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效学习设计有效学习设计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三、三、“问题导学问题导学”的特征的特征四、四、“问题导学问题导学”中问题的设计原则中问题的设计原则我我们强调的是们强调的是“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原则的原则一、有效学习的五条原则一、有效学习的五条原则二、对二、对“问题导学问题导学”内涵的解读内涵的解读七、每一课时的问题系统基本框架及设计思路七、每一课时的问题系统基本框架及设计思路五、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问题及问题系统应注五、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问题及问题系统应注 重深入研究的三个问题重深入研究的三个问题六、高效问题系统的几种结构及形态六、高效问题系统的几种结构及形态一、有效学习的五条原则
2、一、有效学习的五条原则 1.主动性积极性原则主动性积极性原则 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是充满兴趣的,乐此不疲的。学习的高效离不开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主动的建构。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高效学习是一个带着问题与探究思考的求索过程。恰当的情景是高效学习发生的条件。2.整体认知性原则整体认知性原则 学习必须对知识结构知识体系进行整体认学习必须对知识结构知识体系进行整体认知,形成组块。学习应当避免知识零散孤知,形成组块。学习应当避免知识零散孤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效学习还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效学习还表现为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把握,领表现
3、为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整体把握,领悟知识,能够系统的考察问题解决的内在悟知识,能够系统的考察问题解决的内在要素,过程规律,形成程序性的知识包。要素,过程规律,形成程序性的知识包。3.合作交互性原则合作交互性原则 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化的交往活动。课堂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化的交往活动。课堂中生生,师生间的交互与合作是高效学习中生生,师生间的交互与合作是高效学习必不可少的。高效学习是合作交往,共同必不可少的。高效学习是合作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发展的互动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超越自己的认识,形成对知识更加丰能够超越自己的认识,形成对知识更加丰富的理解。富的理解。4.学习的
4、反思迁移性原则学习的反思迁移性原则 有效学习必须是迁移性的学习,它应当致力于学有效学习必须是迁移性的学习,它应当致力于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能够以致用、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能够有效的学习迁移和创新,有效学习应表现为不仅有效的学习迁移和创新,有效学习应表现为不仅能解决老问题,还能解决新问题,而多元情境下能解决老问题,还能解决新问题,而多元情境下的变式学习和图式建构,都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变式学习和图式建构,都有助于学习迁移。有效学习还应反映在具有自我反思、自我规划、有效学习还应反映在具有自我反思、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灵活的认知策略上。学习者知道自己自我管理和灵活的认知策
5、略上。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学习如何改进等。学什么、怎么学、学的怎么样、学习如何改进等。5.最近发展区原则最近发展区原则 有效学习应符合学习者的知识基础、经验有效学习应符合学习者的知识基础、经验基础,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要求。基础,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要求。新知识是建立在已经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新知识是建立在已经理解和接受的基础上的;有效学习必须学会如何解决新旧知识的;有效学习必须学会如何解决新旧知识之间的不一致性;对新旧知识必须进行重之间的不一致性;对新旧知识必须进行重构融合,方能形成经验。构融合,方能形成经验。另外,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的合理处另外,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
6、容的合理处理,学习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师的示范与引理,学习过程的优化以及教师的示范与引导都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导都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二、对二、对“问题导学问题导学”内涵的解内涵的解读读 1.张卓玉副厅长是这样给出的:以学生的问题解决为起点,以问题及问题解决为主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确立态度、培养能力、习得知识的教育任务。或者说是以问题解决为主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习得知识。问题的解决构成了主要的学习过程。2.天津课题组是这样给出的:问题导学法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习设置到综合的、有意义的、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争辩来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
7、的学科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3.上海课题组是这样给出的:指上海课题组是这样给出的: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和教学问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和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题集来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高级思维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4上海课题组第二次又给出:“问题化学习”就是通过系列问题来建构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它要求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
