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

上传人(卖家):青草 文档编号:423480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诗词比较鉴赏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面小题。一寸金柳永井络天开,剑岭云横控西夏。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景如画。梦应三刀,桥名万里,中和政多暇。仗汉节、揽辔澄清。高掩武侯勋业,文翁风化。台鼎须贤久,方镇静、又思命驾。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注释】本词约写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为柳永登进士第之前游历成都时所作,此时柳永已四十多岁。井络:井为星宿名,井络指井宿的区域,既专指岷山,又泛指蜀地。摸石:成都风俗活动。月令广义:“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求子,得石者生男,得瓦者则生女。”梦应三刀:晋

2、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薄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成都)乎?果迁竣为益州刺史。”后常用指官吏升调。桥名万里:万里桥在成都市南锦江上。三国时蜀费祎出使吴,诸葛亮于此饯行,祎曰:“万里之路,始于此桥。”因而得名。文翁:为汉景帝时蜀地郡守,于成都市中办起官学,招属县弟子入学。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为台鼎。此指朝廷。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作开头,以“控西夏”三字托一组四字对句“井络天开,剑岭云横”,突出了两蜀地势的雄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B“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几句写游人如织,熙熙攘攘,那些衣

3、饰华美的俊男靓女,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C“梦应三刀,桥名万里”用王浚迁为益州刺史和诸葛亮送费祎出使吴国的典故,暗指某官员升调为成都地方长官。D“空遗爱”三句,是说此地的长官虽然不被两蜀三川的百姓爱戴,但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2结合词作内容,从整体上比较本词与柳永的另一首写钱塘的望海潮东南形胜的相同点,从题材、表现手法、主旨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比较阅读品味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

4、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九三六年二月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4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释】此诗为陶渊明迁居至南村不久后创作的组诗作品中的第二首。将:岂,难道。纪:料理,经营。5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虽没有景物描

5、写,而风光之清丽高爽,让人如临其境,诗人之神情超旷,如在眼前。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吟酒边斟酌诗句。C“各自归”指农忙时各自耕作,与上句饮酒之事相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D“此理”两句扣住“移居”,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6诗人描写了田园生活中的哪些场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戎昱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风烟连楚郡,兄弟客荆州。早晚朝天去,亲随定远侯。注戎昱,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仕途不畅,长期担任地方官员的幕僚。定远侯:东汉名将班超,因平定西

6、域有功,封定远侯。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呼应标题,交代自己登上高山后的心理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基调。B颔联通过把“野菊”“酒”“芦花”等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了清冷的环境和诗人的心怀。C颈联写诗人在高楼上看到风和烟雾一直蔓延到楚郡,想到自己的兄弟还客居在遥远的荆州。D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情景交融,音韵和谐有致,语言质朴无华,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8同是登高望远之作,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和杜甫的登高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农家望晴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农家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乡村

7、四月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家望晴选取打麦晒场时的农家生活片段。第二句赋予西风以人格,表达了“西风早晚都会过去”的乐观信念。B农家望晴中“麦场”暗示了季节和“望晴”的原因。而“高处”则形象地表现出老翁“望云开”的迫切心情。C乡村四月首句一“绿”一“白”照应尾句的“桑蚕”“插田”;“遍”“满”二字写草木之葱郁,河水之满溢。D乡村四月用通俗明畅的语言,刻画了景与人的特征。其写景主要是为了突出季节性,进而表现人的农事活动。10两首诗歌都写到了“雨”,试从意象特点与感情抒发角度比较其不同之处。甲(杜甫登高)风

8、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乙(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1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而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12请从内容和表达技巧上比较鉴赏这两首诗。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杏帘在望曹雪芹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

9、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注】此诗是赋咏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的诗。雉(zh)雊(gu):野鸡鸣叫。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13杏帘在望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中()处。()A宝黛初会B元妃省亲C探春结社D香菱学诗14下列对渭川田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1、2句勾勒暮色下牛羊归村的景象。B3、4句展现野老迎牧童回家的场景。C5、6句透露出诗中时令是春夏之交。D7、8句描绘了田夫与诗人相谈

10、甚欢。15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差异。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夜游宫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16下列合适做这首词题目的一项是()A怀乡B归隐C言志D讽劝17对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清笳”“铁骑”表现沙场征战的特有情景。B用“寒灯”“月斜”画面表现了人物孤独的心理。C用“不知”这个问句表明“我”处于恍惚的梦中。D用“夜游宫”象征词人深夜讽劝君王抗敌的题旨。18比较这首词的末尾一句与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异同。阅读下面的

11、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19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同时收录两首作品的一项是()A乐府诗选B古诗菁华C律诗集粹D诗余选集20下列关于

