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错易混点易错易混点 2121、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错因归纳:错因归纳:分不清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发生的时代背景及表现。 释疑解惑释疑解惑 时期 历史背景 表现 鸦 片 战 争 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货” 等大量涌入, 上海等近代化大 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出现了洋布、洋装、 西餐、欧式洋房、自行车等 辛 亥 革 命 前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 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中 华 人 民
2、共 和 国 成 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 一些社会落后现 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 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 城市生 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 革 开 放 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实施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 切实关注民生, 调动了 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真题突破真题突破 1 (2019.4浙江高考12)观察右侧两图(绘制时间:1924 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 是( ) 20 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 女
3、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在 20 世纪上半叶仍旧流行,故正 确;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身体曲线,故错误;根据图片信息不能体现两人的身份地位高 低,故错误;根据图片信息,女性服饰开始合适身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故正确,选择 A 项符合题 意。 2 (2018江苏高考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 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
4、陈 【答案】D 【解析】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 ,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 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不是写意,故 A 项错误;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国民 共识夸大其词,故 B 项错误;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 C 项错误; “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新旧杂陈,与图中的人物服饰、西式马车等相符,故 D 项正确。 3 (2018海南高考12)1949 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80 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 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 2017 年出境游超过 1
5、 亿人次。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 我国( )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 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 B 项正确;据材料中 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 C 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 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 D 项错误。 4(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 29)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
6、上,喜字纱灯引 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 反映了当时上海( )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 30 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 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 A 项错误; “喜字纱灯” 、 “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 、 “头 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 B 项 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
7、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故 C 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 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 D 项错误。 5.(2016江苏单科10)1921 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 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 ,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 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 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 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答案】C 【解析】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说明剪发
8、齐眉影响到了全国各地,包括乡村和城市,材料仅仅提到 成都妇女多剪发齐眉,故 A 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近代中国一直在提倡,并没有深入人心,政府认为对妇 女剪发齐眉有伤风化,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说明政府 在限制该行为,体现当时妇女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 C 项正确;政府的处罚措施没有法律依据,体 现不了民国法治精神,故 D 项错误。 6 (2014北京文综17)图 9 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 的有( ) 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 A B C D 【答案】B 【解析】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
9、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故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 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 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正确;风俗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故错误, 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7 (2014福建文综15)旗袍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B 【解析】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即旗袍吸收西式服饰元素,也保留传统服饰特点,西
10、式服饰传入中国, 近代中国生活方式并没有完全西化,旗袍是典型例子,故 A 项错误;近代中国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有关, 从材料“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时间可以判断中华民国建立推动人们审美观念变化,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 合身适体,故 B 项正确;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还没有城市化,故 C 项错误; “旗袍典雅大方,体 现女性的曲线美”不是社会原因,故 D 项错误。 8 (2014江苏单科6)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 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答案】C 【解析】一位老先生剪了一半辫子,说崇尚西学也要保
11、留国粹,并不能得出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 A 项错 误;辫子并不代表传统精华,故 B 项错误;辫子未全部剪掉,反映了一部分人对传统观念不能彻底决裂, 固步自封,故 C 项正确;只是剪了半个辫子,并未破除陋俗,故 D 项错误。 9 (2014浙江文综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B 【解析】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带有强制性,故 A 项错误;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属于临时约法的重 要组成部分,故 B 项正确; “剪辫易服”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与民主之
12、间的斗争,故 C、D 项错 误。 10 (2014上海单科23)右侧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 社会风貌( ) A19 世纪初期 B19 世纪中期 C20 世纪初期 D20 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有照片可以看出女学生不缠足,穿学生装,民国时期用法律的形式主张剪辫易服,可以判定为民 国时期,在 20 世纪初期,故 C 项正确,A、B、D 项错误。 11 (2013山东基能28)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 尚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 【解析】在 20 世纪 50 年代,男
13、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 ,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并以朴素 为美;1958 年大跃进运动时期,片面追求重工业产值产量的增长,则造成了轻工业的不发达,衣着材料或 介绍信介绍信 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 20 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 此致敬礼(限 2 月 5 日作废) 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 1963 年 1 月 10 日 服装生产根本就没有被列入“大计划”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政府严格限量供应,人为地造成了“短缺经 济” ,也就是说穿衣之破之旧之划一,是意料之中的事; “文革”其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 军装成了时尚;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
