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一个国家养成全民阅读习惯非常重要,新时代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大步迈向阅读社会。 培养“全民阅读”自觉。阅读是人类最主要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获取信息知识的手段。全民阅读,重在自觉,要在培养。要引导人们处理好阅读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
2、发达。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让阅读相伴人生,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在学习内容上,及时跟踪工作发展态势,掌握最新知识,以任务和问题为牵引,进行研究式学习;把工作过程作为学习机会、解决工作中瓶颈问题,将学习融入组织运行,进行工作式学习;将工作与生活需求相结合,满足人的终身发展要求,进行拓展式学习。 加强“全民阅读”创新。人类社会正置身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之中,那就是以数字化和数据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这也是一场阅读领域的革命。信息技术可以把一切都数字化、数据化并且可视化,因此人类的阅读内容范围已经被无限扩大了。阅读可以在几乎所有场景和场所中发生,几乎所有对象物都可以被阅读
3、,所有人都要顺应阅读发展趋势,学会和适应云阅读、数字阅读等阅读新方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后疫情时代”,全民阅读工作必须调整、变革、创新。对某些聚集性读书会活动、朗诵活动等依据相关条例因势利导,或是有条件开展,或是移到线上。 营造“全民阅读”风尚。完善全民阅读推进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协同发力,进而推动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坚持需求导向,根据民众不同需求提供多样化阅读服务。坚持特色发展,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特色阅读活动。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城带乡,着力补足农村阅读短板,尽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加大阅读内容引领,加强优质阅读
4、内容供给。积极推动青少年阅读和家子阅读。强化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通过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终身阅读的社会风气。 全民阅读是时代之必然,现实和长远之需要。要保持全民阅读和阅读社会的常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阅读者,让阅读真正“无孔不入”、无所不在。(摘编自徐向东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大步迈向阅读社会) 材料二: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如果说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决定着这个人的学习、创造和发展能力,那么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则决定着这个民族在文明之峰攀登的高度。“倡导全民阅读”的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阅读工程的高度重视。 崇尚阅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古代那些韦编
5、三绝、凿壁偷光、袁萤映雪的读书人,在其恶劣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读书生活;近代那些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都不忘留给子孙后代“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家训。可以说,正是爱读书、乐读书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正是善读书、勤读书的文化传承,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如今,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海量信息纷至沓来,文化交融不断加深,更需要我们将读书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博采众长中日益充盈、更加丰饶。 必须正视,目前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并不乐观。出版的书越来越多,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现实的尴尬提醒我们,“有书无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读书病”。事实说明,不