12、两首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史与兴怀结合B寓情于场景之中C沉郁而不失自然D铺陈和比喻兼用21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纸鸢宋王令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逐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22纸鸢中的风筝与庄子逍遥游中的_(意象)极为相似;临江仙中“_”一句,表明成就一番事业,才华与机遇缺

13、一不可。23王诗和侯词均借风筝言事感喟,请比较赏析两首作品在这一手法上的异同试卷第7页,共7页参考答案:1D2题材上,都是都市风情词。望海潮和一寸金一个描写东南的杭州城,一个描写西南的成都城,都是都市风光、风物、风俗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生活的集结,是对都市立体化、复合型的全面展现。表现手法上,都用了铺叙点染等手法。望海潮是先点后染。先点出杭州城自古繁华,然后层层铺陈渲染,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堤沙、怒涛、集市、西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不同侧面把杭州城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集中描写了出来。一寸金先染后点,从地理位置写起,然后依次铺陈渲染了成都城的锦里、蚕市的商业繁荣,歌舞兴盛、游人如织的文化

14、繁荣,浣花溪畔的优美风景,历史上名臣贤相政治清明的中和之美,最后以“异日成佳话”点明旨意。这样层层铺叙,点染结合的手法是柳永“慢词”的鲜明特点。主旨上,都隐含着投献干谒的目的。两首词都是通过描摹都市的繁华来变相称赞地方长官的政绩,或多或少都希望引起地方长官对自己才华的注意并加以引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是说此地的长官虽然不被两蜀三川的百姓爱戴”错误,“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是说,蜀地的长官终会高迁离开蜀地,而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主旨及表现手法的能力。题材方面:望海潮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一寸金

15、写成都地势优越独特,锦官城内风光景物奇异美妙。两首词都是都市风光、风物、风俗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生活的集结,是对都市立体化、复合型的全面展现,均属于都市风情词。表现手法上:望海潮先点后染,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堤沙、怒涛、集市、西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不同侧面铺陈杭州城的富庶、美丽、安定、祥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

16、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一寸金以“地胜异”领起下文,总括成都的优越独特、锦官城的美妙。“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几句描写成都市井的繁华:正值城内蚕市昌盛之时,到处都有歌台舞榭,歌曲声与喧嚣声不绝于耳。通过铺排叙述,写出蚕市的喧闹、舞榭歌台的喧嚣。“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当春昼,摸石江边”三句由物到人,描写城内游览的观光客众多,文人雅士市井小民均在其间,轻裘肥马的英俊少年,打扮入时,娇艳美丽的女子,在摸石江边、浣花溪畔流连。通过英俊少年、娇艳美女写其繁华。“浣花溪畔景如画”以景作结,写其风景如画。先总领,

17、再分写,由物及人,由人及景,以点带面,以景作结。下片则指出历史上名臣贤相政治清明的中和之美,最后以“异日成佳话”点明旨意。可见两首词均采用了铺叙,点染结合的手法。主旨上:望海潮写“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实际是对地方长官的夸奖和早日升迁的祝愿。一寸金写“空遗爱,两蜀三川,异日成嘉话”,是说蜀地的长官终会高迁离开蜀地,而他的治绩会在蜀地百姓中传为佳话。同样是对地方长官早日升迁的祝愿。所以两首词都属于干谒词,都是通

18、过描摹都市的繁华来变相称赞地方长官的政绩,或多或少都希望引起地方长官对自己才华的注意并加以引荐。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的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4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沁园春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

19、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雪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解析】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沁园春雪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好友正值青春少年,精旺盛、热情奔放,做事练。家聚在起,评论国家

20、的前途命运,赞美祖国的历史化,轻薄名利,视功名利禄为粪。还曾记得,在波涛汹涌的江中游泳,击起的浪涛能够阻挡飞快的船只。词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

21、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沁园春雪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境界更开阔。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5B6农闲时,饮酒赋诗;农忙时,躬耕田地;思念时,言笑无厌。表达了作者身处田园的闲适自得之乐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斟酌诗句”错。斟:盛酒于勺;酌:盛酒于觞。斟酌:倒酒而饮,劝人喝酒的意思。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

22、概括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作者先写春秋有很多美好的日子,我经常与朋友一起登高吟诵诗篇;再写邻里关系非常的亲近,农闲时谁家有酒就会“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大家一起开怀痛饮;“闲暇”时“相思”,批衣辄去拜访,谈谈笑笑没有厌倦的时候;农忙时就各自忙碌,作者认为“力耕不吾欺”,躬耕的生活永远不会欺骗他。可见作者对农村生活感到非常的闲适和快乐。作者直言“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可见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之情。7D8相同:都表达了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以及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孤独寂寞之愁。不同:登高还表达了年老多病,以及

