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日起源节日起源民间习俗民间习俗节令食品节令食品著名诗词著名诗词目录目录壹壹肆肆贰贰叁叁节日起源节日起源壹壹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起源节日起源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在唐代,清明节与
2、寒食节一道,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放假了!在隋唐之前,人们重寒食、轻清明。到唐玄宗时,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属当时的“五礼”之一,清明节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与寒食节连在一起,成为当年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小长假”。唐朝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节日起源节日起源民间习俗民间习俗贰贰民间习俗民间习俗扫墓放风筝荡秋千蹴鞠射柳植树插柳蚕花会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
3、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扫墓民间习俗民间习俗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熊猫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民间习俗民间习俗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
4、“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蹴鞠民间习俗民间习俗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射柳民间习俗民间习俗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
5、柳”。植树民间习俗民间习俗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插柳民间习俗民间习俗“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
6、、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蚕花会民间习俗民间习俗踏青,又叫探春、寻春。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他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杜甫在诗中曾记载了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民间历来有踏青的讲究,每当青草依依、清水涟涟之时,人们便脱下长布衫,走出家门,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踏青民间习俗民间习俗节令食品节令食品叁叁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节令食品节令食品著名诗词著名诗词肆肆清明 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著名诗词著名诗词感感 谢谢 聆聆 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