6、读书、不学习,心为物役、精神空虚,后果将很严重。在数字阅读的大背景下,碎片化信息消耗了人们大量的阅读精力,以浏览为主的阅读习惯让平心静气读书的空气日益稀薄,“一搜即得”的求知态度,更助长着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之气。从文化层面看,这种病象,已经侵袭到人们的精神家园,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长此以往,不仅人们的心智结构会不断退化,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也将变得虚弱无力。 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在当前形势下,倡导全民阅读对充实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空前凸显。从国际上看,“文明的博弈”日趋激烈,把握文化发展先机、占领精神文化制高点已刻不容缓。从国内来看,不论是建设文化强国,还
7、是打造创新型国家,都需要有牢固的精神家园为根基,利益分化、观念多元的现实,也呼唤社会整体道德文明水平的普遍提升。从这个意义上看,阅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发展水平和后劲的重要因素。只有进一步营造起全民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社会氛围,不断激发深层的文明力量,才能助我们的国家拥有持久活力,使我们的民族赢得世界尊重,让人民的生活获得安宁祥和。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充实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使命。让我们拿起书本,共同品味悠远的书香,共同传递阅读的力量,为自己也为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注入一份正能量。(摘编自倡导全民阅读
8、,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数字化和数据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阅读形式革命,阅读内容无实质变化。B.如果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决定其学习等能力,那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将决定其攀登的高度。C.以浏览为主的阅读习惯、“一搜即得”的求知态度会助长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之风。D.物质贫乏和精神空虚都不是社会主义,而倡导全民阅读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民阅读,重在自觉,要在培养:自觉,就是要认识到读书的意义,活到老、学到老;培养就是运用所读解决问题。B.阅读力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竞争力。读书不
9、仅是个人之事,还是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大事,须臾不可松懈。C.韦编三绝等反映读书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读书的故事已成历史,因此,当代的人们无法也不必奉之为圭臬。D.“有书无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读书病”,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海量的信息纷至沓来。3.下列选项中,能够最全面、最准确概括材料一中“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这一提议实施要领的一项是 ( )A.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要着力培养“全民阅读”自觉。B.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要勇于加强“全民阅读”创新。C.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要善于营造“全民阅读”风尚。D.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要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阅读者。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
10、证思路。5.材料二的作者认为,倡导全民阅读,“充实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家园,是每一代中国人的使命”。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本一推着小车去支前(节选)铁 流 江苏宿迁县大兴区姊妹团团长朱永兰接到送粮任务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她急急赶回中,对父亲朱寿全说:“爹,我们要去前线送粮食了,夜里就走,你给我把车子收拾一下。” 这次上级给大兴区的任务是往前线送9万斤大米,区里很快就发动了1000多个民工、907辆独轮车,还专门成立了运输大队,大队下设3个中队,朱永兰是一中队一分队队长。 队伍刚刚上路,天上就飘下了雨,大家都把雨布和外衣
11、盖在粮食上。入冬以后,天上就零零星星地飘过几次小雪,可大兴区运粮队刚到睢宁地界的时候,阴沉的天空就落下了大片大片的雪花来。风很大,雪也越来越密集,漫天飞舞着。前几日的雪大都化了,泥路上只冻了表层,脚落在面,泥水就一下子漫过了鞋子。大家开始试探着往前走,后来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都甩开了步子。没走两天,队伍分了三路,各自向战地东南的3个接收站赶去。到了下半夜,朱永兰和中队副队长高全忠带着一路人马到了张湾河。朱永兰说:“你们先不要下来,我先试一试。”说着提着马灯就往前走,河岸坡度很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朱永兰刚走了几步,就踉跄着一下子滑了下去,河底的淤泥顿时没过了她的膝盖。朱永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对
