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下列不属于新闻体裁的作品形式是( B )A、深度报道 B、报告文学 C、消息 D、通讯2、新闻报道中运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为了( D )A、让报道主题更加简洁凝练 B、使报道语言更加华丽多彩 C、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D、对新闻事实或人物的相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3、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导语是( D )A、第一代导语 B、延缓式导语 C、间接导语 D、第二代导语4、在消息写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结构方式是( D )A、
2、悬念式结构 B、并列式结构 C、对比式结构 D、倒金字塔结构5、新闻作品中的议论与抒情,要求做到( A )A、缘事而发,情景交融B多多益善,使报道更加生动C宏观入手,注意升华D务求平实,尽量避免使用6、中国新闻作品中的深度报道蝎起于( A )A、1987 年 B、20世纪50年代 C、民国初年 D、20世纪70年代7、下列对于新闻作品结构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D )A、各种新闻体裁,其结构要求有一定区别B、结构安排的原则之一是既能恰 当地反映新闻事实, 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C.结构安排是我们评析一- 篇新闻报道时所应注意的一一个重要方面D、纵横式结构是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构方式,不应出现在
3、新闻作品中8、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作者是( C )A、阎吾 B、穆青 C、毛泽东 D、范长江9、下列对于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C )A、一般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就越大B、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要求之一C.新闻报道要求“唯快是好”,任何新闻事件发生后,均应迅速报道出来D、新闻报道求快,但如何才算迅速及时,并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10、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红色的警告这两篇新闻作品,体裁上属于( D )A、消息 B、特写 C.评论 D、深度报道11、下列作品属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是( D )A、记鲁迅 B、巴黎陷落后的一一个月 C、水面下的桥梁 D
4、、断电使纽约陷于-片黑暗1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 C )A、重要性原则 B、真实性原则 C.党性原则 D、接近性原则13、科技新闻报道中对于-些名词术语或技术性问题的解释,-般被称为( C )A、历史背景 B、地理背景 C、注释性背景 D、描述性背景14、下列对于新闻敏感的表述,错误的是( C )A、它是指记者迅速辨别和捕捉事实变动的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一-种能力B、它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綜合的考察与分析判断能力C、它主要涉及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对编辑等环节没有影响D、它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职业能力15、名篇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
5、 D )A、悬念式结构 B、倒叙结构 C、时间顺序结构 D、双线式结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6、下列对“解释性报道”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BCD )A、它的重点在于回答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B它是-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层意义的报道C、它要求记者运用大量事实,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动向 D、它是一种背景性新闻E.它要求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生动17、新闻作品的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 BC )A、真实性 B、特殊性 C、个别性 D、可看性 E.重要性18、党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 BCD )A、
