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蒙城一中东校区蒙城一中东校区 20202020 级高三第四次月考级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出题人:刘志丹 审题人:侯盼盼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24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计分,共计 4848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早期中国有王、公、侯、伯、子、男等六种政治尊爵,王即是“翁”,其与公、伯、子、男均是亲属称谓,只有侯除外。西周时期,大封诸侯A凸显了周天子的政治地位B强化了西周的礼制秩序C推动了早期国家组织的完善D淡化了血缘关系的
2、作用2 孔子在社会伦理上强调尊卑有别,等级分明,但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一差异表明孔子A重视教育对社会秩序的作用B具有比较超前的政治理念C有意推动私学的兴起和发展D教育理念与伦理观相矛盾3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后,不断完善名号制度,将华美的词语加在自身及其亲属头上,如追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母亲为“皇太后”,姐妹为“长公主”,其子为“皇太子”“皇子”等。名号制度的不断完善旨在A证明皇权来源的合法性B维护皇权的至高地位C论证君权神授的合理性D推动权力向中央集中4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
3、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A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B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C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D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5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史学成果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多元与融合B冲击与迁徙C传承与创新D保守与僵化6唐玄宗天宝末年,西北地区流传一首民歌:“北斗七星高,哥舒(河西节度使哥舒瀚)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此民歌表明当时2A
4、军镇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边防B民众已逐渐认识到军镇的弊端C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威胁中央D安史之乱后出现外重内轻局面7 宋史等官方资料显示,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每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都低得出奇。其中数字最高的是天圣元年(1023 年),每户平均人口数是 257;最低的是元丰三年(1080 年),竟然只有 142。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宋代A人口的出生率偏低B中央集权有所削弱C赋役统计制度变化D户籍管理相对松弛8“揭帖”原为明仁宗即位后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直接影响着最高决策的形成。
5、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A行政决策的民主原则B中枢运转机制的成熟C内阁职权范围的扩大D内阁参政地位的提高9.徐光启说:“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这表明A手工业与农业互为市场B南北方经济差距明显C南方地区市镇经济繁荣D跨区域长途贩运兴盛10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明清女性文学发展突出反映了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B商品经济和工商业市镇的发展3C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发展D社会转型在文学领域的体现11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政权
6、经常南北划江而治,而防卫游牧民族入侵的长城却没有完全阻碍长城内外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而且长城内外经常处于同一政权的统治之下,其根源是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B封建国家组织强大C民族经济的互补性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2.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 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13.福州船政学堂艺局章程规定:“各子弟到局后,饮食及患病医药之费,均由局中给发”,此外,“每名月给银四两
7、,俾赡其家”。“各子弟之学成监造者、学成船主者,即令作监工、作船主。每月薪水,照外国监工、船主辛工银数发给”。这些规定A有利于改变传统观念B消除了顽固势力的阻挠C带来了教育机会均等D践行了中体西用的主张14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15.1912 年 11 月,梁启超在演说中说“中国由专制制度改为共和国体,在名义上已全属新换旗帜,而事实上试问政治现象,与从前能差几何耶?不能以架中华民国之
8、招牌,即可谓之共和”据此可知,梁启超A认为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B肯定辛亥革命具有重要意义C为清末新政的天折深感惋惜D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6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主要是强调()A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奠基作用B它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4C中国工人阶级和学生的先锋作用D它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171921 年 11 月,毛泽东在劳工周刊上撰文提出:“劳动组合的目的,不仅在于团结劳动者以罢工的手段取得优益的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尤其在于养成阶级的自觉,以全阶级的团结,谋全阶级的根本利益。”这说
9、明当时的毛泽东A号召工人联合起来打破旧世界B看到工农联合革命的必要性C主张效仿苏俄走俄式革命道路D强调城市武装暴动的重要性18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一切祠堂庙宇及其他公共土地,苏维埃政府必须无条件的交给农民。”“没收地土豪绅财产,同时消灭口头及书面的一切佃租契约。”苏区据此制定并实施了没收宗族祠堂、土地财产的细则。由此可见,当时苏区A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权力结构B革新了农村风俗习惯C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D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19.1957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 784 亿元,比 1952 年增长 1286%,平均每年递增 18%;全国农副业总产值达到 604 亿元,比 1