12、岸,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回来。她大声说:“河里没水,就是淤泥太深,我探了探,这段浅,还硬些,我在前边带路,抓紧过吧。” 快到目的地了,大家的裤子被剐得破烂不堪,有的裤腿还短了一截。朱永兰也是一样,她要正树丛和冰河里指挥,还要来来回回探路,两个棉裤腿都被树枝和锋利的冰块剐没了,露着光溜溜的大腿,站在冰天雪地里格外显眼。天刚亮,车队终于到了目的地,恰遇上一辆军车拉粮食,战士们都赶来帮着卸粮,有的还拿来了棉衣和鞋子给民工穿。粮站里也有医生护士,一个女护士看到朱永兰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的样子,又见她大腿内侧有血迹,就赶忙脱下大衣给她穿在了身上。她悄声问:“妹妹,看你冻的,腿上还有血,是受伤了吧?”朱永兰摇
13、摇头,脸腾地红了。护士明白了,她双眼含泪,一下子把朱永兰拥进了怀里,哽咽着说:“妹子,你真是受苦了!”说完她拉着朱永兰的手,把朱永兰推进了驾驶室,接着很快找来一身棉衣和一双鞋子,让她换上。民工们也穿上了棉衣,正高兴地笑着。恰好陈毅司令员从这里经过,他下了车快步走来,老远就喊:“民工同志们,你们好哇,你们辛苦喽!”大家见来了个大首长,都纷纷围了上来。陈毅握着朱永兰的手道:“你一个女娃子,可真是不简单!要是到了队伍里,肯定也是个能冲锋陷阵的花木兰。”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80万部队,解放军60万兵马,可最终国民党以失败告终。在解放军的后面,还有543万民工构筑的强大补给线。正是因为这样,作战官兵在壕
14、沟里才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淮海战役后,朱永兰在支前中荣立了一等功,她的事迹至今还陈列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有删改) 文本二中国乡村红色村落传奇(节选)铁 流 一提孟林,崔立芬老人的眼眶瞬间湿润。 坐在农家小院的崔立芬陷入了回忆,秋风里,她抿了抿头上的斑斑白发,嘴唇嚅动了一下,未言先涕,片刻,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道:“都过去了,俺还流啥泪呀?让你们笑话俺了。”她拿过手巾抹抹眼睛,轻声对我们说:“孟林到俺家是1943年,那天黄昏,俺那当村妇救会会长的婆婆悄悄地带着一对年轻的两口子来到俺家。俺婆婆小声对俺说:这位是县妇委会王涛王书记,这孩子是王书记的,刚满月,王书记要忙工作,想找个人带孩子,就交给你了
15、。王涛走的时候,那泪水哗哗的。晚上,俺婆婆悄悄对俺说:这是共产党、八路军的孩子,你要好好养着,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孟林也一天天大了,光吃奶不行了,得吃米面了,可俺家没有呀。俺娘家条件稍好些,俺就跑到娘家要点米面来喂孩子。回娘家要翻过二十几里的山路,山高路陡的,俺不是裹了脚吗,走一趟得要一整天,何况俺怀里还抱着孩子,后边背着米面,又是小脚,可遭罪了。” 崔立芬老人说:“俺晚上搂着孟林睡觉,小褥子很薄,孟林三天两头就尿湿了它。俺家只有一个小褥子,没有换的,俺怕孩子着凉流鼻涕,俺就把孟林挪到干的地方睡,俺把湿的地方用块破布盖着,俺就睡在上面。” 崔立芬老人说:“孟林一天天长大了,有人对俺说:你光养
16、着人家的孩子,自己怎么不再生一个呢?俺当时也想,自己怎么就不生一个呢!俺婆婆大公无私,她对俺说,立芬,这几年你就别想着要孩子了,这年月,既没吃的,也没穿的,生了不一定养得活呀,再说咱们先紧着顾八路军的孩子吧,他们命都挂在裤腰带上,今天活得好好的,说不定明天命就没了,咱得为烈士留下血脉呀!待把鬼子赶出咱中国后,孟林回到他父母身边了,咱再生也不迟,生他十个八个的。俺婆婆一说,俺就流泪,俺也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呀!后来,直到孟林离开俺家后一年,俺才有了自己的大儿子。” 92岁高龄的崔立芬大娘,是莒县小店镇前横山村人,当年被八路军称为“横山母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
17、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交代朱永兰接受任务的情况,突出了任务重、时间紧这两点,“急急”一词表现了朱永兰是个脾气急躁的人。B.文本一在描述送粮支队的状况时,特别指出他们的裤子都破烂不堪,这处细节描写突出当时生活条件极差。C.文本一采取了正侧结合的手法,既直接从言行上表现了朱永兰的精神,又通过小护士的表现展现了朱永兰的形象。D.本文以小见大,通过朱永兰的事迹真实展现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农村妇女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立芬在讲自己抚育八路军后代的故事前,眼睛先湿润了,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条件落后,她觉得有愧于孟林。B.崔
18、立芬的婆婆是一个拥护革命的群众,她将养育革命后代的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媳,可见她非常重视这件事。C.八路军为了革命事业随时有牺牲的可能,崔立芬和她婆婆都明白这一点,她们把保护好革命后代作为对八路军的回报。D.崔立芬被八路军称为“横山母亲”,这是对她的最高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八路军和群众相亲相爱的主题。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9.朱永兰和崔立芬都是人民的英雄,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说一说她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美好品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齐、韩、魏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
