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节第一节 代表动物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三角真涡虫一、生活习性与外部形态 1、外部形态:体色背面淡褐色,常杂以赤褐色,黄绿色;咽及生殖器处较淡。体长2035毫米,宽2.54毫米。两侧对称,柔软扁平,耳突,眼点,生殖孔,纤毛。2、生活习性:再生能力及耐饥饿能力很强。肉食性,实验室内饲养可喂以蛋黄或动物肝,应保持良好的水质。夏季水温高行无性生殖,在咽的前方或后方行横分裂。自晚秋到冬春行有性生殖。卵囊22.5毫米。黑褐色或茶褐色。4月初自卵中孵出白色微小的幼虫。在中国分布甚广:东北、华北、华南淡水清澈的池塘、泉水形成小溪的石块下均可采到。二、内部构造 1、皮肤肌肉囊:表皮+基膜+肌肉层(环肌、斜肌
2、、纵肌)。杆状体:分泌粘液有毒,捕食和防御敌害用。实质组织:贮藏水分和养分。2、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由口、咽、肠组成。3、呼吸和循环:体表渗透,借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扩散 新陈代谢的产物。4、排泄系统:原肾管型。由焰细胞、毛细管、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梯形神经系统:脑神经节(1对)+腹神经索(1对)+横神经 眼点(能辨光线明暗,不能看物象)和耳突(味觉和嗅觉)。6、生殖系统(临时性):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巢 卵黄腺 输卵管 精巢输精管储精囊交配囊生殖腔生殖孔生殖方式:无性繁殖为横二分裂。有性生殖。7、再生 第二节 扁形动物门主要特征 一、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体制
3、为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两侧对称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背面:具有保护作用。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二、形成中胚层形成中胚层 扁形动物首次形成中胚层,并分化成二种组织。1 实质组织:为合胞体结构的柔软结缔组织,也称间质分布: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使体内无明显的空隙,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功能:贮存水分和养料 保护内脏器官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分化和再生新器官 2 形成肌肉组织肌肉组织:首次出现肌肉
4、组织,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能产生一系列变化。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 原始的网状神经系统 梯形神经系统 肌肉形成使运动速度加快,能更有效地摄取较多食物 原始的消化腔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发展导致新陈代谢能力加强,相应的异化作用加强 出现原肾管型排泄系统。三、出现复杂的器官系统出现复杂的器官系统 1 形成不完全的消化系统;2 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3 梯形神经系统;4 临时性的生殖系统。第三节 分类一、涡虫纲:自由生活,体表腹面有纤毛,肠道发达。如涡虫。二、吸虫纲: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等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 体外寄生。如华枝睾吸虫、日本
5、血吸虫。三、绦虫纲: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 和几丁质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 生。如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华枝睾吸虫寄生部位:成虫 寄生在人、猫、狗等的肝脏胆管内。形态:口吸盘和腹吸盘。结构:1、体壁 2、消化 3、呼吸:厌氧呼吸 4、排泄 5、神经和感官 6、生殖(雌雄同体)危害:软便、慢性腹泻、黄疸、水肿、贫血、乏力、胆囊炎、肝肿,并发症肝癌。生活史:中间寄主:第一中间寄主纹沼螺,第二中间寄主淡水鲤科鱼类终末寄主:脊椎动物人。幼虫阶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猪带绦虫 未成熟节片:宽和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完全 成熟节片:近方形,内有生殖器官、神经和排
6、泄管 妊娠节片:长大于宽,其它器官消失,只存充满卵的子宫 第五节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1、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 1、多取营养和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2、化学性作用。3、机械性作用。4、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二、防治原则 (综合防治)1、减少控制传染源。加强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2、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中间宿主(如钉螺等)3、积极治疗病人,杜绝传染源。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被寄居的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由于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是简单而稳定。因此适应结果导致其组织结构向两个方向发展: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1.取食方便而直接,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2.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3.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表皮特化成皮膜。4.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5.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生殖系统特别发达。退化愈趋退化:吸虫:肠道退化;绦虫:肠道消失。强化愈强化:绦虫:孕节内全为生殖器官,体壁皮膜形成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