止了这件事。李裕在淮安六年,每年 入京讨论国事,陈述利弊,有很多建议得到施行。因为父亲逝世回家,服丧结束后,留在朝中帮助处理院事。 成化十九年,李裕代替戴缙任右都御史。戴缙依附汪直,曾经请求再次设置西厂,他在任时法纪废弛。 李裕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御史犯了过错,有的遭到鞭挞,李裕因此遭到毁谤。
45、汪直垮台后,李裕和副都御史 屠滽一道请求替那些冒犯汪直而获罪的人平反昭雪。皇帝不高兴,剥夺了他的俸禄。又因为此事的连累,调 到南京都察院。后来,通过政绩考核调入朝廷,担任工部尚书。 当初,吏部尚书尹旻被罢免,耿裕代替了他。耿裕因为坚持正义不被万安喜爱。而李孜省正地位尊贵, 受到宠幸专权,想要提拔同乡的人,于是就共同谋划除去耿裕,用李裕代替他。李裕本来廉洁耿直有很好的 名望,因为李孜省的缘故,名望很受损。对他的考核也只是称职。按照过去的旧例,考察的项目有四种:一 种是年老生病,一种是做事疲软,一种是贪婪残酷,一种是不谨慎。李裕建议说:“人材的性质不同。偏执 的人接近残酷,迟钝的人接近疲软。请求设
46、立才力不够一条标准,来寄寓爱惜人才的意思。”皇帝认为 好,于是就写上这一条。考核的原则确定了,言官上疏弹劾李裕,说他是通过李孜省提升的。李裕感到冤枉, 写了辨诬录 ,连续上疏请求退休离开。正德年间逝世,活了八十八岁。 1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对应一个 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易错点往往为意象的含义不正确、手法不准 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
47、义, 或故意拔高等。B 项,“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妒忌而先被淘汰”错误,应为“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故 选 B。 15时光流逝,盛年不再的感伤之情:首联“坐相催”“去不回”形象地写出了时光不再和易逝。身体 多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颔联“旧病重发”,“夜长新愁”写作者生病满怀愁绪。颈联借用典故“雁不 鸣叫者先被杀”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痛苦;面对祸福,借酒浇愁的苦闷之情:尾联“祸福无会处”“且进 手中杯”写出了命运无常,作者的无奈之情。 (每点 2 分。 ) 16.(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3)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D【解析】本题考查成语
48、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真知灼 见: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远见卓识: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语 境中是指作者的见解高明,所以第一处应该用“真知灼见”。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 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语境是两件事相互 配合,所以第二处用“相得益彰”。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 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语境是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所以第三处用 “睚眦必报”。自成一家:在某种学问上或技术上有独创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 大家不一样。语境是金庸小说的与众不同,所以第四处用“与众不同”。故选 D。 18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 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 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A 项与 C 项都犯了一面 对两面的错误,C 项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 项,“具备”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