19、,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其兵乃退。奉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贤?”对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
20、寡人何也!今以无能之如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中期推琴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也易。”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上营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
21、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盟。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节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B.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C.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D.智伯曰/始
22、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古代对别人的敬称,多用于男性,所指因时有变;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为女公子。B.孟尝,即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威王之孙,与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C.“王之料天下过矣”的“过”指错误,与阿房宫赋中“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的“过”含义相同。D.盟,古代诸侯在神明前立誓缔约之称,旧时指结拜兄弟,现在多指政治集团间或国家间的联合。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齐、韩、魏三国联
23、军攻入函谷关,威胁秦都咸阳的危局,秦相楼缓提议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三国,秦昭王两害相较取其轻,欣然接受。B.秦昭王询问近臣意见后,认为当今韩、魏两国人才、兵力均大不如前,产生“其奈我何”的麻痹轻敌思想,幸亏大臣中期的条分缕析,及时提醒。C.当初在晋国,智氏最强大,但最终却“身死国亡”,原因很多,比如心直口快缺少警惕,当着韩康子、魏桓子的面谈水淹其都,促其联合自保。D.如果说秦昭王割让河东地区给齐、韩、魏三国是“弃车保帅”无奈之举,那么,篇末秦王向魏国索取其承诺割让给秦国上洛地区则处于战略主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智伯出行水
24、,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14.面对齐、韩、魏三国的入侵,要不要割地讲和,秦王犹豫不决,公子池是如何引导他做出正确决策的?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寓居吴兴曾 几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注】曾几:南宋江西诗派重要诗人,陆游之师,其诗对陆游影响甚大。楚囚:左传载楚人钟仪被俘事,此指渡江南逃;世说新语载,晋室南渡后,王导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荆州梦:指汉末王粲见天下大乱,遂去荆州依托刘表。15.下列对本诗
25、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讲究炼字,一、二句“真成”“遂无”两个词语的嵌入,语气、情感顿然加重。B.五、六两句对仗工稳,在流动婉转中包含沉重的感伤;后句的反问,尤显情深意长。C.末句“落日孤云”语意双关,是写景,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以此作结,寄慨遥深。D.这首七言古体诗既秉持了江西诗派之祖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显得气韵疏畅。16.江西诗派主张“无一字无来处”,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本诗所引典故蕴藏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 ”。(2)大学之
26、道中,用“ ,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3)四章中“ , ”两句,道出“知人”与“自知”的作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员周美亮从2007年读研究生开始,到2015年从荷兰莱顿大学结束博士后工作归国,他的工作从未离开过荞麦。在周美亮看来,在作为荞麦起源国而野生资源保存较少的我国,完成野生荞麦种资源搜集和调查这项紧迫的任务就是他的使命。“我们有国家作物种质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的支持和资助,和过去相比,这样的条件 ,没有理由不