23、忧国伤时的情操。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还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D.“语言质朴无华”错误。颈联在描写风烟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烟雾的弥漫。尾联在抒发自己的豪情时,运用了典故。所以语言质朴无华不合适。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登高前两联写景,写作者登高远眺看到的夔州这个地方特有的秋景,后两联抒情,“万里”说明作者离家之远,“常作客”说明作者经常客居他乡,“百年”说明作者离家的时间之长,“悲秋”是作者在悲凉的秋天登高,所以抒发的是作者常年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多病”说明作者年老多病。“独登台”说明作者是独自一人等上高台

24、,亲朋好友不再身边,表达的是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愁。“艰难苦恨”不仅指作者自身的艰难潦倒,还包含国运的艰难,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所以还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中首先交代自己登上高山后的心理感受,作者登上高山看到凄凉的秋景,作者满心的忧愁。“他乡酒”体现了作者漂泊他乡的羁旅之愁,作者只能借酒消愁。颈联写到作者在高楼上看到风和烟雾一直蔓延到楚郡,想到自己的兄弟还客居在遥远的荆州,体现出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一人登高的孤独寂寞之情。而尾联运用东汉名将班超的典故,以班超自己,表现出自己也想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9A10雍诗中的雨,是秋天收割时

25、节即将到来的大雨,是农人们不希望看到的。翁诗中的雨,是春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农人们在雨中务农,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表达了西风早晚都会过去的乐观信念”有误,在“打麦晒场”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第二句中,诗人是在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而非“乐观的”,此处标点符号“?”也是提示。故选A。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雍诗中“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两句是说,曾经听

26、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正当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提起这样的农谚,显然与眼前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出人们对于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的好坏关系到一年的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的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归去,仿佛它操有予夺之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显示农耕社会中农民对

27、上天的敬畏,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是农人们不希望看到的。翁诗中“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山原,山间原野。白,白色,指水。川,河流。子规,大杜鹃,又名“布谷鸟”,夏时各处飞叫,声如“快快布谷”,有催促农事意。雨如烟,指毛毛细雨,轻如烟雾。意思说:江南的山间原野,到处绿油油的,满河的流水,映着天光,白茫茫一片。在如烟似雾的细雨中,杜鹃鸟不时地鸣叫着,催促着农事。这两句写自然风光。前句是静景,有山原有河水,一“绿”一“白”,色彩明丽;后句是动景,有子规的鸣叫,有细雨的飘洒,情意绵绵。并于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农事正忙。山原绿遍,草木葱茏,桑叶也当肥嫩,河水涨满,细雨如烟,恰是插秧的好时机,更有杜

28、鹃鸟热心地鸣叫催促,人们怎么能够停闲呢?所以翁诗中的雨,是春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农人们在雨中务农,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11B12这两首诗都写杜甫的漂泊之苦,反映颠沛流离生活。甲是写景,景写得壮阔;乙是叙事,事中寄寓着感慨。甲是直抒胸臆;乙是寓情于事。甲是微观的:“风”、“天空”、“猿啸”、“沙”“鸟”、“落木”、“江水”等;乙是宏观的概写。【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而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表述错误。甲诗中第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第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

29、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乙诗中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因此甲乙在时空上都较雄浑久远。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甲诗写壮阔之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物波澜壮阔,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直抒胸臆,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

30、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诗人由秋及人,从“风”、“天空”、“猿啸”、“沙”“鸟”、“落木”、“江水”等微观之景入手,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乙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寓情于事,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写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杜甫的漂泊之苦,以及关心民生疾苦之意,整首诗是宏观的概写。13B14D15内容上,看似都描绘了宁静闲逸的田家景象,但杏帘在望描绘的是大观园中的人造景点,渭川田家描绘的是渭川

31、的真实风光。情感上,杏帘在望表现了大观园中的富贵家族的安逸状态,以及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渭川田家则通过安宁祥和的田园景象反衬自己身处官场的苦闷疲惫,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归隐于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名著内容的能力。杏帘在望出自红楼梦第十八回,是十一首大观园题咏中的一首,是元妃游赏大观园时的“颂圣应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贾宝玉所作。由于这一时期是贾府的鼎盛时期,贾府洋溢着一片歌舞升平。 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田夫与诗人相谈甚欢”错误,“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意思是: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招呼絮语依依。应是田夫们相谈甚欢。故选D。15本题考

32、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根据【注】可知,杏帘在望赋咏的是人造景点大观园中李纨居所稻香村: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形成一幅生动活泼、宁静闲逸的农家图。“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是说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和冻馁,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黛玉以此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歌颂。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真实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家