6、掌握跨文化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B、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C、避免研究、评价新闻作品时的主观性、随意性D、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对读者和作者负责E、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19、下列新闻作品中,以现场描写为突出特色的作品有( BE )A、断电使纽约陷于. -片黑暗 B、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C、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D、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E.华阳礁上补给忙20、美国新闻学者提出,在解释性报道中构成所谓解释的事实有( ABCDE )A、历史性事实 B、环境性事实 C、简历性事实 D、数据性事实 E、反应性事实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
7、分,共24分)21、作为-一种文字样式,新闻作品有哪些特点?22、西方记者通常是怎样使用新闻背景材料的?23、进行新闻作品研究,通常需要运用哪些思维形式?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试述记鲁迅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25、试述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 本文是一篇精彩而厚重的深度报道,作者把特稿、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的诸多手法融为一-体, 通过把采访过程、观察描述,以及综合评述等主客观材料的有机结合,透过德国多特蒙德钢厂被中国收购并搬迁到中国沙钢前后的中国经济、德国经济、世界经济的细节的观察和宏观的评述,令人信服地表达
8、了“中国震撼世界这个相对大而笼统的主题。请仔细分析评述本文的特色,注意文章的结构框架,分析本文是如何把现场视点和全知视点结合起来的,本文对采访过程的回顾和记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等等。命题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中国震撼世界 英国金融时报前驻北京首席记者金奇(James Kynge) 我到那儿时,只剩下一块疤了,一块精色的土疤,有二十五个足球场那么大.十多台挖土机,笨拙地刨着泥土,仿佛心不在焉地寻找丢失的东西。德国最大的钢铁厂之一,自二战前一直矗立此地,如今,这里只剩下几堆扭曲的废铁。 德国蒂森克虏伯在多特蒙德的钢厂,一度雇佣约一万名员工。在赫尔
9、德和威斯特法伦区,数代人都靠钢厂谍生。现在钢铁厂没了,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来就是要了解此事. 路德教会的弗罗里希神父说,钢厂消亡是竞争力丧失所致,厄运来得慢,却不可避免.数千钢铁工人失去工作,路德教会的教团也迁走了,社区并不贫穷,却陷入了一种麻木状态。教会采取措施,竭力吸引年轻人参加各种社区活动(这-点从教会的通讯中就可以看出),年轻人似乎感觉不到宗教的吸引力。“我们迷失了自我,”弗罗里希神父说.“这可是人身上最重要的东西,却被拿走了,找回这种东西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中国人的突然收购来得太快,工厂停工仅一个月就签署了收购协议,赫尔德区一些人怀疑有幕后交易。真相如何且不论,令当地人
10、目瞪口呆的,与其说是中方的收购,不如说是随后发生的种种事情。好像不知从哪来的,厂里突然出现近1000名中国工人.在废弃的厂房内,他们搭起临时宿舍,就在那儿凑和着睡。整个夏天,工人们一周工作7天,每天12小时。后来,一些德国工人和管理人员颇有微词,中国工人才被迫尊重当地法律,每周休息一天。到2002年底,中国人不到一年就完成了拆卸工作,比答应蒂森克虏伯钢厂的进度提前了一年,而比这家德国钢厂的最初估计提前整整两年。 不可否认的是,当地人深深感受到了失落。Alfred Trappen街南端的小公园里,就可以看到这种心理失衡。公园里有一块纪念碑,纪念战争中被毁的犹太教会堂。纪念碑四周,威群的失业钢铁工
