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知识精讲与高频考点突破地壳的运动规律(教师版).docx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文档编号:430843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知识精讲与高频考点突破地壳的运动规律(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知识精讲与高频考点突破地壳的运动规律(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地壳的运动规律地壳的运动规律 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 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复习时应多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高考考查方向预测: 1 考查内容以内、 外力作用与地貌、 地质构造、 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 2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 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

2、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网络构建】【网络构建】 知识点一、知识点一、板块的划分板块的划分 2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 块。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 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喷出地表后 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 (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

3、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 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 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 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 挤压形成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 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4、知识点三、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知识点三、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3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消亡边界 运动方向 | | |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 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太平洋 西部岛弧、海沟 示意图 知识点四、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判读的窍门知识点四、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判读的窍门 岩浆是“岩石之本”, 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 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

5、关 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在三大类岩石中, 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岩浆的箭头, 其作用即为高温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举 例如下: (1) (2) 4 (3) (4) 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 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 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

6、知识点五、外力作用与地貌知识点五、外力作用与地貌 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表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对地貌的影响 流 水 作用 侵蚀 冲刷地面,使河床加深、加宽, 形成“V”字形谷 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 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5 沉积 流水在搬运侵蚀后的产物的过程 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 逐渐沉积起来 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冲积 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 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 风 力 作用 侵蚀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 地表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景观;

7、地 表沙尘和碎屑被风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 岩荒漠 堆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 流受阻时,便导致风沙堆积 形成沙丘、沙垄及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 土高原 2.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谷地貌及主要侵蚀类型 (1)河谷的演变过程 河谷地貌 河谷发育时期 分布河段 主要侵蚀类型 “V”字形 初期 上游 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 河湾 中期 中游 以侧蚀为主 槽形河谷 成熟期 下游 侧蚀、堆积 (2)流水侵蚀地貌的纵剖面 知识点六、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知识点六、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 地 质 构造 背斜 向斜 断层 产 生 原因 原本水平的岩层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 用时,

8、发生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 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 发生破裂断开 结 构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岩层向下弯曲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 6 特征 老,两翼岩层新 中部岩层新,两翼 岩层老 错动、位 构 造 地貌 地形上,常形成山岭 地形上,常形 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 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地,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狭长的凹陷地 带; 断层构造地带, 易受侵蚀作用, 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 地 形 倒置 “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 张力,岩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 水、风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向斜 槽部受到挤压,岩 性坚硬,不易被侵 蚀,成为山岭 实 践

9、意义 石油、天然 气埋藏区 隧道 的良 好选 址 顶部地带 适宜建采 石场 地下水储藏区,常 有“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 地:河谷发育 铁路、 公路、 桥梁、水库等的 回避处 原 因 或 依 据 岩层封闭, 常 有 储 油 构造”,最 上 为 天 然 气,中为石 油,下为水 天然 拱形, 结构 稳定 且不 易储 水 裂隙 发 育,岩石 破碎易开 采 底部低凹易汇 集水,承受静水压 力 岩隙水易沿 断层线出露;岩 石破碎易被侵蚀 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岩 石 不 稳 定,易诱发断裂 活动破坏工程; 水库易渗漏 知识点七、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知识点七、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 1以地质剖面图

10、为例 7 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 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 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 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 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

11、或褶皱隆起上 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部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 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褶皱水平运动。 断层升降运动。 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4)看岩层是否缺失: 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 8 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 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 若岩层

12、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6)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 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 相对高差等。如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 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7)指导人们的找矿行为: 包括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利用背斜找油。 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利用断层找水、找泉。 (8)为人类工程建设的合理选址提供依据: 大型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地带,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构造部位。 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

13、论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例 1、下面左图是 2018 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丘油菜花”,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 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d、e 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 12 题。 1关于左图所示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冬季寒冷干燥受西北季风影响 B缺乏地表水渗漏严重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纬度低,海拔较高 9 D地表“孤峰残丘”流水堆积作用 2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右图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c B丙 d C丁 e D戊 a 【解析】第 1 题,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云

14、南主要为亚热 带季风气候, 冬季温和, 四季如春, 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地表“孤峰残丘”, 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第 2 题,云南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风化物经外力作用会变成沉积岩,戊为沉积岩。沉积岩与 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影响直接变为变质岩,故丁表示变质岩;丙为岩浆,甲和乙为岩浆岩。a 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b 为风化作用,c 为岩浆活动,e 为变质作用,d 为重熔再生作用。 【答案】1.B 2.D 【变式探究】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 3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 A火山岛 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 D内力作用形成的 4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解析】第 3 题,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隆起 形成,两群岛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第 4 题,图中给出的板块有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两个,喜马拉雅山 脉与日本群岛之间有亚欧板块,东非大裂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安第斯山脉之 10 间是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是南极洲板块,所以图中包括了六大板块;图中的板块交界 处,箭头向两侧分开的是生长边界,如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就是生长边界;最深处是亚欧

