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播與社會傳播與社會授課老師:高瑞坤老師授課老師:高瑞坤老師許多學者對於什麼是傳播,都提出一套他們覺得最有道理的解釋。然而,傳播是極難被下定義的,因為他有時抽象,又包含許多意涵,若要建立一個單一的定義可以說是不可能的,顧到不如建立多元意義來得豐富。以下是一些學者對於傳播的定義:他認為定義傳播會有三個不同的面向:以觀察的角度來定義傳播,某些定義是廣泛的,如認為傳播是連結現實世界中不連續的部分到另一部分的過程。某些定義則呈現限制性,如認為傳播是藉電話、電報、收音機等傳送軍事訊息和命令。某些定義是包含了有意向訊息的傳送與接收,如認為傳播是傳送一些訊息希望能影響接收者的行動。有的定義則不含意向,如認為
2、傳播是把一般事物傳送給兩個人或以上的人的過程。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 media),即我們當今所熟知的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通訊社、衛星等,都是現代科技的發明或改良。徐佳士認為communication一詞翻為傳播並不恰當,該字源於拉丁字communi,意指建立共同性,很多學者因而定義傳播為透過訊息傳遞以建立共同性。但潘家慶認為很多情境下傳遞訊息不一定是建立共同性,也不一定能實現這個意圖,故他認為可將共同性的定義加以延伸,將傳播解釋為將傳播收受雙方都可以理解的訊息,透過連絡彼此的通道媒介傳達,以建立共識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 Bell)在一九六年的著作中曾指出,除了馬克思主義
3、之外,大眾社 會理論可能是今日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理論。所謂的大眾社會理論往往藉著提出一連串過去與現在的歷史對比,來建構它對現代社 會的批判。論者認為,前工業社會的社會關係在本質上是親密而有機的,人們知道自己的 歸屬;他們在事物秩序中的位置,透過一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信仰與價值系統,得到明確 的定位與合法性。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distance.shu.edu.tw/distclass/classinfo/8602cs01/c8602t01cst05.htmhttp:/distance.shu.edu.tw/distclass/classinfo/8602cs01/c8602t01cs
4、t05.htm精英與大眾在此,應說是鄉民的區別有清楚的劃分,文化也被 清楚的階層化,鄉民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智慧,而不用屈從社會精英的高級文化所傳下來的 劣等觀點。工業化以後,工業的發達打破了傳統社會關係,使人陷入孤立與自求多福的境 地,自由的承諾轉變成缺乏道德標準與充滿疏離感的真實夢魘。民主政治變成民粹主義的 庸俗,玩弄原子化的個人的恐懼與孤立,建立了各種新型的暴政。而文化由於廣為傳佈,已退化到道德與美學上的野蠻狀態,形成平庸的大眾文化。大眾文化(mass culture),顧名思義即大眾傳播媒介所呈現的一切文化產品或訊息 內容,或有學者稱之為流行文化或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
5、。值得注意的是大眾文化與高級文化(high culture)或精緻文化(elite culture)不 同,與民俗文化(folk culture)也有差異。粗言之,大眾文化是介於高級文化與民俗 文化之間的一種文化形式。茲將大眾文化產生的原因臚列如下: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distance.shu.edu.tw/distclass/classinfo/8602cs01/c8602t01cst05.htm這批人的大量出現,具備了消費大眾文化的基本要因,即有知識、有錢、有能力去接觸大 眾文化,提供了大眾文化生根、茁壯的市場。現代國家推行國民義務教育,文盲大量減少,國民知識水準普 遍提高。因為
6、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單位生產力大增,使得大眾開始有較多的時間去追求娛樂。一般人從認識思想的傳播,到大量的娛樂享受,都可以藉著和大眾媒介的接觸獲得參與 的機會。廣播電視媒體和機械複製技術的發達、及文化傳播的企業化,促使大眾文化的成 立,是顯而易見的事實。當然,大眾文化的產生,不完全是大眾傳播的力量,而是包括了科技的發展、教育的普及、經濟的繁榮、公眾的閒暇以及消費社會等許多因素為基礎的。但大眾文化之所以能成型,而且大量擴散,無疑是由於大眾傳播的力量所致。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distance.shu.edu.tw/distclass/classinfo/8602cs01/c8602t01c