27、做好这件事。”周美亮说。 每一次野外考察长达几十天,每一次都堪称囧途,甚至是险途。有一次,周美亮和团队队员在川滇藏交界一带寻觅时,眼瞅着前方的车辆不幸被落石砸中,现在回想,他仍 。野外考察,充满未知,异常艰辛,无路可走、起早贪黑、风餐露宿如家常便饭。但艰难的考察有时也会带来意外的收获。“发现一株珍稀的野生荞麦就像发现了一个星星,那星星向大家点头致意,每个人脸上的笑容便荡漾开来。”周美亮笑着说。在他心中,搜集种质资源的工作“太重要了”,只要能搜集到更多的野生荞麦品种,即使再辛苦,他都觉得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
28、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每天只喝一小杯葡萄酒,也有可能导致患上老年痴呆症或帕金森病。研究表明,饮酒会抑制一种控制人体对矿物质吸收的激素,从而加剧认知衰退。 研究结果发现,即使适量饮酒也会损害脑部健康每周摄入7个单位或更多酒精会导致基底神经节中铁标志物含量升高。基底神经节是控制运动、过程学习、眼球运动、认知、情绪等的神经元群。此外,大脑某些区域的铁积累也与较差的脑力技能相关。就执行功能、智力和反应速度而言,拥有基底神经节铁含量较高标志物的人执行功能
29、较差、智力较差、 。 血液中的铁对大脑的运转至关重要,需要你对它严格监管。从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或帕金森病患者的观测来看,老年痴呆症患者某些区域(包括深灰质)内铁含量较高, ,二者都与被称为淀粉样蛋白的“流氓蛋白”的形成有关,这种蛋白会聚集在一起,杀死神经元。从不饮酒的人 ,因此降低大脑中铁含量的药物目前已经作为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的潜在疗法进行研究。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B.你追我赶地嬉闹着的三个人怎么就打起来了呢?C.你一言,我一语,参加20年聚会的同学们谈得很开心。D.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
30、你以为的事实不一定是真相。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7月17日,在俄勒冈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远决赛中,王嘉男凭借最后一跳超越对手,以8米36的成绩成为首位赢得该项目世锦赛冠军的亚洲选手。 在此之前,2016年里约奥运会,王嘉男位列第五;2017年伦敦世锦赛,他以8米23的成绩获得第七名;2019年多哈世锦赛,他获得第六名;2021年东京奥运会无缘决赛,如今这枚金牌,既是对他多年来在低谷中咬牙坚持的奖赏,也是对他开启新旅程最好的礼物。 人生有低谷,有巅峰;低
31、谷昂首,巅峰低眉,勇于前行;民族复兴,坎坷不断,精彩常存。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解析】1.A“无实质变化”错,材料一原文为“信息技术可以把一切都数字化、数据化并且可视化,因此人类的阅读内容范围已经被无限扩大了几乎所有对象物都可以被阅读”,据此可知阅读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2.A.“就是运用所读解决问题”错,材料一“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在学习内容上,及时跟踪工作发展态势,掌握最新知识,以任务和问题为牵引,进行研究式学习;把工作过程作为学习机会、解决工
32、作中瓶颈问题,将学习融入组织运行,进行工作式学习;将工作与生活需求相结合,满足人的终身发展要求,进行拓展式学习”可知,“解决问题”只是“培养”自觉目标的一部分。C.“无法也不必奉之为圭臬”错,材料二原文为“更需要我们将读书的传统发扬光大”,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把“韦编三绝”等故事奉为圭臬。D.“根本原因”错,材料二原文为“有书无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读书病”。事实说明,不读书、不学习,心为物役、精神空虚,后果将很严重”,造成“有书无心”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无心”。故选:B。3.材料一原文为:培养“全民阅读”自觉;加强“全民阅读”创新;营造“全民阅读”风尚。据此可知,ABC三项只是为了实现“全民阅
33、读”的一个小方面。故选:D。4.材料一的第一段引用引用张之洞的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新时代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大步迈向阅读社会。第二到四段从三个角度论述:培养全民阅读自觉;加强全民阅读创新;营造全民阅读风尚。第五段再次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呼吁全民阅读。5.根据材料二“崇尚阅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如今,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海量信息纷至沓来,文化交融不断加深,更需要我们将读书的传统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博采众长中日益充盈、更加丰饶”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有崇尚阅读的文化传统,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更需要发扬这种传统。根据材料二“必须正视,目前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并不乐观有书无