16、板块与太 平洋板块之间的马里亚纳海沟,是消亡边界,大洋中脊是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和大洋边界不吻合,太平洋 东南部属于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等陆地部分。 【答案】3.D 4.A 高频考点二高频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貌内力作用与地貌 例 2、 (2018 年全国卷)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 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贝加尔湖形成于 A. 地壳断陷集水 B. 火山口集水 C. 河流改道 D. 滑坡阻断河流 7.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 湖区降水量加大 B.

17、 入湖径流增多 C. 湖盆在加深 D. 入湖泥沙增多 8. 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湖面蒸发弱 B. 湖泊面积大 C. 湖水盐度低 D. 湖水深度大 【答案】6. A 7. C 8. D 【解析】 6. 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 无关。故选 A。 7. 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 ,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 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 11 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

18、降水量、入湖径流 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 C。 8. 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 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 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 D。 【举一反三】下图示意北美洲某高原两个出露岩层的横剖面(未按比例绘制,岩层已经编号以供识别), 在某些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证据表明,和岩层是在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的。据此回答 12 题。 1图中岩层中岩石作为沉积物沉积时,当地环境最有可能是( ) A内陆

19、沙漠 B山间峡谷 C广阔海洋 D高纬冰川 2和岩层在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其证据是这两个岩层( ) A含有相同种类化石 B由冰川沉积物组成 C被发现于同一地区 D含同时代典型化石 【解析】第 1 题,沉积岩一般在广阔水域环境,如海洋、湖泊环境中沉积形成,A、D 错,C 对。山间 峡谷流水侵蚀强烈,不易沉积形成沉积岩,B 错。第 2 题,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 的,因而不同时代的岩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岩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种类或近似的化石, 据此可以确定岩层在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的证据是这两个岩层含同时代典型化石, D 对。 读图可知, 岩层和岩层中动物化石形态差

20、异较大,化石种类明显不同,A 错。地质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过多次冰 川运动,仅根据冰川沉积物无法确定岩层是在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B 错。同一地区可能有不同时代的 岩层,C 错。 【答案】1.C 2.D 【变式探究】 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 200 公里, 深达 1 000 米至 2 000 米, 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裂谷带。 读图完成 12 题。 12 1对图中所呈现的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 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 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 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 2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 ) 【解析】第 1 题,结合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知,东非大裂谷

21、是由于岩层发生水平运动后,两侧岩层上 升,中部岩层相对下降形成的,即岩层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第 2 题,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判断 A 图能反 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 【答案】1.A 2.A 高频考点三高频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例 3、 (2018 年全国卷)图 2 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 个平坦面 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 能淹没 T0。据此完成下面 3 个小题。 6.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13 7. 该断面河流流

22、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8.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答案】6. A 7. A 8. D 【解析】 6. 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可判断只有 T0 会有 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 选 A。 7.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 T3 时期该断 面流速最大。故选 A。 8. 据材料可知,

23、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 T3、T2、T1、T0,说明 T2 和 T1 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 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 D。 【举一反三】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 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 3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 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 911 题。 图 3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24、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14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 A B C D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解析】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 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 1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

25、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11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 B。 【变式探究】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 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下图是某处边石坝 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 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 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 黄色是泥土。 读图回答 1 3 题。 1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因为 A 处是边石坝最高

26、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 B因为 B 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 C因为 C 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 D因为 D 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 2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 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15 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 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A B C D 3下列地貌与边石坝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解析】第

27、1 题,从材料中“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 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可以看出,最易形成边石坝的位置是凸起部位,即图中 A 部位。第 2 题,黄 白相间的纹理说明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可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雨较多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 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相反降雨较少时纹理呈白色;若暴雨次数多且持续时间 长,则泥沙沉积多,黄色部分宽,反之则白色部分宽。第 3 题,从材料可知,边石坝是碳酸钙沉积作用形 成的,四图地貌分别为冲积扇、风蚀蘑菇、石林、石柱,其形成原因分别是流水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 蚀、碳酸钙沉积。 【答案】1.A

28、2.B 3.D (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 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 大。据此完成 911 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6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9B 10C 11C 【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

29、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 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 ,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 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 B 对; 山前平原地势平坦, 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 深谷,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A 错; 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 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 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 错。 10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 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 C