7、shttp:/distance.shu.edu.tw/distclass/classinfo/8602cs01/c8602t01cst05.htmt05.htm麥當樂(D.MacDonald)是發現並倡導大眾文化的先驅者:他把產業革命迄至近代,已趨成熟的社會文化,劃分成高級文化和民俗藝術兩個範疇。前者是繼承過往優 越的文化遺產,使其向更洗練、更高深的境地發展的一種型態;後者是從現實生活當中,由一般大眾基於智慧與情感的要求與理解,而產生的文化模式。它的功能以趣味和嗜好為 主。在整個的文化領域中,被看成是一種非專門性的東西;因此稱之謂大眾藝術,大眾娛 樂,大眾嗜好種種。把這兩個被分離的文化型態統合
8、起來,就成了大眾文化。企業界則在 大眾文化要求之下,發現廣大的市場。由於日用品的廉價生產,以及技術的進步,也使滿 足這些市場需要的書籍、雜誌、繪畫、音響、電影、電視等大眾傳播事業,得以愈益興旺。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distance.shu.edu.tw/distclass/classinfo/8602cs01/c8602t01cst05.htm1.文化的生產者與文化的消費者分離。2.大眾文化大量生產的目的,在討好大眾的平均品味,因此文 化內容傾向於標準化、規格化、非個性化。3.文化生產的自主權操之於大眾品味。4.排斥精緻文化,傾向於低俗、暴力、非理性。5.追求大眾
9、認同,排斥潛在的藝術才能者、表演者。6.過度的傳播(excessive communication),使人與人,人與自己隔離。7.改裝傳統藝術,例如電視改裝傳統樸素的布袋戲為具有華麗聲光效果的金光戲。8.提供大眾許多符號真實,使大眾脫離真實世界。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distance.shu.edu.tw/distclass/classinfo/8602cs01/c8602t01cst05.htm(二)大眾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在大眾社會中,由於文化市場需求激增,需要大量而廉價的 生產書籍、報紙、影片、唱片、及廣播電視節目,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所以文化產品不免 標準化、規格化:而且多係為滿
10、足感官刺激而設計的膚淺內容,消費者不需耗費心力即 可欣賞,它可能降低一般文化水準,並傷害到高級文化,或腐蝕人心,並且為了商業 目的,大量傳播色情、暴力等媒介內容。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distance.shu.edu.tw/distclass/classinfo/8602cs01/c8602t01cst05.htm一個觀點可以檢視一個特定的現象,所謂的觀點就如同一個特殊的透鏡,它反映出在傳播過程當中,某些特定的步驟與程式可以被察覺與探之。換句話說,不同的傳播理論就採取了不同的觀點出發,它可能會特別留意到某些部分,同時也忽略到某些部分。這些觀點引導了理論產製時的思維方式,這些不同觀點引導
11、出不同的理論發想,也引導了彼此之間對於傳播步驟上不同的理解。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 http:/ L.Defleur 指出傳播過程是一種具有意義的訊息(message),從傳播者經過一定的通道傳至接收傳播者,而在傳播者和接受傳播者之間有某種的同質性存在,而使得傳播者的訊息得以溝通由此可見,傳播與受播者之間必須有一定的同質性,方可進行資訊分享互換這個部分 是指傳播者將所欲傳達的意念,經由有意義符號、象徵或語言型成一種訊息的過程。在人與人之間,僅需口語或是文字符號,大眾傳播則複雜許多,整體訊息的組織型態以及訊息集合在一起的意念性更為重要。資料來源資料來源:http:/ http:/ htt
12、p:/ 2.社會結構的改變 3.造成不同社會地位、世代、性別者間的資溝 4.資訊爆炸的問題 5.隱私問題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cc.shu.edu.tw/cjc/downloads/./theories%20and%20methods.pptcc.shu.edu.tw/cjc/downloads/./theories%20and%20methods.ppt自然傳播、動物傳播、人對人傳播、人的內在傳播、機器傳播 個體自身傳播、人際傳播、小團體傳播、組織傳播、公眾傳播、大眾傳播、國際傳播傳播者研究、訊息內容研究、媒介研究、閱聽人研究、效果研究 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 Effectcc.shu.edu.tw/cjc/downloads/./theories%20and%20methods.pptcc.shu.edu.tw/cjc/downloads/./theories%20and%20methods.ppt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