8、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连续体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追求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5江苏课题组是这样给出的:江苏课题组是这样给出的:“问题导学问题导学”模式是建立在问题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模式是建立在问题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优质的问题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是以优质的问题作为导学的纽带,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问作为导学的纽带,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生主动获取知识的
9、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三、三、“问题导学问题导学”的特征、价值的特征、价值取向及其功能和属性征取向及其功能和属性征通过对以上几家关于“问题导学”概念的解读,可以归纳出“问题导学”大概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强调了教学问题集(及问题系统)在教学设计中的中心强调了教学问题集(及问题系统)在教学设计中的中心地位,以问题和问题系统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以问题归地位,以问题和问题系统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2.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核心,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核心,形
10、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能力。3.学习通常以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统而展开。问题系学习通常以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统而展开。问题系统内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可以有不同的逻辑关系。教学的目的统内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可以有不同的逻辑关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顺关系和思路。实践证是让学习者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顺关系和思路。实践证明,了解问题系统内部问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明,了解问题系统内部问题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实践中,问题系统的表现形态通常可以是问题链(问在课堂实践中,问题系统的表现形态通常可以是问题链(问题间的关系基本为递进关系),也可以是一种集合状态的
11、问题间的关系基本为递进关系),也可以是一种集合状态的问题集(问题间的关系基本为并列关系),或是一种更为复杂题集(问题间的关系基本为并列关系),或是一种更为复杂的问题网(问题间的关系基本为发散关系)。的问题网(问题间的关系基本为发散关系)。4.问题化学习更强调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即围绕问题的问题化学习更强调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即围绕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连续状态,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促学习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连续状态,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它更侧重研究一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它更侧重研究一系列问题解决的学习行为,探索一系列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12、系列问题解决的学习行为,探索一系列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这种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连续体的研究这种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连续体的学习规律、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等,而不是单个问题的研学习规律、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等,而不是单个问题的研究。究。5.从设计取向上讲问题化学习,更强调以学习为中心。这种从设计取向上讲问题化学习,更强调以学习为中心。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更侧重研究学生的学,当然在这个过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更侧重研究学生的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兼顾学科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引导。程中必须兼顾学科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引导。“问题导学问题导学”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我们所追
13、求的我们所追求的“问题及问题及问题系统问题系统”的学习设计,是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的学习设计,是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问题和有效问题集来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问题和有效问题集来贯穿教学全过程。用问题优化学习目标(问题的贯穿教学全过程。用问题优化学习目标(问题的指向性),优化教学内容(问题是有知识来承载指向性),优化教学内容(问题是有知识来承载的),优化教学过程(问题的层次性,逻辑性,的),优化教学过程(问题的层次性,逻辑性,问题解决的规律性,自主合作展示探究的三个重问题解决的规律性,自主合作展示探究的三个重要环节),优化学习方式(问题高效解决的需要要环节),优化学习方式(问