11、人坐在枝繁叶茂的山毛榉下,他们的塑料袋里装着一罐罐啤酒。一位曾经在钢厂工作过20多年的工人约翰说,没有重工业的未来,需要慢慢适应。什么可接替重工业的位置,没人能说清楚。当地政府迄今想到的唯一计划,就是把钢厂所在的地方开发成湖,面积比汉堡的内阿尔斯特湖还大。湖上,将建四个小岛和一条连岛沙洲。湖边,会有游艇码头的系泊处、一排排高级餐馆和近200公顷的公园、迄今,人们对游艇码头计划反应平平。 赫尔德区成了全球首批感受中国崛起惊人力量之地。此前,这个崛起的亚洲大国确实引发许多微震,但鲜有达到地震级别。2001年,钢厂的买家谈判交易时,中国尚来加入世界貿易组织(WTO). 中国经济确实是推动亚洲的火车头
12、,不过尚未具备世界级的实力.在北京任金融时报记者期间,我的工作主要是报道中国国内事务,在研究和报道世界如何影响中国问题上,所花时间大大超过研究报道中国如何影响世界的问题, 然后,突然之间,或者说相当突然地,中国成了日常国际新闻。这一转变何时出现,很难加以确定,或许是2003年底,也可能是2004年初。我说不准。不管怎么说,所有变化不可能同一个瞬间发生。像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不可能在顷刻间发生巨变.不过,至少在我的想象中,可能还是有个转折点。那是2004年2月中旬之后的几周里,世界各地的窨井盖开始从马路和人行道上消失,刚开始消失速度还较慢,后来越来越快。中国的需求将废金属价格推到了历史新高。各地
13、盗贼,几乎所见略同。夜幕降临时,盗威们就撬起铁制窨井盖,卖给当地商人,商人把窨井盖切制后,装船运往中国.第一批窨井盖被撬事件发生在台湾,下一批则在临近地区,如蒙古和吉尔吉斯斯坦。很快,复苏的“中央之国”引力,抵达世界最遥远的角落。哪里太阳下山,哪里就有小偷为满足中国的饥渴开工。 我坐在办公室,望着北京长安街,想象着中国变戏法似的变出一支经济大军,然后派遣它们冲向世界。购买私家车的选度如此快,长安街的交通一周比一周堵塞.我刚上任时,长安街远端是苏联时代的公寓任期结東时,那里则变成了拥有玻璃和铬合金外墙、大理石大堂的高耸楼群。一度无处不在的自行车,正在逐渐消失。底楼窗外的人行道上,到处都是低声兜售
14、盗版DVD的小贩。从我窗口看到的变化,在整个中国要放大-百万倍.这些变化合在一块,就成了中国转型的种种迹象。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转型让4亿多人脱离了每天支出一美元的贫困线。同期,中国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9.4%, 是全球大型经济体中最高的。1978年时,私人电话几乎还闻所未闻,而到2005年,约3.5亿人拥有移动电话,1亿多人上网。其变化之大并非罕见,这一幕曾在人类奋斗的许多篇章中反复出现。 不过,就像窨井盖一事表明的那样,当今重塑中国的种种事件与以往不同,不只是在外国引起反响,而是在以多种不同方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运作的方式。中国释放出的能量就展现在我办公室窗外,就展现在
15、这个大国其它不计其数的地方,并开始震撼世界,中国国内趋势和事件,以什么样的方式投射到外部世界并产生影响的呢?我想探个究竟,想从外部振动一一路追溯至内部燃烧,以找出其中因果关系。这样,我就从多特蒙德回到中国,去探索让赫尔德钢厂搬迁的能量之泉。 赫尔德钢厂海上之旅的终点,是长江边的一个大风侵蚀的小港,远在5600英里以外,位于长江下游的冲积平原。收购赫尔德钢厂的企业叫沙钢,因其兴旺之处独特的自然环境而命名。1975 年刚起步时,沙钢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村办作坊。当时中国的钢产总量与多特蒙德一地的产量差不多。在此后的岁月里,业务开始腾飞。小作坊不断扩张,先是占了整个村子,接着又占了邻近的小镇。现在,当地
16、人似乎都靠沙钢和厂主谋生。厂主叫沈文荣,以前是个农民,只受过基本教育,却把后院的炼钢炉变成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钢铁生产商之一。沙钢招待所不远处,有一个钢镇招待所,我就在那里落脚,这座名叫锦丰的小镇,有一种临时营地的氛围。大多数居民是民工,有三万人。他们离开自己的村庄,涌来找工作,报酬大约是每小时40美分。 锦丰镇前,我花了好几个星期,想搞一份到沙钢见沈文荣的邀请函,每次都被一一个姓吴的挡驾了。最后,我决定去了再说。钢厂大铁门戒备森严,三个门卫身穿制服,头戴大盖帽,神情严肃地站在门卫室里。我跟门卫说,要找沈文荣的办公室。门卫笑了,指着一大片长长的低矮厂房说,就在里面。然后,就让我直接进去了。厂房是开
17、放式的共享平面布局,一踏进厂房大门,就发现自己站在中间。我没见过沈文荣的照片,但听说他人很魁梧,有一双务农的大手。我认清方向后,转了几个弯,看到员工们坐在一排排小格间里,盯着电脑屏幕。忽然我注意到,身后几英尺的地方,透过一道玻璃隔墙,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坐在办公桌边,仔细看文件。几个职员手里拿着文件,在一旁排成一队。每人到他跟前,这个大个子就抓过文件,仔细研究一会,用低沉的喉音发指示。这一定是沈文荣。我走过去,排上了队。可快要排到最前面时,一个人走过来问我在干吗。他就是那位姓吴的。他无奈地微笑着说,很高兴见到我;又接着说,不清楚沈文荣今天会不会上班。无论如何,最好跟他到另一间办公室填表格,提出正式