14、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品。无产阶级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 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故答案 D 符合题意。 12 (2012浙江文综卷17)1862 年 6 月 26 日, 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 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答案】C 【解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 上海新报 是否
15、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 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的商品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引发国人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13 (2012四川文综卷1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材料之外“一 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 2 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 1918 年在成都和 1923 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根据傅斯年 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 表 2 类别 成都(%) 北京(%) 衣食住行 68 23 书籍教育 23 32 娱乐享受 9 45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16、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答案】C 【解析】从表 2 中吴虞在成都主要消费是在衣食住宿上,而在北京的主要消费是在娱乐享受上,说明其消 费结构有所变化,C 项正确,表 2 仅能反映吴在两的消费情况,ABD 项题干无从反映。 14 (2012天津文综4)右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从“通用粮票”“1963 年”等信息可知当时中国 票证供应制度,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折射。 模拟突破模拟突破 1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
17、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 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 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答案】B 【解析】A 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 是主要原因,故错误;据材料可知,国人剪辫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 空前加深,清政府威信降低,故 B 项正确;C、D 两项是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
18、地社会同风俗, 开始有剪辫行动”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C、D 两项错误。 2.1912 年 6 月 1 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 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B.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 D.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受“革命巨子”的影响,政界出现了生活的“洋化”现象,从根本上反映 了政治运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C 项正确,A、D 两项题中没有体现,B 项
19、理解片面化。 3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 “任何人把 19121949 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 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 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 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 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 【答案】D 【解析】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强调西方对 中国的影响。A 项中“书玩” “砚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B 项中“张灯作戏”属于中国传
20、统文化, 故错误;C 项中“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错误;D 项中留声机属于西 方事物,故正确。 4 下表为1927 年 学灯 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 由表格信息可看出当时婚姻观念( ) 婚姻一经成约, 即不宜解散 婚姻一经成礼, 即不宜解散 双方同意, 即可解除婚约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赞成 反对 16.40% 83.60% 28.50% 71.50% 94% 6% A.崇尚自主自由 B受政局变动影响较大 C保守思想占主流 D淡化了门第观念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 “1927 年” 和对于解散婚姻比例的增多, 可以得出此时受新文
21、化运动传播民主、 科学思想的影响,故 A 项正确;影响婚姻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 B 项错误;根据题 目中的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 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到门第观念,故 D 项错误。 5.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们生活在典型的柴米油盐时代,也就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时代。但从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我们逐步进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期。这次转型最能说明( ) A.市场的供给更为充足 B.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C.农村生产力出现跃进 D.计划经济观念日益淡化 【答案】A 【解析】生活必需品时代反映了物资的相对匮乏,人们以生活必需品消费为主,而到
22、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社 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市场供应更为充足,消费结构升级,对生活必需品的追求下降,消费追求转 向耐用消费品,A 项正确。 材料说的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没有涉及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的问题,也并 不是只说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 B、C、D 三项错误。 6.下侧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 1912 年 9 月 19 日:“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 ” 1913 年 9 月 15 日:“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主动 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 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
23、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 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答案】 C 【解析】 材料“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 女平等,故 C 项正确。 7.(2017四川广安调研)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 降趋势:1982 年为 144.6kg 公斤,2002 年降至 78.5 公斤。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 C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
24、食消费量呈持 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 故 A 项错误; 1982 年之后,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粮食产量连年增加, 故 B 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 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 C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 干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符,故 D 项错误。 8.自女子放足后,适合三寸金莲的弓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代之以布鞋、胶鞋、皮鞋,其中洋式皮 鞋尤为京津女子所喜爱。 女鞋需求的增多催生出了专门卖女鞋的坤鞋店, 1930 年代以
25、后逐渐与男鞋合卖, “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这体现了当时( ) A.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 B.民众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辛亥革命的影响较为深远 D.男女平等成为社会新风尚 【答案】A 【解析】材料“只以鞋履论,到此男女始真平等”表明妇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放,故 A 项正确。 9.(2017贵州模拟)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 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答案】B 【解析】材料“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体现了革新思想, “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表明 传统思想,故 B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