10、952 年增长 25%,平均每年增长 45%。据材料可知A建国初期工农业发展均衡B大炼钢铁促进工业发展C“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D人民公社推动农业变革201993 年,我国对“八五计划(19911995 年)”进行了调整,主要修改了经济增长目标,提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等。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B农村经营自主权的扩大C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D粮食安全战略地位提升21约公元前 2900 年左右,定居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了一系列的城市国家。苏美尔人对宗教的依赖性很深,他们相信每一种自然力的背后都有其主宰,认
11、为人与神的界限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A早期文明的教化B农业生产的需要C自然环境的影响D楔形文字的传播22 拉丁铭文集收录了罗马时代写在公寓墙上的广告:阿里阿纳波利阿纳住宅,属于梅乌斯所有。从 7 月 1 日起,店铺及其附带的前廊、楼上的公寓5和宽敞的居室将被出租。打算承租的人可与梅乌斯的奴隶普里姆斯商约。这突出反映了古罗马的社会特征是A城市自治B阶级压迫C法律至上D契约精神2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去世再次唤起了人们对欧洲王权的关注。13 世纪到 19 世纪期间,教会、国王、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政治制度的变革,下列能典型地反映这一时期王权
12、权势变化趋势的是ABCD24世界近代早期,欧洲人喜欢宗教题材、希腊神话、人像和风俗画等风格的绘画。中国工匠为迎合这种喜好,生产了大量的刀马人物画瓷器,比如赵子龙长坂坡、尉迟恭大战秦琼等。据此推断A文艺复兴对欧洲社会产生深远影响B新航路开辟后,中西贸易往来频繁C中国当时出现了专业的工商业市镇D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市民阶层壮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 4 4 小题,第小题,第 2525 题题 1 12 2 分,第分,第 2626 题题 1414 分,第分,第 2 27 7题题 1 12 2 分,第分,第 2 28 8 题题 1 14 4 分,共分,共 5252 分。分。25阅
13、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依据材料一,分别回答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官员方面的区别。并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6 分)6(2)材料二中,两幅
14、图片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 1相比,图 2 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6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上海开埠后,英、美、法、德、日等国商人相继在上海开设洋行。南洋华侨与国内商人交往渐多,经营粮食进口贸易的洋行和上海华商行随之出现。随着上海人口逐年增多,粮食需求量不断增长,大米进口量不断增长,由1913年的 0 012万公担上升到 1922 年的 9808 万公担。上海民族面粉工业由于还主要采用磨坊生产,面粉产量低,质量差,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进口面粉量逐渐增加,到1911 年已增加到 1691 万
15、公担,较 1864 年增长了 2584 倍。在广东,随着近代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经济作物挤占良田的现象突出,再加上人口激增,粮食极为短缺。据统计,19121918 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 8亿斤。在福建,外国米源源不断地以低价向福州、厦门等地区倾销粮食,造成了福建粮食生产的衰退,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对进口粮食的依赖。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的粮食国际贸易研究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统筹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以确保国内粮食供应。自 2000 年以来,中国粮食进口量快速增长,不同品种的粮食贸易由原来的进出口交替阶段进入全面净进口阶段,其中,玉米、稻谷(大米)分别
16、在 2009 年和 2011 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小麦是在 2009 年由净进口、净出口交替状态转为净进口状态,大豆的进口量呈快速增长特征。摘编自胡迪、张为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有效供给问题解析历程、原因与对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沿海地区粮食进口的原因。(6 分)7(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进口的主要特征及意义。(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思想革命与经济生活的革进在表现的方式上完全不同。经济的变动如果是革命性的,则必然影响到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思想革命则不然,它乃是少数杰出思想家的事。当然,少数思想家能进行思想革命亦
17、并非完全依靠他们的智慧:换言之,思想的革新不是完全由孤立的思考产生的,它同时也是思想家吸收并提炼他人的生活经验的结果。摘编自余英时工业文明之思想基础就上述材料中的全部或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阐述。(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表达清晰)8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中国古代城市经济以服务行业和手工业为主,商业贸易对城市发展的贡献相对小一些。这与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有关,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职能是以政治军事为主,即使宋代以后,专门经济型城市虽有所发展,但在城市数量中仍占较小比例。中国传统城市没有特定的“圣地”,没有教堂或
18、广场。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了从诗社、画社、酒肆、茶楼到瓦肆、勾栏等一系列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需求的场所。摘编自李纯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材料二欧洲中古时代晚期,城市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港口城市从远洋贸易中获取巨利,由于跨海远程运输风险巨大,且集中投入巨大资金的需求和长期的耽搁、等待,使这些海运城市中的商人逐渐发展了以银行贷款作为基础的信用制度以及分摊风险的保险制度。这两个新兴的经济制度,毋庸置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经济实力的增长,提供了城市与封建主谈判的资金支持,为城市自治权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城市经济兴旺,人口众多,城市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之间的交流也孕育着创新新理论的机缘。摘编自许律云中西文明的对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7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晚期西方城市发展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7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