30、对;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 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 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 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 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 直变大、变深,D 错。 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 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 C 对; 河流断流, 地面径流短缺, 水流难以搬运泥沙, 即水土流失问题少, A 错; 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 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

31、,使其地势抬 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 错。 (2019 年江苏卷)图 1 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 M 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 界面 M 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 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 34 题。 17 3界面 M 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 N 的是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4该区域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答案】3D 4C 【解析】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难度一般。

32、 3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 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 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 M 表达的地质意义和 N 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 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 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 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 ABC 错误。 4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B 错误。从图中可 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 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 正确。甲是水平

33、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 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 错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 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 其形成,D 错误。 (2019 年天津卷 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8 图 1 图 2 在图 1 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 2 中甲所示) 。长期以来, 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 分) 【答案】 (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34、。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 气候(温度、降水、光照) 、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 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2019 全国卷,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 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 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 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 分) (2)指出 46 月

35、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 分) (3)分析 8 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 分) 19 【解析】本题以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地区的某河河面宽度变化与河水深度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河道 宽度及河水深度的原因,即河流地貌的成因;考查了地理学科四大能力;凸显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 学科素养;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探究观念。第(1)题,河道宽度主要受制于地形地质条件。该河段河 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可以结合材料从内陆高山、河岸直立、岩性单一、河流下切等方面分析。第(2)题,46 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原因主要从河流水量增加、水位上升及流速加快、向下侵蚀等方面考虑。注意分 析时结合材料描述清

36、楚因果关系。第(3)题,8 月份河床淤积、河底抬升主要从河水含沙量大及流速降低来分 析。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 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2018 年全国卷)图 2 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 坦面 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

37、 没 T0。据此完成下面 3 个小题。 6.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 7.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 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8.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答案】6. A 7. A 8. D 【解析】 20 6. 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可判断只有 T0 会有 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 选 A。 7

38、.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 T3 时期该断 面流速最大。故选 A。 8. 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 T3、T2、T1、T0,说明 T2 和 T1 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 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 D。 (2018 年全国卷)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 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贝加尔湖形成于 A. 地壳断陷集水 B. 火山口集水 C. 河流改道

39、D. 滑坡阻断河流 7.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 湖区降水量加大 B. 入湖径流增多 C. 湖盆在加深 D. 入湖泥沙增多 8. 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 湖面蒸发弱 B. 湖泊面积大 C. 湖水盐度低 D. 湖水深度大 【答案】6. A 7. C 8. D 【解析】 6. 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 无关。故选 A。 21 7. 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 ,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 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

40、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 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 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 C。 8. 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 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 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 D。 (2018 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 依据如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年降水量的差异 B.

41、 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 植被覆盖率不同 D. 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4.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 间歇性抬升 B. 持续性抬升 C. 间歇性沉降 D. 持续性沉降 【答案】3. D 4. A 【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综合应用。通过图例读出地貌岩石的差异,图示显示出河流阶 地的特征和组成物的不同,推知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所学分析出图示地 貌的形成过程是解答关键。 3. 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 错, 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

42、程度不同,页岩、 砂岩属于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 D。 4. 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 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 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 22 受沉积形成的。 (2018 年北京卷)4. 图 2 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图中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43、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 错误; 据图可知, 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 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B 错误; 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 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 C 正确; 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 D 错误。 故选 C。 (2018 海南卷)图 4 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 X 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 Y 区组成。 X 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 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 1415 题。 1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 X 区和 Y 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23 15X 区和 Y 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

44、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4.D 15.C 【解析】14图中显示 X 区和 Y 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 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 D 正确、A、C 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 B 错误。15图中 X 区和 Y 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 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 X 区和 Y 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 最可能原因是 Y 区海拔高于 X 区,再加上 Y 区地表起伏大于 X 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

45、C 正确。 X 区和 Y 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 相同。故 A、B、D 错误。 (2018 年江苏卷)图 3 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 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5. 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A B. B C. C D. D 6. 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 志留系 B. 石炭系 C. 二叠系 D. 第四系 【答案】5. A 6. A 24 【解析】 5. 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

46、,再下降,排除 C、D 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 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 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 6. 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 D 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 D 地 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 【2017 全国卷】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 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 3 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 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

47、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 完成 911 题。 图 3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 A B C D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25 【解析】 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带沟谷众 多,导致在贺兰山东

48、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 1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11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 B。 【2017 天津卷】读图 3,回答第 3 题。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 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 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 造为褶皱,故 B 正确、D 错误。故选 B。 【2017 江苏地理卷】 图 3 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56 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6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5B 6B 【解析】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重点知识精讲与高频考点突破地壳的运动规律(教师版).docx)为本站会员(cbx170117)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