34、心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一种读书病。事实说明,不读书、不学习,心为物役、精神空虚,后果将很严重。从文化层面看,这种病象,已经侵袭到人们的精神家园,必须引起高度警惕,长此以往,不仅人们的心智结构会不断退化,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也将变得虚弱无力”“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在当前形势下,倡导全民阅读对充实精神家园的重要性空前凸显”“阅读,作为提升国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途径,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发展水平和后劲的重要因素。只有进一步营造起全民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社会氛围,不断激发深层的文明力量,才能助我们的国家拥有持久活力,使我们的民族赢得世界尊重,让人民的生活
35、获得安宁祥和”可以概括出: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看,倡导全民阅读可充实时代精神家园,可推动可持续发展。【答案】1.A2.B3.D4.首先引用张之洞的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新时代要阅读社会”;接着从“培养全民阅读自觉”“加强全民阅读创新”“营造全民阅读风尚”三个方面(或角度)阐释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意义,呼吁全民阅读。5.中华民族有崇尚阅读的文化传统,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更需要发扬这种传统;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看,倡导全民阅读可充实时代精神家园,可推动可持续发展。【解析】6.A.“脾气暴躁”错,根据文章性质以及朱永兰本身身份可知,“急急”一词表现的是任务的紧急以及朱永兰办事
36、的积极。B.“生活条件极差”错,根据文本一第四段第二句可知,“裤子都破烂不堪”的原因仅是被冰块和树枝划破。D.“展现解放战争期间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错,根据文本一倒数第二段,该文表现的是“军民鱼水一家亲”。故选C。7.A.“有愧于孟林”错,崔立芬“眼睛先湿润”的原因是她想到照顾孟林的那段岁月很艰苦,情不自禁。故选A。8.“雪也越来越密集,漫天飞舞着”“路上只冻了表层,脚落在上面,泥水就一下子漫过了鞋子”等描写突出了运粮路上所遇到的困难,此时正是初冬,天气已冷,而且当时又下着雪,地上还有没有冻结的雪水,交代了运粮支队所遭遇的困难。朱永兰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所以有了后文她进入河里探查情况等身先
37、士卒的勇敢行为。因此,这一段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朱永兰身先士卒的勇敢行为。如此糟糕的天气,又面临如此多的困难,没有吓倒以朱永兰为代表的运粮支队民工,他们运用智慧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完成了运粮任务。这一段描写烘托了以朱永兰为代表的运粮支队民工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也强化了他们的英雄形象。9.从材料一“朱永兰刚走了几步,就踉跄着一下子滑了下去,河底的淤泥顿时没过了她的膝盖。永兰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对岸,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回来”“两个棉裤腿都被树枝和锋利的冰块剐没了,露着两条光溜溜的大腿,站在冰天雪地里格外显眼”,材料二“回娘家要翻过二十几里的山路,山高路陡的,俺不是裹了脚吗,走一趟得要一
38、整天,何况俺怀里还抱着孩子,后边背着米面,又是小脚,可遭罪了”“俺怕孩子着凉流鼻涕,俺就把孟林挪到干的地方睡,湿的地方用块破布盖着,俺就睡在上面”等内容可以看出,二人都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从材料一“江苏宿迁县大兴区姊妹团团长朱永兰接到送粮任务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她急急赶回家中,对父亲朱寿全说:爹,我们要去前线送粮食了,夜里就走,你给我把车子收拾一下。”,材料二“俺婆婆一说,俺就流泪,俺也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呀!后来,直到孟林离开俺家后一年,俺才有了自己的大儿子”等内容可以看出,朱永兰不惧磨难,不怕牺牲,带领车队为前线送粮,她牺牲小我为革命做贡献;崔立芬为了哺育革命的后代,选择暂时不要自己的孩子,
39、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表现出两人都有无私奉献的美好精神。从材料一“在解放军的后面,还有543万民工构筑的强大补给线。正是因为这样,作战官兵在壕沟里才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淮海战役后,朱永兰在支前中荣立了一等功,她的事迹至今还陈列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材料二“再说咱们先紧着顾八路军的孩子吧,他们命都挂在裤腰带上,今天活得好好的,说不定明天命就没了,咱得为烈士留下血脉呀!待把鬼子赶出咱中国后,孟林回到他父母身边了,咱再生也不迟,生他十个八个的。俺婆婆一说,俺就流泪,俺也想有个自己的孩子呀!后来,直到孟林离开俺家后一年,俺才有了自己的大儿子”“92岁高龄的崔立芬大娘,是莒县小店镇前横山村人,当年被八路军