14、题高效解决的需要和策略),培养学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和策略),培养学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品质的发展,实现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思维品质的发展,实现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设计范式。的一种教学设计范式。“问题导学问题导学”功能及其属性:功能及其属性:问题本身就问题本身就蕴含着问题解决的趋势及目标,问题解决蕴含着问题解决的趋势及目标,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问题往往具有目标导向性的策略和方法,问题往往具有目标导向性和方法行动的指导性。问题系统可以统领和方法行动的指导性。问题系统可以统领教学过程的主线索;它可以帮助学习者理教学过程的主线索;它可以帮助学习者理清线索,概览线索,整
15、体认知,可以激活清线索,概览线索,整体认知,可以激活学习者思维的空间,提高思维的系统性;学习者思维的空间,提高思维的系统性;提高学生以问题为载体或工具的系统化思提高学生以问题为载体或工具的系统化思维、程序化操作、连续化建构的学习能力。维、程序化操作、连续化建构的学习能力。四、四、“问题导学问题导学”中问题的设计原中问题的设计原则则我们强调的是我们强调的是“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原原则则 “三位一体三位一体”是产生有效问题的基本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设计有是产生有效问题的基本方式,或者说是一种设计有效问题的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它更直接的表述是:效问题的理念。在学科教学中,它更直接的表述是:“以学科知识以
16、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引导。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引导。”这三点的价值这三点的价值在于:第一,揭示了这三点必须放在一起综合分析才能生成有效的在于:第一,揭示了这三点必须放在一起综合分析才能生成有效的学习问题。第二,对学情的分析,不仅要从知识角度去思考,更要学习问题。第二,对学情的分析,不仅要从知识角度去思考,更要从认知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精确定位学生学习的起点与障碍点。从认知角度去思考,这样就可以精确定位学生学习的起点与障碍点。第三,从教师方面来考虑,问题设计如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第三,从教师方面来考虑,问题设计如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17、学习规律。从设计取向上讲,问题化学习既不是学科中心主义,也不是教从设计取向上讲,问题化学习既不是学科中心主义,也不是教师中心主义,更不是学生中心主义,而是兼顾学科课程目标和教师师中心主义,更不是学生中心主义,而是兼顾学科课程目标和教师引导的以引导的以“学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问题化学习的设计是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问题化学习的设计是“以学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引导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教师问题为引导”的三位一的三位一体模式。体模式。1.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科问题为基础 我们这里指的学科基本问题是由三个层面的问题组成:学科基本问题(宏观层面)、单元主要问题(
18、中观层面)、课时重点问题(微观层面)。首先要站在学科的高度,宏观地分析本学科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科主要思想是什么。然后站在单元层面,分析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什么,体现学科的思想是什么,主题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再进一步站在课时层面,分析本课时在单元里处在什么位置,体现的学科思想是什么,本课时的重点难点是什么,等等。只有这三个层面都分析透了,学科基本问题才好把握。2.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学生问题为起点 教师在把握学科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充分预估学生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有效学习的起点。预估学生的问题,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做好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动机与兴趣点、学习能
19、力及差异状况等。以此为基础,预估学生的问题,即想象出他会提什么问题,他会从哪个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的分析不仅仅是从知识角度去分析,更重要的是要从认知角度去分析、去思考。生命的本质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最关乎自己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问题,是最能激发学生自学动力、学习兴趣、激活思维的问题。3.以教师问题为引导以教师问题为引导 教师的引导性问题可能包括了统领本课的核心问题、课堂中的驱动型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具有内在联系的具体推进的系列问题。如:分解的问题、扩展的问题、聚焦的问题、转化的问题、归纳的问题、引申的问题、促进反思的问题等。(1)核心问题的解决对达成主要教学目