33、生活图景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归隐于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16C17D18共同点:两首词的末句都直接抒情,既表达了抗敌之心不死,决心再上战场的雄心壮志;同时也用问句抒发了不被重用的悲凉失落之感。不同点:一是从自我形象“鬓”上落笔,写年岁已老,反衬壮心之强;一是以历史人物廉颇自比,突出壮怀激烈。【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词上阕写梦境,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关河、雁门、青海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这是梦境所到之处;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想,“鬓虽残,心未死”直接抒发自己虽然年迈但杀敌报国之心仍在的心志。由此可知,这首词

34、是“言志”。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D“象征词人深夜讽劝君王抗敌的题旨”错误,“夜游宫”是词牌,又名“新念别”等,双调五十七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词牌是限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形式方面的特点,与诗歌内容没有直接关联。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技巧、情感的能力。先看这首词的末尾一句。“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有谁能知道我呢?鬓发已经斑白,收复中原的爱国之心却未死”,这里的“心”是指词人的心志,即“杀敌报国”,直抒感慨,表明自己身虽老而雄心仍在的豪壮之气,而“有谁知”则表明自己的壮心无人能知,表达徒有壮志却不得重用的悲凉失落。“鬓虽残”说

35、的是外形,“残”是说年老,“心未死”是说自己的壮心,而壮心未死,外形和心志形成鲜明对比,以外形的苍老反衬壮心之强。再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两句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这是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

36、不能实现。由此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都直接抒情,既表达自己的壮心,又体现不得重用的失落;不同点是,本词用自我的外在形象来反衬壮心,后辛词则是借助历史人物自比。19B20D21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两首作品均为古

37、体诗。不符合ACD(“诗余”属于词)的体裁。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两首诗均使用了对偶和比喻,音韵和谐琅琅上口,生动形象,但无铺陈(铺开来写,极尽渲染之能事)修辞,只是用五言句式精炼简洁质朴无华。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性格是“骁勇善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上宾;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体现于“素车

38、”(凶、丧事所用之车),交待了送行地点在易水岸边。七、八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展示了送别场面,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依依不舍的哭声感动了路人,可谓悲壮伤感。结尾两句“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写送别之人知晓这一去凶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泪落感慨,为英雄志士这一去不复返而深深叹惋哀伤,使用“青云”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赞扬了荆轲高贵的人格魅力。可见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2)“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写荆轲和高渐离临别饮酒,并击筑高歌,饮酒尽兴自是助长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气。“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

39、轲以哀歌应和,情之所至无拘无束旁若无人。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自己虽然没有荆轲那样的壮士气节,但节操也是不同世俗的,“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清高孤傲蔑视权贵,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可见两首诗虽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属于就英雄之事赞英雄之气;左思在压抑社会中,借助荆轲之人、之事、之节来礼赞低贱者,抒发自己渴求施展抱负的情怀。22 斥鴳/蜩与学鸠 才得吹嘘身渐稳/当风轻

40、借力23(1)相同点:作品都借风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纸鸢中的风筝远上碧霄,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2)不同点:纸鸢借物喻人,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辛辣讽刺。临江仙托物言志,借风筝当风借力纵入高空,隐喻自己并非池中物,终将脱颖而出,崭露行藏。【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联系(纸鸢)很是嘲笑大鹏起飞像那般艰难,和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鴳/蜩与学鸠极为相似。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写正好借着风力,乘风直上;“才得吹嘘身渐稳”,明风筝得风吹助,渐渐平稳地飘飞起来。“当风”“吹嘘”喻指机遇。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才

41、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可知:作品都借风筝高飞,隐喻仕途的扶摇直上、飞黄腾达。而“未必碧霄因可到”纸鸢中的风筝远上碧霄,“只疑远赴蟾宫”临江仙中的风筝“远赴蟾宫”。纸鸢中的风筝是借物喻人,写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借风筝意象,对黑暗官场中倚官仗势、趋炎附势的小人进行辛辣讽刺。临江仙托物言志,“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写风筝也是写诗人的志向。诗人明明白白的正告我们,风筝只有在有风的时候才能飞上天空,如果没风,任谁风筝也飞不起来。一个人在社会上有成或者无成何尝不是如此呢?才能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机遇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机遇,没有可以借力的风,即使一个人再有才华,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世上的人们,你们只知道我在地上的样子,和你们似乎一样;但你们要知道,一旦风起,那临风飘举就是我!诗人借风筝却写出了“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的志向。答案第12页,共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古诗词比较鉴赏.docx)为本站会员(青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