40、称为横山母亲”等内容可知,二人都有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答案】6.C7.A8.交代当时风大雪急的恶劣天气;交代运粮支队运粮遭遇的困难,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了朱永兰身先士卒的英勇形象;烘托了以朱永兰为代表的运粮支队民工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歌颂了他们的革命精神。9.有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朱永兰忍受疼痛带领百姓运粮完成任务,崔立芬为了养育革命军人的后代裹着小脚抱着孩子走二十几里的山路背着米回家。无私奉献。朱永兰不惧困难,牺牲小我为祖国做贡献,崔立芬为养育孟林暂时不需要自己的孩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解析】10.“不知”对应的宾语是“水之可亡
41、人之国也”,二者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D;“水利以灌”句式,应保持一致,排除CD;“蹑其踵”修饰“魏桓子”和“韩康子”,且“康子履魏桓子”句式已完整,应断开,排除AC。句意:这时智伯说:当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人家的国家,现在我才知道。汾水便于淹魏都安邑,而绛水便于淹韩都平阳。于是,魏桓子用肘触韩康子,韩康子则用脚踩魏桓子,踩他的脚后跟。故选:B。11.C.“宫车过也”的“过”的意思是“经过”。故选:C。12.A.“秦相楼缓提议”错,“寡人欲割河东而讲”是秦王自己提出的意见,并不是楼缓的提议;“欣然接受”错,在秦昭王接受楼缓的建议后“召公子池而问焉”,并没有直接欣然接受。故选:A。13.重点字:钧
42、,平衡;亡,失去;危,危险。译文:我权衡了(讲和与不讲和之间的)后悔,(我)宁愿失去了三座城池而后悔,也不愿意使咸阳城受到威胁/危险而后悔,我决定(去和他们)讲和。重点字:水,巡视水势;御,驾着车;骖参,担任警卫。译文:智伯出去巡视水势,韩康子驾着车,魏桓子担任警卫。14.“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句意:大王割让河东讲和,齐、韩、魏三国虽然收兵离去,但大王必定要说:可惜我的土地了!三国将要离去的时候,我们却偏偏拿出三座城池送给他们。这是讲和的悔恨。如果大王不割地讲和
43、,三国的军队打过函谷关咸阳必定危险了,大王又会说:真可惜,我们却因为爱惜三座城池而不去讲和。这又是不讲和的悔恨。可知,审时度势,向秦王分析了割地讲和的利与弊,并逐步引导秦王比较后作出正确的抉择。【答案】10.B11.C12.A13.我权衡了(讲和与不讲和之间的)后悔,(我)宁愿失去了三座城池而后悔,也不愿意使咸阳城受到威胁/危险而后悔,我决定(去和他们)讲和。智伯出去巡视水势,韩康子驾着车,魏桓子担任警卫。14.审时度势,向秦王分析了割地讲和的利与弊,并逐步引导秦王比较后作出正确的抉择。参考译文: 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打秦国,侵入函谷关。秦昭土对相国楼缓说:“三国的兵力很强大,我想割让河东以求
44、和解。”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损失太大;再说避免祸患又是国家根本利益所在。这是父兄交给的责任。大王为什么不召见公子他来商量一下呢?”于是秦王召见公子他询问此事,公子他回答说:“割地讲和要后悔,不割地讲和也要后悔。”秦王说:“为什么呢?”公子他回答说:“大王割让河东讲和,齐、韩、魏三国虽然收兵离去,但大王必定要说:可惜我的土地了!三国将要离去的时候,我们却偏偏拿出三座城池送给他们。这是讲和的悔恨。如果大王不割地讲和,三国的军队打过函谷关咸阳必定危险了,大王又会说:真可惜,我们却因为爱惜三座城池而不去讲和。这又是不讲和的悔恨。”秦王说:“既然讲和与不讲和都同样是悔恨,我宁可因为失去三城而悔恨,也不
45、愿意让咸阳遭到危险而悔恨。我决定割地讲和了。”终于让公子他用三座城和齐、韩、魏三国讲和,这样三国的军队才退去。秦昭王问左右近臣:“诸位看如今韩、魏两国与昔年相比方何?”左右侍臣答道:“昔非今比。”昭王又问:“如今的韩臣如耳、魏臣魏齐,论才干能与当年田文、芒卯相比呢?”左右说:“不能。”于是昭王言道:“想当初,田文与芒卯率领强大的韩魏联军前来攻打秦国,寡人仍安然不动,视假设无物,如今换了无能的如耳、魏齐为统帅,率领疲弱之兵,又能奈我何!”神色之间颇为自负。左右都附和说:“大王都说的极对!”这时大臣中期推开琴说:“君王估计诸侯的事情错了。过去晋国六个卿相执政时代,以智氏最强大,智氏灭了范氏、中行氏
46、,并且率领韩、魏联军把赵襄子围困在晋阳,决开晋水来淹晋阳,仅仅差六尺就把全城淹没。当智伯坐战车巡视水势时,由韩康子给他拉马,由魏桓子陪他坐车。这时智伯说:当初我不知道水可以灭亡人家的国家,现在我才知道。汾水便于淹魏都安邑,而绛水便于淹韩都平阳。于是,魏桓子用肘触韩康子,韩康子则用脚踩魏桓子,踩他的脚后跟。魏与韩的肘脚在车上碰撞之间,决定了智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智伯身死国亡,被天下人所耻笑。现在秦国的强盛,还没有超过智伯;韩、魏即使衰弱,仍然胜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之时。这正是手足相碰撞的时候,但愿君王不要轻忽大意。”楚、魏两军在陉山交战。魏国答应把上洛之边送给秦国,以此断绝秦楚联合。后来魏国
47、取胜,楚军在南阳战败了。这时秦国向魏国索取上洛这块土地,魏国却不给。秦臣营浅对秦王说:“大王为什么不对楚王说,魏国曾经答应送给我土地,如今他们取胜了,魏王却背叛我。楚王何不与我会盟一次。如能会盟:魏国害怕泰楚联合一定会把土地送给我们泰国的。这样魏国虽然战胜了楚国却把土地丢失在秦国;这也就等于楚王把魏国的土地恩赐给了泰国,将来秦国醮报楚国的。资财一定更多。魏国软弱,如果他们不交出十地,那么大王去进攻他们的南部,我们去截断他们豹西部,魏国就必遭灭亡。”秦王说:“对。”丁是派人把这番话告诉了楚王。楚王也明显述表示要与秦蓬联合,魏王听到这事之后十分恐慌,便主动把上洛送给了泰国。【解析】15.D.“这首七言古体诗既秉持了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忧国忧民的情怀”错误。本诗为七言律诗,并非七言古体诗,江西诗派之祖指杜甫。故选D。16.诗首联用世说新语中过江诸人的典故,说自己今天再也没想到会和当年过江诸人一样,作楚囚相对,为国家沦丧而伤心,但对挽救国家命运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