20、标要)核心问题的解决对达成主要教学目标要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2)问题基于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基础,能引)问题基于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基础,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保留适度挑战。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保留适度挑战。(3)问题有一定的探究空间、思维含)问题有一定的探究空间、思维含量与开放度。量与开放度。衡量衡量“课堂核心问题课堂核心问题”是否有效主要考虑以下几是否有效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个方面:(4)问题是统领课堂的主线索,是能够解决学科)问题是统领课堂的主线索,是能够解决学科 基本问题的关键性问题。基本问题的关键性问题。五、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问题及问五、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问题及问题系统应注重深入研
21、究的三个问题题系统应注重深入研究的三个问题 1、把握好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好学科课程标准 教师在进行问题学习设计及实施前,必须教师在进行问题学习设计及实施前,必须对所授学科的课程标准有一个比较精确的对所授学科的课程标准有一个比较精确的认识,课程标准中对学习目标的界定,各认识,课程标准中对学习目标的界定,各个维度各个层次的划分可以作为问题属性个维度各个层次的划分可以作为问题属性的定义标准。的定义标准。2、把握好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及基本教学规、把握好学科知识结构特点及基本教学规律,这对如何组织问题系统具有参考价值。律,这对如何组织问题系统具有参考价值。由于各学科知识特点与教学规律有所不同,由于各学科知
22、识特点与教学规律有所不同,其问题系统的组织也会有所不同其问题系统的组织也会有所不同3、就学科中的重要课程板块探索典型的问题、就学科中的重要课程板块探索典型的问题及问题系统的设计模式。及问题系统的设计模式。如:语文 数学 科学 六、高效问题系统的几种结构及六、高效问题系统的几种结构及形态形态 1.麦卡锡的麦卡锡的“五何五何”设计思想设计思想 在麦卡锡的4MAT模式中,曾采用“四何”问题分类法,即“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祝智庭教授将“由何”概念引入问题归类之中,形成了“五何”分类法。下面就“五何”分类的实质与习得方式进行分析与举例,以供大家理解。(1)是何(what):一些表示事实内容的问题,
23、重在点明本质、实质、要素,在答案中含有事实性要素。例如:树叶一般是什么颜色?本质你正在做什么?内容学习的基本方式:信息搜集、记忆、理解。麦卡锡认为“具体行动”型学习者偏好“是何”类问题,关注概念。(2)为何(why):一些表示目的与理由的问题,说明为什么,有关目的、价值、意义、理由的问题。例如:树叶为什么一般都是绿色的?原由你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学习的基本方式:反思、信息搜集,也可通过探究获得。麦卡锡认为“具体反思”型学习者偏好“为何”类问题,关注意义。(3)如何(how):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说明怎么样,用什么方法、手段、途径,处于怎样的状态或情况等问题。如果是表示一种方式,通常需
24、要了解其过程;如果是表示一种状态,通常需要了解其具体的程度。例如:你是如何做这件事的?方式她今天怎么样?状态学习的基本方式:方式在做中学习,也就是只有通过经历才能获得经验;状态在体验中学习。麦卡锡认为“抽象行动”型学习者偏好“如何”类问题,关注应用。(4)若何(if):一些表示情境条件变化的问题,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要是”“是否”“即使”等情况下的问题。例如:如果下雨我们该怎么办?假如那是真的,我们该怎么办呢?学习的基本方式:猜想,情境中学习,发散与创造性地学习。麦卡锡认为“抽象反思”型学习者“若何”类问题,关注创造。(5)由何(where/when/who):表示问题发生的条件、来历
25、、起因,通常可以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情境,并由此进一步确定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例如:问题是怎么被发现的?根源 由于“五何”问题在不同的领域普遍存在着,因此它在问题化学习中具有非常广泛的通适性。另外,“五何”问题指向思考的不同视角,因此它为问题集的形成提供了结构基础。2.布鲁姆的布鲁姆的“层级化思路层级化思路”问题分类的层级化思路主要体现在问题之间的层次差异,这种层次差异最主要体现在认知维度上的差异,最经典的莫过于布鲁姆的六级分类。它表现为对知识理解应用的不同层次,表现的是学习同一个知识所对应的不同认知层次的问题。布鲁姆将人的认知程度从低到高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级。根
26、据布鲁姆对认知领域的分类,我们把问题也相应地分为从低到高的六大类:(1)记忆性问题:学生通过回忆所学知识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答案往往能在材料中找到,学生无需多加思考。(2)理解性问题: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转化、解释、比较、推论方可获得答案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3)运用性问题: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熟悉与不熟悉的任务情境,解决老问题和新问题。(4)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把材料分解成各个要素,弄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组织和结构问题。(5)评价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规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做出价值判断的问题。(6)创造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自己头脑中迅速
27、检索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新的整体或模式的问题。3“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基本问题基本问题”问题问题系统结构形态系统结构形态教学核心问题主要问题一主要问题二主要问题三.基本问题1基本问题2基本问题1基本问题2基本问题1基本问题2 教学核心问题教学核心问题:是指在学科基本问题的引领下,依据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问题之后,产生的学习统领性问题。它是最能体现以学科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疑难为起点,以教学意图为导向的“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学习主要问题学习主要问题:为解决核心问题,需分解或转化、或引伸、或扩展、或聚集的若干个问题,这些主要问题之间可能为并列关系,