18、申请。此时此刻,我等了几个月的人几乎就在咫尺之遥,我是不会被打发走的。 沈文荣抬起头,发现上午业务队伍中有个不请自来的外国人,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也没有表现得很高兴。他只是从老花眼镜上方,盯着我看了一会儿,然后不耐烦地挥了挥手,叫我坐在旁边的矮木凳上。我告知来意时,沈文荣打断了我的话,要我在后面房间等他,半小时后,沈文荣再度露面。我们在会议桌旁坐下,他要我开门见山,省去繁文缛节。我问,为什么要买蒂森克虏伯的钢铁厂呢?“我要的马,既要跑得快,又要少吃草。”他说,“几年后,全球钢价肯定下跌。那时,许多从海外购进昂贵新设备的对手要么破产,要么债务太多,动弹不得。那时你会明白这是笔好买卖。”沙钢买下这家
19、德国钢厂的价格是2400万美元,相当于一堆废铁的价钱。从多特蒙德算起,陆运海运费是1200万美元,重建费用(加上购买土地的费用)另需12亿美元。全部加起来,大约是一座新厂成本的60%。通过改造,年产量会比德国人要提高300万吨,这一点沈文荣有信心。到钢厂全面投产,沙钢目前的产能将提高逾一倍,从而跻身世界钢铁企业前20强。 总的来说,德国人很合作,沈文荣表示。对德国人的技术知识与诚信可靠,他和负责搬迁赫尔德厂的总工程师倪根来均颇为敬佩。倪根来说,显而易见,德国人热爱自己的工厂。他回忆道,一个大个子德国中年人带他参观工厂,在烧结厂门口开始啜泣。倪根来说,“他在厂里工作了20年。” 临走时,吴送我到
20、大门口。他那浓密的眉毛加重了无奈的神情。他和沈文荣从小一起长大,我们穿过工厂时,他提起了记忆中的往事。工厂前院,我们所站之处,就是他和沈文荣开始创业的地方,当时还是芦苇荡。沈文荣的童年十分贫困,孩提时代的农舍,已隐没在大片建筑中。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沈文荣的童年要说多穷就有多穷。 我对吴带我参观表示谢意。他说,没问题。“不过下一次,”他接着说,“发个传真。”(1)标题贴切,生动有力,为2分,无标题为0分。(0-2分) (2)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1-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对多特蒙特钢厂区的采访和评述;7-11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关系的述评,包含对自己
21、记者工作的反思和描述包括对中 国经济生活变化细节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有机结合,古今中外,纵横捭阖,如窨井盖事例,妙趣横生而又紧扣主题。在时空转换上,为回到中国做了铺垫; 12-19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对沙钢厂区的采访和评述。三个部分既可做成单独的文章,放在一起又具有紧密的叙事关系和逻辑关系。(3 分)(3)本文具有特稿的现场性,使用了解释性报道中的多类事实(环境性事实、简历性事实、数据性事实和反应性事实等) (举例说明),又兼具调查性报道的单项深度(中德钢厂买卖事件)和综合分析(中国,德国以及世界经济)的双重功能和特点。在叙事手法上,充分利用现场主观视点和客观全知视点的不着痕迹的转换,疏密得当,使
22、得作者亲历的见闻和作者引用的事实以及作者的述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主题“中国震撼世界”的表达起到了令人信服的作用。(4分)(4)作者对自己采访过程的回溯,对整个中国报道侧重点变化的描述和反思,以及中德两地时空的转换,不但有利于叙事上的起承转合,也对点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第二部分作者对自己的记者工作从“中国国内事务”报道转向“中国的世界的影响”的过程的描述是非常主观的感性的,“突然之间”,“中国成了日常的国际新闻”。全篇很少直接花笔墨去说“中国如何震撼世界”,而是透过中德钢厂的迁移并购的细致描述和作者对自己工作的感性回顾来展现的。(5 分)(5)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和使用非常到位,无论是亲历的,还是引用的,看完全文之后,对文中提到的容井盖,以及多特蒙德和沙钢小镇的风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也特别善于使用人物的细节,比如对阻碍他采访沈文荣的吴先生的固执僵化的性格的抓取和描述,甚至成为这篇鸿篇巨制的结尾:“我对吴带我参观表示谢意。他说,没问题。“不过下一次,”他接着说,“发个传真。”结尾轻巧且意味深长。(4 分)(6)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0-5分。 (不必严格符合,上述文字表述,要点基本清楚即可,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