28、也可能为递进关系,也可能为圈圈向外扩散的扩散关系等。学习基本问题学习基本问题:为解决主要问题而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或字词、关键字、词、段、概念、规律等问题。驱动性问题驱动性问题:是教师在课堂导入或某一个:是教师在课堂导入或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启动思考的教学环节或教学活动开始之时启动思考的问题,通常它需要具体的问题情景,以谋问题,通常它需要具体的问题情景,以谋求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产生联结,并求与学生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产生联结,并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动机与主动学习的愿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动机与主动学习的愿望。驱动性问题通常也是教师启发学生发望。驱动性问题通常也是教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的问
29、题。现问题的问题。推进性问题推进性问题:往往呈现为追问。围绕核心往往呈现为追问。围绕核心问题不断聚集与深化的问题,或归纳与引问题不断聚集与深化的问题,或归纳与引伸的问题。这些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了伸的问题。这些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了内在的逻辑关系,或为层层推进的问题链,内在的逻辑关系,或为层层推进的问题链,或为迂回曲折的问题网,或为相对并列的或为迂回曲折的问题网,或为相对并列的问题集,或为逐步扩展的问题圈。它反映问题集,或为逐步扩展的问题圈。它反映了对核心问题的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了对核心问题的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演绎归纳和思考。的演绎归纳和思考。4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系统结构形态语文阅读教
30、学问题系统结构形态用不同纬度实现整体的理解用不同纬度实现整体的理解,形成问题集形成问题集:理解的侧面领悟浅释自省赏析洞察移情 问题一:浅释性理解问题。即从文章浅释性理解问题。即从文章“写写了什么了什么?”和和“怎样写的怎样写的?”两个角度对文章两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包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表进行解读,包括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表达顺序,作者的行文思路、思想感情、主达顺序,作者的行文思路、思想感情、主要的艺术手法要的艺术手法(写作方法、修辞方法写作方法、修辞方法)、语言、语言风格等。风格等。问题二:领悟性理解问题。即从领悟性理解问题。即从“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通过对
31、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通过对写作意图的深层挖掘,结合时代背景与作写作意图的深层挖掘,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的思想倾向,领会文本内容涉及的深层者的思想倾向,领会文本内容涉及的深层含义含义,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的弦外之音,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的弦外之音,领悟作者对文本语言处理、谋篇布局和手领悟作者对文本语言处理、谋篇布局和手法选择的独具匠心。法选择的独具匠心。问题三:赏析性理解问题。即从赏析性理解问题。即从“这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的角度对文章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调动学习者对自己的知识积累,进行解读,调动学习者对自己的知识积累,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
32、,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等艺术形想,对文本中的人、事、景、物等艺术形象象,文章的结构安排,线索设计,以及语言、文章的结构安排,线索设计,以及语言、修辞、表现技巧等艺术手法进行感受、体修辞、表现技巧等艺术手法进行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验、欣赏和鉴别 问题四:洞察性理解问题:洞察性理解问题.即从即从“我同意我同意/不不同意作者的观点同意作者的观点”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章主旨,通过作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章主旨,通过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意境的营造等体会者对人物命运的安排,意境的营造等体会作者的意图、风格或偏见,洞悉
33、作者在文作者的意图、风格或偏见,洞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潜在价值观,对作者的观点章中表现出的潜在价值观,对作者的观点及看法加以质疑,以现代眼光,现实意义及看法加以质疑,以现代眼光,现实意义或从另外的角度审视文章涉及的主题,提或从另外的角度审视文章涉及的主题,提出个人的见解。出个人的见解。问题五:移情性理解问题:即从移情性理解问题:即从“如果我时如果我时作者作者/文中人物文中人物”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就就是放下自己的参照系,深度进入他人的情是放下自己的参照系,深度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世界观内部感和世界观内部,尝试用作者或作品中人物尝试用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思考问题,设
34、身处地为他的眼光来观察、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深入体会其感情和观点的发生与人着想,深入体会其感情和观点的发生与由来,感受作者通过笔下具体形象所展示由来,感受作者通过笔下具体形象所展示的内心世界,从那些或许与自己不相容的的内心世界,从那些或许与自己不相容的人或事中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人或事中体会到其中的意义。问题六:自省性理解问题。即从自省性理解问题。即从“对我有对我有什么启示什么启示?”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将文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读,将文章主题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从章主题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从“做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做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出出发反思个人的价值
35、观与处事原则,思考富发反思个人的价值观与处事原则,思考富有哲理的人生内涵,领悟生命的终极价值。有哲理的人生内涵,领悟生命的终极价值。5语文写作问题系统结构形态语文写作问题系统结构形态 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有很多扩展的思路围绕一个主题,可以有很多扩展的思路,通用的通用的如如“几何式几何式”(如五何式、七何式等如五何式、七何式等)(是合、为何、是合、为何、如何、若何、由何、奈何、缘何等问题如何、若何、由何、奈何、缘何等问题)。如果。如果是记叙文,最粗浅的应该是何时、何地、何人、是记叙文,最粗浅的应该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由、何果等。如果是议论性散文,在物何事、何由、何果等。如果是议论性散文,在
36、物象类作文中,如象类作文中,如“大海大海”可以根据它的功能、细可以根据它的功能、细节、现象、场景等角度,用节、现象、场景等角度,用“几何几何”的方式扩展的方式扩展出有关具体的景观聚焦点的问题,这是波纹的第出有关具体的景观聚焦点的问题,这是波纹的第一圈。然后再根据一圈。然后再根据“物象或场景的特征有哪些物象或场景的特征有哪些?”追问到追问到“该特征所蕴含的事理该特征所蕴含的事理?”在进一步追问到在进一步追问到“事理中的人生哲理事理中的人生哲理?”最后提出最后提出“对我们的启对我们的启示示”等问题,这一基本路径,形成了波纹状的问等问题,这一基本路径,形成了波纹状的问题推演圈。题推演圈。6数学及科学
37、问题系统结构形态数学及科学问题系统结构形态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生活经验,遇到新知识发现新问础,能力基础,生活经验,遇到新知识发现新问题,通过类比,猜测、推理、验证等思维和方法题,通过类比,猜测、推理、验证等思维和方法进行问题解决,从而对新旧知识进行问题解决,从而对新旧知识 形成深刻的结构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解决更为复杂的疑难问题,在解决中又发现新的解决更为复杂的疑难问题,在解决中又发现新的问题,这样经过多次的反复和深化、发展和改进问题
38、,这样经过多次的反复和深化、发展和改进的一个循环往复,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的一个循环往复,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是一个解决老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然是一个解决老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解决疑难题,发现新问题的循环过程。解决疑难题,发现新问题的循环过程。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问题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与问题系统的 结构形态结构形态1.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从提供的信息中从提供的信息中(或实例或实例情景中情景中)你已经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有疑惑吗你有疑惑吗?你你想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2.猜想与假设根据你的经验,猜想一下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39、请你思考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呢?3.制定计划制定计划你准备做什么?怎样去做?你能列出实验你准备做什么?怎样去做?你能列出实验的内容与步骤吗?假如需要与人合作,他的内容与步骤吗?假如需要与人合作,他们会怎样分工吗?们会怎样分工吗?4.观察实验制作:在做实验时你会考虑用观察实验制作:在做实验时你会考虑用怎样的器材和工具呢?怎样操作呢?实验怎样的器材和工具呢?怎样操作呢?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实验时应该记录什么?时需要注意什么?实验时应该记录什么?怎样记录呢?你能否设计一张实验记录的怎样记录呢?你能否设计一张实验记录的表格?表格?5.搜集整理信息:你观察到什么?这意味搜集整理信息:你观察到什么?这意味着
40、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模型去分析这些数着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模型去分析这些数据呢?据呢?6.思考与争论思考与争论你得到的数据支持原来的假设吗?根据得你得到的数据支持原来的假设吗?根据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根据数据来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怎样根据数据来解释现象呢?解释现象呢?7.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你能用最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吗?你能用最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的结果吗?(语言、文字、图表、模型)在探究的过(语言、文字、图表、模型)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与体会?你倾听了别人程中你有什么感受与体会?你倾听了别人的探究结果有没有好的建议?的探究结果有没有好的建议?七、每一课时的问题系统基本七、每一
41、课时的问题系统基本框架及设计思路框架及设计思路每个单元每个课时问题系统的基本框架是:单元(课时)核心问题几个主要问题若干基本问题。对于每一课时的问题系统,大致上是由12个核心问题(“三位一体”生成的问题),46个主要问题(如“五何”问题)以及若干个基本问题构成的。一般来说,把“核心问题”放在“问题导学”栏目下,把“主要问题”按照难易、主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放置在“自主学习”栏目下(如“是何”“如何”的问题)、“合作交流”栏目下(如“为何”“若何”的问题)、“班级展示”栏目下(如“由何”等本质性、迁移性、创造性问题),以使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对问题的解决有所侧重。另外,问题要尽量设置到一种典型的情境中去,避免问题的枯燥、干瘪、无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大脑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八、问题导学案举例八、问题导学案举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